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企业“走出去”策略与实践案例举证

2016-06-17刘文勇丁琳琳

广东农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农业企业走出去

刘文勇,丁琳琳,张 悦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北京 100084;3.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83)



农业企业“走出去”策略与实践案例举证

刘文勇1,丁琳琳2,张 悦3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北京 100084;3.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既是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是企业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某大型农业企业为例,分析了农业企业“走出去”实践的特点,并分析了企业所有权优势、战略性农产品进口需求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影响下我国农业企业“三位一体”的“走出去”策略构建与实践情况。最后在指出农业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制约因素的同时,从企业层面和政策层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走出去;农业企业;企业策略;实践特点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的背景下,“统筹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成为提升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而我国农业虽然没有达到现代化水平,但30余年来发展迅速,初步具备了“走出去”的产业、资金与技术基础。农业企业作为农业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引领我国农业“走出去”。更好地发挥企业作用,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走出去”步伐、提高农业“走出去”规模和效益。及时提炼、总结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策略与实践经验,对“走出去”企业和农业“走出去”战略设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以四大粮商为代表的海外农业企业集团的“走出去”发展经验给予了较多关注,这给我国农业“走出去”对策研究带来了有益启发,也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经验借鉴。结合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实际问题,本土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总结对促进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的帮助更为直接。本世纪初,国内学者从对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设计开始探讨,探讨内容逐步细化,分门别类的对不同主营业务、不同所有制、不同“走出去”模式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实践、问题、策略与需求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例如,农业科技型企业、涉农民企、租地代种等。本文以典型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集团的“走出去”实践为例,分析了新时期背景下,企业将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相融合,为发展农业“走出去”而构建的新的策略模式及其具备的新特点、取得的效果,并对制约其现阶段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

1 作为国家战略的农业“走出去”

近年来,世界粮食危机不断孕育与爆发出来,构成粮食危机的原因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很难在短时期内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我国作为世界人口超级大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且耕地在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城市扩展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外政府、学者和媒体的关注。应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我国农业政策的立足点之一。深化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农产品进口贸易是一个途径,农业“走出去”常被认为是另外一个途径。在扩大农产品有效进口,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以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境外土地、水源、水产等自然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境外农产品供应基地,对外进行农业投资是我国的必然选择[1]。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农业“走出去”也在积极发展。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2006年,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能力”。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明确地提出:“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2014年国家发改委、外汇管理局、商务部等也发布《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系列新规,促进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指出,通过简化审批手续、拓宽融资渠道和健全政策体系3方面的金融政策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并为重点产业“走出去”企业提供外汇资金支持,此外,政府在结算、保险、信息、法律、海外领事等方面也将进一步落实政策实施力度,加强协调。地方政府也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由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了企业“走出去”战略。例如,2005年和2009 年黑龙江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对俄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的意见》;安徽省政府也出台相关文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研推广机构、行业组织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并规定从2012年起,安徽省财政“走出去”专项资金中的20%用于支持农业。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虽然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比重仍然较低,但农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发展。从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波动中增长,2004年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年度流量为2.9亿美元,随后几年不断波动,2009年开始快速增长,2013年达到10.8亿美元的规模。

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出发,诸多学者对农业企业走出去最适合的领域与区域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势在必行。陈颖等[2]认为农业走出去要与粮食安全结合,要利用国外丰富的土地、水等资源,建立大型粮食生产基地,生产我国急需的大豆、棉花等战略物资。蒋维华[3]也提出类似建议,认为农业企业走出去要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为指导,品种上应主要选择大豆、棕榈油、木薯、糖等。区域方面,白石等[4]通过分析全球粮食消费、生产和贸易形势,认为中国有可能在除北美洲和欧洲(前苏联12国除外)的任何地区开展农业开发与国际合作,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和北部非洲当为农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更有学者提出了农产品区域布局的综合建议:稻谷应积极发展东南亚地区;小麦应积极发展中亚以及大洋洲地区;玉米应积极发展南非和美洲地区;大豆应积极发展南美洲和美国;棉花应积极发展中亚、南亚地区;油料应积极与尼日利亚合作发展;糖类应积极发展南非及巴西[5]。除了生产领域,也有学者以中国大豆产业为例提出农业“走出去”需要冲破国际跨国公司的垄断,摆脱国际跨国公司的价格操控,实现我国农业在全球产业链的战略布局[6]。企业作为农业“走出去”的主要载体,其“走出去”的策略与实践除了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也必然受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

