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中医体质类型与中青年抑郁症相关性临床研究※

2016-06-22乔德峰范彦蓉赵刘乐周自贵郑鸿伟刘海凤

河北中医 2016年5期
关键词:抑郁症中医学

乔德峰 范彦蓉 赵刘乐 周自贵 郑鸿伟 刘海凤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医院中医科,河北 石家庄 050081)

论著

个体中医体质类型与中青年抑郁症相关性临床研究※

乔德峰范彦蓉赵刘乐周自贵郑鸿伟1刘海凤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医院中医科,河北石家庄050081)

【摘要】目的观察个体中医体质类型与中青年抑郁症的相关性,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例抑郁症住院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辨证分型,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中医证型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结果200例中青年抑郁症患者,无论性别、年龄,气郁质为最多见的中医体质类型。18~30岁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以肝气郁结证最多见,30~59岁以肝郁脾虚证最多见。不同程度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中,均以肝郁脾虚证多见。结论200例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中,中医体质以气郁质最多见,中医证型以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最多见。

【关键词】抑郁症;体质学说;中医学;辨证分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其发病原因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并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中医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固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体质和疾病相关,体质中医类型影响发病倾向性及发病后的证候转归。本研究以200例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青年抑郁症的辨体和辨证发病规律,为临床治疗及预防保健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0例均为2011-07—2014-04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男56例,女144例;年龄18~59岁,平均(45.5±2.0)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5.2±1.0);分度[1]:轻度42例,中度112例,重度46例。

1.2病例选择

1.2.1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实用版)[1]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1.2.2纳入标准能进行言语交流,或笔谈,或在家属帮助下完成调查。

1.2.3排除标准①既往患精神分裂症,酒精及药物滥用,其他精神病性障碍;②入组前2个月内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③正在接受激素类药物替代治疗;④6个月内服用过免疫调节剂和激素制剂。

1.3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参照《中医体质学》[2]中的中医体质辨识量表,该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每个亚量表包括7~9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没有或根本没有”“很少或有一点”“有时或有一些”“经常或相当”“总是或非常”5个等级,分别计1、2、3、4、5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判断体质类型,①平和质判断标准:转化分≥60分,且其他8种偏颇质转化分均<30分,判定为“是”;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他8种偏颇质转化分均<40分,判定为“基本是”;否则判定为“否”。②偏颇质判断标准:转化分>40分,判定为“是”;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30分,判定为“否”。对于兼夹体质者,以转化分最大值判定其为某一种体质类型。

1.4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郁病、《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癫病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4],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对抑郁症发病的认识,结合临床实际诊疗工作,将抑郁症分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血行郁滞、心脾两虚、心肾不交5个类型。

1.5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包括三部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2]、中医辨证诊断表[5]、抑郁症诊断相关量表[1],由住院医师统一培训后完成问卷调查。中医辨证由高年资中医师予以确认。为防止被调查者对问卷中的问题不理解而造成选项错误,调查员对问卷的结构均做出必要的简短说明。同时排除不能对身体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者、不能理解调查问卷者,剔除在调查过程中因故未能完成问卷者。所有被调查者均知情同意。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建立数据库,选用Fisher's exact test,分类变量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年龄段男女抑郁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见表1。

表1 各年龄段男女抑郁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例

由表1可见,男性抑郁症患者中,18~45岁以气郁质多见;46~59岁以气郁质、气虚质、平和质多见。女性抑郁症患者中,18~30岁以气郁质多见;31~45岁以气郁质、阳虚质多见;46~59岁以气郁质多见。通过对各年龄段男女抑郁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进行统计学比较可以看出,中青年抑郁症患者,无论性别、年龄,气郁质均为最多见的中医体质类型。

2.2各年龄段男女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见表2。

由表2可见,男性抑郁症患者中,18~30岁以肝气郁结证多见;31~45岁以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多见;46~59岁以肝郁脾虚证多见。女性抑郁症患者中,18~30岁以肝郁气结证多见;31~59岁以肝郁脾虚证多见。通过对各年龄段男女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学比较可以看出,18~30岁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以肝气郁结证最多见,31~59岁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以肝郁脾虚证最多见。

表2 各年龄段男女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例

2.3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见表3。

表3 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例

由表3可见,在最多见的气郁质患者中,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多见;在最多见的肝郁脾虚证和肝气郁结证患者中,气郁质亦最多见。通过对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学比较可以看出,200例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以气郁质最多见,中医证型以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最多见。

