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刹海地区水文化遗产的类型及特征探究

2016-06-22张明顺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3期
关键词:水文化什刹海

李 芸 张明顺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北京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 100044)

什刹海地区水文化遗产的类型及特征探究

李芸张明顺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北京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100044)

【摘要】本文通过对什刹海地区水文化、水文化遗产的全面梳理,首先概述水文化、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然后将什刹海水文化遗产划分为四大类:河湖水系文化遗产、水利设施文化遗产、园林景观文化遗产以及其他非工程性态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什刹海;水文化;水文化遗产

1关于水文化遗产的研究概述

水文化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建筑和聚落文化遗产等研究领域,而对水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相对较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框架。从目前水文化研究内容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方法、策略、理论框架[1-8];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类型、价值评估[9-17];水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初探等方面[11,18]。总体上讲,目前业内对水文化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的定义、分类、价值认识等理论尚不完善,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理论和实践工作尚显缺乏,相关资料的积累尚不全面系统。就研究区域而言,目前水文化遗产研究区域过于狭窄,未在全国性范围内展开,仅仅局限于京杭大运河等几个重点区域。而北京作为历朝古都,历史文化悠久,水利事业兴盛,拥有众多优秀的水文化遗产,目前对北京水文化遗产的研究论述寥寥无几,因此本文选取北京什刹海区域水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以期丰富相关理论体系。

2水文化与水文化遗产的定义

2.1水文化

简单来说,水文化是人类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相关文化,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与感受、关于水的观念;管理水的方式、社会规范、制度;对待水的社会行为、治理水和改造水环境的物质建设成果等,水文化可以通过宗教、文学艺术、制度、社会行为、物质建设等方面得以表达。总体上,水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当中和水相处,治水、理水等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文化总和。既包括水利工程、河湖水系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存,又包括人们在和水相处中产生意识形态的文化如和水相关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风俗习惯等。水文化内涵丰富,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见证了人类历史的起源发展,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17]。

2.2水文化遗产的概念

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传承和存在的载体,主要是指人类在对水开发利用、娱乐审美等水事活动中形成遗址、文物和各种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历史时期人类对水的利用、认知所留下的文化遗存,是人类治水文明的重要见证,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水文化遗产主要指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并且在今天仍然存在的水文化因子,包括人类治理水环境的物质建设成果、水管理的制度和社会规范、知识技术体系、水的宗教、文化活动以及关于水的观念和认识等性态存在的不同构成要素[9,10,15,17]。

3什刹海地区水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北京城因水而建,因水而兴。在历朝城市变迁中,影响北京兴盛和发展的众多河流湖泊中,对北京城市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什刹海。什刹海地处北京城市中心部位,毗邻皇城,作为北京城市的起源地,其形成最早源于永定河改道。而自元朝始,郭守敬引西山诸泉至什刹海,并将其作为京杭运河的终点码头,使什刹海一下子成了交通要津和繁华闹市,再加上浓郁的水文化和人文气息,成为是北京现存的最重要水文化遗产区域[19-21]。什刹海水域文化遗产,是反映该流域、地域范围内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遗产类型,是以什刹海水域为核心或者纽带而形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不仅对什刹海地区,甚至对整个北京城都具有文化的统治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大的水环境为水文化的衍生提供了素材和便利,同时实现了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双向文化影响[9]。这些水文化积淀在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里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形成了其特有的城市水文化遗产。按照什刹海水文化遗产的性质和存在形态,可以将其划分为:河湖水系、水利设施、园林景观以及其他类型[22-23]。

3.1河湖水系

3.1.1河湖水系水文化遗产的概述

河湖水系文化遗产是什刹海水文化遗产的核心物质载体,是文化遗存的连接纽带[2,3]。历史上什刹海水域分布着众多的河湖水系,有前海、后海、西海、,并与南部的北海、中南海和西北部的积水潭等重要水域形成北京重要的文化遗存。除什刹海三大主体水域:前海、后海和西海,历史上什刹海周边还有几条分支河流,对区域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包括:通惠河玉河段、月牙河、西小海等,特别是在明朝时期,由于什刹海水面缩减,其周边曾产生较多的小的水系河流,其中最著名的为月牙河。据说恭王府的后花园内部水系就是引自月牙河。什刹海地区的河湖水系类型水文化遗产分布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并且保存程度较好(见表1)。什刹海水域不仅满足居住者审美需求,而且改善着周围的人居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和周边河道一起形成了什刹海浓郁的水文化氛围[23]。