2 作为农业企业战略的“走出去”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农业企业“走出去”实质上是企业对外投资经营行为。关于企业对外投资已有诸多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经典研究结论,例如比较优势理论、垄断优势(所有权优势)理论、内部化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东道国市场规模和生产要素决定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则欠缺解释力。也有学者专门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理论,包括投资发展周期论、小规模技术论、技术地方化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基于企业的逐利性,从微观层面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找到了优势所在。因此基于企业对外投资理论,农业企业“走出去”的产业与区域布局应以企业的效益为动力,倾向于降低成本、扩张市场、提高效率的发展策略。

但是,有学者研究发现,生产率并非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决定因素[7]。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不可以完全用公司利益最大化来解释,“国家特定优势”是解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导向以及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更多或更直接地体现为宏观经济利益,而企业的微观利益是被兼顾的[8]。

理论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解释并不清晰,源于发达国家的传统理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也缺乏解释力。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面临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及企业追求利润的双重张力,企业在实践中的策略选择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来理解双重张力对企业“走出去”的影响路径。本文以某大型农业企业“走出去”为例,分析农业企业在双重张力下,“走出去”实践中的策略选择。

3 “走出去”的实践特点

作为本文研究案例的农业企业是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先锋之一,把建立“域外垦区”、全面提高跨国经营能力作为“走出去”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以形成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主,集加工、贸易、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国际大粮商为目标。目前,该企业“走出去”境外开发项目遍布世界6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累计在境外建立27家公司和企业,涉及农业综合经营的多个领域,开发土地26.7万hm2,输出农业机械超过3 700台套,输出劳务14 000人次,生产粮豆超过63 万t。该企业已有境外项目的实践表现出如下五大特点:

3.1 以农业领域为主,多层次产业发展

该企业对外投资领域涉及农业资源开发、生产加工、贸易流通、工程承包及综合经营等。在每个被投资国家基本都是以农业项目为主,仅在朝鲜和蒙古涉足了金矿开采和路桥建设项目。该企业“走出去”已不仅限于利用海外土地和自然资源开展农产品生产,已经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趋势。该企业农业“走出去”项目也涉及多层次领域,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贸易、农产品物流与融资、农业技术示范与咨询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等。在农作物品种上,既有企业传统优势农作物,例如水稻、大豆、玉米等,也有新开辟的木薯和棕榈油等经济作物,作为企业潜在的利润增长点。

生产加工领域是企业“走出去”的主体和基础,该企业在全球范围布局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例如泰国的木薯种植、柬埔寨的水稻种植等。贸易物流领域是企业国内外物资运输及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渠道,该企业积极发展全球贸易物流网络,同时,在国内成立上海自贸区分中心,布局对外贸易通道。物流方面,在巴西的物流体系建设项目,以参股方式进入巴西农产品集散地仓储、内地物流、港口码头和海运物流产业;在加拿大建设综合性码头和10万t以上仓储物流中心以及在澳大利亚建设港口。贸易方面,该企业先后与澳大利亚、乌克兰、阿根廷、古巴、委内瑞拉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合作项目,并在美国建立大豆贸易平台。对外“走出去”的多层次产业发展是我国农业企业技术、资金、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国际化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农业企业不断深度参与国际生产与贸易体系的趋势。

3.2 以临近国家为主,辐射全球

在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包括文化、习惯和语言等)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利用种族联系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逐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最后为获得更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9]。具体来看,该企业对外投资开发项目的全球布局主要以临近的亚洲国家为主。同时,出于全球战略和资源要素等考虑,该企业已将对外投资项目扩展至全球各大洲,为其国际大粮商的发展目标进行战略布局。

