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自尊、攻击性之间关系

2016-06-20曾先锋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孤独感自尊攻击性

曾先锋,李 巍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公安司法系,海南 海口 571100)

海南省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自尊、攻击性之间关系

曾先锋,李巍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公安司法系,海南 海口 571100)

摘要:通过对海南省55名未成年服刑人员实测孤独感、自尊和攻击性3方面显示: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自尊和攻击性处于中等水平,且分布不均匀;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自尊显性负相关,与攻击性及其4个因子显性正相关;未成年服刑人员愤怒和敌对2个因子正向预测孤独感,且力度较大;自尊负向预测孤独感,但力度不大。根据研究结果,相关部门应关注未成年服刑人员人际关系建立及愤怒和敌对隐性攻击性,减少孤独和隐性攻击性对其伤害,提高其心理健康指数。

关键词:海南省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自尊;攻击性;关系

引文

孤独感是一种主观情绪体验,指个体对自己人际关系满意度与自己所期待的社交水平存在差距时,从而使个体产生的不快乐甚至痛苦的消极心理感受[1-2]。我国学者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个体在一个闭塞、陌生情境中所引发的孤寂、不愉快的消极感受[3]。李传银认为个体实际交往程度与自己所期望的社交水平存在差距而引发主观消极感觉,与此同时会经常产生孤立无援、抑郁、焦虑等消极感受和难以忍受的心灵上的虚无感[4]。总之,孤独感是个体爱与归属需要的体现,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或者人际关系网络比预期不满意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体验。具体体现为:孤独感产生原因是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孤独感是一种主观负面情绪体验;孤独感体验使人感到不快乐,甚至痛苦。

自尊是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在现实生活中会对社会群体、个人和自我产生认知评价,这个过程中如果产生的是正向情绪体验,自尊就会增强。美国心理学家Brown.R认为自尊对于人类发展起到了非常深刻推动作用,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提出自尊是一种自我价值感,且对一个人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自尊和孤独感都反映了个体主体感受,所以自尊与孤独感研究呈现越来越多趋势。杨玲(2006)等人曾调查研究过吸毒者,发现自尊与社会孤独感呈显著性负相关,自尊对孤独感可以负向预测。

攻击性是指由目标驱动的自动行为,其目标就是对其他物体或个体实施破坏或伤害以及被害者的逃避动机,也就是说受害者是不想接受这种伤害的[5]。《牛津心理学词典》将攻击定义为“有意地伤害他人或有机体身体和精神的行为,攻击的背后包含有强烈的恶意,具有敌意性和破坏性。”有研究者将攻击性强调为显性“行为”:认为攻击性是一种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是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6]。也有研究者认为攻击性包括显性行为和隐性心理活动,并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7]。总之,攻击性是一种较为普遍心理现象,攻击性如果得不到很好控制与束缚,指向内部的隐性攻击就会表现出对他人的显性攻击——攻击性行为,甚至构成犯罪。根据文献和调查发现,年龄处于13-18岁未成年服刑人员在犯罪前与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相对于同龄求学者要糟糕。根据孤独产生原因可以初步推测其孤独感比较严重,犯罪是他们攻击性体现的一个渠道,那么他们孤独感与攻击性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其中自尊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将是本次研究关注点。

一、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

以海南省55名未成年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5-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7岁,犯罪时平均年龄14.89岁。文化程度高中3人(5.45%);初中22人(40.00%);小学30人(54.55%)。犯罪类型上划分,抢劫抢夺23人(41.81%);故意伤害8人(14.55%);盗窃8人(14.55%);贩毒6人(10.91%);强奸4人(2.27%);其他6人(10.91%)。刑期1-15年不等,平均4.60年。

(二)方法

1.研究工具

采用3个量表,采用共同指导语对未成年服刑人员进行测评。(1)孤独量表《青少年孤独感量表》(邹泓修订,2003)用于测量青少年情感孤独,包括纯孤独感、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对目前同伴关系评价、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4个维度,共21个项目。量表采用Likert点计分,从1—5为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越孤独。(2)自尊量表。Rosenberg 编制的自尊量表(SES),包含 10个项目,属于自评量表,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得分低于20分,自尊水平较低;20-30分,自尊水平正常;30-35分,自尊水平较好;35分以上自尊水平很高。(3)攻击量表。攻击量表由Buss和Perry 编制,包括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4个因子,29个项目,采用自评式5级评分,量表平均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具有越强攻击性。