表1 什刹海河湖水系水文化遗产数量、分布与现状调查

3.1.2河湖水系水文化遗产的特征

(1)历史悠久性:什刹海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以前为永定河故道,之后历经各个朝代的变迁与演变,形成如今的河湖形态,对北京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奠定了北京城的规划格局,正如俗语所谓“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19]。 以金代为起点,周边开始修筑宫殿苑囿的历史,什刹海在此时期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开发利用。到元代时,元朝以什刹海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什刹海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极大加强,而且北京城市河湖水系源于元代,为通惠河供水而建设的西山引泉工程及供水工程体系,同时具有城市供排水、园林景观和为元朝提供了最初的建城依据,确定了全城的规划范围。从作为永定河故道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是北京重要的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民间文娱活动集结地,依然对北京城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20]。

(2)功能多样性:在历史上,最初作为供水工程,提供水源,调节水库的作用;到元代什刹海作为京杭运河的漕运码头,起着供水,调节水库和泊船的作用,水利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促进周边文化商业繁荣,往来物资频繁,船舶林立、商贾云集,成为北京城内重要的商业中心和繁盛之地;明代由于临近的通惠河上游河段被圈入城中,失去了航运功能,由一个繁华的水路交通要津,变为宁静的风景区,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亦留下了大量优美诗篇,成为京城的文娱活动中心,市民游玩赏景之地,这一时期主要发挥着文化、休闲娱乐功能;从清朝至今其周围优美的景色、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依然是北京城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近几年旅游日渐兴盛,什刹海逐渐变为北京的旅游胜地,游客穿梭,娱乐活动繁盛,僻静的后海和西海也渐渐的喧嚣起来,同时什刹海前海的酒吧慢慢变多,灯红酒绿,透着的西洋现代气息,发挥着新的多样性的功能[21]。

(3)文化聚集性:什刹海几百年来,由于景色优美、位置优越,一直以来是文人雅士的择居之地,文化荟萃之地。自元代以来就是文化活动的集聚地与中心,并且有很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如赵孟頫、施耐庵、关汉卿等,留下许多诗篇赞美什刹海,如元代黄仲文的《大都赋》“国学崇化,四方景焉;王邸侯第,藩以屏焉”。 同时什刹海岸边还建有许多供文人墨客游玩赏景的亭社,如供清赏的古墨斋、有供雅集的莲花社、供美食的虾菜亭等。由明到清,朝代更替,但什刹海风光依旧,人文活动有增无减,如清朝著名的才子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曾朴、陆润庠等人都曾在此活动过。清末民初,清代王公贵族逐渐没落,平民化色彩渐浓,并渐渐成为社会文人雅士居住地[20]。所以历史上至今,一直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渐渐成为文人墨客的首选之地,使得什刹海自元朝后的几百年里一直保持浓郁的人文氛围和旺盛的民俗活动,成为一处上至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的城市活动中心和人文活动最为兴盛之地。

(4)景观交融性:什刹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美的景色与秀丽的水景为什刹海的文化遗产与遗存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文人墨客、文娱活动等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水文化民俗特色的精神精髓,两者形成双向的耦合关系。从物质对精神的影响,从精神对物质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什刹海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融,自然、水景与人文交相呼应。而且什刹海如今的生态状况良好,什刹海区域植被众多,岸边植物多为柳树、榆树、银杏等,水生植物有荷花、芡实等。其中湖岸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是什刹海较为典型的景观,而什刹海在金代时曾有名“莲花潭”,正是由于湖内广植荷花而命名。所以什刹海水域物质与精神的双向影响,形成什刹海典型的景观交融性。

