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古名称源于羲和考

2016-06-20吴晓东

关键词:伏羲盘古女娲

吴晓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编者按:

盘古名称源于羲和考

吴晓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要:盘古神话出现在汉文献里的时间比较晚,是在三国,因此盘古神话的起源成了学者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盘古”名称与盘古神话起源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其汉语渊源,他是“羲和”一词分化为羲、和两个人物中的“和”演化出来的。“羲和”分化之后,分别在两者之前添加表示“大”的paag这个音(即博大之博),“paag羲”在文献中记载为庖羲(庖牺),演变为伏羲,而“paag和”演化为庖娲与盘古。正因为如此,盘古神话与伏羲女娲神话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导致许多学者认为盘古与伏羲为同一个人。

关键词:盘古;伏羲;羲和;女娲

盘古神话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创世神话。它到底出现在什么时候、什么区域,目前学界还未取得统一的意见。对“盘古”一词词义的不同解释,与这些问题的阐释关系密切。

“盘古”一词,在文献上出现的可靠时间一般认为是三国时代,是在吴人徐整所作的《三五历纪》与《五运历年记》里。这两本书都已不传于世,是后来一些流传于世的文献如《广博物志》《艺文类聚》《绎史》等引用其中的文字时出现了盘古神话。

宋代黄休复写了一本叫《益州名画录》的书,里面引用了《益州学馆记》的资料,说益州学馆复修之时,在墙壁上绘盘古与李老等神的画像,时间是在汉献帝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饶宗颐发现这一记录并据此认为,盘古神话在东汉时就出现了:“是知以盘古作图,汉末蜀中已流行之,则盘古之神话,最迟必产生于东汉。”[1]可惜目前《益州学馆记》一书已经佚失,未能查证是否真的有此记录。

陈钧发现,《路史》中引《六韬·大明》有关于盘古的记述:“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并认为盘古神话见于典籍也应在春秋末期。[2](P23~48)如果“盘古”一词真的出现在《六韬》里,确实有可能把盘古神话出现的时间往前推很多年,可同样的问题是,目前流传于世的《六韬》并未出现盘古一词,佚失的版本是否真的有此记载不得而知。另外,仅凭这几句话,即使真有记载,也难以判断其中的盘古就是我们所说的盘古神话之盘古。

正因为盘古神话在汉文献中出现比较晚,很多学者便怀疑它是否为中原神话,并将目光转向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转向印度、中东。

在盘古神话的研究中,不少学者认为“盘古”一词与“伏羲”关系密切,这一观点最早见于常任侠1939年的《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他说,“伏羲一名,古无定书,或作伏戏、庖牺、宓羲、虑羲。同声俱可相假。伏羲与槃瓠为双声(此承胡小石师说)。伏羲庖牺盘古槃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无间汉苗。俱自承为盘古之后。两者神话,盖亦同出于一源也。”[3]这里只是很简单地说“伏羲”与“盘古”声训可通,是一个词,没有更为详细的论证。有意思的是,他又认为“伏羲”与“盘瓠”也同源,而盘瓠是南方苗瑶畲族群所崇拜的祖先,因此盘古神话来自于南方少数民族。从苏时学、夏曾佑、顾颉刚、闻一多、范文澜、徐松石等著名学者到袁珂后期的论著都主此说,只是有一些小的差异而已。比如徐松石认为盘古就是槃瓠,“盘”即是“船”,“瓠”是“葫芦瓜”。中国东南部土著居民用倒装语,因此盘古应为“葫芦船”。[4](P162~168)笔者就曾经同意盘古神话出自南方苗瑶语族的民族,并从苗语出发,认为“盘古”一词是苗语“老爷”的意思,“盘古”一词符合苗瑶语族语言及藏缅语族语言的语法。[5]

主张盘古神话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学者中又有主张来自百越民族的,比如蓝鸿恩认为,“盘古”一词出于古越人的语言。在今壮文中,“盘”是bongx,意思是“讲述”;“古”是goj,“盘古”的意思是“讲述古老的故事”。[6]覃乃昌认为“盘古”是“咽盘和勒勾”即“盘勾”的汉字记音,在壮语中,“盘”是“磨、磨石、磨砺”的意思,“古”发[kou]音,是“我”的意思,“盘古”的意思是“我的磨石”。[7]

