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更需要培养“工匠精神”

2016-06-22周如俊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职业化工匠

周如俊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32-0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的提出,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指明了培养方向。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看似地位卑微的木匠、建筑工、焊工、车床工等社会职业,如果真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样也是一种卓越的社会贡献。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曾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弘扬“工匠精神”,这是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的基础保障。

什么是“工匠精神”?按照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表现为一种“笨”精神、一种“轴”精神、一种“苦”精神。其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专业敬业、一丝不苟,即在“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追求中努力求索。

由此笔者联想到当前技能取向的技术教育范式,一度被奉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圭臬,这种“技能至上”的职教思想已经成为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羁绊。“技能至上”让职业教育及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被“物化”和“工具化”。单纯的技能训练掩盖了人的其他一切可贵的才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好像只是为了解决学生眼前的就业和首岗适应性问题,导致学生生命个性缺失,自我发展和创新的后劲不足,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及职业变动的需要,学生精神个体也无以通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而提升人生境界。

职业教育在兼顾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也要注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目标的教育,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职业学校学生的人生追求。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一、“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

随着技术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技能已愈来愈走出其狭小的劳动和生产过程,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各个专业背后都隐藏着共通的精髓——工匠的技术精神。它是技术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技术行为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主要包括求真精神、务实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实证精神、独立精神、源理精神、求效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等。而这些技术精神的养成既在从事职业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更在从事工作实践前的职业教育教学中。

二、“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操守

“职业是可以选择和转变的,但一定要‘做什么像什么。”职业操守是员工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最低道德底线和行业规范。职校生在智力上相差并不大,在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中,工作效率和业绩往往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工匠其实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是,工匠其实有着更深远的意蕴,代表着工作职业操守表现出的一种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职业操守在工作上的表现就是积极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品质。这些操守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始终坚持职业操守、以诚信的方式为人处事,是职业学校学生的立身之本,也是他们自身的切身利益所在。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劳动者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这种职业操守培养贯穿于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也覆盖了全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三、“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

职业教育要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把未来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的工具,也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对待职场工作有四个层次的境界:一是把工作看作领导对职业角色的规范,二是把工作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要求,三是把工作看作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工作看作幸福快乐的体验。毫无疑问,第四层次是一种职业态度,是职场工作的最高境界。这种态度的表现形式就是职业化。职业化既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信念信仰,也是职业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真正的职场职业化,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怎么干。职业学校学生要以此为生,以此为业,养成自觉的职业化意识,良好的职业化素养,高尚的职业化精神,专业的职业化能力,规范的职业化行为。

四、“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契约

职业契约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尊重规则的意识,是以团队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的大局观念,这从许多优秀企业的管理案例中都可以看到。比如当今企业中盛行的8S现场管理: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学习(Study))管理方式,为企业创设了良好的工作秩序和严明的工作纪律。职业教育的管理需要引进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把产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管理深度融合,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把契约精神融入学校管理中,以“寝位”打造个性人,以“餐位”打造文明人,以“学位”打造文化人,以“工位”打造技能人,以“岗位”打造职业人,促使学生养成讲究秩序、尊重规则的行为规范和互信、守诺、奉献、宽容的契约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南方周末》评论员文章《深植根基,方有工匠精神》,就“工匠精神”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就像日本与德国一样,告别粗鄙时代,要经历管理与教育的双重革新。

二战后,日本企业界在美国质量管理之父爱德华兹·戴明的全心协助下,迅速提高了日本制造的质量,取得经济奇迹。这种管理变革不会凭空诞生,源自人的意愿、视野与学习能力,教育显然更为根本。

德国的教育体系里,在接受覆盖全民的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很早即向职业教育与文科中学分流。这种分流的好处有两个:其一是减少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的危害,避免了类似中国应试教育对学生兴趣乃至人格的伤害;其二是较早使学生依照“性之所近”者,确定自己的职业主攻方向。

尤为重要的是,这种职业教育,不是在学校里做与社会无关的学习,而是在政府的宏观制度设计下,直接与企业就业岗位对接。将一线实践与课室里的研究融合在一起,琢磨产品的精度,理解市场的变化,从小铸造出德国人的工匠精神。

反观中国,职业教育不职业,精英教育不精英的状况,广泛存在。为了争抢经费,各种中专和大专院校也追求大而全的学科设置,以提高学校行政等级。为了分数,除了极少数可以兼顾的学生,家长不得不让孩子逐渐放弃手工与兴趣,放弃生活教育与人格磨砺,进入刷题式学习。

这也是一种教育上的粗鄙状态。树大者根必深。只有改变这样的现状,工匠精神才能光而大之。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职业化工匠
90后大工匠
周克耀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精益求精,收获蓝天
致敬!老工匠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
加速职业化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