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为属地留下些什么
2018-07-18陈莉莉
陈莉莉
在什刹海,李永福,人称“三爷”。他今年62岁,两年前退休,后来又被返聘了回来。年龄大了,鲜少再去蹬车,主要是培训年轻人。
他说他看到太多人来写什刹海了,但是没有一个写到他心坎里去的。
为什么?
作者都是年轻人,写的都是明晃晃的路灯,没有一个人写跟萤火虫屁股似的路灯。在他看来,那才是真正的什刹海胡同里的夜晚。他也知道由不得人家,这世界变化太快,年轻人没有见过萤火虫的屁股。
李永福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下过乡、插过队,在(造枪的)兵工厂工作过,做过风餐露宿的销售,也当过办公室工作人员。2003年,他所在的北京啤酒厂改革,他遭遇下岗。上有老,下有小,总要找个生计。他的家就在什刹海边上,上下几代人住了80多年。他没想到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后来成为他谋生时的顾忌。
1994年,陆陆续续有外国人来什刹海。在他们看来“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这里藏着北京城太多的精华。那时,什刹海属城里,出了德胜门就是城外。凡是什刹海的孩子们出去,都有一种城里人的优超感。夏天一到,什刹海就像是开了锅,到处都是浪里白条。
大概是2000年前后,什刹海有人做“胡同游”,蹬着三轮车,载着客人。那些胡同对李永福来说太熟悉了,下岗了的他,也决定开始以拉车带人逛胡同的生活。
随处可见认识的人,他在内心疯狂挣扎了一年多,迎头碰见熟人,他抹一把汗,低转一下头,就算糊弄过去了。
陆陆续续见过不同的客人,不断地丰富自己,收获了感动、尊重,也收获了自信。他开始意识到他不仅仅只是在拉一个客人,挣一份辛苦钱,更多的是把什刹海真正的属地文化传递出去。
他特喜欢拉的一种人,是曾经在什刹海工作、生活过的人,他们对于什刹海更是牵挂,是理解。很多时候,他在前面蹬着车,客人在后面问,“8号的大妈腿好点了吧?他家孙子快20了吧……”这种亲切感让他特别舒服。他说,胡同文化的精髓就是邻里文化,就是“远亲不如近邻”的那种亲近感。
自己跑单帮几年,奥运会期间,他和另外7个人被收编进入公司,公司给他们打造了一个品牌—后海八爷。他们摆着酷酷的造型拍了照片,英伦风范让人以为是商界大佬。
2014年,公司招了几个小八爷,那时候更多是噱头。家长、社会环境等,并不认为一个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人去拉车是一件很好看的事情。他们很快就都走了。
2017年年底招了6个人,这次是兼职,其中有两个北京女孩,李永福说她们是真正的“白富美”,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平日里她们画画,在什刹海附近有自己的工作室。她们对什刹海熟门熟路,会推荐如果去什刹海喝酒,就一定要去庆云楼四层,如果要写生,就一定要去鸦儿胡同。
李永福是她们的培训老师,带着她们穿越一条条胡同。这些出生于90年代的年轻人在李永福看来,“哎呀,真好。特别阳光、时尚、自我,敢于面对世俗的觀念。”技术层面的他可以教,但有一样东西他认为自己教不了,那就是“情感”,“得慢慢来。”
他说他和那些小八爷与其说是坚守在自己的家乡,不如说文化需要传承。“他们在做一种贡献,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
他说,我们总得为属地留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