3.2水利设施

3.2.1水利设施水文化遗产的概述

水利设施工程是水文化遗产的主要物质形态,其遗产价值体现在工程体系的多重效益;古代水利工程改变自然,也产生相应的文化、环境和景观效应。水利设施工程主要包括水上交通、城市供排水、治污工程、城市防洪等几个方面,它们是什刹海水文化遗产特色以及水利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什刹海水利设施主要有:德胜桥、银锭桥、万宁桥、东不压桥、西压桥、李广桥、澄清闸、西压桥闸、松林闸、响闸、河堤等,可见什刹海水域具有丰富与数量众多的水工程[12-14]。例如北京城市河湖水系源于元代为通惠河供水而建设的西山引泉工程及供水工程体系同时具有城市供排水、园林景观等多方面的效益。水利设施工程不仅塑造了一个区域的河流,形成新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而且其外延影响塑造了人文景观。例如银锭桥上展示了著名的“银锭观山水倒流”景观,因此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和居住,塑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水利设施作为工程物质类文化遗产,其种类多样,历史悠久,对于水文化遗产的延续性具有重要影响,我们要尊重其对应时代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建造技术、文化传承等[24](见表2)。

表2 什刹海水利设施水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及现状调查

3.2.2水利设施水文化遗产的特征

(1)历史表征性:水利设施水文化遗产是人类水事活动的遗存物,带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与特性,是什刹海水域治水历史的见证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展现,因此水工程具有显著的历史表征性。一方面记录着历史文化内容和精髓,另一方面表征着社会发展水平、艺术水平和建造科技水平。通过现存水利设施遗存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分析出当时经济状况、艺术审美与文化特性,可以通过水工程所表征出的人与水的处理关系,透视社会政治、文化价值观和哲学思想[9]。例如万宁桥桥体始建于元代,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和研究北京漕运的标志。当时为解决漕运问题,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则必须经过万宁桥下,同时桥下装有水闸,名为澄清闸,又名海子闸,主要通过提放水闸,控制积水潭的水量,保证过往船只的顺利通行,由此可见当时的经济贸易发达、商业繁荣,是当时北京城的经济中心。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北京的中轴线上,与皇城的天安门内外的金水桥遥相呼应,在整个城市轴线中位置尤为重要,展示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轴对称思想的主导性与以皇城为中心的严格等级制度。

(2)造型精美性:水文化遗产特别是水利设施遗存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艺术成果,甚至是有的成为艺术珍品,造型精美,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造技术与美术工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万宁桥的镇水水兽,桥体两侧各有两只镇水石兽,四只水兽姿态威风凛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四只水兽中只有桥的东北侧的水兽为元代遗留,其余三只皆为明代时雕刻,三个保存较好得水兽头顶有鹿角,瘪嘴圆眼,尾巴粗壮,周围雕刻的云纹、波浪相当精细,并且各水兽形态各异,不尽相同,造型精美,形态传神。这表现出当时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建筑设计水平与工艺技术。另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银锭桥,桥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外形如银锭状而被称为银锭桥,桥体横跨前海和后海交接处,桥面两侧个有镂空的花栏板五块,之间以翠瓶卷花望柱相隔,桥体整体样式精美,造型流畅,美观大方,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3)文化传承性:历史文脉的延续要依靠一定的物质载体,文脉是人、景观、城市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的、动态的、本质联系的总和,或者称为“一种景观文化传承的脉络关系”。什刹海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沉淀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体系,是与什刹海水域、水利设施以及文化底蕴等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历史文脉与本土特色[1]。现存的水利设施是文化传承的最好的物质载体,通过这些历史遗存可以透视当时各个朝代的发展与变迁。例如始建于明代的银锭桥,自古就是什刹海风景形胜之地,虽不能“银锭观山”和“海水倒流”,但是现在站在桥上,依然可以观赏到秀美的景色,可以体会到当时文人墨客对银锭桥的赞美之意,感受银锭观景之美;万宁桥与天安门金水桥遥相呼应,处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现在依然作为北京城规划的中轴线上,对于北京城历史文脉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北京城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历史特色跃然纸上。从物质与精神的双向影响机制来看,水利设施对于文化精神的传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文脉的延续对于水利设施的保存与发展也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