许多学者主张盘古神话来自印度。早在1920年,屠孝实便认为盘古神话来源于印度《黎俱吠陀》第十卷中的丈夫牺牲化身神话和《百步祀书》中的梵天神话。[8]何新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盘古”一词来源于印度创世神梵天:“古婆罗门教中有一位大创造神,他是诸天的最高之神、众神之神,也是宇宙万物的创造神。名字叫Brahma。这个神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汉译佛经中,一般译作‘梵摩’、‘梵天’,简称为‘梵’。但此字的另一种音译,则恰近于‘盘’或‘盘古’。”[9](P240)

也有学者主张盘古神话来自中东。刘师培1904年在《警钟日报》发表了《论中国对外思想之变迁》一文,其中关于盘古的论述便持这样的观点:“吾汉族之初兴于帕米尔高原,西人称为巴克民族,巴克即中国所称之盘古。”[10]

盘古神话的来源以及“盘古”一词的意思之问题,不仅要从语音上考证,更要与神话内容结合,还要考虑它与其他神话的关系。依赖文献来断定一则神话出现的时间往往有很多缺陷,因为文献上没有的,不等于民间口头就没有流传。正因为这一原因,陶阳、钟秀根据《述异记》所载盘古故事有“秦汉间俗说”、“先儒说”、“古说”及“吴楚间说”的种种传说,认为“盘古的名字,虽然三国时才见于经传,而口头上流传则很早”[11](P41)。另外,在以文献为证据的考证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民间口头传统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会直接影响到文献记载。换言之,盘古神话是在民间流传的,“盘古”一词有可能受到方言的影响,在文献上使用了不同的文字,或者由于语音的演变,原来的记录目前不再流行,但以前有过与目前不同的记载。

坚持盘古神话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学者也不少,王晖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盘古”一词是由“上古土地神(社神)‘亳’音变而成,亳异体为薄、蒲、蕃等,变为双音连绵词有薄姑、蒲姑、蕃吾,转而为盘瓠、盘古”[12]。杨建军则认为,盘古的“盘”同“般”、“槃”,意思为“大”,因此盘古实为“大古”,即“太古”。盘古是太古时代的神,人们用时代名称给神命名。[13]笔者认为,他的考证已经接近部分真相,“盘”确实是大的意思,但“古”却不是古老的古,“盘古”一词是从“羲和”分化出来的。

“羲和”这个词的本义就是日(太阳)。因为日是圆形的,古人便在“日”字后面加了一个表示圆形的“和”字,合称为“日和”。“日”的上古音是njig,“和”的上古音为gool。*此处采用郑张尚芳的古音构拟。资料来源于东方语言学网的“上古音查询”,网址为http://www.eastling.org。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发生了变化,njig至少分化出ni与ji*此相当于汉语拼音的yi。两种不同的读音来,人们将ji-gool记录为羲和。“羲和”本来的意思是太阳,其拟人化之后就成了与太阳有关的神了,有太阳神、太阳母亲、太阳车夫等不同的传说。后来,“羲和”又进一步分化为“羲”与“和”,比如《尚书》里就成了羲氏与和氏,一个人物变成了两个人物。分化的初期,羲与和的神格、性别、地位都不太确定,人们在传说中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随意创造。

在民间传说中,一个人名被一分为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比如在兄妹婚神话中盘古就被分为盘哥、古妹,伏羲就被分为伏哥、羲妹,羲和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早期的汉语单音词比较多,后来习惯了双音节词,“羲和”一分为二之后,就会习惯性地加上某个修饰语,凑成一个双音节词。从下图可以看出,无非是加表示尊敬的“博”、“大”、“太”,表月亮身份的“月”、“常(蟾)”,表王位或帝位的“后”、“皇”,以及表性别的“女”。之所以加“博”、“大”、“太”,是因为羲和与太阳有关,大多被视为太阳神,加“月”、“常(蟾)”是因为分化之后把其中一方视为太阳,另一方视为月亮,加“后”、“皇”估计是在神话历史化过程中,把天皇视为人王的结果。在“羲”、“和”前后添加了这些字之后,会得出许多不同的名称,如下图:

