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书成:决不让一地一域、一户一人落伍掉队

2016-07-01王晓霞

中国扶贫 2016年12期
关键词:凉山州凉山新村

王晓霞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区域,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因多种原因备受海内外关注。汪洋副总理于5月23日—25日考察凉山后,本刊记者就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脱贫攻坚工作对州委书记林书成进行了专访。

《中国扶贫》:请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发展历史及致贫原因做一简要介绍。

林书成:凉山彝族自治州总人口512万,其中彝族人口265万、占51.7%。1950年凉山解放,1952年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区(后改为州),1956年凉山实行民主改革,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78年与原西昌专区合并成立新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改革开放以来,凉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相继突破千亿、百亿大关,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但受多种因素制约,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全州尚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72个贫困村、40.8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别是大凉山彝区作为民族“直过区”,深度贫困与恶劣自然条件、落后思想观念、复杂社会问题相互交织,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究其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恶劣,道路交通闭塞。二是生产方式落后,收入水平极低。三是知识技能匮乏,思想观念落后。彝区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懂汉语。医疗卫生事业滞后,一些贫困群众苦熬守穷、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致富奔康内生动力缺失。

《中国扶贫》:“十二五”期间,凉山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请您做一简要介绍。

林书成:“十二五”期间,我州紧紧抓住国家、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彝区“十项扶贫工程”,统筹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07.67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40.8万人,累计减贫66.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底的25.6%下降到2015年的9.1%。二是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坚持“先难后易”原则,按照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同步”要求,累计建成新村新寨2498个,175万、37.2%的农村群众住进新居。三是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全州公路总里程由“十一五”末的2.1万公里增加到2.6万公里,其中建成农村公路9133公里,基本实现州到县三级公路全线畅通。大力加强农村电力、水利设施建设,解决8.7户无电户、37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保障28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四是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较“十一五”末分别提高1.1个和19.9个百分点,新农合参合率达99.4%,艾滋病新发感染人数较2010年减少50%、病死率下降56.9%。五是群众精神风貌明显转变。坚持治穷、治愚相结合,集中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生活方式转变倒逼生产方式变革,贫困群众思富求变、致富奔康的愿望日渐强烈。

《中国扶贫》:进入“十三五”,凉山州的脱贫攻坚事业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请问目前最难啃的“硬骨头”有哪些?凉山州将怎样精准施策,啃下这些“硬骨头”,以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林书成:当前,凉山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急需补齐的“短板”。如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如何补齐教育“短板”、提高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如何推进移风易俗、解决好“精神贫困”问题?等等,都是“十三五”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统筹解决好这些难题,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关键要找准“穷根”,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落到实处。在战略目标上,我们紧扣同步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分区域、分梯次实施脱贫摘帽计划,今年完成778个村、16.48万贫困人口减贫任务,安宁河谷6县市贫困人口率先脱贫,2018年普格、雷波、甘洛、越西、喜德、盐源、木里7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进入巩固阶段,2019年集中力量打赢布拖、昭觉、金阳、美姑4县脱贫摘帽歼灭战,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让一地一域、一户一人落伍掉队。

在实施路径上,我们针对凉山特殊致贫因素,制定出台“七个一批”扶贫计划和12个专项方案,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将40.82万贫困人口无一遗漏地纳入相关计划,通过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创新创业致富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保障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治毒戒毒救助一批、移风易俗巩固一批,推动贫困群众按期脱贫、精准脱贫。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抓条件相对较好的村率先脱贫,着力解决安宁河谷6县市“插花式”贫困问题,确保今年安宁河谷25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从明年起集中精力推进11个重点县脱贫“摘帽”;一头抓极度贫困村突破转化,以188个极度贫困村为重点集中攻坚,其中49个最边远、最贫困、最落后的典型村,由州上牵头、县负总责、乡抓落实,其余139个极度贫困村由各县具体牵头负责,采取超常举措,制定特殊政策,力争三年内基本解决极度贫困问题。

《中国扶贫》:彝家新寨建设是凉山州的一大亮点,这次新闻采访中,我在布拖县沙洛乡拐乐村二组、三组看到了几位建档立卡贫困户阴暗潮湿的居住状况,令我十分心痛;同时,也在昭觉县解放乡燕子洛村亲身感受到了彝家新寨的喜人面貌,二者对比十分鲜明。请您介绍一下凉山州彝家新寨建设的规划情况,如何保证这些规划落在实处?