2.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配对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自尊、攻击性基本情况

1.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与自尊、攻击性描述统计

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总平均得分(2.42±.79)处于中等,4个因子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2.80±.76)、对目前同伴关系评价(2.42±.99)、孤独感(2.22±.98)和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知觉(2.16±.97)。采用两两配对发现,对自己社交能力知觉与孤独感与差异显著(t=4.50,P=.000);对自己社交能力认知与对同伴关系评价之间差异显著(t=3.30,P=.002);对自己社交能力认知与对重要关系满足知觉二者差异显著(t=5.58,P=.000);对同伴关系评价与孤独感之间差异显著(t=2.46,P=.017);对同伴关系评价与重要关系未满足知觉之间差异显著(t=2.26,P=.028)。未成年服刑人员攻击总得分(2.28±.69)处于中等偏下,说明他们攻击性不是太强。攻击性量表的4个因子得分按照高低依次是:愤怒(2.46±.76)、躯体攻击(2.25±.88)、敌意(2.21±.80)和言语攻击(2.21±.67)。采用两两配对发现,愤怒与身体攻击之间差异显著(t=2.60,P=.012);愤怒与敌意之间差异显著(t=2.59,P=.012),愤怒与言语之间差异显著(t=3.31,P=.002),其他几对差异不显著。自尊均分为(25.28<31.84±6.56<38.4),处于自尊水平正常和较好2个级别。

2.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高低对攻击和自尊的影响

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量表得分(2.42±.79),高3分的16人,即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检出率是29.09%。在此基础上,将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程度分为2组,对攻击和自尊及各因子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未成年服刑人员在孤独量表得分高的与得分低的两组间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

表1 孤独分为高低两个级别对攻击和自尊的影响

从上表可知,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得分高的比得分低的攻击性要强,且4个因子差异也显著;孤独得分高的未成年服刑人员自尊得分较低;孤独得分低的未成年服刑人员自尊得分较高,且二者间差异显著。

(二)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攻击、自尊之间相关

将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攻击性及4个因子、自尊之间采用相关检验,发现他们孤独感与攻击总分及4个因子均显著正相关,与自尊显性负相关;攻击及4个因子与自尊均负相关,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具体见表2。

表2 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攻击性、自尊相关(r)

(三)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自尊、攻击性之间回归分析

将孤独感作为因变量,攻击性的4个因子和自尊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8.948***,R2=0.433,回归方程有意义且拟合度较好,相关数据见表3。

表3 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攻击性、自尊之间关系

从上表可知,愤怒、敌意和自尊对孤独感影响力度较大,且愤怒和敌意对孤独影响是正向的,自尊对孤独影响是负向的。若未成年服刑人员的愤怒、敌意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孤独感就会提高31.2%、43.2%;未成年服刑人员自尊每提升1个百分点,其孤独感就会降低3.50%。由相关数据可以得出回归方程为:

y=2.161+0.312X1+0.432X2-0.035X3

为进一步了解三者之间关系,对三者采用温忠麟等提出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发现三者之间不存在显著中介作用。假设自尊是攻击性与孤独之间中介因素,回归分析数据见表4:

表4 自尊在攻击与孤独感关系中中介效应检验

三、讨论

(一)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自尊和攻击性描述统计

未成年服刑人员总孤独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其越孤独。得分处于中等,即他们的孤独感不严重。孤独感所含的4个因子得分最高的是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且与其他3个因子差异均显著,即他们对自己人际关系敏感,这也说明他们需要人际交往满足其爱与归属需要。得分最低的因子是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的知觉,这说明他们虽然渴望人际关系,但是不能很好鉴别哪种人际关系重要。因此,人际交往圈狭小的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同类青少年一起彼此满足爱与归属需要,于是形成团伙犯罪。所以,要关注未成年人人际关系,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降低其孤独感。未成年服刑人员攻击量表得分也处于中等(2.28±.69),其4个因子中得分最高是愤怒,且愤怒与其他3个因子之间差异均显著,而其他3个因子之间差异不显著。所以,未成年服刑人员攻击性主要通过隐形愤怒来指向内部表达攻击性,只有当他们确实解决不了困惑时才会通过显性躯体和言语攻击来表达。所以,要关注的是未成年显性攻击性行为背后的隐性攻击性,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虽然未成年服刑人员整体孤独感不是非常严重,但将其分为高低两组时,发现孤独感越高的群体攻击性越强、自尊越低,且高分组与低分组差异均显著。