③涂山即月亮的象征“蟾蜍”一词的颠倒,古时此词可以颠倒着说。

“羲”、“和”与以上八个字一共组成十六个名称,同一神之所以有不同名称,主要是因为以上的不同组合,组合之后的语音变化,以及用同音字来记录。比如伏羲又称为庖牺、包牺、伏牺、宓羲、牺皇、皇羲,其中的庖牺、包牺是在“羲”之前加“博”组成的,即博羲的不同写法,伏牺、宓羲则是“博”的读音变化为fu之后形成的,牺皇、皇羲的形成很明显,是在“羲”的前后加“皇”形成的。

以下我们从加“博”这一支来看“盘古”一词的形成,这一组可图示如下:“博”的上古音声母当为浊音的b,之后演变为轻音的p,再演变为送气音p‘与f。当“博”的声母为b或p时,“博”可被记录为庖、包、女包 ,比如女包 娲,《路史·后纪二》云:“女皇氏女包 娲,云姓,一曰女希,蛇身牛首宣发,太昊氏之女弟……女包 娲氏乃立,号曰女皇氏,治于中皇山之原,所谓女娲山也。”又比如博羲,文献上记为庖牺,这不仅在汉文献中可以找到,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因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也依然保留了同样的称呼。克拉克在《中国西南夷地旅居记》(AmongtheTribesinSouthwestChina)中记录了一种叫鸦雀苗的苗族洪水兄妹婚神话,其中兄的名字叫Bu-i。芮逸夫在《苗族洪水传说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中将Bu-i与伏羲的语音做了比较。他说:“我们知道,中国古时是没有轻唇音(即唇齿音dentidbials,[f][V])的,所以伏羲的‘伏’与Bu-i的‘Bu’,音本相通;伏羲本又作庖牺,‘包’当为‘伏’字古读的音转;然韵母虽转,而声母与Bu音仍极相近。羲或牺与‘i’音也很相近。”[14](P493)值得指出的是,“羲”在读i之前,曾经读i(或记为ji)。正因为“羲”曾经读i,在其前面加“太”则组成“太一”,屈原《九歌》中的太一到底指什么神的问题一直争论至今,其实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得很明白。p后来变化为f,“博”才被记录为伏,博羲才被记录为伏羲。“尃”字旁的字,目前有的依然读po,如博、薄、搏、膊、礡、愽,有的已经演变为fu,如榑、缚、傅。扶木也写为榑木,正如伏羲也写成庖牺,p—f的语音变化规律很容易找到。

郑张尚芳构拟“和”的上古音是gool,“娲”为krool,“蛙”为qraa,“锅”为klool,“古”为kaa,“顾”为kaas,声母g音轻化为k在汉语中是常见的现象,所以“和”与“古”、“娲”、“蛙”、“锅”、“顾”等字都可能同音或近似,因此“博和”也就可能被记录为博古、庖古、庖娲等不同文字。芮逸夫在《苗族洪水传说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中说:“女娲之名,本为单独一个‘娲’字,汉许慎说文:‘娲,古神圣女。’女娲又作女包 娲,宋罗泌《路史·后纪》注云:‘女包 与包、同庖,名娲’。娲字读音,据唐颜师古汉书古今人表注:‘娲,音古蛙反,又音瓜’。又广韵作古华切,集韵作姑华切,并音瓜。瓜与Kueh,音极相近。”[14](P494)所以,“博古”这一名称,由于语音的演变,以及方言的差异,既可以被记为“庖娲”,也可以被记为“盘古”,也就是说,从语音上来说,“庖娲”即“盘古”。文献中一直用“庖娲”来记录这一名称,到了三国时期,徐整用“盘古”两字来记录他听到的神话传说,其实他听到的只不过是庖娲神话。

