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分析法在微格教学课例中的应用研究
2016-06-22杜佳慧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杜佳慧(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S-T分析法在微格教学课例中的应用研究
☆杜佳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微格教学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视听设备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形成的一种培养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模拟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熟悉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并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S-T教学分析法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方法,运用S-T教学分析法对微格教学课例进行定量的评价分析,进行培训的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格教学;S-T教学分析法;教学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教师是新课程实验推广的主力军,师资培训是新课程实验推广的关键环节”。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其中,微格教学是一种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已经呈现出了教学环境复杂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师生角色民主化等特点,也对教师的整体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能力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综合发展,课堂中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微格教学中,对教师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学能力。
根据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笔者发现,在微格教学的反馈评价环节中,往往都是通过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听课,然后根据其经验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依赖于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喜好,评价结果不足以让人信服。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复杂、动态的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单一主观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够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S-T分析法是以一种可视化的图形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能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过程分析的弊端,对课堂教学提供客观可靠的指导性意见。
二、S-T教学分析法
S-T分析是一种能够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判断教学性格,获取具有共识、客观的信息(付德龙,章慧敏,2001)。S-T分析法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观察或者是观看课堂教学录像等资料,以一定的时间间隔(10s)对数据进行采样,并记录S和T行为形成S-T数据表格,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并验证其教学模式。由于在S-T分析方法中仅有教师T和学生S两类行为类别,研究者在对数据进行记录取样的过程中,能大大减少对教学活动进行分类计数时的模糊性,也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培训教师时可以根据这一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并逐步地把握和完善教学,实现其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微格教学课例分析
1.选择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即将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所讲授的微格教学课例《变量及其命名》为研究样本,由于这次微格教学课例重在对教师的综合技能进行培训和测试,因此,选择作为研究课例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除此之外,研究课例主要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能有效地避免在真实课堂情境中进行模糊记录的情况。
2.定义行为类别
本研究把课堂教学过程的行为分为学生(S)行为和教师(T)行为,根据VICS分类系统中所提供的12类教学行为,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以下分类系统,如表1。
表1 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分类和定义
3.进行数据采样,填写SS--TT表
播放培训教师授课的教学录像,本研究案例中教师的讲授时间大约为10分钟,因此,以10s为时间间隔进行采样,根据表1的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分类,在采样过程中,将教师的行为记为T,学生的行为记为S,得出的数据总共有51个,如表2所示。
表2 微格教学课例教师(S)—学生(T)行为记录表
4.绘制SS--TT曲线,分析教学过程
根据表2的S-T表绘制S-T曲线图,以教学的起始时刻为原点,用O表示,纵轴表示S,横轴表示T,每一个S和T分别对应水平线段和垂直线段的10s间隔,然后根据表2中的数据顺序转换成S-T曲线图中对应的线段,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S-T曲线图
根据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水平线段表示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包括课堂导入、讲授、示范、提问和总结等行为,垂直线段表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学生的思考、回答、同伴之间的讨论和自主做练习等行为。据此分析图1中的曲线,可以看出,水平线段的长度明显大于垂直线段的长度,教师的教学行为占大多部分,课堂中间只是少数穿插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学生的自主学习。S-T图像也可以反映整堂课全部的教学流程,首先是第一阶段情境创设、导入主题,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导入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变量命名”;第二阶段讲授知识点,从S-T曲线中可以看到此阶段中包含着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教师的行为明显多于学生的行为,说明教师并不是一味地在讲授知识点,而是在与学生互动中完成知识的传授;第三阶段巩固新知,从图中可以看出,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交替进行且时间基本相同,此频繁更换的区间表示师生之间对问题的频繁探讨。第四阶段总结评价,从曲线中也可以看到,此阶段主要进行的是教师活动。
表3 教学模式及其标准
5.根据RRtt--CChh图,分析教学模式
Rt-Ch图主要是判断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其中Rt 和Ch是S-T分析法中的两个重要参数,Rt值主要是统计教师行为在所统计的数据中所占的比率,表示教师的行为占有率,Ch值是指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间的转化次数与行为采样总数的比率,表示行为转换率,Ch值越高,课堂越活越,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越多,Ch值越低,课堂气氛越沉闷,师生之间交流越少。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对话型、练习型、混合型和讲授型。根据公式Rt=Nt/N和Ch=(g-1)/N(其中g表示数据中不相同行为连续的次数)分别算出Rt和Ch的值,然后根据表3和图2判断本次微格教学属于哪种教学模式。
其中,教师行为Nt=40,采样次数N=51,因此,教师行为占有率Rt=0.78,不相同行为连续的次数g=12,行为转换率(师生互动)Ch=0.22。根据Rt和Ch的数值在图2中表示出具体位置,结合表3中的判断标准,可以得出结论本节微格教学属于讲授型。
图2 Rt-Ch图
6.评价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微格教学课例为《变量及其命名》,教学模式为讲授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很多,学生的行为相对较少,课堂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行为则比较被动。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发言几乎为零,学生只是接受知识,而缺少课堂的讨论和协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的新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充分活动、师生的充分交流”,虽然在此次的教学课例中也存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仅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形式,没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课堂氛围较沉闷。
S-T教学分析法以直观的图形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本次研究中微格课例的教学模式。微格教学是培训教师技能、提高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微格教学课例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分析,能让教师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过研究分析,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改进意见。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学生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能增加学生与同伴之间的感情,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资源,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通过幻灯、投影设备能把文本中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多媒体技术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促使其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S-T分析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分析法,对于评价教学活动、改进教学过程、优化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处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但笔者通过对微格教学课例进行评价分析,发现这种评价方式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后续研究者的注意。
首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界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由于教学信息的模糊性特点,因此,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界定时必然带有主观性。在进行数据采样过程中,某一个采样时间间隔内就有可能会同时出现S行为和T行为,这就不可避免地妨碍了教育信息的处理。
其次,在真实教学情境中,S-T分析法难以实施。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会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会出现许多突发性的问题,比如:学生上课捣乱、教师管理课堂纪律,因此,在采样过程中很难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互动交流等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和把握。
最后,S-T分析法得出的结果“势单力薄”。教学信息的复杂、动态和模糊的特性决定了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量的评价难以得出满意的结果,教学研究者应该以人为本,同时兼顾传统的质的评价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将理性与感性分析巧妙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94-108.
[2]刘飞,刘雁,黄成云.基于ST分析法的教学过程对比分析——以网易视频公开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06): 58-60.
[3]花春叶.浅析美国名校视频公开课教学模式及对中国高校的启示——基于S-T教学分析法[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17(02):41-43.
[4]魏建刚.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5]李慧敏.基于微格教研的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老区建设,2014.(02).
[6]余彪,王兴辉.基于信息熵理论的S-T分析法及案例研究[J].软件导刊,2010,(02):40-42.
[编辑:郑方林]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6)07-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