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也可以“形散而神不散”

2016-06-21鲁兆周

江西教育B 2016年5期
关键词:桑娜西蒙渔夫

鲁兆周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忽视了课文教学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想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久而久之,势必使阅读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和热情。

这几年,我一直在用“批注式阅读”来上语文课,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也遇到类似的困惑。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提问题,会写批注,会积极展示自己的批注成果。但新的问题却接踵而来,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展示批注成果,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原先由教师主导的有条不紊的课堂秩序不见了,而学生的展示缺乏条理性,众说纷纭甚至重复展示的现象屡有发生,语文课堂的整体性不复存在。

我陷入了沉思。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提醒我,每篇课文都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讲述这些要素时,都要有个明确的指向,即指向教学重点。这样,可以使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教材中许多复杂的东西会因此明晰起来,不必担心因突出了重点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因为所谓重点,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重点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穷人》这课时,我就采用了“以文题中的文眼串全篇”的教学方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教学流程一下子变得清晰、简洁起来。

书有名,文有题。文章的题目往往对一篇文章或一部分知识内容起着统领全篇或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穷人》这一课,我紧紧围绕着“穷”字组织教学,要求学生画出与“穷”有关的语句,写批注,再在课堂展示批注成果,提出质疑,进行合作探究。

教学伊始,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了课题:穷人。有学生立即展示了对课题的批注:“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衣不蔽体,劳动条件差,疾病缠身。这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师:请大家读一读描写桑娜一家贫穷的句子,画上直线,再进行展示。

(我在课题的下方写了个大大的“穷”字。)

生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说明他们的劳动工具是破旧的。

(板书:劳动工具破旧)

生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这样的天气丈夫还要出海打鱼,写出了他们劳动环境的恶劣。

(板书:劳动环境恶劣)

生3:“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10下,11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夜深了,丈夫还没回来,还想着在海上起风暴的晚上捕一点鱼回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可以想象出桑娜一家已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境,否则她的丈夫不会如此拼命工作的。

(板书:吃了上顿没下顿)

生4:“丈夫不顾惜身子,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说明他们吃得少而单一。“勉强”和“只有”用得好,说明他们的生活极度贫困,就是这样不分昼夜地奔波劳碌,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板书:吃得少而单一)

生5:“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俄罗斯的冬天多么寒冷,孩子们却光着脚跑来跑去,可以想象出他们一家衣不蔽体的生活现状。

(板书:没有鞋,衣不蔽体)

师:大家的展示很精彩!就是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桑娜和渔夫却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措。是什么呢?

生:他们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了,可是在西蒙死后,又主动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

师:这个举动说明了什么呢?

生:作者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善良、勤劳、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师:你说得真好!你们在预习课文写批注时,发现文中有“穷”字吗?(学生摇头)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写的是穷人的悲惨生活,却通篇没有一个“穷”字?请大家在课文题目旁边批注,可以小组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后再分小组展示。

我的这个质疑有相当难度。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有人举手。

生:我们小组认为,虽然桑娜一家在物质上是穷人,但精神上绝对是个富翁,因为他们身上有着金子般灿烂的高贵品质。所以作者在文中没有写一个“穷”字。

师:真棒!让我们对他们小组精彩的批注成果给予热烈的掌声。(掌声四起。我顺势在黑板上又写了个大大的“富”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桑娜和渔夫美好心灵的句子,画上波纹线,写批注。

几分钟后,陆陆续续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小手。

生1:“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是环境描写,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说明了桑娜的勤劳能干。

(板书:勤劳能干)

生2:“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桑娜一家过着如此贫困的生活,却丝毫没有怨言,对生活依然心存感激,足以看出她的善良。

(板书:善良)

生3:“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桑娜在自己的丈夫生死不明的情况下,始终惦记着西蒙,这说明她对女邻居非常关心,非常同情,她是个心地善良的劳动妇女。

(板书:富有同情心)

生4:“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而且“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与“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帮助穷人的善良品质出之于她的本能。

(板书:乐于助人)

生5:我对桑娜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矛盾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综合批注,它真实地反映出桑娜的生活现状,表现了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板书:朴实)

生6:我对渔夫的外表、语言、动作、神态等也有集中批注。“魁梧黧黑”可以看出渔夫是个朴实、憨厚、勤劳的人,为下文渔夫做出的决定埋下了伏笔。“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相当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字用得好,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多的牺牲;“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吓,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足以表达对妻子的信任。渔夫的身上具备了桑娜所有的美好品质。他们真的是精神上的富翁!

(掌声雷动)

师:大家的展示超出了老师的教学预设,真令人陶醉啊!现在,还有问题吗?

生:有。渔夫催促桑娜赶紧去抱西蒙的两个孩子,“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她应该欣喜若狂才对呀?

师:妙哉!是啊,此时桑娜的心情应该是“风雨过后是彩虹”“拨开乌云见太阳”,为什么会“坐着一动不动”呢?大家继续写批注。

说心里话,学生的质疑也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期待着精彩的课堂生成。瞧,有人开始举手了。

生1:“一动不动”反映了桑娜真实的内心世界。此时她的心情应该是兴奋、激动、快慰、感激……百感交集,“此时无声胜有声”,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生2:我来补充他的观点。此时桑娜的心情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她想得更多的还是将来的生活,从另一个侧面点明了主题。

我顺势而导:“好!顺着两位同学的思路,请大家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生:老师,我早就准备好了,请听——

渔夫看到七个熟睡的孩子,每张小脸都是那样的恬静,在柔和的灯光下,像一排饱满的向日葵。他欣慰地笑了。

自从桑娜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日子越来越艰难了。桑娜整天忙个不停,既要照顾七个孩子,又要忙家务,还要给丈夫补撕破了的渔网,她瘦了,憔悴了。渔夫呢,每天必须起早贪黑出海捕鱼,可是收获甚微。日子一天一天地挨过去,桑娜家穷得都揭不开锅了。渔夫终于病倒了。村里人十分同情他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桑娜家里又传来久违的欢笑声。

在这贫穷而荒凉的小渔村里,爱的故事仍在继续……

教室里静极了,我们似乎都没有听到下课铃声。

批注式阅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并非“隐形人”。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我们,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课堂教学流程无章可循;后一种倾向必然是填鸭式灌输。

有人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那么,学生的批注式阅读,则可折射出孩子们五彩斑斓的阅读个性,让读书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让读书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将读书变成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教师关注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就是关注共性。教学设计时,教师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情感基点,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让学生在情感共鸣处写批注,就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巧妙设计,脉络分明,“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相机而引,适时而导,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乃是教学最朴素的技巧!以学为“经”,以教为“纬”,双线并行,才能编制出最美丽的教育图景。

猜你喜欢

桑娜西蒙渔夫
穷人
渔夫和小猫
渔夫之利
论西蒙喜剧的现代变异与发展
充分检查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穷人的心
天皇版“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