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者关系与农业企业经营绩效
——关系能力的中介作用

2016-06-17张日新林媛媛吴剑辉

广东农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经营绩效

张日新,林媛媛,吴剑辉

(1.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管理者关系与农业企业经营绩效
——关系能力的中介作用

张日新1,林媛媛1,吴剑辉2

(1.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摘 要:通过调查数据,实证研究社会关系领域中的政治关系、商业关系对农业企业关系能力及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管理者社会关系并不直接影响农业企业的经营绩效,但影响企业关系能力,且关系能力在管理者社会关系与农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在农村情境下发展资源基础观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提升企业关系能力、提升农业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政治关系;商业关系;关系能力;经营绩效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企业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并且作为农业及农村经济市场主体的地位日益显现,给农村市场经济增添了活力[1],越来越多人关注农业企业绩效的问题。企业可以看成是资源集合体[2],表明了企业的发展依赖资源。农业企业是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经济组织,绝大部分在农村植根与发展,再加上其自身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对资源(水、土地、劳动力等)有更大依赖性[3-4]。“关系”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资源,帮助农业企业获取其他资源,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在我国,农业企业能否得到主管政府机构的支持对于企业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授权和各种管制工具在塑造与干预市场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在过去,我国农业企业就十分注重与政府处理好关系,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的商业关系,即与供应链上下游以及同行企业的关系,也对企业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Guillen[6]发现保持商业群体间的密切联系可以让企业获取资源优势,包括获得技术与知识、土地与工厂等。Peng等[7]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企业管理者与政府官员以及与其他商业伙伴的关系,积极影响公司业绩,通常认为企业管理者的社会关系可代表企业社会关系。对于企业管理者关系(Managerial Ties)与绩效问题的研究,以往大多数研究都只是针对一般企业,对农业企业的研究较少。已经有大量学者认识到“关系”对农业企业绩效的重要性[3-4,8-9],但实证研究十分匮乏。

虽然“关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已被广泛关注,但多数学者把关注点放在与特定合作伙伴所建立起的关系上而忽视了企业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决定作用。资源基础观认为“关系”是一种重要资源,能力更是一种重要资源,关系资源与能力都可看作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关系能力,“关系”也仅仅是一般的合作,只是解决了什么样方式接触和达成合作这个问题,是从组织间合作可能促进企业资源交换的层面上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然而,一般的合作关系所获取的资源具有时效性,即它们仅在一段时间可以促进企业绩效,当环境变化或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优势将可能不复存在[10]。真正决定企业绩效与竞争力的是关系能力而非关系资源交换[11],因此本研究将企业重要关系资源(管理者社会关系)上升到企业关系能力,即企业管理者关系通过影响企业关系能力形成,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正如Dyer等[12]发现企业关系能力形成的关键前提往往是管理创造的组织实体间的合作关系。

本研究从社会关系这一概念入手,将企业社会关系分为政治关系与商业关系两个方面研究对农业企业绩效的影响,从中引入“关系能力”这一中介变量,探索“商业、政治关系-关系能力-经营绩效”路径的合理性,深入探讨社会关系对经营绩效关系作用机理,进一步深化及扩充相关理论研究。

1 研究假设

1.1 管理者社会关系与企业绩效

管理者关系(managerial ties)通常指企业管理者(企业家或高层领导、经理人)与相关外部组织的互动及联结[13]。大量文献认为管理者社会关系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Peng等[7]最先将管理者社会关系分为政治关系(与政府官员等的关系)以及商业关系(与其他合作或竞争企业的关系),并且认为这两者影响公司企业绩效;罗明忠[3]对农业企业关系契约的研究认为农业企业需要借助与政府机构(政治关系)以及供应链上下游(商业关系)来进行企业治理帮助提升绩效。有学者从制度的角度看待社会关系,邹国庆等[14]认为在中国非正式制度对企业绩效有深远的影响,而管理者关系就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在中国,正式的制度约束如法律法规往往是薄弱的,因此企业必须依靠非正式人际关系等手段促进经济交流[15]。企业管理者跨组织边界与外界实体进行互动与交往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Granovetter,1985)。 对于政治关系,又可被称为政治资本,Peng等[16]认为公司以及公司经理人与主管机构建立密切社会联系获取大规模经济资源;这种政治支持在发达国家比较少存在,因为发达国家的政府较少直接干预经济市场的操作[17]。而中国政府通过运用规章制度,政府授权及其他各种管制工具在塑造与干预市场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因此能否获得制度支持关乎企业声誉,社会合法性以及政治有效性以及企业是否可以获得潜在资源或抵抗风险[7]。这种政治关系在农业企业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各级农村政府控制相当比例战略资源以及批准项目,一方面农业企业高度依赖土地等自然资源,因此管理者与政府官员密切联系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进而获取土地等互补性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良好政治关系可为企业带来信息优势,通过获取最新政策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游戏规则”减少盲目对市场环境。对于商业关系,又可以称为商业资本,Guillen[6]认为保持商业伙伴间的密切联系有助于企业获取资源优势。因为有这些优势,产业内的商业群体比新进入者更有优势,行业壁垒导致新进入越来越困难,很难被模仿。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管理者社会关系中的政治关系以及商业关系对企业绩效存在积极影响,因而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a:管理者政治关系对农业企业经营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管理者商业关系对农业企业经营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1.2 企业关系能力与企业绩效