3.3 多元化经营模式,规避风险提高效益

对外投资中传统的独资经营模式已不再是企业“走出去”的唯一选择。在走出去的不断发展中,企业充分了解境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在综合境内境外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出多种灵活多变的经营模式,从而规避海外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效益。该企业现阶段主要经营模式有以下几种:(1)收购当地企业,直接投产并扩建,例如在泰国收购当地木薯淀粉厂,充分利用当地企业已有的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源。(2)成立海外公司。该企业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注册成立海外子公司负责项目运营。(3)建立农场。该企业在朝鲜、安哥拉建立友谊农场,利用当地土地资源配套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大力推进中国农产品及农业技术的海外扩展。(4)通过与当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与当地中资企业合作、参股当地企业等方式开展合作经营。例如该企业在俄罗斯的农场项目与华新集团和俄罗斯阿尔玛达公司合作;在巴西的农业种植项目与浙江福地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哈萨克斯坦的农业种植项目与中投公司及当地农场主合作。对外投资中开展多方合作,有利于企业快速了解当地市场环境,获得合作方已有资源支持,缩短项目进程。

3.4 耦合相对优势,谋求共同发展

企业境外开发项目的选择充分结合东道国的优势资源。气候和作物优势作为农业生产中最基础的优势资源在该企业境外投资中非常显著。在朝鲜和缅甸生产水稻、在马来西亚生产棕榈油、在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以及在巴西生产大豆等项目,都是显著地耦合了东道国气候优势与我国农业企业的技术管理优势。这种耦合策略一般多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发达国家对于我国农业企业来说,在技术、资金、管理和战略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该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投资合作项目以贸易与资本为主,例如在香港的贸易与融资项目、在美国的大豆贸易平台等。

3.5 与国家援助项目结合,以项目建设推进市场合作

企业在境外投资决策中,除了考虑东道国优势资源与获利性外,还会受到国家援助与外交战略的影响。一方面,农业“走出去”是由政府引导的重要国家战略,政府为农业企业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与国家援助相结合的境外投资项目相对风险较小。另一方面,现阶段“走出去”的农业企业多数为大型的国有企业,在企业设置与管理上与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使其能够愿意并能够获取将企业投资行为与国家战略结合的机会。该企业在瓦努阿图的农业种植项目和在津巴布韦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都是承担了中国农业援外项目。与国家援助结合的境外项目,资金由政府支持,企业不需投资,企业的获利不能直接来自援助项目本身。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承担国家援助项目的政治资源优势,努力推进其在受援国当地的市场化经营,从而为企业带来利润。

4 三位一体的“走出去”策略构建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企业逐利性的海外投资行为不同,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策略的构建更为复杂,由于政府的介入而受到多层面的推动。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存在三大动力机制,“走出去”策略是3种动力混合性推动的结果。

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第一动力来自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即企业在技术、信息、管理、规模等方面存在优势的传统领域。就调研的农垦企业来看,其所有权优势存在于企业的优势农作物领域,包括水稻、玉米、蔬菜、马铃薯、大豆、麦类等。这些农作物的生产、加工与贸易正是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的主要内容。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使其在东道主国家的投资具有产业优势和较低风险。

第二动力来自于国内对战略性农产品的需求。我国对一些农产品的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在国内市场利润大、风险小。2013年我国前十位进口农产品(按价值算)分别是大豆、棉花、棕榈油、牛皮、固状乳及奶油、羊毛、油菜子、甘蔗糖、菜子油、木薯干。其中属于企业传统优势农产品的是企业海外投资会优先考虑的,但企业并不具有对其中一些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的相对优势,对此类农产品的海外投资更多受到国内市场利润的吸引,是企业可能发展的新领域。

第三动力来自于国家对外投资政策导向。为贯彻“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政策,商务部、外交部于2004年起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其中的国别产业导向综合考虑了国家利益、国际关系、资源利用、产业与市场布局等因素。对企业“走出去”来说,倾向政策导向的农产品领域最大的动力在于符合目录导向的企业对外投资可优先享受国家在资金、外汇、税收、海关、出入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政策会对企业利润有重要影响。

以案例企业情况来看,企业所有权优势、战略农产品进口需求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共同影响着企业“走出去”实践的策略选择。

