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2016-06-29夏联恒付晨菲李晓陵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夹脊血流量电针

高 杰 张 茜 夏联恒 张 雅 付晨菲 李晓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其他·

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高杰张茜1夏联恒2张雅2付晨菲2李晓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夹脊穴治疗;周期为21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和足背温度、治疗后微循环血流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夹脊穴+常规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观察组踝肱指数、足背温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流量基础值、加压缺血状态下血流量最小值、减压后反应时流血最大血流量、开始减压至升为最大血流量所需时间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改善微循环血流,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电针夹脊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最常见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1〕,发病率在60岁以下人群为3%,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20%〔2〕,呈逐年上升趋势。微循环检查方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评价受到越来越多重视〔3,4〕。本研究采用无创、经济、省时的PeriFlux 5 000激光多普勒血流仪〔5〕,测定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足背温度和治疗后微循环血流变化,从微循环角度评价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

1临床资料

1.1对象所有病例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门诊和住院部,临床诊断为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共64例,就诊时间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均无剔除和脱落病例。对照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60~76岁,平均(67.98±6.57)岁。观察组男23例,女9例;年龄60~75岁,平均(68.96±5.02)岁。两组基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标准》〔6〕。纳入标准:①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②下肢发凉、发麻、疼痛、间歇性跛行、皮温低,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无法触及〔7〕;③血管超声检查证实已有斑块形成或血管闭塞。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①一般治疗:嘱患者戒烟,可适当足部运动,予低盐低脂饮食,镇痛治疗;②若有皮肤溃疡,给予抗炎清创换药治疗;③药物治疗: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 μ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推,1次/d;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静脉滴注,1次/d;若有糖尿病病史,加入3 IU胰岛素。21 d为1个疗程。

1.2.2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予电针夹脊穴治疗。患者俯卧位,皮肤穴位消毒后,针刺第1腰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0寸(3.33 cm),双侧穴位,使用28号毫针斜刺,得气后接6805-A脉冲电疗仪,调至疏密波型(疏波4 Hz,密波60 Hz),以患者自身耐受为度,留针30 min,l次/d,21 d为1个疗程。

1.2.3观察指标①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②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足背温度变化;③治疗后微循环血流变化(阻断后反应性充血)〔8〕:血流量基础值(PORHrest)、加压缺血状态下血流量最小值(PORHmin)、减压后反应性充血最大血流量(PORHpeak)、开始减压至升为最大血流量所需时间(Tp)。

1.2.4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标准》。①治愈:平卧位时肢端皮肤正常或有时苍白或苍黄,冷感正常或偶尔冷感,无疼痛症状或劳累后疼痛,无麻木感或偶有轻度麻木感,持续步行约1 500 m以上;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卧位时肢端皮肤有时苍白或苍黄或持续性苍白或苍黄,偶有冷感或常有冷感,劳累后疼痛或静息痛,偶有轻度麻木感或常有轻度麻木感,行走>500 m出现局部不适;③进步:临床症状减轻,平卧位时肢端皮肤持续性苍白或苍黄或呈紫绀色,常有冷感或明显冷感,局部保温后有改善,静息痛或需服用镇痛剂,常有轻度麻木感或明显麻木,能持续步行约300 m左右者;④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或病情继续加重者。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组内变化情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变化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11例,显效16例,进步4例,无效1例,有效率84.38%;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3例,进步9例,无效3例,有效率62.5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经秩和检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BI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ABI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0.72±1.16,观察组:0.74±0.11);经过治疗,两组患者ABI均上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ABI(0.97±0.12)与对照组(0.89±0.15)相比差异显著(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背温度的变化治疗前两组患者足背温度无明显差异〔对照组(29.41±1.22)℃,观察组(29.55±1.36)℃〕,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足背温度均上升,与各组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足背温度〔(32.45±1.41)℃〕与对照组〔(30.28±1.35)℃〕相比差异显著(P<0.05)。