多数学者认为关系能力是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并且需要整合相关资源、知识、信息的一种能力,但容易把社会关系与关系能力混淆,甚至混为一谈,认为与外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即建立了企业关系能力,没有考虑到关系能力更多是建立一种价值观,即把关系资源视为一种可优先考虑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资源。企业关系能力通常强调战略合作或战略联盟,曾伏娥等[11]持有类似观点,她认为企业关系能力是企业为获得有力的市场竞争地位而建立的战略联盟机制,而Powell[18]也认为组织间通过战略合作实现信息、知识等资源互通有无,从而获取单个企业无法获得的关系租金。关系租金是指企业间或战略联盟成员共同投入的关系专用性资产、知识分享过程、互补性资源及能力与有效能的治理机制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是通过一种关系性交换来共同获得的超额利润,个别厂商无法获得,Dyer等[12]认为关系租金需要通过与其他外部实体建立交换关系并通过联盟合作企业一起努力才能获得。企业与外部社会实体建立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企业关系能力则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关系能力决定以何种价值观及效率从外部组织中获得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是企业竞争力的本质来源。因此以战略合作为重要前提的企业关系能力具有区别于一般合作的3个基本特征:一是以长期互惠互信为前提,二是以整合以管理组织间资源为核心,三是以获取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22]。本研究的企业关系能力主要是借鉴了曾伏娥等[11]的研究将其定义为“企业以高度依赖战略合作的核心价值观稳定地与外部组织合作,整合并有效利用组织间资源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

关系能力是一种意愿或价值取向可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交换的能力。企业是否获取关系能力的行为能解释具有相同合作伙伴的不同企业绩效差异问题。Dyer等[12]对丰田公司与美国汽车公司GM供应商调查发现,一个人家公司拥有几乎相同的供应商,都建立了关系,但丰田却比GM有更好的绩效表现,主要原因在于丰田与供应商建立了特定的关系,为企业带来关系租金及竞争优势,关系能力在这里起到关键作用。为了获取关系租金而构建企业关系能力,是企业与外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驱动力,这种合作关系融进相互的价值观,并通过长期重复沟通培养信任,从而获取关系租金所带来的超额利润与协同合作,对企业经营绩效有一定积极影响[19]。关系能力涉及意愿地对战略合作组织间的资源、知识、能力的交换,通过这些交换可以带来组织绩效的提升[11]。宋华等[20]也指出关系能力帮助企业获取异质性信息与知识,促进信息分享,增加反应性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2:企业关系能力对农业企业经营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1.3 管理者社会关系与企业关系能力

企业关系能力来源主要有两方面包括企业间关系与企业家或企业高管的社会关系,后者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的管理者社会关系主要指从企业角度而非管理者私人角度与外部组织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企业间管理者的人际互动和沟通催生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间合作关系虽然不一定带来企业关系能力提升,但通过网络企业成员间协同合作,形成基于互惠和信任的重复性的长期合作关系或交易行为的这种战略合作,带来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可引发企业的承诺及承担相应义务,建立起一种共同进退,注重外部嵌入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关系能力开发[11]。其次,管理者关系产生的企业间合作关系可为企业获取超额利润[21],而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也是企业关系能力,这无疑也促进了企业关系能力的发展。Dyer等[12]指出这种超额利润(关系租金)的产生依靠企业间交换关系、合作关系,而单一企业是无法创造的,更无法产生关系能力。此外,企业可在管理者关系所产生的合作联盟中获取并积累资源尤其是互补性资源,利于企业获取异质性知识并促进信息的流动及整合,而关系能力本身就涉及到意愿地资源、知识、信息的交换,也就是说管理者关系促进企业获取关系能力。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助,可看作是能够有效减少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提升企业关系能力,进而为企业带来竞争力和绩效。管理者社会关系,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商业层面,本质上都是通过与外界实体的合作关系及资源交换,是形成企业关系能力的前提条件[12]。综上,多数研究认为管理者建立关系可以为帮助企业获取关系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绩效,因而提出以下假设:

H3a:管理者政治关系对企业关系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H3b:管理者商业关系对企业关系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H4a:企业关系能力在管理者政治关系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中发挥积极中介作用;

H4b:企业关系能力在管理者商业关系与企业关系能力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珠三角地区的农业企业,依据国家统计局的行业标准农业企业包含了农、林、渔、牧在内,由于农业是一个范畴十分广泛的行业群,因此调查问卷中并不区分具体行业。同时以农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这部分人员对企业关系能力、绩效情况是最了解的,为避免同源偏差性问题采取一个企业一份问卷的形式。预试并修正量表后,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59份,回收率为86.3%,将当中选项填写不全、或多选、或所有选项一样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08份,问卷有效率达80.3%。从企业成立年份看,54%的企业都成立3年以上;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共41家,中小型企业共167家;按照企业所有制性质看,国有控股企业占了约20%,民营企业占了近80%。因此,被调研企业所在地域被控制在珠三角地区,且以民营的中小企业为主。

本研究量表的设计借鉴李克特(Likert)type-7度量方法,被调查的人员针对不同题目按照1~7的分级标准打分:7代表完全符合或赞成;6代表强烈符合或造成;5代表比较强烈的符合或赞成;4代表一般赞成;3代表较为不符合;2代表强烈不符合或不赞成;1代表完全不赞成或符合。

2.2 概念模型与变量测量

2.2.1 概念模型 本研究运用了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其中,结构方程模型是最主要的方法,这一方法适合于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复杂关系。具体而言,当研究模型有2个或2个以上因变量或有中间变量时,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较为适合。本研究的概念模型见图1。

图1 概念模型

2.2.2 变量测量 本研究中有4个变量,其中农户经营绩效为因变量,政府关系、商业关系为自变量,农户关系能力为中间变量,这4个变量都属于潜在变量,即不能直接被观察到,需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主观评价。本研究使用的是李克特(Likert)type-7度量方法对4个潜变量进行测量,每个潜变量都有相应的测量题项。虽然目前学术界已有对社会关系、关系能力、经营绩效的设计量表,但由于跨文化因素,加上农业领域这方面研究甚少,因此需要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然而,探索性因子分析有其自身缺陷——理论角色是事后而非事前,使得其构建倾向统计而非逻辑性,而验证性因子分析能克服这一缺陷,因此本研究采取因子分析中组合信度系数CR值测定量表信度,而且,因子分析还能够提供测量的收敛效度与判别效度(表1、表2)。

(1)因变量——经营绩效。考察经济主体的绩效水平一般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经营绩效的提高也是关系能力提高的目标。曾伏娥[11]认为绩效更多表现为高级经理人对企业中的盈利、销售增长、市场份额及升级能力的认知。农业领域中也有相应的盈利、销售增长、市场份额、服务升级竞争等情况,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多位学者研究量表的基础上,这个因变量具体测项包括盈利、销售增长、能力和技术升级、生产率。

(2)自变量——政府关系、商业关系。根据Peng等[7]的研究,本研究将管理者社会关系分为两个维度,用两个潜变量来表示,即“商业关系”与“政治关系”,同时也借鉴了其量表,用“商业关系”表示企业管理者与顾客、供应商和同行等关系,用“政治关系”表示管理者与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工商部门和税务局官员以及国有银行官员的关系(7点量表,7=完全同意,1=完全不同意)。商业关系共有3道测量题项,政治关系也有3个测项。

(3)中介变量——企业关系能力。在关系能力的测量上,本研究综合了Tung等[22]与Wong等[23]的量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修正,主要测项有“企业高度依赖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战略合作比企业内部资源更重要”等4个测量题项。

