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
2016-07-04赵亭
赵 亭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
赵 亭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摘 要]经济市场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相关问题。首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含义和必要性进行探讨;其次,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两种主要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各评价方法的特点;最后,指出当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0 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应运而生。作为一项管理工具,内部控制对外可以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对内可以强化管理。高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发现和应对企业内外部的暗藏风险,而且能够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是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状况,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得出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真正发挥作用的过程。它不但反映了企业的发展现状,而且有效地实现了企业的内部监督与自我评价,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1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概述
1.1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义及内容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是指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效果作出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出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工作应当由管理层来开展,对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出合理的评估,这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多个环节,如计划、实施、编报等。
1.2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都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阻碍其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首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存在众多中小型企业或家族企业,他们对于内部控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国内颁布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且在具体执行时往往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而使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职责没有明确划分到个人,使管理人员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奖励与惩罚措施无法准确落实,不利于管理层进行领导。其次,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一些企业尽管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却缺乏执行力,实际上,这种情况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隐患,容易给管理层带来内部控制制度正在“良好”运转的错觉,以至于相关问题和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改正。再次,一些企业出于种种目的钻空子,利用内部控制体系的漏洞,蒙蔽利益关联方,谋取自身利益。在这些情况下,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还会成为企业或个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帮凶。最后,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有所不同。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多部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法律规定,但它们在评价主体、适用客体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有众多不一致之处,甚至相互矛盾。在一些关键定义方面,其内涵和外延的规定也有所不同,这通常会在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时出现混乱,导致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无法顺利进行。
2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采用详细评价法或风险基础评价法,此外还有模糊综合评价法、经验判断法等。本文主要就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评价法以及两种方法的差异进行阐述。
2.1详细评价法
详细评价法以国际通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为参照标准,检查各企业所构建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是否符合标准,从而确定其是否有效,是一个动静相结合的指标。详细评价法根据COSO(全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提出的8要素为标杆,检查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否围绕着8要素进行,各控制点的设置是否恰当以及后期效果如何。
2.2风险基础评价法
风险基础评价法以风险为出发点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先确定企业要实现其发展目标所必须承担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分类和量化,进而确认企业中是否存在相关的内部控制措施应对该风险及其效果如何,即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由于目标不同,目标风险的定义和内部控制着重点不同,对各类目标要作具体假设。因此,这种评价方法要求评价主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职业经验。
2.3两种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首先,风险基础评价法缩小了内部控制评价测试的范围,大大减少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量,提高了评价效率;其次,风险基础评价法从不同企业面临的不同风险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方法提高了内部控制评价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最后,风险基础评价法在认定和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时,需要评价主体拥有更好的洞察力和专业素质。综上所述,风险基础评价法无论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还是在适应性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和运行情况。所以,风险基础评价法必然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3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当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只有在得知过去的管理活动是否有效之后,才能作出进一步规划。近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日渐成熟,企业在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众多问题。
3.1.1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明确
内部控制主体是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对象。只有明确了内部控制主体,才能确定适当的方法及评价内容。目前,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明确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将使内部控制制度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存在缺陷,使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加剧了评价工作的难度。
3.1.2内部控制执行成效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内部控制理论后,不断加强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学习。目前,我国已颁布多项涉及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法律法规,但着重点集中在怎样建设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规划内部控制体系领域,而现实中对内部控制活动本身所进行的实质性指导则较为贫乏。
3.1.3内部控制的相关标准设定不合理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就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内部控制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标准。然而,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比较落后,内容过于简单,从而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情况。此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系列新制定的规章条例无法与之相适应。岗位的职能划分较为模糊,相互之间牵制较弱,容易滋生贪腐现象,例如,许多企业的会计舞弊现象大都是由于内部控制标准的不合理而造成的。
3.1.4内部控制标准无法落实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标准没能真正理解,因此在执行内部控制标准期间容易作出错误判断,造成人为失误,没有按照既定的标准操作,导致最终的结果同预期假设相差甚远;第二,企业中的部分员工为了牟取私利,相互串通、徇私舞弊,使企业利益遭受损害,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部分员工职业道德的缺失而导致的同预期假设不符。
3.1.5监管力度不够
在部分企业中,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较差,不能恰当行使权力,滥用职权而使企业利益受损。甚至,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开展监管工作,在企业运营期间缺乏监督,导致漏洞百出。
3.2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
3.2.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是内部控制系统同外界进行交流的直接载体。因此,如何提升内部控制环境的质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合理的治理结构应当包括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环环相扣的执行体系以及通畅的沟通与反馈渠道。其次,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相应的内部控制功能。组织结构是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载体和依托,在设立时应当同时考虑相互制约和协调配合两大原则。最后,营造优秀和谐的企业文化气氛。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奉献社会、保护职工权益、鼓励创新、倡导团队意识、协调相关者利益。同时,注意企业文化应当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其提供精神支撑。
3.2.2规范内部控制过程
首先,注重风险识别,提高评估能力。企业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对内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对外寻找机遇,扫清障碍,寻找影响企业整体运营和各部分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其次,对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量化分析并预测相应的结果,以便提前制订计划加以应对。再次,将内部控制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经营管理活动是指由某一部门或多个部门进行的,通过规划、执行、监督等程序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在对企业所处环境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确保有效应对和管理而制定并执行的方法、措施和流程,例如,对各项业务的办理进行复核,不同岗位权利的牵制和制约等。最后,建立畅通的沟通及反馈渠道。信息与沟通作为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全过程,是企业内部各环节相互交流的桥梁。只有确保信息沟通的通畅,才能使管理计划及时准确地得到贯彻并实现执行情况的及时反馈,企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最大的效益。
3.2.3降低内部控制成本
首先,加强预算管理。过去内部控制的目标仅停留在查错防弊和保护资产安全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的目标也逐渐延伸至提高效率、实现管理政策等方面。为此,应重视事前控制工作,发挥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加强预算管理。第一,要确保预算管理的目标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第二,定期考核各部门的真实业绩,评价其是否完成对应预算;第三,编制预算时既要考虑效率性也要考虑与企业的贴合性。其次,尽量降低控制成本。企业在坚持价值最大化理念的前提下,要兼顾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问题。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全面的内部控制,但此时也不能忽略成本效益原则。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应当更侧重于重要性,将控制重点放在那些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因此在实务操作中,既要放眼全局,也要关注重点,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4 结 语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是针对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的综合性评价。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水平是凸显企业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理论界与实务界应当加大研究力度,寻找具体的应对措施,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林.企业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晓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J].经济视野,2013(8).
[3]张荣海.基于审计视野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财会通讯,2011(2).
[4]俞雪花,阳建芳.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1(16).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01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04-02
[收稿日期]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