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品德新课程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6-07-02李晓程
李晓程
【摘要】 品德新课程改革近十几年以来,越秀区小学品德科协同区内各校及老师们开展了踏实而又具有创新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入课堂研究小学品德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时提炼梳理,取得新经验、新成果。同时发现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寻找解决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区域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我区品德教学均衡发展。
【关键词】 着眼全局 研训创新 均衡发展 大德育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95-02
品德课程的改革已历经十年有余了,这些年,我们越秀区小学品德科协同区内各校及老师们开展了踏实而又具有创新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新经验、新成果。品德科调研工作的切入点是从教学困惑中寻找热点问题,从而帮助教师将先进理念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准确把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发展学科专业素养等。以“三联六合”的研训模式为核心,以校本教研为重心,着眼全局、系统管理、分层达标,尝试探索出一些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新方法。过程中参与调研的学校每学期平均30间,听课节数平均43节,所调研品德教师数量平均35位,下面抓要点具体阐述。
一、调查与发现
第一、到位的课程理念——从学科课程走向大德育观
大多数的本学科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能够体现“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课程特征。并从大德育观出发,注重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开展德育活动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形成向心力,从中产生德育效应,形成了区域品德学科的特色。2003年起就带领学科骨干有意识地走出课堂教学这个单一的阵地,本着“不经意、兴趣浓、参与广、感受深”的理念走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生实践性的德育活动。从“我的成长资料袋”、到“小学生快乐学法律”、再到 “小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德育活动”、然后是“书香传校园”德育活动、一直到现在的推广本土文化的“古粤秀色”的德育系列活动,一直引领各校及带领学科骨干不断层层深入地开展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的学生德育系列活动,例如“古粤秀色”的德育系列活动,开展了多场区级或以上相关课例研讨现场会及德育活动汇报会推广经验和汇报成果。丰富了“古粤秀色”特色网站并获区德育创新奖,由于德育系列活动开展及网站宣传具有广泛性、实效性、时代性、代表性,受到学校及学生的踊跃参加和大力认可,在省市学科界及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良好反响,网站也已成为广州市推广本土文化点击率居高的交流平台,受到专业媒体的关注和报导,并受到了区政府、局领局、中心领导的认同和支持。
第二、多样的教学方式——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教学
很多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以活动为基本的课程展开方式,在活动中支持、指导、引导着儿童发展。教学不再只是教室中的活动,儿童被带出了课堂、学校,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人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在调研中,老师们都谈到了更关注学生活动的体验情况,说明了老师们的教学观念有了明显转变,新课程提倡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的营造,要求教师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俯身开展教学,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一个充满个性,活生生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的引导者。
第三、丰富的教学资源——从“教教材”转变为了“用教材”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中教师不再只依靠教科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各学科课程资源等,关注活动主题内容的生成,使教学丰富生动。比如,我区品德学科从09年起就开展探究本土文化、广府文化的“古粤秀色”德育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协助区内的各学校师生开展课内外密切结合的实践探究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获得我区教育局及区宣传部的大力肯定和支持。参与的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在活动中共同成长,在探究文化、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解越秀、爱我广州的浓浓家乡情怀。学科教研员身先士卒,带头开展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如执教《乡风乡俗之靓汤飘香》这创造性地开发整合教学资源同时凸显人文情怀的研究课,荣获全国小学品德优质课观摩现场活动一等奖并受到与会专家的惊喜好评,同时荣获广东省教育厅“聚焦课堂”品德学科教学评比一等奖,并在省学科教学成果交流会上做专题发言,在全市骨干教师大型培训活动中做课例展示和分享研究成果。将越秀区的学科教学经验成果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好评。更可喜的是引发学科教师们的学习模仿,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广度,效果喜人。
第四、明确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走向“三维”
多数教师都认为课堂有效管理的特征中包括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性和课堂活动的有序性。谈到教学有效提问的标准时,老师都认为“问题紧扣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无论是对“总目标”、“单元目标”的规定,还是对具体“内容目标”的规定,都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教学中,多数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单元生活主题的要求,确立并努力落实“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总体上说,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目标的确立上,还是基本能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第五、有效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
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把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意教学评价的科学性,能够关注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表现在:评价内容趋向多元,一些优秀教师评价时能涉及到认知的发展、活动的参与、语言表达形式、思维状态、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因素;评价的形式也十分丰富,在调研中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能注意学生间的互评、学生的自评等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能注重评价的过程性,改变了过去只重结果评价的现象,在课堂上,能关注对学生的随机有效评价,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问题及思考
第一、教师对于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需要再加强
道德学习的一个关键是要体验,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在活动中触发学生的体验,否则,“动起来”的活动中常会因为学生太兴奋,而教师又调控不到位而造成热热闹闹的走过场现象,成了为活动而活动。所以,品德课堂上,教师们应该多开展能有效引起交流、反思、思维碰撞,教育目的到位的活动,避免开展形式花俏但目标不明的活动。
第二、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待更加深入
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是提升广大教师业务能力、科研水平的良好的途径,是发挥广大教师集体智慧、互相提高的有机平台。要大面积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深入地开展教研活动。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对品德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视不够,表现在:教研组织不健全,有些学校教研组织机构不健全,让语文学科组长兼品德学科组长;没有自己的活动,一些学校、教研组自己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少,教师参加的大都是区、市级组织的活动,即使有自己开展的活动也大都是集体备课,内容比较单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作为品德课程的教师必须实现文化知识由从前的单一、浅显向多元化、广博化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这样,根据个人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找准方向,明确目标,查漏补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才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2] 姚顺添.聚焦品德 有效教学.西苑出版社,2008.
[3] 沈建民.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