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镜像中的语文教学变革
2016-06-23特级教师周一贯
◇特级教师 周一贯
“互联网+”思维镜像中的语文教学变革
◇特级教师 周一贯
“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新的思维镜像,它改变了这个世界为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景观。邱华国在《一位名校长对教育的破坏性设计》一文中,对“移动互联网思维”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认为如“C2B”反向定制思维、“粉丝化”思维、“信息对称”思维、“品牌”思维、“大数据”思维、“开放化”思维、“极致”思维、“碎片化”思维、“移动化”思维都可以迁移到教学改革中来。(参见《教师博览》2015年第 8期)虽然这些思维的移植并不都完全适合教育的客观规律,有待变通和改造,但对于“互联网+”的思维原点的开掘却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互联网+语文教学”,体现着当下语文教学变革的总体走向。中国语文教学历来倡导“以阅读为本位”,似乎教语文就是教阅读。在语文未曾独立设科的几千年漫长岁月里,读经明道是主体,阅读地位之重要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语文独立设科之后的百余年,也一样秉承以阅读为本位的传统。当然,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我们都明白,但“读”毕竟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特别在“互联网+”这种思维镜像里,人们开始思考:作为语文教学组成的各部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学习实践活动等,不应该各立门户、画地为牢、互不相干,而应当从人为的过分窄化、僵化的传统藩篱中突围,以学生成长为取向作整合,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总目标靠拢,走总体把握、综合推进的新路。应当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培养儿童终身发展必需的品格与关键能力结合起来,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语文教学变革新常态。
提出“互联网+”思维镜像中的语文教学变革,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在对千姿百态的语文课改实践探索的行为,作相互联系的抽象的理性分析,并从中发现其共通的富有时代性、前沿性的规律。梳理总结这些规律的目的,是要用这些规律去观察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以求得验证和深化。
那么,哪些语文教学实践在由“课改”到“改课”的有效探究中,共同揭示着“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学变革的基本走向呢?
一 “文本+文本”的群文阅读
小学生课堂阅读总量太少严重影响着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沉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代一代的名师都在为此作殚精竭虑的思考和探索。著名特级教师斯霞、霍懋征等都尝试过加快阅读教学进度,腾出四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来作补充阅读。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之后,又有教师采用“读一篇(课本教材),带一篇(课外补充文本)”的方法,收到扩充阅读与对比阅读的“双赢”之效。近年来在“互联网+”思维的启迪下,出现了“文本+文本”的群文阅读,即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一组文章(三四篇不等)。这种群文阅读在本质上已经是一种研究性的“参读”。阅读学认为,阅读的展开并非单纯直线式的顺序,而是一个互为参照的网络。任何一篇或一本读物都必须有几篇或几本读物作为参照才能为读者完全读懂。特级教师蒋军晶在创导群文阅读方面不遗余力,他认为这种阅读的课型既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又能培养学生对读物的理解、探究和感悟。教师在指导群文阅读时,要把这种功能有意地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关注群文之间互补互参的结构化特点。这里的“+”不只是文本与文本简单的物理性积累,更应当有化学性聚合中的新变化和新生成。
二 “课文+单元整体”的单元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按单元编制课文的,一个单元有一个统领的主题,或按思想教育选主题,或按课文文体分主题,或依作家作品定主题,或照语文训练项目划主题等。现行人教版实验教材则以人文内涵为主题。所谓单元教学就是以语文单元化教材为依据,把一个单元教材作为一个教学单位,进行整体教学的一种方法。就单元教学而言,早在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中就已经产生了这一概念,较早明确提出“单元教学法”一词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莫里森。我国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提倡并尝试,但真正兴起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单元教学法都有所突破,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当下“互联网+”时代的“课文+单元整体”的单元教学实践,无论在理念上还是策略上,和传统的单元教学法相比都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之前的单元教学法更多地体现于各篇课文在教学时均能联系单元的主题进行,那么如今的单元教学,按叶根娟老师的认识是更强调从单元整体入手,占领思维高度,对整体单元有一个客观思考和通盘把握,以单元主题为轴贯穿始终,删繁就简,主次分明,并辅以多样化的阅读配餐,致力于表达能力和综合性学习能力的生长,以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效率。显然,以系统论为指导,教师对单元作整体教学规划,学生对单元教材作整体先学,然后对单元教材内容分清主次、删繁就简,作读写一体化整合推进,淡化传统的分课教学,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的新单元教学格局。
三 “阅读+学习实践活动”的开放语文
学习实践活动在课标中称为综合性学习,具体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其指向是大语文,或者生活的语文和开放的语文,这从根本上体现了母语课程的本质特征。综合性学习要求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本身就体现了“互联网+”的时代精神和整体思维特征,也更具有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所以,如何把阅读、写作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更容易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特别强调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活动的时间”。