2.4不同程度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见表4。

表4 不同程度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例

由表4可见,不同程度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中,均以肝郁脾虚证多见。

3讨论

抑郁症是指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并伴有兴趣降低、主动性下降等精神运动性迟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综合征。抑郁症确切的病因至今尚未彻底阐明,大多数学者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生化、遗传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抑郁症发病的递质假说是目前较为公认的理论[6],认为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水平或功能下降。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认为郁证的发生由郁怒、思虑、忧怨七情所致,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成。其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脑神失养,同时影响各个脏腑,兼证极为复杂[7]。初起病变以气滞气郁为主,兼痰结、血瘀、化火或食滞,多为实证。经久不愈,则由实转虚,影响脏腑及气血阴阳,形成心、脾、肝、肾亏虚。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和精髓,在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对患者体质的把握,体质和证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体质是发病与否的先决条件,人群中个体因体质类型不同,可在各自特定的条件下发病[6]。气郁质,肝疏泄功能偏弱,当感受到外界环境的精神刺激,可使情志所伤,肝失条达,导致精神上表现为抑郁不爽,情绪不宁,日久便有抑郁症发生。痰湿质或湿热质,由于情志内伤,气郁化火,炼津为液,上扰清窍,出现精神抑郁、惊恐不安、记忆力减退等,或痰火扰胆,使胆“主决断”的正常功能失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精神运动性迟滞,动作迟缓,决策判断能力下降,或痰热扰动心神,引起心烦、失眠等各种症状。血瘀质,若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脏腑,导致脏腑气机逆乱,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引起气滞血瘀,临床上可见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胁憋闷胀痛等症状。气虚质,平素体力、精神状态等较差,临床常以心气虚为主。心气虚可使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气的温养和鼓动作用,稍遇精神情志刺激即可导致心神失养,神窍迷蒙,从而引起抑郁症发病。阴虚质,一般是因为平素肝肾阴液不足,心之神明失养而出现焦虑、忧郁、紧张、猜疑等精神症状,若阴虚生内热,进一步扰及心神,导致心悸、失眠等,同时也可兼见因肝肾阴亏而表现的腰膝痠软、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阳虚质,由于阳虚推动、温煦功能减弱,可引起血和津液运行迟缓,使水湿不化而阴寒内盛,元阳渐亏,使心神无力振奋,则出现抑郁、失眠、健忘等。特禀质是由于先天因素或遗传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特殊体质状态,其生理功能和自我调适力低下,反应性增强,增加了对多种疾病的易感性。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8]是王琦教授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构建,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总结和升华,是中医体质学说的具体应用,以体质、疾病、证候之间联系为前提,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临床诊疗模式。本研究通过对200例抑郁症患者调查显示,中青年抑郁症患者气郁质最多,其次是平和质和气虚质,这3种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证型均以肝郁脾虚证和肝气郁结证为主。结果提示,气郁质、平和质、气虚质是中青年抑郁症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肝郁脾虚证和肝气郁结证是其主要中医证型。把握抑郁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型,有助于提高抑郁症的防治效果。认识到偏颇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偏颇质是其相关疾病发生的基础,从预防上来说[9],在疾病发生前,用药物改善偏颇体质,就可成功地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运用药物治疗疾病,既要考虑选用去除疾病临床症状的药物治疗(即对症治疗),又要考虑根据疾病发生的内在偏颇体质选用改善体质的药物治疗(即对体治疗),否则即使疾病的临床症状已消除,疾病“痊愈”,但其偏颇体质依然存在,仍会成为下次发病的基础。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既能对疾病进行整体性把握,又能对疾病的阶段进行把握,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为抑郁症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型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江开达,马弘.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实用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74.

[2]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1.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4-147.

[5]许二平.抑郁症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4-10,1-6.

[6]龚绍麟.抑郁症[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5-167.

[7]曹欣冬.抑郁症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5.

[8]靳琦.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中医体质理论的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1.

[9]王琦,李英帅.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50.

(本文编辑:习沙)

Clinical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and young and middle-aged depression

QIAODefeng,FANYanrong,ZHAOLiule,etal.

Depar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ijiazhuangEighthHospitalinHebeiProvince,Hebei,Shijiazhuang050081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and young and middle-aged depressio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linic 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of depression. Methods 200 in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received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 and than to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TCM syndrome and depression. Results The Qi-stagnation constitution was the most common TCM constitution of depression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either for gender and age. The most common TCM syndrome in patients ages 18 to 30 and 30 to 59 were Liver-qi stagnation type and 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respectively. The 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was the most common TCM syndrome in different degrees of depression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Qi-stagnation constitution was the most common TCM constitution of depression in 200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and the most common TCM syndrome are the 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Key words】Depression;Constitu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5.003

作者简介:乔德峰 (1963—),男,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工作。

【中图分类号】R395;R749.41;R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5-0650-04

(收稿日期:2014-08-25)

※ 项目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度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编号:2012170)

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精神科,河北石家庄050081

猜你喜欢

抑郁症中医学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西洋参防护放疗旁效应损伤的中医学机制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OSCE在中医学毕业生考核中的应用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