由于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容易产生同源偏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 Bias),因此在设计问卷时尽量采用口语化用语和匿名的方式,并对上述量表的测量结果进行哈曼单因素检验。具体做法是:将量表所有题项放在一起进行因子分析,参考吴明隆[24]的做法,将因子取舍的标准定为因子载荷(Factor Loading)的绝对值必须大于 0.4,对于不符合这两个要求的题项在分析中予以删除。通过主成分分析,表1中各题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4。因子分析后共生成4个因子,且这4个因子解释累积方差已达到71%以上,故而提取的这4个公因子可以很好解释原有变量所包含的情况,4个变量的测量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经成分分析——同一变量的各测试项合并为一个因子并进行后续研究。

表1 因子分析结果

表2 量表信度效度分析(探索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2.3 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关于信度检验,本研究选取了应用最广泛的Cronbach's α系数来分析项目的内部一致性,通常Cronbach's α的标准是0.7[24]。从表2可以看出,Cronbach's α值介于0.769~0.872之间,均大于0.7,样本的信度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

关于效度检验。本研究所用的是公开发表并被广泛应用的权威量表,并且通过咨询农业经济管理及战略管理等领域专家、小样本预试并修正量表的内容而才确定最后量表,因此问卷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再加上因子分析与信度分析中初步得出本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区分效度,但考虑到跨文化因素影响,本研究仍以AMOS17.0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各量表的建构效度。通常建构效度一般分为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本研究的收敛效度主要选取两个指标,一个是结构方程中组合信度CR,也称构念信度,另一个是平均方差抽取量AVE (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通常在SEM分析会以组合信度CR作为潜变量信度系数,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达0.6以上表示所用量表可靠,模型内在质量理想。从表2可以看出,各潜变量的组合信度CR基本都超过0.8,远远超过了0.6的标准,说明模型内在质量佳,同时也表明量表的测量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本研究中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这个指标是一种收敛效度指标,通常认为该指标抽取量越大,相对测量误差越小,一般的判别标准是要大于0.5,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均大于0.5,说明本研究测量具有收敛效度。区分效度的检验也可通过考察AVE值平方根均大于变量间相关系数,通过观察表2,AVE值平方根显然大于变量间相关系数,因此通过区分效度检验。

表3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从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2)可以看出,这4个因素间显著相关且不等于1,说明这是具有区别效度的测量模型,不同观察指标会落在不同变量上。不过这只能表明变量之间有共变关系,不能反映各潜变量间相互影响情况及中介效用的影响,因此,需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分析。

本研究讨论的商业关系、政府关系、关系能力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都属于潜变量,即不能直接被测量,对于复杂变量关系(多个外因潜变量或有中介变量)适合用SEM联立方程探讨变量间的关系,因此采用AMOS7.0软件运用结构方程模式(SEM)分析这些变量间整体的相互影响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整体模型中,商业关系、政府关系与关系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能力与经营绩效也显著正相关,而商业关系、政府关系却与经营绩效无显著关系。整体模型检验还需要结合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指标,整体模型拟合度指标是用来检验模型整体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这方面的拟合指标有多种,通常参考绝对适配度指标、相对拟合指标与简约拟合指标3种。绝对拟合指标有卡方值χ2,其中P值标准尽量要大于0.05(表示接受虚无假设,与观察数据拟合),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适配度指标(GFI)等;相对拟合指标有增值适配度指标(IFI)、比较适配度指标(CFI);简约拟合指标有简约规范适配度指标(PNFI)、卡方自由度比值(CMIN/DF)等。在本研究中,部分拟合指标如表4理论模型所示,绝对拟合指数GFI大于0.9,RMSEA小于0.08,各绝对指标在良好的拟合范围;相对拟合指数中的CFI = 0.985,TLI= 0.9979,I F I= 0.986,各指标都达到且大于模型适配的0.9的标准值,说明模型高度适配,拟合度好;简约拟合指标PNFI=0.662,PCFI=0.693,简约拟合指标都大于0.5的标准值,模型适配总体良好。综合以上各项主要指标的判断,理论模型的整体模拟度较好,可以用来检验本研究提出的理论假设。

从整体模型(表3)来看,商业关系对关系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经营绩效无显著影响,政治关系对关系能力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经营绩效无显著影响,因此假设H1在这里并不成立;同时,关系能力对经营绩效也有显著正向影响。通过分析发现,H2、H3a、H3b都通过假设验证,而H1没有。