(二)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攻击、自尊之间相关

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攻击及其4个因子差异均显性正相关,即未成年服刑人员越是孤独其攻击性越强。孤独与自尊显性负相关,即未成年服刑人员越孤独,其自尊水平越低,反之依然。由此可见,未成年服刑人员之所以犯罪或者之所以对别人造成攻击,孤独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多来自农村,更多的是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没有父母引导或者被忽视,以致没有形成满意的人际关系而引起孤独感。所以,预防未成年犯罪要关注他们在家里与家人关系,学校与师生之间关系等,促使他们形成健康人际关系以避免造成孤独心理。鉴于孤独感与自尊负相关,可以通过训练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及他人对自己评价以增强其自尊,进而降低孤独感,健康成长。

(三)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攻击、自尊之间回归分析

通过线性回归可知愤怒和敌意2个隐性攻击性进入方程,敌意影响力度大于愤怒影响力度,而躯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没有计入方程。这说明一个人内心孤独的原因更多是愤怒和敌意隐性攻击性,而不是躯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显性攻击。所以,在对未成年服刑人员或者其他未成年攻击性进行评估时不简单以躯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为依据,而要更多关注隐性愤怒和敌对才能更好降低其攻击性。自尊也进入了回归方程,且负向预测孤独感,即一个人自尊心越强其孤独感就降低,但影响力度不大。对三者之间分别采用温忠麟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没有发现中介效应存在。即三者之间有关系,但没有构成中介效应。

结论

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攻击性及自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未成年服刑人员对自己社交能力知觉得分最高,且与其他3个因子差异显著;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知觉能力得分最低,且与对自己社交能力知觉和对同伴关系评价差异显著。攻击性4个因子得分最高的是愤怒,且与其他3个因子均差异显著;未成年服刑人员孤独感与攻击性及其4个因子均显性正相关,与自尊显性负相关;攻击性及其4个因子与自尊负相关,但不显著;未成年服刑人员愤怒和敌对显性正向预测孤独,且力度较大;自尊显性负向预测孤独感,但力度不大。

参考文献:

[1]Weiss RS. Reflections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Loneliness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87(1).

[2]Peplum LA, Perlman D.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M].New York: Wiley,1984.

[3]朱自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李传银,王燕.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J].社会心理研究,1999(1).

[5]Baron.R.A. & Richardson.D.Human Aggression [M]. New York: Plenum, 1994.

[6]简福平.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7]李宏利,宋耀武.青少年攻击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4(4).

(责任编辑:赵峰)

Relationship Study on Sense of Loneliness, Self-esteem and Aggression for Hainan Juvenile Inmates

ZENG Xian-feng1,LI Wei2

(Department of Public Security and Justice, Ha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Haikou 571100, China)

Abstract:The evaluation conducted in Hainan among 55 juvenile inmates for study of the loneliness, self-esteem and aggressive showed that: (1.the minor inmates loneliness, self-esteem and aggression in the middle level, and the distribution is not uniform; loneliness and self-esteem;2. minor inmates domin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ggressive and dominant factor of four;3. Of the juvenile inmates aggression of anger and hostility are two factors to predict loneliness, and the larger efforts; Self-esteem negative predict loneliness, but is no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juvenile inmate’s relationships and anger and hostility implicit aggression, reduce loneliness and implicit aggression of its damage,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index.

Key words:Hainan juvenile inmates; loneliness; self-esteem; aggression; relationship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简介:曾先锋,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硕士。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公安司法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罪犯教育心理;李巍,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法学硕士。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公安司法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法学理论、法社会学。

基金项目:2015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省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研究”(编号:HNSK(JD)15-16)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D9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6)01-0052-05

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1.011

猜你喜欢

孤独感自尊攻击性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