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2016-06-28李兴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疗效观察偏头痛阿司匹林

李兴文

山东阳谷县中医医院 阳谷 252300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李兴文

山东阳谷县中医医院阳谷252300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原发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和维生素B1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检测和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头痛积分、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头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615,P<0.05),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U=2.836,χ2=10.981,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ACA、MCA、BA的V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755、5.027、4.169,P<0.05)。结论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脑血流速度,有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和复发。

【关键词】盐酸氟桂利嗪;阿司匹林;偏头痛;疗效观察;脑血流速度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具有病程长、间歇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征,患者可伴恶心、呕吐及视物旋转等症状,反复发作的头痛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全世界约15%的人口受到偏头痛的困扰,在常见的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中,偏头痛在男性患者中排名第19位,在女性患者中排名第12位。WHO已将严重偏头痛与高位截瘫、严重精神障碍和痴呆并列为四大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1]。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医学界普遍认为,其是遗传、内分泌、代谢、饮食、精神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脑血流速度加快是偏头痛患者的典型表现,也与患者的脑神经高敏感性和白质病变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纠正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速度过快是治疗的目标之一。本研究分析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01—2014-12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符合国际头痛学会(HIS)2003年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头痛积分均≥7分,病程均>6个月,入组前3个月中每月平均发作次数≥2次,排除继发性头痛患者;合并颅脑器质性病变、精神疾患、高血压、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妊娠哺乳期、酒精或药物依赖患者及对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的患者。所有纳入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17~46(32.2±6.9)岁;典型偏头痛32例,普通型偏头痛18例。对照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16~46(31.7±7.1)岁;典型偏头痛30例,普通型偏头痛2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偏头痛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及维生素B1治疗,盐酸氟桂利10 mg/d,维生素B120 mg/d,均为睡前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50 mg/d。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积分进行评价和比较;治疗前后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检测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根据治疗前后头痛积分的变化幅度,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疗效评价,评价标准:(1)治愈:患者的偏头痛症状消失,停止治疗后1个月未发作;(2)显效:患者的头痛积分减少幅度>50%;(3)有效:患者的头痛积分减少幅度20%~50%;(4)无效:患者的头痛积分减少幅度<20%。治愈+显效+有效为临床有效。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头痛积分比较2组治疗前头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8,P>0.05),治疗后2组头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4.627、2.938,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头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5,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头痛积分比较±s,分)

2.22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比较2组治疗前各部位脑血管V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7~0.788,P>0.05),治疗后2组各部位脑血管Vm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4.826~5.275,P<0.05);观察组ACA、MCA、BA的V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5、5.027、4.169,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比较

2.32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36,P<0.05),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1,P<0.05)。见表3。

表3 2组疗效比较 [n(%)]

3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WHO在2001年发布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将偏头痛列为导致健康寿命损失年(YLD)增加的重要疾病之一,并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女性偏头痛患病率高于男性,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5~55岁,且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我国的偏头痛患病率近10%,由于该病具有疼痛程度较重、易导致失能、慢性化趋势等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3]。偏头痛最初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而后才被证实为神经炎症性疾病,主要病理学特征是神经系统的高反应状态,但目前其分子水平发病机制并不清楚,最新研究发现,偏头痛源于离子通道和载体的基因突变,调节和控制离子通道可以改善偏头痛的高反应状态[4]。神经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偏头痛患者不仅存在某些脑区功能的异常,而且还存在灰质和白质结构的改变及神经化学的变化[5]。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普遍存在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脑血管的Vm均呈现增加的态势,特别是偏头痛中枢敏感化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变更加明显[6],TCD检查可观察到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的MCA及PCA、VA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反映偏头痛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颅脑血管舒缩功能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可作为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诊断依据[7],即使在发作间歇期,患者也可表现为颅内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普遍增快,可闻及血管性杂音[8],而且在不同年龄段发病的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均高于同年龄段正常人的同名动脉血流速度[9-10]。

目前,针对偏头痛尚缺乏可完全根治的治疗方案,对其发作期治疗目的多为缓解疼痛和伴随症状,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状态,尽量减少治疗后复发。临床上针对偏头痛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西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方式,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案,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癫药、β受体阻断药和钙通道阻滞药、抗抑郁药、降压药、中草药、维生素等[11],发作期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曲坦类药物、麦角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巴比妥酸盐、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复方制剂、阿片类药物和丙戊酸钠等[12]。

哌嗪是很多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子中含2个氮原子的六元杂环,哌嗪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高效的药理活性。盐酸氟桂利嗪是一种选择性的钙拮抗剂,能够阻断过量的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从而防止细胞内因钙超载所引起的损伤。临床主要用于预防性治疗典型或非典型的偏头痛及由前庭功能紊乱导致的眩晕[13]。阿司匹林别名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应用历史较长的常用解热、抗炎药物,具有结构简单、疗效良好的优势[14],而目前学术界对阿司匹林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其具有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5]。根据一项针对16项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研究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约1/5的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动脉粥硬化性血管并发症,相当于每1 000例患者的非致命性事件发生率每年绝对减少10~20例次,而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相对风险增加40%[16]。在偏头痛的治疗中,阿司匹林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研究显示,与尼莫地平等药物比较,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更明显,不良反应也更小[17],且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谷维素等药物联合应用时也可有效预防偏头痛的发作[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头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615,P<0.05),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U=2.836,χ2=10.981,P<0.05),说明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可更加有效地缓解患者头痛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阻止病情的进一步进展;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CA、MCA、BA的V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755、5.027、4.169,P<0.05),说明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可更加显著地降低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纠正脑血流速度加快及相关的神经高反应性和神经功能损害,有利于消除偏头痛发病和进展的病理机制,对于提高疗效和减少复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有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和复发。

4参考文献

[1]任璐.王志红,耿左军.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23(1):78-80.

[2]袁坤,陈励竞,周贵福,等.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4,36(1):141-144.

[3]谭亮,樊光辉.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9):571-573.

[4]陆卉.偏头痛研究新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4):562-564.

[5]于生元,陈小燕.偏头痛发生机制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14,25(1):1-4.

[6]张家君,姜岳梅,赵晓霞,等.痛觉中枢敏感化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8):717-719.

[7]龙健中,李欣明,黄金君,等.200例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2):84-86.

[8]王忠波,马晓菊.偏头痛126例发作间歇期的脑血流动力学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1):240-241.

[9]龙健中,李欣明,杨乃勇,等.59例不同年龄段偏头痛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脑血流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7):24-26.

[10]吕楠,王媛.儿童偏头痛发作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48-49.

[11]冯超英,陈点点,于洋.偏头痛预防性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4,33(10):1 352-1 356.

[12]郑丽玲,高旭光.偏头痛发作期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7):3 167-3 169.

[13]许云红.盐酸氟桂利嗪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2):191-192.

[14]米苗苗,常宏宏.阿司匹林及其衍生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4):2 125-2 128.

[15]李才正,苗佳.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进展[J].华西医学,2012,27(7):988-991.

[16]梁峰,胡大一,沈珠军,等.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11):1 044-1 048.

[17]张士良.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在偏头痛治疗中的效果比较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4,1(12):1 353-1 353.

[18]关亚云.谷维素、尼莫地平、肠溶阿司匹林预防偏头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0):61-62.

(收稿2015-05-12)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1-0048-03

猜你喜欢

疗效观察偏头痛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中药熏蒸治疗寒湿腰痛的临床观察
ZZ型肛肠综合治疗仪HCPT治疗混合痔60例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