3.2 中介效应检验

上述整体模型分析表明,商业关系、政府关系与经营绩效无直接显著关系,这很有可能是关系能力在其中起到了某种作用,因此不能直接验证相关假设,需要通过中介效应检验程序中两两模型检验来进一步检验假设,并检验出关系能力是否具备中介效应。本研究根据温忠麟等[25]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假设有3个变量X、M、Y,如果回归模型中(1)自变量X单独显著地直接影响因变量Y,(2)中间变量M显著影响Y,(3)自变量X显著影响Y,(4)如果X对Y产生的直接影响因为受到中间变量M的作用显著地降低,则M是X与Y的中介变量;如果该直接影响降为无显著影响,则中间变量M为完全中介作用;而如果显著性虽降低但仍具有一定显著性,则为部分中介作用。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相关中介效应,由于只有一个中介变量。从表3可以看出,企业商业关系、政府关系完全是通过关系能力的间接作用,因此假设H4、H5成立。

4 结论与讨论

4.1 管理者社会关系与农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

通过实证研究,深入认识了关系与关系能力的区别,以及两者对农业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地建立政治关系或商业关系不能直接促进企业经营绩效,而需要建立在关系能力获取的基础上,与外部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可促进企业重视合作伙伴,并建立起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通过协同效应获取互补性资源,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4.2 管理者社会关系与关系能力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的商业关系与政治关系对关系能力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通过加强商业关系以及政治关系,能直接促进企业关系能力的获取。本研究的关系能力包涵着一种价值取向,即认同组织间的战略合作可以帮助企业获取资源甚至比企业已有的资源还重要。一方面,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同类企业等长期沟通与协调,培养了默契、互惠与信任的合作关系,利于企业获取互补性信息、知识与资源,给企业关系能力的发展创造可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控制着大量关键性资源,通过与他们打好关系,可为企业获取关系能力。农业企业管理者通过与这些重要组织保持适当强度的关系能促使企业关系能力的产生,为企业获取资源创造良好条件。

4.3 企业关系能力与企业经营绩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关系能力对农业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正向显著影响的假设都得到支持,这与之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26-31]。关系能力涉及到一种价值取向,会将战略合作关系看成是更大的“资源”,同时也涉及如何对组织间资源及能力交换的问题。企业与外部环境互动中交换资源能提高企业绩效,因此,企业关系能力有助于改善企业绩效,但关系能力并不是简单地与外界实体建立关系的一种能力,而是通过与外部建立联系从而影响企业价值观及对企业内外部资源如何进行整合的问题。外部关系的建立,往往是企业获取异质性知识和资源的来源,也决定了企业是否能长久保持竞争优势。从这个层面考虑,企业应十分看重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通过协同合作帮助企业获取关键资源,因而企业需要这样的关系能力。

4.4 研究价值与启示

将关系、社会资本等概念引入公司治理等领域研究已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在“关系本位”的中国[32]以及天然对土地、人际关系产生依赖的农业企业[4]。关系对农业企业的影响虽然已有学者关注,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十分匮乏。另外,许多研究不能很好地区分“社会关系”与“关系能力”的区别,往往将这两者概念混为一谈。本研究率先提出这两个概念本质的不同,并且认为社会关系是企业获取关系能力重要的前提、前置因素,将管理者社会关系划分为商业关系与政治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这两个关系都能促进农业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在中介效应研究中发现,这两个关系之所以对农业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影响,是完全受到了“关系能力”这个中间变量的作用。这些分析丰富了社会关系对经营绩效关系理论研究。

本研究结果也为农业企业管理实践提出若干启示,一方面企业必须重视与商业伙伴、政府官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把他们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可以帮助企业获取相关互补性资源提升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简单的合作关系是不够的,企业应该在合作过程中注重获取关系能力,主要是通过发掘战略伙伴、有效地持续的交流与沟通,并保持与外部实体成员间高度的信任与互惠行为,通过发展重视关系资源等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获取企业战略合作的关系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绩效。

4.5 研究局限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在调研样本上,实证数据来自于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农业企业,有着研究结论的区域局限性;第二,在实证研究方面,结构方程模型中存在变量间相互影响以及中间变量的作用,如商业关系与政治关系有一定交互影响,中间变量的显著影响“分流”也可导致管理者关系对经营绩效的不显著性,但本研究未对这些关系进行细致分析,今后应进一步验证变量的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 万俊毅.准纵向一体化、关系治理与合约履行——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温氏模式为例[J].管理世界,2008(12):93-102,187-188.