林书成:住房困难是凉山深度贫困的集中反映,贫困群众“住不避风雨”、低矮潮湿现象十分普遍。近年来,我们把“ 住有所居”摆在脱贫攻坚的突出位置,在统筹抓好安宁河谷新村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彝家新寨和藏区新居建设,优先解决住房安全问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大力实施新村新寨扶贫专项方案,从最贫穷的村、最困难的户抓起,把新村新寨建设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文明新风培育结合起来,试点推广轻钢结构新民居集成房,以40.8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优先扶持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住房建设,对9381户建不起、改不起房的特困群众由政府提供廉租住房,扎实抓好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安宁河谷新村建设,有序推进“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23.5万贫困群众易地搬迁,确保到2020年建成新村新寨1378个、改造房屋11.7万户,建成农村廉租住房9781户、移民安置点1024个,实现80%的行政村建成新村、80%的村民入住新村。

《中国扶贫》:多年来,凉山的社会发育状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请您对这方面的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林书成:凉山贫困问题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前年央视播出的“失依儿童”、去年网络流行的“最悲伤作文”,还是今年媒体报道的“悬崖村”,都集中反映了凉山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对此,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带领全州人民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迈进。在脱贫攻坚中,除中央和省给予的特殊支持外,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机关定点帮扶。中央纪委等9个国家机关对我州11个扶贫重点县实行定点帮扶,累计投入1.8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28个;国土资源部出台19条政策措施,精准支持凉山脱贫攻坚。二是东西扶贫协作。广东省珠海市、浙江省金华义乌市对口开展扶贫协作,累计投入1.23亿元,实施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项目102个。三是省级机关对口帮扶。25个省级单位对口11个贫困县实行定点帮扶,累计投入2.06亿元,扶持项目252个,“万企帮万村”走进凉山。四是省内市州支援藏区。攀枝花市累计投入1.56万元支援木里藏区扶贫开发,实施援藏项目42个。五是社会捐资扶贫。去年全国“扶贫日”凉山现场募捐定向和非定向资金2900多万元;州内县市级机关统筹资金5.9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177个。同时,我们建立州内“4+5”对口帮扶机制,明确西昌、德昌、会理、会东4县市对口帮扶昭觉和木里、金阳、布拖、美姑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计投入资金5500多万元,实施项目48个。

《中国扶贫》:凉山州广大群众要实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愿望,既需要外界帮扶,更离不开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请问凉山州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林书成:贫困是一种可逆状态。通过外力可以较快改变贫困,但仅仅依靠外力又会强化依赖性,外力一旦改变,极易出现返贫现象。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强化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抓干部带动,分批组织贫困县党政“一把手”到甘肃临夏、定西和云南怒江等地学习考察,带头转变“唯条件论”“唯贫困论”消极观念,引导群众打破苦熬守穷的“贫困宿命论”,扭转“等靠要”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奔康意识,依靠勤劳双手实现脱贫奔康。二是抓宣传引导,深入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广泛开展“四个好”达标创建活动,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建房、增收、移风、易俗“四轮驱动”,推进形成竞相发展、争先脱贫的深厚氛围,引导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脱贫攻坚。三是抓基层基础,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准配强村级班子,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采取多种形式对贫困群众进行“传帮带”,做到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四是抓能力提升,加强乡村教育和农民培训,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每个贫困家庭至少参与1项增收项目、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当前,在各级干部的带动下,各族群众踊跃投身到栽树、养畜、修路、建房当中,一座座新村新寨拔地而起,教育卫生、禁毒防艾“短板”加快补齐,脱贫攻坚工作正朝着既定目标有力推进。

《中国扶贫》:凉山地区贫困程度较深,脱贫攻坚难度较大,社会各界对凉山地区的脱贫情况很关注。请问2015年凉山州在贫困退出上坚持了怎样的标准?

林书成:2015年,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州10.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困。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先脱贫后巩固的原则,积极探索贫困户、贫困村退出机制和标准。其中,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该户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年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村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依据,统筹考虑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实现“乡三有、村七有、户三有”(即,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有通村公路、有学前教育设施、有医务室、有文化室、有民俗文化坝子、有宽带网,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

《中国扶贫》: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专程来凉山考察,来“坐车到不了的地方”看真贫,您认为这次考察对凉山的脱贫攻坚战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林书成: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凉山脱贫攻坚工作。今年以来,刘云山、刘延东同志专程赴我州视察指导工作,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5月23-25日,汪洋同志亲临凉山专题调研扶贫工作,深入大凉山彝区访贫问苦,充分体现了对凉山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振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凉山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背水一战,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以脱贫攻坚实效兑现党委、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长短结合、统筹兼顾,既重点突破打好攻坚战,让贫困群众尽快摆脱极度贫困,又着眼长远打好持久战,让全州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猜你喜欢

凉山州凉山新村
中国画《林涧·新村》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