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劳动教育正名正位
2016-06-21张升利
张升利
每个学期结束,家长都会关心地问学生:“评上‘三好学生了吗?”“三好”学生应该是大家心目中学生最高荣誉的象征。“三好”是指德、智、体。虽然后来又提出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一直以来,“劳”却没有得到学校、老师的重视,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如何,根本不在教师、家长的考量范围之内。这应该与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远离庖厨”等封建传统思想不无关系。可以说劳动教育被学校弱化,被家庭软化,被社会淡化。以至于家长在一次学生做值日产生纠纷时发出“学校是让学生学知识的,可以让孩子劳动吗”的质疑。
《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015年,教育部等三家单位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可以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完全是名正言顺,也是素质教育、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必需。
然而劳动教育的现状又是令人担忧和尴尬的。课程设置上,既不是国家规定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鲜有设立,课时得不到保证,缺乏系统的劳动教材,“扫地”成了劳动教育的唯一内容;教师将“罚扫地”作为万能的惩罚措施,错误的劳动观念误导了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师资、场所的匮乏又使劳动教育难以实施,对劳动教育中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担心也使学校的劳动教育举步不前。中国的孩子缺乏劳动,轻视劳动,不会劳动。有关方面曾对其他国家的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作过统计,美国孩子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是1~2小时,韩国孩子每天约0.7小时,英国约0.6小时,日本约0.4小时,而中国只有约0.2小时。
只有真正了解了劳动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才能促使学校、家庭、社会重视劳动教育。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论为:爱干家务、爱劳动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不愿劳动的孩子相比,成年后失业率比为1:15,犯罪率比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明显差别。这是因为劳动能给予孩子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当孩子打扫教室后看着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桌椅,或学习烘焙后嚼着香甜的小饼干时,孩子内心就会产生成就感,自己也会得到积极的暗示:我能行。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为孩子的其他学习树立起自信心。劳动能让孩子尽早树立责任心。让孩子明白劳动不是惩罚,是自己应该做的。作为班级一员,有责任参与班级保洁、装饰美化、校园绿化等劳动;作为家庭一员有责任自己穿衣洗袜,扫地洗碗,协助做家务。劳动让孩子拥有感恩的心。当孩子参与劳动时,会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劳动还可培养孩子诸多的品质,劳动要出力流汗,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的品格;有些劳动要集体完成,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精神;精细的劳动培养孩子的细致认真态度;难度较大的劳动培养孩子的创造、创新能力。可见,让孩子参与劳动,体会劳动的快乐,养成劳动的习惯,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强,工作效率更高,人际关系更融洽,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
劳动教育要使孩子感兴趣,要家长支持,就要丰富其内容,改革教育方式。除去打扫卫生,可增加校园绿化、美化、种植,班务整理、室内装饰、修理、勤工俭学、烹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家务劳动,等等。
劳动教育可以是知识学习,如观看农业生产过程、商品生产过程,增强劳动观念;可以是动手操作,如制作陶器、钉纽扣、收集废品等;可以是社会实践,如散发公益传单、当小交警员、去敬老院献爱心、清除“牛皮癣”等。
劳动教育的阵地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学校除专门设立劳动课外,在语文、德育、班队活动中都可渗透劳动观念的教育,如果校园面积允许,可设置种植园、养殖园等,对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孩子,应予以与语数音体美等方面同样的表彰。家长应当为孩子学做家务积极创造条件,既支持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又监督孩子完成劳动任务,通过卡片记录等方式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家劳动的情况。政府、小区等应力所能及地为孩子进行社会劳动实践建立基地、提供便利。
中国有个成语——“心灵手巧”,心灵能促进手巧,手巧也能促进心灵。德国的教育体系中,从小学就开设了劳技课,双元制的教育体系更是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人才,成为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杠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国经验,让早期的劳动教育为孩子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奠定幸福的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