[2] Penros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 罗明忠.契约、关系与农业企业的资源获取与维持—— 基于广东东进农牧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农村经济,2010(8):97-100.

[4] 欧晓明,汪凤桂.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和农业企业发展:机制抑或路径[J].改革,2011(10):116-125.

[5] Luo Y.Are joint venture partners more opportunistic in a more volatile environment?[J].Strateg Manage J,2007,28:39-60.

[6] Guillen M F.Business groups in emerging economies:a resource-based view[J].Acad Manage J,2000,43 (3):362-380.

[7] Peng M W,Luo Y.Manageria 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a transition economy: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 lin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3):486-501.

[8] 陈灿,罗必良.农业龙头企业对合作农户的关系治理[J].中国农村观察,2011(6):46-57,95.

[9] 冷建飞,杜晓荣.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农业企业和政府之间关系研究[J].求索,2009(4):1-4.

[10] Eisenhardt K M,Martin J 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05-1121.

[11] 曾伏娥,严萍.“新竞争”环境下企业关系能力的决定与影响:组织间合作战略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87-97.

[12] Dyer J H,Singly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on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13] Geletkanycz M A,Hambrick D C.The external ties of top executives: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choice and 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4):654-681.

[14] 邹国庆,高向飞,高春婷.组织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基于合法性与交易费用的研究视角[J].软科学,2010(2):45-50.

[15] Li H,Zhang Y.The role of managers' political networking and functional experience i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8):791-804.

[16] Peng M W,Zhou J Q.How network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evolve in Asi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22(4):321-336.

[17] Sim A B,Pandian J R.Emerging Asian MNEs and their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ies-case study evidence on Taiwanese and Singaporean firm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0(1):27-50.

[18] Powell W W.Learning from collaboration:knowledge and networks in the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J].Cl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228-240.

[19] 罗珉,徐宏玲.组织间关系、价值界面与关系租金的获取[J].中国工业经济,2007(1):68-77.

[20] 宋华,王岚.关系紧密度与关系能力对供应柔性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2008(2):61-69.

[21] 罗珉,赵亚蕊.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内在动因:基于帕累托改进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4):76-88.

[22] Tung R L,Worm V.Network capitalism: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in penetrating the China marke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1,12:517-534.

[23] Wong A,Tjosvold D.Collectivist values for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The role of trust and vertical coordination[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23:299-317.

[24]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5]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

[26] Zhao M,Stank T P.Interactions between operational and relational capabilities in fast food service delivery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03,39(2):161-173.

[27] Lorenzoni G.,Lipparini A.The leveraging of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s a distinctiv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a longitudin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4):317-338.

[28] 吴家喜.企业关系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4-37.

[29] Park S H,Luo Y.Guanxi and organizational dynamics: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 in Chinese firm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55-477.

[30] Peng M,Heath P S.The Trowth of the Firm in Plann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Institutions,Organizations,and Strategic Choi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492-528.

[31] Tsang E W K.Can guanxi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doing business in China?[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8,12,64-73.

[32] 赵泉民,李怡.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合作经济——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07 (8):40-46.

(责任编辑邹移光)

Effects of social relations of managers on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mediation role of relational capacity

ZHANG Ri-xin1,LIN Yuan-yuan1,WU Jian-hui2
(1.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South China Agicu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520,China)

Abstract: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the impacts of political relation,business relationship in the field of social network on the relational capability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relation does not directly affect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but affect the relational capability,and the relational capability plays a complete mediation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relations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The conclusion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ituation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relational capability,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for improving enterprise operating performance.

Key words:political relation;business relationship;relational capability;operating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16)01-0175-08

收稿日期:2015-09-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 84002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1CGL1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科共建项目(GD15XYZ23)

作者简介:张日新(1961-),男,博士,研究员,E-mail:1403377276@qq.com

通讯作者:吴剑辉(1973-),男,博士,教授,E-mail:wujh3@foxmail.com

猜你喜欢

经营绩效
物流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析
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作用关系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PTR模型的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非利息收入对兴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西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西藏上市公司债务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企业经营绩效与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与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