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2016-06-24段彩丽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年6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农民工大学生

■段彩丽



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段彩丽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攀升,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期望能够在城市得到发展,因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农民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收入状况、社会生活、心理状况3个角度探索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从制度和个人两方面出发分析产生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产生原因,并为帮助大学生农民工跳出困境提出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解决路径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及社会体制的改革,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一个新的群体进入人们的视野:大学生农民工,并且引起来自社会各部门的关注。“大学生农民工”,主要是指来自农村考上大学的一批新一代农民工。大学生农民工普遍具备高学历,对职业的期望度比较高,但工作热情低,待遇一般也较低。由于近些年大学生农民工人数剧增,但政府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同时由于其自身及社会各方面原因,在大学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过程中陷入了困境,这对城乡统筹发展及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

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农民工若要很好、很快地地融入城市社会,首先是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做保障;其次是该稳定的工作能让他自然接近当地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并很好地参与其中;最后是价值理念与其保持大体一致。三个条件相互联系,依次递进,以下即从经济方面、娱乐活动融入和价值理念融入三个方面来对大学生农民工进行分析探究。

(一)经济融入状况

本文把大学生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界定为:大学生通过劳动就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对该城市社会中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进行相应调整的过程。对于大学生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状况主要从劳动就业、收入支出以及社会保障三方面来反映。

在劳动就业方面,大学生农民工存在经常跳槽,一份工作不会做太久,发展经常遇到瓶颈,付出多收效少的就业趋势;在收入支出方面,大学生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表现明显不同,他们在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的同时,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较第一代明显提高,甚至出现了“月光族”等社会现象。调查表明,78.5%的大学生农民工收入主要用在日常的基本生活需要;在社会保障方面,大学生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与非农民工还存在较大差距。关于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方面,从对单位为大学生农民工购买的保险种类的调研中,可以看出,由于农民工特殊的工作性质,大多数危险程度较高,因此企业大多数都会为其购买工伤保险或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大概占到64.3%;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作为基础的保险,普及程度仍然偏低,仍有百分之四十多的人没有这两项保险;此外,近1/2 (45.3%)的单位会为其职工购买失业保险,20.9%的单位为其职工购买生育保险,一些效益比较好的单位还会为其职工购买其他类型的保险。总体上说,大学生农民工的各项保险保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居民的保障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二)社会生活融入状况

在生活方式层面大学生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他们实现了最基本、最表层的城市生活融入。经过调查采访,60%以上的大学生农民工表示能够适应城市生活。同时,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农民工感到对原来的农村生活方式不适应;和农村社会网络相比,城市的社会网络更为复杂,各种非正式组织层出不穷。在参与城市社区活动程度这个问题上,大学生农民工普遍表现出陌生与抵触心理。更深层次看,城市居民在社会活动中是将自己当成角色的扮演者,人际交往通常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上而非感情及信任。基于两种社会网络的差异性,在农村社会网络长大的大学生农民工初次步入社会接触并不熟悉的城市社会网络则表现出了不安及抵触。总之,大学生农民工参与城市生活的融入程度较低,在社会交往层面明显封闭;文化娱乐方式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群体的经济生活状况,大学生农民工文化娱乐方式可以反映出农民工群体的经济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的高低。大多数大学生农民工的文化娱乐方式单一,提高自身修养,增长见识的活动很少,他们的娱乐方式多用来消磨时间,但是大学生农民工的文化娱乐方式趋于多样化。

表1 单位为大学生农民工已买保险的情况

表2 大学生农民工休闲娱乐情况频数分析表

表3 大学生农民工心理状况调查表

(三)社会心理融入状况

就社会认知而言,因为大学生农民工的学历普遍较高,所以他们也都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生活,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较高的社会认知与尊重也往往备受他们关注。他们更倾向于具有人本化管理的公司,公司制度及文化方面都让员工产生较高的忠诚度;在心理状态方面,不少大学生农民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经济基础薄弱,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失落、压抑,没有归属感”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次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中的大多数已到婚嫁期,渴望与同龄异性进行思想、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却迫于种种压力,无奈推迟、延后,如上班时间不固定、交际圈小、收入水平低、工作行业男女比例失衡,直接导致他们陷入单身困境。感情问题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危害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农民工融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对大学生农民工的保障制度

从户籍制度角度看,大学生农民工不具备永久居民的身份,失去了均等就业的机会,不能享有相同社会保障权利。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对青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优惠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也有优惠政策,但是对大学生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则很欠缺。其次,社会保障制度收效甚微。近年来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群体不断壮大起来,国家为应对这一现象出台并实施了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制度政策,但大学生农民工缺乏稳定性的特征阻碍了其在大学生农民工这一人群中的实施。由于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及城乡分配机制的不同,大学生农民工作为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员,仍然处于较弱势地位并且受到城市一定程度的排斥。与此同时,大学生农民工失业现象和正当权益受到侵犯却找不到法律途径维护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于机会的欠缺以及就业方面存在的不公正现象使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农民工在城市当中的发展十分的困难。

