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互动式德育工作探究
2016-07-02高京山
高京山
【摘要】 “互动体验式”德育,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的一种德育形式。运用“互动体验式”德育方法应注意:在“互动体验式”德育活动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是起主导作用;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运用“互动体验式”德育,应转变观念、师生关系平等、为教育目的服务;通过组织适当的教育活动,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找准教育突破口,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动者,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互动体验式” 初中学生 主体 创设情境 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05-02
“互动体验式”德育,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将教育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的一种德育形式。在“互动体验式”德育中,“互动”和“体验”是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互动不只是一个道德的载体,而是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触发情感,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体验”就是在一定情景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伴随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的精神活动,从而影响其道德行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道德现象与道德规范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
一、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
道德的形成,是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发展过程。德育过程,它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可是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容易走入误区。
(一)完全忽略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这些教师认为,初中学生是教师的从属,是知识的容器,是一张任“我”涂抹的白纸,完全忽略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对学生的说理教育,一般来说,只停留在说的层面上,解决道德认识问题,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我们知道,理解道德知识只是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认识的开始,但是,如果仅停留于此,最多也只是对社会行为准则及其意义有一定认识,并没有进一步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变成自觉行为。
(二)忽视情景教育。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再精彩的说教,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注重与学生心灵的沟通,鼓励学生敢于参与活动,无顾忌地流露心里的疑惑,从而有效地进行引导、施教;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运用“互动体验式”德育方法应思考的问题
“互动体验式”德育方法是学生在直接参与教育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从而受到教益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运用“互动体验式”德育,就能够清楚学生学到了什么或者思考什么;教师应该把被动变主动,面面俱到,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潜移默化,接受了教育。
(一)转变观念,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听众”,忽视学生是独立个体的人,对客观事物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这样的教育枯燥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使教育本身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社会道德规范、教师提出的要求,一般来说,只在学生中形成“他律”,如果教育的效果只停留在“他律”的层次上,社会道德规范不内化为个体的“自律 ”,不形成道德行为,那么,这种教育是徒劳的。“互动体验式”德育,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通过设计、组织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将教育目的、内容融于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在现实的活动中探究、体验,在做的过程中生成道德。
(二)不能忽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我们强调在“互动体验式”德育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不用教师的参与,或者说教师的作用不大;恰恰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当主体地位。因此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教师是引导者而不应是导演和指挥家,教师的作用只是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对活动的意义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教师的适当引导常常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
(三)组织的活动一定要为教育目的服务。在“互动体验式”德育中,活动不只是一个载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组织活动,去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影响其行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活动采用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游戏、生活短剧、角色扮演,也可以是讨论沟通、行为训练等。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教育目的的需要,选择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
三、“互动体验式”德育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法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而不是理论型的,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说理教育,如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德育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参与德育活动,这样,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持久,易于达到教育目的。
(一)发挥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课、班会课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互动体验式”德育同样不能忽略这一教育阵地。“互动体验式”班会课,绝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它注重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教育关系,在班会课上,师生可以围绕同一问题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可以分小组设计班级的发展方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接受教育,避免了教师单向对学生进行说教的枯燥、低效的教育现象。
(二)找准教育突破口,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性评价开始大幅度增长,而内部评价的发展速度却明显减慢,也就是说,学生评价别人或自己时,从道理上做出评价比较容易,但从一个人个性品质或道德品质方面做出评价是比较困难的。例如,学生本身知道上课乱讲话是不应该的,但由于存在“同桌间小声讲话、讨论问题对别人不会造成影响”的错误思想,而做出不良的行为。行为是由心理支配的,学生的违纪、不良行为往往是因为错误的思想所致,要让学生不犯同样的错误,关键是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会指导正确的言行。如能让学生体会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就很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解决学生在自习课中讲话的这问题时,可设计了这样一个教育活动:先要求全班同学静下来。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情境,然后指定两位同学用第三者不能听见的音量相互说一段话,接着叫其他同学回答是否听到有声音,当同学回答说“没有听到”后,同样以第三者不能听到声音为前提,逐渐增加讲话的人数,当全班同学都在“小声”讲话时,全班一片吵闹声。这时,让学生对照前后的变化,并进行适当的引导,结合实际指出“小声讲话不会影响别人”的错误思想。不用太多的说理,让学生在“新的经历中”去体验、去感悟,纠正错误的思想,提高思想认识,学生在活动中,变换了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认识自己,常常在无意中接受了教育。
(三)精心组织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单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要提高德育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有关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虽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还占优势,他们的道德认识具有直觉性、形象性的特点,如果缺乏相应的感性道德经验,学生在学习道德规范时,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而只是形式主义的记忆。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就应提供具体的道德形象、体验。说理教育,教师是主动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学生常认为是老师要我做,学习主动性不高,而且由于初中学生心理的特殊性,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记忆容易遗忘,因而学生不良言行容易出现反复,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互动体验式”德育,由于教育内容具体可感,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同身受,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适当的说理教育,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让学生直接参与教育活动,通过自身的体验,进行角色的变换,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通过这样的互动教育活动,效果比单纯的说理教育好得多。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学.
[2] 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展心理学.
[3] 张世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