(4)数量众多与分布集中性:什刹海的水利设施可谓数量众多,包括德胜桥、银锭桥、万宁桥、东不压桥、西压桥、李广桥、澄清闸、西压桥闸、松林闸、响闸、河堤等11出水工程,而且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前海与后海水域。万宁桥、银锭桥、金锭桥、德胜桥等遥相呼应,分布在主要的河道上,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把这些分散的遗产点通过水域的流动性与连接性联接成“线”,并与前海、后海与西海宽阔的水域面积一起形成“面”,最后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什刹海的生态廊道、文化廊道、生活廊道和休闲廊道等各具特色的水文化遗产廊道[23]。正因为分布的密集型,才形成多个文化节点,才促成了什刹海水文化遗产的延续。

3.3水景观

3.3.1园林景观水文化遗产的概述

水景观是一种传统、一种风格、一种韵味,有很多表现形式,除河湖水系外,什刹海周边还有众多的府宅园林、名人故居,这些庭院居所大多都有小的溪流池沼,如著名的恭王府和醇王府中就有较大的水体池沼,并形成以水为主体的山水园林体系,这也属于什刹海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宋庆龄故居、棍贝子府花园(见表3)。什刹海的园林景观水文化遗产融合水景观和建筑景观,集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水景风格和园林特色,是北京现存府宅园林艺术的聚集地。因为水的存在,园林景观具有了活力与生命力,水是景观艺术的核心,景在水中,水景交融,给人以独特的享受。什刹海的园林水景观中理水造景艺术设计手法包括近水亲水、傍水临水、贴水围水等[23]。可见,水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艺术、园林、建筑等等生活文化之中。

3.3.2园林景观水文遗产的特征

(1)影响重大:在水文化的影响下,什刹海区域的府宅园林、名人故居遗产对于水文化的延续与展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雅士与官宦贵族定居于此,保存了很多古代建筑与历史风貌完好的古院落,塑造了什刹海地区浓厚的人文气息与历史底蕴。园林水景观中包含了丰富的水景。除去实体的水文化遗产外,它也渗透到了人们的民俗、艺术、建筑、园林等生活文化中,而且大量的古院落与园林景观主导了这个区域的天际线、建筑特色与历史风貌,保留了其古朴的特色,控制了这个区域的城市空间格局。对于城市规划与建筑遗产保护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园林水景观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是带着每个世代的水文化特征,水景观是这些水文化的符号与标志,富于历史气息,具有动态性、水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特色[25]。例如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后改作为宋庆龄的住所。院内景观以山水为主体,湖水环绕,山石嶙峋,这座花园是清末京城“四大府邸花园”之一,水景观的存在与什刹海水域遥相呼应,是什刹海水水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表3 什刹海水景观水文化遗产数量、分布及现状调查

(2)景观品质高:园林水景观是什刹海水文化遗产中个性最鲜明的文化形态,什刹海园林水景观不仅数量多,类型丰富,而且品质很高。如恭王府花园萃锦园,全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有古建筑31处。全园融合水景观和建筑景观,集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水景风格和园林特色。建成后曾为京师百座王府之冠,是北京现存王府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堪称“什刹海的明珠”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棍贝子府花园,园内有一湖,湖中有一土石相间小岛,湖水引自积水潭。园中有亭台楼阁,古树参天,山石点缀,土山环绕。花园继承了明代名园太师圃的风韵,主体格局一直保存至今。可见水景观是园林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积极利用原有的建筑景观、水景观与空间,保护与继承原有的风貌,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历史性空间,通过恢复原有的水文化遗产风貌,对于重建人们的水文化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什刹海水文化遗产的重要物质载体。园林水景观与河湖水系都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但园林水景观更注重“人与水”的亲和力关系的营造,文化底蕴与意蕴浓厚。所以,什刹海园林水景观的品质很高,成为连接历史的文脉。