“阅读+学习实践活动”,就是在有些课文阅读中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游览、开展公益活动和劳动等。学生的文本阅读与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而且会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正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动手能力、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更多地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对未来一代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要求。
四 “阅读+习作”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是特级教师管建刚积极倡导的一种读写一体化的语文教学理念,正在受到小语界的普遍关注。可以认为,这是管建刚继他的“作文教学革命”之后的又一场“革命”,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时代特色和思维特征。这是因为在我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阅读和作文一直存在着严格分野。虽说我们有着所谓“读写结合”的传统教学经验,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是难以结合的两张皮,问题就在于严重缺失了可供结合的具体操作方略和联系途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相当明确地指明了读写结合的内在机制和实现“结合”的指向与通道。具体地说,也就是以写导读、以读促写、读写一体、整体推进。当然,在实践运作层面,它要受到各方面的检验,问题复杂得多。要确立一个比较典型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课堂样本,还存在一定距离,有待我们共同努力。如阅读有其独立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育体系,在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中如何防止阅读的扁平化、边缘化是应当关注的话题。同时,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仅仅是指向写作技巧,这里更主要的应是在阅读中揣摩课文作者如何遣词造句、立意谋篇的功夫。特别是准确、生动、鲜明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恐怕是比写作技巧更为重要的方面。当然,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不够成熟”不是问题,它所体现的前卫理念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
五 “习作+自媒体影响”的自由表达
北京一名六年级女生做过的一份“小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表明:90%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使用微信,平均每一个同学有10~50个微信好友,10~20个微信群,名称有“EXO星际学院”“英雄战歌会”“三个偷弹贼”“蔷薇妙女群”“三个火车狗”……甚至还有“被老师骂了”和“问作业”等。(参见《中国青年报》2015年5月15日《网络开始影响小学生价值观》)这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即任何个人都可以拥有同他人联系、表达和交流的个人媒体。这是一种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新闻传播工具,使每一个普通人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可以相互表达交流,彼此分享。在自媒体中最有代表性的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区,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生存状态和自我认识,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写作、交流、分享的理解。正是在这个根本点上,自媒体推动了人们个性的、自由的、交际的写作观,这当然也为小学生的写话、习作教学展开了一个新的全视野景观。
“习作+自媒体影响”的小学写作教学,把历来让人望而生畏的作文课“要我写”转向“我要写”,让写作更多地有了自我表达的需求;学生开始逐渐习惯于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也逐渐不再拘泥于作文的形式、字数,而向关注内容转化……所有这一切都能够让小学生把作文视为要用另一种言语(特别高雅动听的),按照命题的严格规定性,道循一定的章法、技巧,写出为成人社会所喜欢的、有一定字数的文章,逐渐转向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一切为了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于是,写作就有可能真正成为思想的真情交流和自由表达。所以,习作与自媒体影响的相加,正在成为当下写作教学改革的主体走向,无疑也是“互联网+”时代之光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有益投射。
六 “全课型+微课型”的生活化语文
中国语文教学历来以阅读为本位,以课文为中心,教学一篇课文常常从识字学词到初读课文,从读通课文到精读课文的程序组成全课型的教学全程。然而,在语文教学更为关注语言文字、语言文化乃至语文生命时,它的内涵变得空前丰富起来。拓展性课程的设计,不只是“全课程”(40分钟一节),也有了“微课程”,出现了“趋微”的新形态。即在课堂中加入某种“微课程”,如“微演讲”“微报道”“微故事”“微写作”“趣味汉字”“笑话中的语文”“汉字听写大赛”“比比查字典”等,这些活动只占时三五分钟,被安插在语文课堂的课始预热之中。每当预备铃响起,学生就很快投入到这类微课型的“准游戏”之中,并自主推进。如一位老师针对班上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问题,设计了“信息快车道”的“微报道”:让学生按座次,轮流在每节语文课始,在讲台前用两三分钟报告一则或国内、国外,或家庭、校园的“信息”。教师只同时录音,一月作一次集中评讲。这样的微课穿插,既训练了学生某一方面相对薄弱的能力,又起到了安定情绪、集中注意力的组织教学作用,还培养了学生表达交流的兴趣。如果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其训练效益之显著常会超出预期。显然,这样的“微”不是“微不足道”,而是“知微见著”。这种在“全课型”中插加“微课”同样体现了“互联网+”的思维特点。
海涅曾经说过:“每一时代都有它的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向前再推进一步。”“互联网+”理念体现了信息革命的强大威力,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自然也无法摆脱它的影响。这也就是我们必须以这样的视角来审视和把握语文从“课改”到“改课”发出深刻嬗变的理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