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限理性看中小学慕课发展“新常态”
2016-06-24丁雪阳张清晓
丁雪阳 张清晓
【摘 要】慕课发展暴露出的教学体验缺失、课程组织和评价标准的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小学慕课学习者“辍学行为”高发,所以如何解读这种现象以及未来如何推进中小学慕课建设非常值得思考。本文从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视角对中小学慕课学习中的“高辍学率”现象进行解读,指出慕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其价值并不能和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挂钩,慕课学习在未来一定时间的“高辍学率”将成为中小学慕课发展的“新常态”。
【关键词】慕课;高辍学率;有限理性;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6-0036-03
问题的提出
2012年慕课的出现引爆美国基础教育。哈佛大学克里斯坦森预言,到2019年,有50%的高中课程将会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因为慕课在中小学应用的潜力巨大,同年便被引进中国的中小学。2013年就有14%的中小学生进行了慕课的学习,2014年慕课在实践层面的持续升温使其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但是由于对慕课认识的不充分、实践缺乏理性的指导、评价体系的不完全等,使得2015年慕课暴露出“高辍学率”“低学习热情”等弊端,使得学界开始对慕课在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开始“冷思考”。
从有限理性视角解读中小学慕课高辍学率
1. 什么是有限理性,为何选择这一视角
有限理性强调人“认知理性”的局限性,因为没有人可以做到“绝对”的理性。“有限理性”的概念也是基于对“绝对”理性的批判中产生的。赫伯特·西蒙1973年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绝对理性批判提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是“绝对理性”的“经济人”而是“理性有限”的“管理人”,他们基于有限的理性,追求满意的结果。有限理性又包括“过程理性”和“结果理性”,这是一种基于实际的决策理论。
慕课的学习是由学习者基于自身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慕课,期望获得满意结果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理性”这一视角分析中小学慕课学习者的“辍学”行为。
2. 对中小学慕课学习者主体与其辍学行为的解构与分析
(1)中小学慕课学习主体具有“管理人”性质。中小学慕课的学习者选择学习慕课的行为过程就可以看做是慕课“管理人”过程理性和结果理性共同运作的过程。因为认知发展的局限,他们比成年人更具有“管理人”的性质。
(2)中小学慕课学习者的过程理性的局限性造成了其预测的不准确,进而难以做出理性选择。对于造成过程理性的因素,有三种“三因素”说:第一种归结于认知、环境和信息三个方面;第二种归结于时间、知识和群体行为;第三种归结于组织、制度以及社会群体行为。此外还有“四因素说”,即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综上,我们认为过程理性和“个人的认识”“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外部的信息变化”三个因素有关,而个人认知方面根据经济学有限理性框架又可以分为时间投入、个人偏好、个人价值计算能力与注意力四个方面。
(3)中小学慕课学习者对“满意”的不同标准决定了结果理性评价的多元。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独立咨询师Phil基于慕课后台数据构建了五种慕课学习者模型,分别是:隐身者、完成者、旁听者、脱离者和尝鲜者。中小学慕课学习者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抱着不同目的来进行慕课学习,对“满意”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4)中小学慕课学习者的认知偏差对慕课学习产生的影响。中小学慕课学习者在选择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认知的偏差,即“原先的以为”和“实际的体验”相偏差的现象。经济学家把决策、实施与评价时的认知偏差归结为:①决策前期的信息识别的偏差。包括易获得偏差、代表性偏差、文化和社会认知造成的偏差。②决策信息编辑阶段的偏差。包括“模糊规避”以及“瞄定和调整”带来的偏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莱因哈特认为,因为经济主体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志向,使自己的志向能尽可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所以初始目标很难与最终现实相符。
综上,我们可以提出一个中小学慕课高辍学率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如图1。
学习者选择慕课进行学习的过程受到“认知”“环境”和“信息变化”三方面的影响。对慕课的选择是基于对以上三因素的判断,其过程理性因人而异,共通的是这些理性都是有限的,它们无限趋似于绝对理性,但不会与之重合。提高有限的理性,可以使选择者对未来的预见更加充分,从而带来结果的理性。但是现实往往出现了“过程理性”但“结果非理性”的现象,我们认为这些矛盾是由个人在决策前、决策中产生的认知偏差产生,偏差产生的过程如图2。
结 论
1.中小学的慕课辍学率与学习者个人内部认知有关,认知越充分,辍学率越低。果壳MOOC学院对6116名网友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用户认为,可以投入的时间有限成了阻碍他们完成MOOC课程的主要原因。中小学慕课学习者因为应试教育的压迫,很难有足够时间去深入学习慕课;在个人偏好方面,中小学慕课学习者是“数字原住民”,更倾向于网络学习,他们伴随着新技术成长起来,对网络学习更加偏好。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学习者,慕课的通过率也不同;个人价值计算能力体现在慕课“管理人”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并且能够在众多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的那个;“注意”则体现在学习者学习的元认知上,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有限理论框架下,“注意”是对自我学习过程与学习决策的调节,目的是减少认知偏差达到“有限最优”。中小学慕课学习者必须在教师或者家长的协助下才能达到这种“最优”。
2.中小学慕课的辍学率与学习者所在群体的“群体行为”有关,群体行为的正向作用降低慕课辍学率,负向作用增加慕课辍学率。西蒙认为,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中,不可能绝对孤立地存在。人的一般行为是人与人、人与组织相互影响、整合的结果。所以群体的行为会引导、持续个人行为,经济学上也称作“羊群效应”。对于中小学慕课学习者而言,同龄人的行为对其行为的发生影响极大,如果周围人都在通过慕课进行深度学习,那么辍学行为就会减少。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领头羊(如教师和班干部)的“示范作用”也会对辍学行为产生强大的影响。
3.中小学慕课的辍学率和学习者的外部信息获取有关,信息获取越充分,越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虽然目前慕课学习者的年龄段分布在18~25岁,但未来的慕课学习者将更多是“数字原住民”。未来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完善,公民对数字化学习进一步的适应以及公民的信息素养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慕课的辍学率可能会相对降低。
4.通过“学习分析法”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并且反馈可以纠正中小学慕课学习者“学习行为”中的“认知偏差”,有助于降低“慕课辍学率”。很多时候,慕课学习者因为过程行为中的偏差而不能导致理性结果。而计算机大数据和教育结合促生的“学习分析法”可以通过建立模型,利用数据,预测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进步和表现,预测未来表现和发现潜在问题,建立面向学习者的反馈机制或许是提高学习者学习体验的有效路径。
慕课高辍学率是慕课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从有限理性视角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除了慕课自身原因之外,慕课学习者的选择过程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其过程受到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可能不是慕课翻新能够彻底解决的,未来慕课的持续高辍学率可能成为一个“新常态”。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新常态”,不断从教育本质出发,从慕课本质出发,发展建设慕课,将其打造成精品“积件”,为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