盘古与庖娲同,不代表盘古完全等同女娲。在早期,因为“博”只是一个表示尊敬的词汇,所以其组成的“博羲”与“博和”在字面上就显示不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就比较乱。盘古或庖娲的身份也同样不很明确,有可能是女性也有可能是男性,有可能是月亮也可能是太阳,各地的传说也不统一。庖娲身份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伏羲与女娲的关系有多种。有兄弟关系,如:

女氏,天皇封弟埚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世本·氏姓篇》)

“女娲”一词具有了明显的女性身份,却硬被说成是弟,并把“女”字解释为氏,让人费解,其实这是因为“庖娲”一词没有包含性别成分,庖娲曾经被说成是庖牺的弟弟,庖娲一旦被说成女性的“女娲”时,便产生了矛盾,只好以此圆场。河南南阳地区流传有一则《盘古滚磨》的盘古姐弟婚神话传说,说明庖娲原来被说成是弟弟,其内容为:

老天爷见盘古开天辟地有功,就叫他的三闺女下凡给盘古做伴。三闺女下凡以后,认盘古当哥哥。盘古是个实在人,待三闺女比亲妹子还亲。有一天,三闺女对盘古说:“哥,咱们成亲吧?”盘古说:“哪会中?哪有当哥的跟妹子成亲哩?”三闺女是个妮儿家,也嫌赖(方言,意为害羞),就没再往下说。又过了一段时间,三闺女想想没个小孩,到老了咋办?又给盘古说成亲的话,盘古还是不吐口。三闺女为这事很发愁,后来,她上山去挖野菜,见南山顶上有扇公磨,北山顶上有扇母磨,回来对盘古说:“哥,咱俩滚磨吧!”……两扇磨不偏不斜合了个严丝合缝。盘古没话可说,只好跟三闺女成了亲。他俩成亲以后,忙了干活,闲着没事了就捏泥巴人儿。世上的人一天一天多了。[15](P151~152)

如果庖娲被说成弟弟,其对应的庖羲(庖牺、伏希)只好是哥哥或姐姐了,因此产生了“女希”的说法。女希与女娲组合,便是姐妹的关系,成了后来的娥皇女英。不过,伏羲(伏希)一般被说成男性,与女娲是兄妹关系,如:

女娲,伏希之妹。(《风俗通》)

更多说是夫妻关系的,如:

合位娲后,同称伏羲。(《享太庙乐章·钧天舞》)

女娲本是伏羲妇。(《与马异结交诗》)

伏羲女娲为夫妻的说法,虽然最为广泛,但出现在文献中却最晚,因此最受学者怀疑是后起的说法。文献出现的早晚,很难说明民间流传的状况,但兄弟、兄妹、夫妻等多种不同关系的说法,说明了伏羲与庖娲(女娲)的关系在民间并不是固定的,只是到后来才固定下来,并把庖娲称为女娲,将其女性身份固定下来。

就“盘古”来说,其性别在文献中一开始同样也不明确,《三五历纪》与《五运历年记》中的记载并没有说盘古是男性还是女性,只是后来民间收录的一些神话传说才明确说盘古是男性,是盘古爷。过伟就曾经认为盘古的性别是女性:“剖析盘古性别,当是伟大的女性。理由一,《述异记》所记盘古死后,化为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风雨雷电、草丛树林、山岳大川等等,说明盘古是会变化的神祇。所谓变化,可认为是另类的生育方式,可以引申为盘古是女性大神。社会进化到夫权主义时期才会认为盘古是男性。盘古最早的性别是女性是可以成立的。”[16](P97)笔者倒是未必同意早期的盘古一定是女性,这里只是想说明,盘古神话不是历史,盘古的性别其实也就任由民间编造,怎么说都行。在河南桐柏县,流传着一则盘古的故事,从故事内容看,“盘古”是兄妹二人共同的名称,并非只是兄名,故事是这样的:

盘古原叫“祖先”,与“姑娘”妹妹原住天上,砍树拨云分别落到桐柏山的两个山头。二人各在自己的山头修炼,各守天规,不能相见。各坐一扇磨修炼,每10年磨盘上炼出一道磨齿,修炼6570年,长足20天龄,磨盘上密密麻麻磨齿。二人想用磨扇滚出一条道,两扇磨滚向一处合在一起。二人相见,都说自己盘在山上最古,“祖先”称“盘古人”,“姑娘”妹妹称“盘古女”,结成兄妹。天上飘纸,落磨盘上,上写:“天书落地正当午,‘祖先’、‘姑娘’称‘盘古’,滚磨合拢可成亲,莫称兄妹称夫妇。”二人结为夫妻。人类繁衍开来,此山称“盘古山”,房子称“盘古庙”,称二人为“盘古爷”、“盘古奶”。[17](P147)

故事中的天书明确地说“‘祖先’、‘姑娘’称‘盘古’”,“盘古”是二人共同的名称,哥哥叫盘古,妹妹也叫盘古。这是因为“盘古(庖娲)”一词本身不包含性别的成分。

正因为盘古即庖娲,所以盘古神话与女娲神话有一些重复之处,女娲有抟土造人的神话,盘古也有抟土造人的神话:

荒古的时候,盘古把天地开辟出来以后,世界上就有了各种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可就是没有人。盘古看看这个世界,也觉得好像缺少什么东西,就开始用泥来捏人。

一天,盘古捏了一大堆泥人,正在太阳下晒着。刚晒了个半干,忽然天上长起了黑云。盘古一看天要下雨,就急忙收拾泥人,用扫帚把泥人堆起来,再用叉子往屋里挑。就这样,没等他把泥人都收拾到屋里,大雨就下起来了。结果,把泥人损失了一部分。

所以直到现在的人们,有的跛,有的瞎,有的聋……[15](P159~160)

这一神话完全是女娲造人神话的翻版,当然我们可以推测它是把女娲神话的主角换成了盘古,但是,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盘古就是女娲,因为女娲也叫庖娲,这个名字与盘古的读音十分接近,所以,“庖娲”、“女娲”与“盘古”只是对同一个人的不同记录而已。

庖娲(盘古)与庖牺除了被组合为兄弟、兄妹、姐弟、姐妹等多种可能之外,两者还可能混为一人,就像加“女”之后,组成了女羲与女和,又被记录为女希与女娲,这两个名称就被视为同一人物:

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皇。(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转引自徐坚《初学记》)

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七引《史记补·三皇本纪》)

既然女娲有被视为女希(女羲)的现象,那么庖娲(盘古)就有被视为庖牺(庖羲)的可能,而庖牺就是伏羲,所以盘古的很多特点与伏羲很相似,导致很多学者认为盘古就是伏羲。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渊源》中便认为盘古与伏羲是同一个人。[4](P165~166)吴泽顺也认为盘古就是伏羲,他的理由是伏羲与盘古都生于混沌,两者外形相同,同称天皇,又都与八卦有关系,伏羲女娲夫妻与盘古氏夫妻的故事情节也相似。[18]韩湖初也持相同的观点,他主要是从汉代画像的比较得出盘古和伏羲是同一人的结论。[19]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赵廷光,他除了列举前者所说的那些因素之外,还认为伏羲与盘古都有教民用火、发明渔猎工具的共同经历。[20]袁珂对盘古即伏羲的论述能概括这些理由:“神话传说,流传演变,错综复杂,大可融会观之,本来不必拘泥。除声训可通外,从伏羲演变到盘古,从形貌上看,《文选·鲁灵光殿赋》说:‘伏羲麟身。’《史记·补三皇本纪》说:‘庖牺氏……蛇身人首。’而《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其形貌大体相同。又伏羲女娲兄妹结婚,记录虽始见于唐李冗的《独异志》,但是他们以蛇身人首作夫妇交尾姿态的画像,却屡见于汉代的石刻画像与砖画……而六朝梁任昉的《述异记》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古文省约,所谓‘盘古氏夫妇’,即盘古氏以兄妹结婚而为夫妻。如今口头传说的盘古神话中,亦多盘古兄妹结婚神话。……由此看来,由伏羲演变而为盘古,乃事物发展的自然,顺理成章,本无足议。”[15](P2)

