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学生情感的四个注意点

2016-06-21张晓华

江西教育B 2016年5期
关键词:彭德怀课文文本

张晓华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目标的达成。《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共同构成一堂课的三个维度,情感是其中重要的一维。现代教学论同样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什么是情感?《心理学大辞典》指出,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态度体验,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久远,深刻而稳定。语文教学,应唤醒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情感贯穿课堂始终的伴随,语文教学的效益才会凸显。下面,结合笔者对课堂情感教学的实践思考,就唤醒学生情感时的四个注意点加以阐释,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情感融合在语用过程之中

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重要方面。课堂的情感目标并不是单独的技能目标,它应是与其他目标整合在一起,共同达成。换句话说,课堂上唤醒学生的情感是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话也说明这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立足在语文学习的本体之上,达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提升。而语文学习的本体,当然就是指向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试举一例。

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对于课文第五自然段中“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这一句话,一位老师这样提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恩科西?你有什么话要说,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能带着这份情感读好这句话吗?其实,学生并没有深入到句子的背后,真正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也无法激起学生真正的情感触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是老师没有将情感目标与语用过程融合在一起。如果换一种方式:找出这句话用了什么关联词,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在恩科西知道病情后,他选择的是什么?在他随时会倒下,会死去时,他的选择令人感动:他看到自己的母亲因艾滋病死去,他选择学习——,他上学都无比艰难,他选择学习——,他的生命不知什么时就突然终止,可他选择——,他不退缩,也不放弃,这样的选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再来读一读恩科西了不起的选择吧。可以发现,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也没有问学生体会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却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课堂中的情感,这是在实实在在的语言品悟和过程展开中实现的。

二、情感需要学生的文本生成

语文课堂情感,仅依靠老师煽情的言语提示,或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各种精心准备的表演道具,并不能在课堂上达成唤醒学生情感的意愿。也许在课堂上会看到学生似乎很积极,情绪高涨,可是,我们一方面要想到这样的状态是学生自己从文本学习实践中得来的吗?另一方面要想到情感有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或只是表面上的“演戏”,在配合老师的教学而已?可以来看两则教例。

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在学生朗读课文描写母亲年复一年为家庭承担生活的重担这一部分语句时,老师通过屏幕播放一幅幅生活中的母亲图片,有在风雨中把自己的雨伞撑在孩子的头上,有深夜里抱着孩子在医院输液,有放学接过孩子的书包背在自己的肩上……这时,阎维文深情的声音响起:你身在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课堂上学生都沉浸其中,甚至有的学生眼睛里闪动晶莹的泪珠。确实,学生情感深受触动,但我们不禁要问:文本呢?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学生感受、触摸到了吗?显然没有。再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老师大段的排比句,极富文采的抒情表述,还有激动的语气表情,似乎都在唤醒学生的情感,而实际只是将学生阻隔于课文的情感之外,学生的读、说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化表面,因为学生没有走进文本中去,没有感受到文字中的温度,没有真正形成深厚的情感体验。要牢记课堂情感需要从文本中来,从文本中生成,这时的情感才是真切的,才是深刻的。

三、情感也应注意文体的特点

不同的文本,往往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把握文本情感的核心,在教学中注意突出情感的适切性和针对性。恰到好处,注意分寸,这时课堂情感才会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合拍,才能水到渠成,取得最佳效果。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说明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教学这一课,就不能要求学生带着怎样的情感朗读,而只能是让学生在文本学习中,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这只是内心的愿望,而非情感的外在流露。再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二自然段,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的话,不能站在外国学生的角度,真的带着无礼的情感来说这段话,也不能用徐悲鸿的视角来以厌恶的情感说。因为这是一篇以描写徐悲鸿品格特点,唤起学生敬仰和学习情感的课文,课文第二段只是故事的起因,而非这篇课文情感的主旋律,所以至多只是让学生读出语气就可以,不是非得有怎样的情感产生才行。

四、情感激发讲究方法的恰当

课堂是有限方法的无限运用,学生情感的唤醒同样如此。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层层铺垫,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情感的不断累积中,形成稳定而持久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故事。在文中,有三处写彭德怀命令杀大黑骡子的语句,分别是:

“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就是命令。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每一句话都充满杀气,让人体会到下达命令时彭德怀的坚决、果断甚至不通人情。在教学中,如果抓住彭德怀的决心不可动摇来进行朗读,似乎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读出人物的语气,但这样只是声音大,根本无法真正体会到彭德怀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也就无法与人物情感产生碰撞,这又怎能让学生认识人物形象的丰满呢?所以,抓住课文中描写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细节加以细致品味,再与命令杀骡子时的内心揣摩,发现彭德怀更爱战士,希望更多战士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这时对于人物的认识才更加立体和深刻,在对比体会、朗读之中走进人物内心,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这时的情感才更加浓烈,更加恒久。恰当的方法,是让教学情感撑起课堂的学习磁场。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让学生的情感为有效促进语文学习服务,我们的课堂方能更加美妙,拥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猜你喜欢

彭德怀课文文本
彭德怀甄别伪造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彭德怀咬文嚼字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谈彭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