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对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

2016-07-01陈玉梅

中国医学创新 2016年16期
关键词:静脉溶栓尿激酶

陈玉梅



尿激酶对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

陈玉梅①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0.8±7.5)分、(21.1±7.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3±7.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6±7.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基本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5.3%、98.0%,对照组分别为40.8%、93.9%,研究组基本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未出现再梗死,对照组有6例出现再梗死,再梗死发生率为12.2%,研究组再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对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尿激酶; 急性期脑梗死; 静脉溶栓

①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 吉林 四平 130062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6):042-045

First-author's address:Nervous and Psychiatric Hospital of Jilin,Siping 130062,China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脑梗死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引起人们高度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神经病学界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有一定临床效果[2]。早期溶栓药物在脑梗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对患者缺血区循环进行重建,对处于可逆性损伤状态的神经细胞进行有效抢救,且能对患者脑梗死面积扩大情况进行控制,从而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改善患者预后[3]。另外,尿激酶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溶栓药物。基于此,本研究以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研究组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48~80岁,平均(66.5±6.2)岁;脑梗死发病时间1~6 h,平均(3.5±0.4)h。对照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48~80岁,平均(66.7±6.5)岁;脑梗死发病时间1~6 h,平均(13.5±2.4)h。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排标准 (1)纳入标准:①年龄40~80岁;②发病时间在6 h之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符合颈内动脉及椎动脉供血区缺血所致;③经临床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无出血,无低密度影,无早期梗死等影像;④意识清醒或轻度嗜睡;⑤血压水平<180/100 mm Hg;⑥失语或语言不清。(2)排除标准:①治疗前6个月有颅内出血史;②含出血倾向的疾病史;③治疗前3个月含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④含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或含严重糖尿病;⑤血小板计数在100 000/mm2以下;⑥不能积极配合本研究的患者;⑦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综合治疗:在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舒血宁,实施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周;联合应用4100 U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为脐周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7 d;随后给予患者100 mg肠溶阿司匹林口服,1次/d,连续治疗3周。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尿激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在100~2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75~150)万U尿激酶,实施静脉滴注,确保在30 min内滴完。

1.4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及再梗死发生情况[4]。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1%~100%为基本治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6%~90%,病残程度1~3级,为显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45%,为有效;以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不足18%,或其缺损评分有所提高,为无效。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有效。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9) 20.8±7.5  7.3±7.2*对照组(n=49) 21.1±7.4 13.6±7.3*P值 >0.05 <0.05

2.2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的基本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5.3%、98.0%,对照组的基本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40.8%、93.9%,研究组的基本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例(%)

2.3两组患者再梗死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未出现再梗死,对照组有6例出现再梗死,再梗死发生率为12.2%(6/49),研究组再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静脉内溶栓疗法最初是在1958年由Sussman等提出的,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取得较好临床效果[5]。而且,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溶栓疗法不断成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溶栓疗法治疗脑梗死的关键是按照患者具体情况,为其选择合适、有效的溶栓剂[6]。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若能及时开通患者闭塞血管,便能最大限度对患者梗死灶体积进行控制。并且,还能降低半暗带神经细胞的死亡率,提升治疗效果[7]。因此,溶栓疗法是临床上再通闭塞血管的有效方法,而其成功治疗的关键便是时间窗。

通常情况下,脑组织对缺氧、缺血等症状非常敏感,阻断脑血流30 s,便会致使脑代谢出现异常;阻断脑血流60 s,会致使脑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所以,一旦患者出现脑动脉闭塞,且供血区缺血时间在5 min以上,便会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8]。而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缺血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共同构成急性脑梗死病灶,中心坏死区的脑细胞大多已经处于死亡状态,而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尚有大量存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若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迅速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那么患者的损伤是可逆的[9]。事实上,再通患者脑血流是有一个有效时间的,这个有效时间便是再灌注时间窗(time window)[10]。一旦患者再通脑血流的时间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固有的时限,就会导致患者脑损伤加重,形成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damage)。

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脑缺血的超早期治疗时间窗规定为不超过6 h,而在这一标准上,有研究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实施100万U~150万U尿激酶静脉冲击疗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治疗效果[1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脑梗死患者都能在超早期进行就诊,因此针对超过超早期就诊的患者,临床上就不能采取常规大剂量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12]。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与再通脑血流的时间多于再灌注时间窗,且增大了患者颅内出血发生概率等因素有关。考虑到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就诊时已经超过再灌注时间窗,导致其不能通过超早期溶栓方法进行治疗[13]。从这个意义上讲,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便是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血栓进展及形成新的血栓。

尿激酶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激活剂,主要为外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一方面能对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进行溶解,另一方面还能对血液中游离的纤维蛋白进行裂解,从而发挥溶栓的作用[14]。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次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能对患者缺血半暗带血流进行改善,对新生血栓进行溶解,从而构建侧支循环,减少对神经元的损伤。

本研究对观察组实施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尿激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并以同期实施常规综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0.8±7.5)分、(21.1±7.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3±7.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6±7.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尿激酶溶栓治疗能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应用中有着较好的效果,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使其神经功能恢复。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者基本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5.3%、98.0%,对照组患者基本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40.8%、93.9%,研究组的基本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治疗总有效率所得结果与文献[15]报道的总有效率93.9%接近。结果表明,常规综合治疗和尿激酶溶栓治疗虽然均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尿激酶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有着更高的临床治愈率。同时,研究组未出现再梗死,对照组49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再梗死,再梗死发生率为12.2%,研究组再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尿激酶溶栓治疗能对新生血栓进行溶解,控制新生血栓的发生与发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供血进行迅速改善,以有效减少梗死面积,促使患者半暗区脑组织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尿激酶对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爱群,陈略,朱瑾华,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6):52-53.

[2]许文勇,王顺旺,苏宗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4,10(22):41-42.

[3]李淼,陈广永,刘洪涛,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死尿激酶超选择介入动脉溶栓17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0(18):4005-4006.

[4]李远忠,蒋仕颖,高永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36(4):423-424.

[5]梁克山,谭兰.DWI及MRA指导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4):273-277.

[6]陈新云.100例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后复发血栓62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314(5):50-54.

[7]马连萍,苗成,刘惠萍.脑梗死出血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转归[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3):43-44.

[8]邓可.尿激酶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观察[J].临床荟萃,2013,28(5):512-514.

[9]于爱君.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201-202.

[10]赵日光,赵琨.超急性期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厦门,2014.北京:中华医学会,2014:1.

[1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8(4):246-247.

[12]张玉莲,周震,王立存,等.化痰通络法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0,27(1):12-15.

[13]席绪明,何秋鸿.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效果比较[J].西南军医,2011,12(2):271-272.

[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15]宋存峰.尿激酶静脉溶栓与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Clinical Value of Urokinas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HEN Yu-mei

【Key words】Urokinas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rokinas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98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4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study group was given urokinas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therapeutic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Before treatment,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defect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20.8±7.5) and (21.1±7.4),the differenc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defect score in the study group of (7.3±7.2)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of (13.6±7.3),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basic cure rat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study group were 65.3% and 98.0%,the control group of those were respectively 40.8% and 93.9%,the basic cure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ut compar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wo groups there was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study group had no reinfarction,control group had 6 cases reinfarction,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2.2%,the incidence of reinfarction in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Urokinase has good clinic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t can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s low, the safety is high,it i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promotion.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6.012

通信作者:陈玉梅

收稿日期:(2015-12-07) (本文编辑:周亚杰)

猜你喜欢

静脉溶栓尿激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及分析
分析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1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运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