表1 调研农业企业“走出去”境外开发项目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案例企业全部23个“走出去”境外开发项目中,有14个项目的经营内容与企业传统优势领域一致,主要开展水稻、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的海外生产、加工、贸易的综合性开发;有9个项目的经营内容与2013年前十位进口农产品一致,包括在泰国的木薯项目、蒙古和巴西的大豆项目、马来西亚和努瓦阿图的棕榈项目等;有5个项目与政府发布的对外投资国别产业目录一致,包括在泰国、菲律宾、柬埔寨、澳大利亚、俄罗斯的项目。以棕榈海外投资为例,我国是世界棕榈油进口大国,每年的棕榈油进口需求非常大。棕榈油并不是企业的传统优势产业,但其子公司于2011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组建了有限公司开发棕榈油项目,同时在巴西开展棕榈油产业投资项目。在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物资海外开发的同时,也为公司丰富了经营品种,并有望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总体来看,农业企业“走出去”实践中项目选择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企业的传统优势领域、潜在的国内市场利益和国家支持企业在新领域或新区域进行农业投资开发的优惠政策。此外,当前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和实践中,来自企业所有权优势、战略农产品进口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动力在某些领域是重合的,对企业走出去形成整合动力。

5 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制约因素及建议

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正处于积极发展阶段,基于调研农业企业案例分析,农业企业在境外投资中面临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境外经营风险。在国外种植的农产品,一旦遇到市场、自然灾害和政治动乱等变故,当地政府会采取措施来阻碍农产品的运出。在企业“走出去”的初始阶段,企业自身难以抵抗风险。二是土地确权困难。一些国家土地使用权难以确权。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相关法律使得购买当地土地难以确权,可能引起官司。三是在国外买地生产的粮食等农产品运回国内困难,难以享受到国家财税的优惠。四是企业缺少懂得国际市场和管理的专业人才,给了解当地市场、进入市场和境外经营带来困难。

针对以上制约因素,在企业层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在土地使用权难以确权的国家经营农业,不主张买地,可以和当地企业或政府合资合作。买地、地权不清等问题可以寻求外交部门给予协调解决。(2)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经营的产业链,包含土地、海运、码头等一些系列环节。(3)意识到资本的重要性,学会利用资本市场,严格控制和管理资本市场,防止大量不良资本进行进入农产品经营市场。(4)“走出去”过程中关键要充分利用资金、物流等环节来获得农产品价格、农业贸易经营的话语权,而不是简单的去购买土地资源和获取农产品。

政策支持层面,首先,国家统筹协调境外项目建设布局,把重点农业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境外农业合作开发的主要力量。建议针对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设立境外粮食等战略农业资源开发专项基金,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境外企业的贷款贴息和融资支持。其次,加强境外投资国别研究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全面掌握东道国投资环境,降低境外投资风险。再次,将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优惠政策向境外农业资源开发企业渗透,支持境外企业加强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对企业在境外种植的粮食等农产品返销给予进口配额和产品返回运输补贴。同时加大对境外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第五,在企业“走出去”的初始阶段,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如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费,包括码头、物流等。

参考文献:

[1] 韩琪.对中国农业对外投资规模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10(10):13-17.

[2] 陈颖,陈辉.农业走出去是一个大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07(4):19-22.

[3] 蒋维华.对农粮企业“走出去”的思考与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08(6):47-51.

[4] 白石,梁书民.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J].世界农业,2007(11):5-9.

[5] 李兆伟,强始学.基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中国农业“走出去”区域选择[J].世界农业,2013(8):147-151.

[6] 谭砚文.资源约束、贸易失衡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J].广东社会科学,2011(6):66-74.

[7] 戴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2):44-59.

[8] 裴长洪,樊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特定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0(7):45-54.

[9] 王秋香,陈伟.对中国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思考—— 基于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的借鉴和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7):187-188.

(责任编辑白雪娜)

Strategy and practical case evidence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going-out”

LIU Wen-yong1,DING Lin-lin2,ZHANG Yue3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2.China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3.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Studies,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al “going-out”;agricultural company;business strategy;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Abstract:Agricultural “going-out” is 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n irresistible trend of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by integrating global resources.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a key agricultural company,this paper analyzes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ompanies' foreign investments.At the same time,the paper analyzes the “trinity” strategy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going-ou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ompanies,from the views of enterprise's ownership advantages,import demand of strategic agricultural commodity,and national policy.In the end,this paper points out restriction factors faced by Chinese agricultural companies in “going-out”,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both for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16)01-0183-06

收稿日期:2015-07-21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0052015004-3)

作者简介:刘文勇(1985-),男,博士,助理研究员,E-mail:liuwenyong@caas.cn

猜你喜欢

农业企业走出去
河北省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深化云南农垦企业改革的思考
农业企业新三板挂牌问题对策探析
浅析农业企业财务造假问题
现代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