3.4其他类型水文化遗产

水文化遗产还有其他非工程性态的遗存,它们不属于特定工程,而是特定文明或文化的标志,具有厚重的政治与文化意识,是历史时期“水”的管理、水的认知、水的宗教的历史见证。这些非工程的水文化遗存,通常以水神及其建筑、水利文物、知识体系、水神祭祀活动、水的宗教信仰等形式存在,其外延文化影响力要比遗存本身大得多[9]。从东汉以来国家订立了水神的相关规制。水神分为人神和自然神。什刹海区域的主要是自然神,自然神中最常见的是龙、牛崇拜,什刹海区域主要是镇水水兽、镇水观音,如供奉水神建在西海上的镇水观音庵,旧称法华寺,以寓镇水之意;清代汇通祠的镇水水兽石螭,是什刹海水系变迁的历史见证(见表4)。非工程文化遗存一般都与水神祭祀或民俗文化活动相联系,作为官方和民间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场所,也是与水有关的民俗活动场所。总之,什刹海其他类型水文化遗存是体现水利与社会、政治、文化、宗教、民俗等密切关联的真实见证。

4结语

水,不仅是资源要素,也是文化元素,是文明之源、文化之源。通过对什刹海地区水文化遗产的研究可划分为河湖水系文化遗产、水利设施遗产、园林景观遗产以及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并且具有类型多样、品质高、分布集中等特点,是连接什刹海地区历史的文脉,对什刹海地区的发展影响重大,我们应该最大力度地保护与利用这些珍贵的水文化遗产,发挥水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文化功能,丰富什刹海水文化遗产的内涵。但是目前的理论尚不足以指导实践,关于水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还不足,应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表4 什刹海其他类型水文化遗产数量、分布及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汪健,陆一奇.我国水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开发刍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2,01:77-80.

[2]张志荣,李亮.简析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58-61,92.

[3]李亮.从京杭大运河的现代复兴看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杭州段运河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65-69.

[4]周波,谭徐明,王茂林.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13,12:86-90.

[5]王英华,吕娟.美国垦务局文化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启示[J].水利学报,2013,S1:51-56

.[6]杨利.吐鲁番水文化遗产[D].新疆大学,2008.

[7]涂师平.五水共治与宁波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4,01:1-6.

[8]董小梅,董记.略论淮安里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02:6-8,25.

[9]谭徐明.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J].中国水利,2012,21:1-4.

[10]涂师平.论水文化遗产与水文化创意设计[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5,01:10-15.

[11]张建松.河南水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0-33.

[12]俞来雷.可持续视野的吐鲁番水文化遗产坎儿井[J].中国园林,2013,03:43-46.

[13]王磊.浅谈我国古代水文化遗产传承的一般脉络和特征——以水利工程与水利设施遗产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03:13-16.

[14]周波.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功能分区方法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19:31-32.

[15]记者 高立洪.保护水文化遗产 弘扬先进水文化[N].中国水利报,2011-05-20001.

[16]周波.基于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计策略[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06:11-13.

[17]郑晓云.气候变化中的水文化遗产保护——以云南为例的一个水文化前沿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2013,10:149-154.

[18]周波.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旅游规划开发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2014,02:75-78.

[19]谌丽,张文忠.历史街区地方文化的变迁与重塑——以北京什刹海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06:649-656.

[20]张明庆,赵志壮,王婧.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58-62.

[21]郭倩,陈连波,李雄.北京寺观园林之什刹海的历史变迁[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06:36-39.

[22]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中华水文化概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23]徐红罡,崔芳芳.广州城市水文化遗产及保护利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05:59-64.

[24]屠清瑛,章永泰等.北京什刹海生态修复试验工程[J].湖泊科学,2004,16,(1):61-66

[25]金海南.试述什刹海地区历史园林保护与更新[D].北京林业大学,2005.

Research on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ultural Heritage in Shichahai Area

LI YunZHANG Mingshun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as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Waste Resource Recovery,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

Abstract:The paper has carried on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cultural heritage of Shichahai.Firstly,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finition of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cultural heritage,the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water system cultural heritage,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cultural heritage,landscap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other non-engineering state.

Keywords:Shichahai;Water Cultural;Water Cultural Heritage

作者简介:李芸,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盟环境规划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16)03-0148-06

项目资助:(1)欧盟“采用废物跟踪系统,提高电子废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项目;(2)北京建筑大学“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

引用文献格式:李芸等.什刹海地区水文化遗产的类型及特征探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3):148-153.

猜你喜欢

水文化什刹海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我们得为属地留下些什么
最美什刹海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
云南的稻作和水
秋风晚荷什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