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着“非常课”,触摸“语文根”

2016-06-21戴荔

江西教育B 2016年5期
关键词:方志敏文本思维

戴荔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则是一个教师教育意识的觉醒;从知识意识到语文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教师的课程的回归;而从语文意识到教育意识的觉醒,则是一个教师责任与良知的回归。”

梅洪建老师的这番话给了每一位语文教师前行的方向!

认识梅老师,源于他的《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一本用“培育—发展”导航,用温暖践行,成全每一个孩子发展的班主任工作宝典。而《非常语文非常课》通过描述师生在语文中的碰撞,再一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温暖的存在。

始终记得书中这段触及心灵深处的文字:“解读教材的霸气,玩味课堂的灵气,丰厚积淀的底气。培养思维品质俯身为美,尊重孩子发展牵手为乐。因为对根的追求,所以有叶的跃动。因为敬畏教育,所以贴地而行。因为敬畏,所以敬重!”

如果仅囫囵吞枣,是无法感受其中精妙之处的。《非常语文非常课》需要细读,如品一杯香茗,如入芝兰之室,值得细细体会个中滋味。即便是单谈课堂技巧的手法,就足以令人称羡了。我更钦佩的是每一节公开课,梅老师完全可以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去“秀”课,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梅老师的公开课给我们呈现的是对孩子成长的搀扶,穿越灵魂牵手美好的气息氤氲流淌在他的语文课堂。“我坚信,只要在理想教育的路上勇敢前行,面对的困难哪怕是坚硬如石,也能让它洞穿。”梅老师在班主任之路上用“培育—发展”融化了孩子的心,在语文课堂,寻找最贴近孩子与教材的交接点,对教材独特地解读之后进行剪裁、缝合、再组,侧耳倾听来自孩子的声音,让他们在对文字的回味中向“形成独立思维、独立思想、独立人格”更近一步。

在《非常语文非常课》中讲述的每一节课例中,梅老师都像是在关键处给孩子们拨弄最难奏的音符,接下来就是在他们层层递进的思考中享受余音绕梁的思维碰撞。每每课尾,梅老师看似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却总能道出曲子的真谛。

《最后一课》课尾,梅老师说道:“我想知道你从这篇课文里学习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请大家随便聊聊。”这样看似“随便”的聊聊,学生开始组织语言梳理一节课所学:“我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看到题目先猜测内容。”“我懂得了写好一篇文章一定要选好材料、巧选材料。”……这里有他们对文本的思考,有对写作的启迪。

《差不多先生传》课尾,梅老师又在精练的总结中深化学生的课堂印象:“我们应该向胡适他们致敬:这是一篇浅显的文章,又是一篇深刻的文章;这是一篇用心构思的文章,又是一篇蕴含着一个伟大灵魂的文章。”同时,他让学生在齐读毛子水先生为胡适写的墓志铭中升腾出对胡适的敬仰,再一次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不留一点儿说教的痕迹。

《赤壁》课尾,依然是寥寥数语:“我们了解了杜牧诗歌的清新、俊逸的特点,明白了这首诗真正的魅力,更从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要时刻做好准备,机遇一旦来临,你将是那个建功立业的人。现在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再来齐读这首诗。”看似随意的一句话给足了学生满满的正能量,也让我们看到了思维火花被点燃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你给我机遇,我就还你一份轰轰烈烈的自信。

梅老师还特别善于用这种点燃式的语言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看似不经意的指导,让他们通过朗读,层层剥茧般深入文本。在朗读指导中,学生一次次在文本中停留。

《公输》一课,“你能用不屑的语气读读那句话吗?”——“夫子何命焉为?”

当学生读得比较平淡时,梅老师点拨:“还是平淡了,不屑的味道不够。你看看‘焉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理解了是语气词,他继续提醒:“你觉得这里应该读升调还是降调?”在这种引导中,学生学到的何止是朗读技巧,还有语气词的读法。

“读读这句‘诱惑,读出‘请求的语气,读出‘愤怒来,将2-6段串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这是墨子论辩的第四个特征——先发制人。大家能体会第七段该怎么读了吧?”学生体会到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最后到位地读完第七段。

梅老师就是这样反复传授语调、语气,到停顿、语速这些具体的诵读方法与技巧,对学生进行走心的训练。学生在这种反复读中慢慢潜入到人物内心深处,人文情感在他们心中建立起来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深知朗读的重要性,可在实际课堂中,这些原本隶属于过程与方法的朗读技巧我们又做到什么程度呢?当学生在朗读中遇到困难,我们是否也从语气、语调,甚至是停顿与语速中去指导启发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呢?看似平常的训练,如果只为读而读自然就失去了读的意义。而梅老师给了我们一把如何指导孩子朗读的金钥匙。

如果说指导朗读让我们看到“梅导演”背后的点拨,那么适时引入与文本相关的材料则更像话剧里贯穿全场的旁白。

《清贫》一课,当同学们把自己当作方志敏或者两个士兵,还原历史情景时,梅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方志敏为什么身上只有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呢?”随即出示了一段补充材料:1922年春,方志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写白话小说《谋事》在《觉悟》副刊发表。1923,《谋事》与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著名作家作品一起入选上海小说研究所编印的小说《年鉴》。

此处无声胜有声,材料一出,孩子们顿悟,方志敏原来是那么了不起的作家。梅老师继续出示补充材料,我们似乎看到他用无声的语言挑动着每个孩子跃动的思维。在齐声朗读中,他们对方志敏这位革命者的高尚伟大的人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几乎每个课例我们都能看到梅老师把与文本相关的材料适时适量地引入,为文本注入了清澈的活水,无需教师多言,却又真切地展现在孩子与文本的对话中。这让我想起四川师大附中尹劲老师在准备《窦娥冤》时曾写下的一些话:“十年磨一剑,两年磨一文”“那堂课差不多历时两年”……她没有去网上下载那些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感悟”,而是静下心,生平第一次认认真真把《窦娥冤》剧本从头到尾读了一遍,重新开始了解那个比英国的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剧作比莎翁多出三十部左右的关汉卿,了解那个将生命定格在19岁的窦娥。每节非常语文课,梅老师又多少次穿梭在文本与学生的学情之间,多少次与相关资料对话呢?我们的语文课堂,又有多少这种一石激起千层浪似的材料的有效引入呢?功夫在课外,学生如此,教师更应如此啊。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这种体验,面对教材,总有喜欢或不喜欢的课例,在展示课和赛课中尤为明显。遇到我们喜欢的,或者容易出彩的课,我们都会欣喜不已。然而,梅老师所呈现的恰恰都是反方向的“非常课”。对于教语文,肖培东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响起:“我们能走过的地方,都叫做语文!不管是悬崖,还是平原,不管是诗意散文,还是遥远的文言文,不管是生动的文学作品,还是平淡的实用文,我们要跨过的都是语文!我们,没有选择!”

梅老师书中每一堂非常语文课都是好课,在自如深刻的推进中带着学生一起,通过文本学习获得智慧。读着读着,这本书不再是多彩的课堂,而是“作文、做人、思维”这六个大字。尊重学生,却不是简单地凸显“自主性”,而是在老师的点拨下,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在拓展材料的营养中,师生在文本中驻足对话。

原来,非常课就是平常课,教师要循着非常语文课,把“平常”上出“非常”之味,让学生在“非常”中感受“平常”之理,触摸到教育的真谛,语文的根!

猜你喜欢

方志敏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