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2016-06-21孙李晶
孙李晶
去年10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中小学美术教师汇聚沈阳,参加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观摩培训活动”。三年一届的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现场优质课竞赛可算是美术教育界的“奥林匹克”,也是全国各地课程改革十几年来最新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近几年来,“欣赏·评述”课在众多的一线教师眼中,由最初的“不敢触碰的美丽”逐渐变得炙手可热,在各级的评优课、公开课都能看到其身影,教师们也逐渐摸索出这个学习领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熊亚琼老师执教的《敦煌壁画》一课,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样一堂凸显学校美术教育独特作用的美术课。
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育。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美术教学者,更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现以《敦煌壁画》一课为例,浅探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美术,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实施一堂生动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
《敦煌壁画》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第15课,是一节[欣赏·评述]课,在教材中属于“传统的魅力”这一板块。教材中精选了敦煌壁画中的代表形式和典型形象,从内容、造型、构图、晕染、装饰等方面,再现了敦煌壁画形简意赅、性格鲜明的艺术特点。
熊老师的《敦煌壁画》整堂课,教学流程严谨,环环相扣。教师以漫天飞舞的《飞天》视频导入课题——敦煌壁画,瞬间就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以生动有趣、富有亲和力的语言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来历以及九色鹿等故事来展开学习,令学生对神秘的敦煌壁画有了一探究竟的欲望;以分组合作、学习问卷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探究飞天的艺术特点,令学生充分体验了“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模拟修补壁画工作,创设文化情境来结束本课,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发现这样设计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兴致高涨,而且让学生自觉地喜欢上了这一传统文化——敦煌壁画。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几个精彩片断来进一步探析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美术课堂有效融合。
片断一:生动、富有内涵的语言,让课堂有厚度
在此课的导入环节中,熊老师在课堂伊始播放了一段优美生动的《飞天》片段,短短1分钟的视频就将学生的热情充分点燃,使学生通过视频直观领略到飞天的艺术魅力。此时熊老师亲切、生动地问道:“谁能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很多飞动的人)是的,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飞天(板书)。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吗?他们都来自敦煌石窟的壁画中!听说过敦煌壁画吗?想不想知道?”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敦煌壁画》。在新授环节,熊老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敦煌壁画、敦煌壁画的题材与构图特点、深入探究飞天的时代演变、色彩的象征意义,这四个环节层层推进。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基于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熊老师在字句的斟酌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在第一环节初步了解敦煌壁画时,教师巧妙地将敦煌壁画的地址、来历、历时、规模及艺术地位、九色鹿的本生故事传说等知识,删繁就简,突出重点,用绘声绘色的生动语言描述,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由浅入深地了解和感悟浩瀚的敦煌文化。
片断二:广泛、多元的教学手段,让教学有深度
在上《敦煌壁画》一课时,基于“欣赏·评述”课型的特点,这节课的定位明确,在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的制定方面,教师也显得尤为慎重,教学环节层层相扣,结构严谨,滴水不漏。基本上每一个环节,每一次互动都是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围绕教学目标有序推进。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重在“赏”和“评”,因此,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欣赏感受。在欣赏环节中,熊老师不仅仅像大多数欣赏课一样,出示大量图片来引导学生感悟,还充分利用了现代媒体技术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的便利条件,运用了广泛、多元的教学手段。通过动态的石窟壁画实景,通过多角度、立体地给学生展示大量的不同题材、不同构图的壁画,让学生真切、直观地感受和领略它们的艺术魅力。学生有了丰富的感知,才能有更多的知觉体验和理解,此教学手段令人耳目一新。在初步了解、感悟敦煌壁画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再一次观察九色鹿这幅壁画,介绍其独特的连环画构图,并由此进一步延伸,总结出敦煌壁画的构图特点。
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飞天的时代演变这一环节中,熊老师并不是像有些教师那样把敦煌壁画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通过图片观摩、小组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是将学生分为五组,根据学习问卷及不同时期的飞天图片,分别合作探究飞天五个方面的演变历程。学生讨论完成后,再逐组深入地讲解问卷。本课自主探究的这个环节既充分体现出了“发现学习”的教学理念,又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其一,教师把学习问卷分发给各小组讨论、交流、总结,让学生充分感受敦煌壁画不同方面的艺术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其二,在分组讨论中,给每小组提供不同的相关资料,发放有针对性的学习问卷,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让每个小组重点研究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目标学会自己走。这样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让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灵活的教学方法,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层面。
片断三:厚重、浓郁的文化情境,让课堂有高度
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大幅印刷的壁画,创设一个敦煌壁画的情境,营造出壁画艺术的氛围,在引导学生欣赏评述壁画作品的基础上,模拟修复壁画的情境。她向学生展示了壁画因年代久远而剥落的图片后,让学生到准备好的四块模拟的“壁画”前进行修复。学生对这项工作很感兴趣,纷纷走下座位,很快找到了各组的位置,用相应的色彩,把剥落的部分涂好,亲身经历一次有意义的修复工作。在这一环节中,熊老师通过造型手段来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新知,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在挥洒色彩之际,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体验本真情感的同时升华了美术学科的教育功能。这个环节让学生从保护文物的高度,体验修复工作的程序,增强了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的意识。熊亚琼老师在执教此课时,这一独到的处理,是对本课教学内容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升华。
教学是一门留有遗憾的艺术。由于是一堂比赛课,面对这么大的舞台,这么多观众,孩子都略显得拘谨,回答问题不太敢发挥;在修补壁画这个环节,教师在巡堂时对于调色和造型的方法基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双基水平不同,可稍加提示及引导学生;这节课的最后1至2分钟时间,让学生在修补完壁画后讨论修补完壁画的感想,教师应当对修补壁画的意义做进一步的强调,这样能更进一步激发孩子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孩子们通过这样的一次活动,进而自主思考如何让身边更多的人加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把我们的这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适时地选择课题,找到恰当的切入点,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美术,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