(二)大学生农民工自身因素制约其跳出城市融入困境

1.大学生农民工适应能力欠佳导致抵触心理

大学生农民工漂泊在外,加上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容易对社会产生漠视,对城市社会的不信任感和排斥感使他们在心理上无法适应城市社会。其次,大学生农民工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年轻气盛,但是城市社会中,大学生农民工却仍处在社会的底层,经济收入低,在权利上,他们的合法权利经常受到侵犯;对于城市市民来讲,他们都是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遭到城市居民异样的眼光,这些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农民工产生自卑以及仇富的心理,从而陷入城市融入困境。

2.社会资本薄弱是妨碍大学生农民工自身融入到城市社会的又一因素

大学生农民工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比重大,尤其房租上的支出占相当大的比重,用于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学习培训的很少。由于大学生农民工工作的边缘性,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圈子几乎没有交集。阻碍了他们与市民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及其融入到城市当中的进程。

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给大学生农民工铺设“绿色通道”

1.改革户籍制度

淡化户籍与住房、消费等与大学生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各方面的相关关系。现行户籍制度给了大学生农民工不同于城市居民的身份及地位,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可以享受的福利待遇及社会保障,大学生农民工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是被排除在城市居民管理体制之外的。改革户籍制度,缩小城市居民与大学生农民工在住房、消费、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大学生农民工对城市的排斥感,加速其城市融入进程。

2.完善教育制度

我国现阶段依然停留在以普通全日制、统招为主的教育模式,毕业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与现在劳动力市场需求无法相匹配。政府部门应进行宏观管理,划拨大学生农民工培训经费,大力支持规范大学生农民工技能等级划分标准,完善其考核流程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颁发政策。除此之外,对大学生农民工的培训还要从大学生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意识及法律意识等方面发力,提高大学生农民工的政治素养,也为改善和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打下基础;其次,政府可以从税收减免或优惠政策等方面鼓励企业对大学生农民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企业加强对大学生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3.完善大学生农民工劳动就业制度

为保证大学生农民工劳动就业的合法权益,规范大学生农民工劳动就业程序,完善大学生农民工的劳动就业制度。首先,加强劳动就业相关法律的宣传,定期组织企业及大学生农民工进行相关法律的学习,一方面使企业规范自身雇佣及裁员制度、程序,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农民工了解相关制度及法律,借助法律的力量和合法的途径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第二,建立公平、平等的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处于转型期,调节机制还不够稳定,工资的增长远远落后于物价的攀升,尤其在农民工的工资增长机制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尽最大努力做到大学生农民工与其他职工有公平平等的工资发放机制及增长机制。

4.完善大学生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是保护这一群体同时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并促进其融入城市的必要保障。政府可以为大学生农民工设无疆域城市生活保障卡,对无社会危害行为或不良记录的合格大学生农民工办理城市生活保障卡,一方面给在城市生活的大学生农民工一个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大学生农民工在买房、教育等方面的便利,另一方面保障卡可以记录大学生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诚信信息,可以减少外来人员对城市社会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从而促进城市居民对大学生农民工的接纳。

(二)提升个人素质、提高维权意识,提高自身城市融入能力

1.提升个人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

首先,应先调节大学生农民工的心理素质,消除大学生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各种不良的心态。同时要杜绝好高骛远的心态,对自己有一个定位,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和城市居民存在的差距和自身就城市稳定和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造成的问题,理解城市居民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萌生盲目仇富等心里,要通过自身脚踏实地的工作一步一步赢得城市的认可,并融入城市。

2.大学生农民工应积极利用和提升个人职业能力

大学生农民工在体力和年龄上存在很大的优势。大学生农民工大多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较高,但缺乏社会经验,职业能力欠缺。因此大学生农民工应着重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避免眼高手低,脚踏实地,从底层做起,切实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大学生农民工在刚进入城市社会时应具备的一个心理状态和必备的生存技能。

3.提高维权意识

大学生农民工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应该学会在合法权益受损时采取适合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流动人口对社会危害造成的不稳定因素,消除城市居民因个别外来人口的不良声誉而对大学生农民工产生的偏见,大学生农民工能更好地被其接纳,从而使大学生农民工更快的融入城市。

总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毕业及失业,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且大学生农民工在城市的艰难生存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加速了城乡分化。针对这一问题只有从制度层面及个人层面双管齐下,有针对性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在融入城市时所遇到的经济、生活、心理问题,大学生农民工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将个人价值发挥到最大,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资料

1.贾建友.大学生农民工的困惑,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J].新农村商报,2014,(2):3-4.

2.孙爱真,任一超,周紫林.激励的错位:大学生农民工现象的社会危害性[J].保山学院学报,2013,(3):70-73.

3.李俏红,汪胜.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农民工.金华日报,2011,6.

4.刘建,林巍.大学生农民工——中国社会新群体调查,半月谈,2011,2.

5.赖卓燕.大学生农民工:产生背景与概念定义[J].经营管理者,2012,(12):151.

6.程单剑.一个亟待关注的边缘化群体: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农民工”群体[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5):110-111.

7.张晓.大学生农民,工的心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科学社会主义,2012,(12):16-19.

8.武怡华.“大学生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4).

9.楚向红.大学生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2012,(20):47-48.

责任编辑:陈秀丽

作者简介:(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农民工大学生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北京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1949—1966)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