2.4两组患者微循环血流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后观察组PORHrest、PORHmin、PORHpeak、Tp与对照组相比,分值差异显著。说明观察组“电针夹脊穴+常规治疗”在改善微循环方面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微循环血流变化情况比较±s,n=32)

与对照组相比:1)P<0.05

3讨论

中医学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脱疽病范畴,脱疽病与机体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密切相关〔9〕。机体遭受外来寒湿侵袭,寒性收引、凝滞,寒邪侵袭经络则经脉收缩牵引,气血凝滞而瘀阻不通,不通则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性清冷,故其为患则肢体发凉、怕冷;湿为阴邪,湿性趋下,易阻气机,气滞则血瘀,气机既阻,血瘀乃成。本病其病因是“寒”“湿”“瘀”之邪侵袭机体,导致脏腑失调,气血瘀滞,脉络不通则痛。瘀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贯穿于脱疽病程始终,血脉瘀阻为脱疽病基本病机。 夹脊穴具有“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夹脊穴与督脉和督脉之别通过经络联系密切,督脉、任脉、冲脉“一源而三歧”。腰部夹脊穴位于腹气街中,脏腑经络气血流注于气街中,气街亦可调节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疾病特点是气滞血瘀,针刺作用正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针刺夹脊穴可以调节气血,使气血运行正常,瘀血自除,经脉自通,达到“通则不痛”;亦可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损有余而补不足,气血旺盛,脏腑经络温煦濡养,使之“荣则不痛”。

现代医学证实夹脊穴区域内分布有脊神经后支及广泛的神经末梢,这也是夹脊穴针灸效应神经生理学基础〔10,11〕。电针夹脊穴可以降低退行性关节炎大鼠外周血钠(NA)和多巴胺(DA)含量,抑制交感神经活动〔12〕,与治疗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PAOD)的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效应相近〔13〕。针刺夹脊穴能够提高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14〕。沙岩等〔15〕以腰痛症患者为对象,借助激光多普勒血流计观察腰部及下肢末端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医用红外线热像仪测定皮肤温度变化,观察到针刺局部行针后皮肤血流量增加和皮肤温度升高。本研究表明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缺血症状,提高踝肱指数和足背温度,改善患肢微循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4参考文献

1张培华,蒋米尔.临床血管外科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01-43.

2王贵鹏,崔凤琴,张向阳.社区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率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地方病通报,2010;25(1):14-7.

3刘亮,李小鹰,李铁岭,等.微循环检测方法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1):998-1001.

4刘亮.微循环检查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价值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

5杨小杰.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在微循环实验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9):188-9.

6尚德俊,王嘉桔,张柏根.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8-9.

7郑爽爽,唐勇.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56-8.

8赵静,傅汉菁,沈英华.不同阻断压力和时间对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反应性充血影响的初步比较〔J〕.循环学杂志,2009;19(1):20-2.

9闫颖,尚忠明,王明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广西中医药,2012;35(2):63-5.

10贾君君,解秸萍,农艳,等.传统手针与电针对比研究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4):62-3.

11迟峰堂.华佗夹脊穴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12王升旭,洪军,周铁林.电针夹脊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外周血单胺类物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5):273.

13刘震杰,沈来根,杨进,等.腹腔镜下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4:222-5.

14郑洁,胡亚莉,方永军.针刺对急性心肌缺血人鼠血清NO、血浆ET-1、NO/ET-1比值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3):38.

15沙岩,樊碧发.针刺对腰痛症患者皮肤血流量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7;3(2):65-7.

〔2016-01-12修回〕

(编辑曲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3714);黑龙江省博士后研究人员落户黑龙江科研启动项目(LBH-Q1200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立项(2015年)

通讯作者:李晓陵(1957-),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诊断及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10-2460-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0.069

1齐齐哈尔中医医院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第一作者:高杰(1971-),女,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研究。

猜你喜欢

夹脊血流量电针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抖腿是健康行为
浅谈体育课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作用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