在盘古神话的研究中,学者们经常引用南朝任昉《述异记》的这一记载:“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昉按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明白了盘古与庖娲同源,再来看这段话就好理解了。这里的“古说”不很明确,但“秦汉间俗说”当指秦汉时代,如果把“先儒说”理解为孔子等儒家,时间当更早了,书中明确说这些时代有盘古传说,可是我们在文献中又见不到,为什么呢?估计《述异记》说的盘古便是庖娲。

综上所述,盘古一名来自于“羲和”的分化。“羲和”分为“羲”、“和”之后,加上表示大和尊敬的“博”音,组成博羲、博和,并被用同音字记录为庖羲、庖和。由于同音的缘故,庖和也被记录为庖娲、盘古。“盘古”一词出现得晚,只不过是因为文献不使用这两个字,而使用了“庖娲”。正因为盘古即庖娲,所以盘古神话与女娲神话、伏羲神话几乎一致。

参考文献:

[1]饶宗颐.盘古图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6(1).

[2]陈钧.中国神话新论[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3]常任侠.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J].说文月刊,1939(11).

[4]徐松石.日本民族的渊源[M].香港:香港东南亚研究所,1966.

[5]吴晓东.盘瓠:王爷,盘古:老爷[J].民族文学研究,1996(4).

[6]蓝鸿恩.层叠现象剖析——壮族古代文化反思之二[J].民族艺术,1994(3).

[7]覃乃昌.“咽盘”与“勒勾”:盘古一词源于壮侗语民族先民的磨石崇拜和葫芦崇拜——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十[J].广西民族研究,2008(1).

[8]屠孝实.汉族西来说考证(续前号)[J].学艺杂志,1920(2).

[9]何新.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10]刘师培.论中国对外思想之变迁[N].警钟日报,1904-06-20.

[11]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2]王晖.盘古考源[J].历史研究,2002(2).

[13]杨建军.盘古与西王母释义[J].西北民族研究,2009(4).

[14]潘蛟.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百年文选(上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5]马卉欣.盘古神话[M].北京: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

[16]过伟.壮族文化探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17]过伟.中国女神[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18]吴泽顺.伏羲盘古关系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19]韩湖初.闻一多“盘古即伏羲”说难以动摇——兼评盘古神话由印度传入“已作结论”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0]赵廷光.盘古传说真谛寻索[J].云南社会科学,2001(1).

特约编辑 孙正国

责任编辑 强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The Name of Pangu Derives from the Xi and Kao

Wu Xiaodong

(InstituteofNationalLiterature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the myth of Pangu appeared in Chinese literature,so the origin of Pangu mythology has become a focus of scholars,they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hypothesis.The name of “Pangu” is closely intertwined with the origin of Pangu mythology,which has its Chinese origin,the word “Xihe” is evolved from two characters Xi and He.Afte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Xihe,respectively,add the paag that represents the “big” before the two,“paag Xi” is recorded as Paoxi in the literature,evolve Fuxi,and “paag He” evolve Paowa and Pangu.Because of this,the mythology of Pangu,Fuxi and Nvwa have a lot in common and also led to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Pangu and Fuxi is the same person.

Key words:Pangu;Fuxi;Xihe;Nvwa

收稿日期:2016-03-20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吴晓东(1972-),男,湖南凤凰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神话学研究。

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4-0001-06

中国神话学的百年学术史,从多个视角切入,可以发现丰富多样的方法论模型与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进入21世纪,神话学研究的多样性与转型特征十分显著。基于此,本刊与中国神话学会商议,自2015年1月起,计划用两年的时间,较为系统、深入地考察当代中国神话学的20位代表学者,每期刊发两篇论文:一篇是代表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篇是对代表学者神话学研究的综述与批评。期望以代表学者的学术思想来构拟中国神话学的当代形态,思考中国神话学的当代问题与未来走向,建立起古典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本土文化逻辑,进而为中国文化转型的良性发展,贡献中国神话学的理论与智慧。本期特推出吴晓东先生《盘古名称源于羲和考》及许艳俊《吴晓东神话学研究评述》,敬请学界关注并惠赐佳作。

猜你喜欢

伏羲盘古女娲
谈伏羲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女娲
伏羲创八卦
盘古开天辟地
伏羲画卦
盘古
盘古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