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生态德育课程的建设

2016-06-22王栋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生态

【摘要】生态德育是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职业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注重生态德育所带来的实效。然而,目前有部分学校对生态德育的重视程度还需加强,以常州市的职业学校为例,德育生态系断裂、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等现象依旧存在。因此,职业院校应从德育目标、育人氛围、反思教育、德育网络四个方面着手,着力打造生态德育课程,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关键字】职业学校;生态德育;德育工作;自主参与体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41-03

【作者简介】王栋,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金坛,213299)教师,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

所谓生态德育,既不同于以往的人际德育,也不仅仅以环保知识作为育人的唯一要求,而是以生态学、环境科学、教育生态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对个体道德素质的影响为逻辑基点,通过学校德育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推动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动态良性发展,推动学生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品质,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生态德育作为一个崭新的德育范畴,在理论目标、理论特征和实践模式等方面,比人际德育具有更宽广、更富于前瞻性的新视野。具体来讲,生态德育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生态德育具有价值取向上的超越性;第二,生态德育具有教育过程的引导性;第三,生态德育具有德行养成上的类主体性;第四,生态德育具有内容传播上的丰富性。

一、常州市职业学校生态德育的现状

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常州市职业学校目前的德育工作存在一定的生态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德育生态系断裂。生态德育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学校德育只是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常州市职业学校德育生态系断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师资力量弱。从教师开展生态德育的动机和主动性来看,各学科教师开展德育的主要原因是潜层次的、不稳定的兴趣,还有些教师开展德育带有被动性而非自觉行动。其次,师资培训滞后。大多数高职校对教师的德育培训还远远不够,一些教师对基本的德育目标、手段等都不了解。再次,学生在德育管理中主体性地位缺失。在对常州市职业学校教师的调查中,一年级教师对“班主任能够注重培养班集体自我教育的核心力量”的看法回答“是这样”的占41%,二年级教师回答“是这样”的仅占30.2%,三年级教师回答“是这样”的占39%。

第二,德育漠视“以生为本”。德育理应是运用各种德育手段,通过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达到生态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而现在的学校德育,主要以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以教师讲授政治课为主渠道。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习惯于“满堂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主要是死记硬背,缺乏对相关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导致德育认知与德育情感、德育行为的脱节,形成所谓的无“人”德育。在对常州市职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职校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中,德育课排在第10位(共14门),在最不喜欢的课程中排在第3位。出现这种情况,虽然有教材本身缺陷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德育活动中不能因材施教,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

第三,德育工作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从调查来看,常州市职业学校的德育内容过于空泛,与日益变化的现实社会生活脱节,与学生的实际德育需求脱节。其表现有:第一,书本上规定的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没有及时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缺乏时代性。第二,德育内容没有根据中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认知水平形成层次性,让中学生去实现难以达到的高要求、高目标,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二、常州市职业学校生态德育的实践策略

生态德育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德育的整体性原则,从全局的角度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德育基本途径,强调德育途径的实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对德育目标的落实、德育内容的贯彻、德育方法的采用,都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形成多层次生态德育目标

“时代在发展,教育环境日新月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德育。“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职校,德育目标主要是使他们适应职校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通过开展“道德讲堂”讲座、“生命教育”活动、消防演练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聘请公安局、检察院的法制工作人员到学校开设法制讲座,播放法制案例视频,引导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入二年级后,青少年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困惑和迷茫。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释疑解惑,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聘用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在青春期遇到的人际交往、理想信念、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同学们走好这段人生旅程。进入三年级后,学生面临毕业,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增多,德育的目标则转向学生的就业观念疏导,可张贴、悬挂就业观念宣传标语、横幅,邀请专家和往届成功毕业生开展就业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他们更好地就业。

(二)建立全方位生态育人氛围

按照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品质和习惯不能学得,只能习得。因此,从一定意义上看,生态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生态德育重过程更胜于重结果,或者说重视结果从过程中产生。只有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才能将外在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要努力营造高品位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合适的氛围中学会思考、感悟、理解,升华人格。

1.管理育人。以笔者所在的金坛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学校针对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浮躁、散漫等不良习惯,采聘学生组成学生会,在课前、课堂、课间有针对性地提供德育服务并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醒、解决。在此阶段,学校、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里逐步学会自主管理,最终促进自我发展。

2.课堂育人。按照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教育的渗透性原理,教师应在政治和语文等学科中努力发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在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加强德育渗透。例如,利用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法制教育;利用语文课堂吟咏诗词,以达到陶冶、教化的目的;利用实训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

3.活动育人。从职校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我们采取了生态德育“主体参与体验”模式,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系列德育活动,使德育寓教于乐、寓教于心。如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和缺乏公德的问题,开展“我与文明生活,与文明携手”专题活动,让学生用眼睛发现文明,从而使“文明生活”的意识扎根学生心灵;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懂感恩的不良品德,实施“弘扬美德·孝敬父母”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题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进而提升道德素养;针对当前学生中人情冷漠、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爱心和责任感的现象,开展“帮困助弱”义卖捐款活动和“铸造美好心灵·关爱美丽家园”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

(三)开展后进生自我反思教育

学校教育是人生的起点教育,它关系到一个孩子的一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责任重大。笔者通过调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认为对后进生或问题生的品德转化工作应该分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探索问题学生心理发生机制。探索的途径可以是与学生个人的理性对话,可以向他的朋友、同学了解问题学生,或是进行家访或者家庭成员的调查。第二,制定相应措施,对症下药。根据第一步多方面的调查了解,我们可以根据人的性格特点、接受方式等来选择适当的方法。第三,做好应对问题生在改进过程中出现反复行为的准备。一方面,针对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经常用赏识的语言激励他们,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问题学生行为容易出现反复,因此,我们为每一位问题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引导学生记录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并反省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使得他们能够建立起主流的是非感。

(四)创建“三位一体”生态德育网络

根据“生态链”“生态场”的观点,我们认为应当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的生态德育网络,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网络整体功能,对青少年进行全面渗透和熏陶。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可以通过血亲关系的感化作用、家庭生活的渗透作用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使家庭教育发挥积极的影响,必须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保持同步。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组织形式:第一,建立班主任家访制,班主任利用休息日或假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家访;第二,定期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交流探讨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方法,树立家庭教育的典型;第三,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例如,可以请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开设讲座,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学校德育的目标。社区教育则可以通过邀请社区民警举办心理、法制讲座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生态德育孕育职业学校的产生,生态德育是职业教育应有之义。树立和建构学校生态德育管理的新理念和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职业学校自身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更是千万个家庭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期盼和渴求。因此,职业学校应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特色,创新生态德育管理方式,进行面向职业生活的生态德育教育,为社会培育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化人才,实现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和谐格局。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荣有.青年道德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152-154.

[3]沈铁军.关于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J].广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22-25.

[4]周耀光.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3):66-67.

[5]徐仲安,张维东.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探索[J].高教论坛,2009(2):76-78.

[6]沈杰.80年代我国青少年生理、心理及其健康发展态势分析[J].青年研究,1994(7):5-9.

[7]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27-31.

[8]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走特色发展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0(27).

[9]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7-31.

[10]张志祥,方鸣.国内道德的发展趋势和我们德育教育的立足点[J].基础教育研究,2009(1):43-49.

[11]丁冬宇,陈惠华.试析当代国外德育教育发展趋势[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6):121-125.

[12]沈力匀.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145-149.

[13]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9):54-55.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生态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