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与实践: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学》课程改革

2016-06-16席丹丹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学课程改革信息化

席丹丹

(韶关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探索与实践: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学》课程改革

席丹丹

(韶关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摘要]信息化背景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各个具体学科教学改革必须应对的主题。《社会学》学科课程特点非常鲜明:该课程应用广,实用性强;课程受众面广,涉及专业较多;课程学习内容体系非常庞大,学时较少。基于课程的特点,在信息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要积极探索《社会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改革;《社会学》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深深渗透、影响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信息化背景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各个具体学科教学改革必须应对的主题。《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在具体的教学中,也要积极利用信息化资源,努力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信息化课程改革的需要:《社会学》课程特点分析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仅仅170多年的历史,但对其研究的大家学者却不计其数,学科体系日益严密,学科特点日益鲜明。

(一)应用广,实用性强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从而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认知的一门学科。

(二)受众面广,涉及专业较多

该课程是我院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历史学、行政管理专业函授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受众面广,学生学习人数多,并为其他专业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知识,为社会决策、社会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高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内容体系庞大,学时较少

高校《社会学》本科课程教学可选择的教材非常多,但教材编写的体系和思路大同小异,我校现在使用的《社会学》课程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先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并在此教材基础上,参考其他教材,综合为16个教学专题。但学科体系依旧非常庞大,内容仍然较多,相比较其他高校72学时的安排,我校本课程51课时的安排就非常紧凑,信息化课堂建设需求强烈。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学》教学改革目标

(一)寻求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的新突破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高效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平台收集、筛选、分析、处理学习信息资源的能力,掌握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寻求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新突破

突出利用现代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兼容性、实时性的特点,做到基础理论教学与学科前沿发展探讨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现状讨论相结合,教学内容既要包含扎实的理论教学,又要包含学科前沿的热点,还要融入社会焦点问题,做到教学内容常教常新、常学常新。

(三)寻求信息化课程教学手段的新突破

充分发挥新技术手段的作用,利用已有的《社会学》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和成果以及微信、QQ等互联网沟通方式的优越性,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和平台的作用,突破时空对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

(四)寻求信息化课程教学结构的新突破

打破传统课堂分段式教学的结构,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开放性、兼容性优势,结合社会时事热点、专题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片段”教学、“热议”教学实现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寻求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新突破

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不受时空环境、场地条件、人员数量限制的优势,在已有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开展主体性教学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充分利用混合教学模式,发挥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自主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六)寻求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效的新突破

《社会学》信息化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培养“通用型人才”的教学效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信息化课程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凸显学生在教学评价方面的主体性作用,以学促教,教学相长;提高《社会学》课程任课教师运用新平台开展课堂教学的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社会学》教学案例。

三、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学》教学改革试验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社会学》信息化课程要做到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使《社会学》信息化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社会学》信息化课程要以教学新内容、教学新手段、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理论境界,培养学生系统运用社会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及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既奋发进取又睿智通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成为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社会学》信息化课程教学要结合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采用专题形式开展教学。本课程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教材,综合为16个教学专题,分别是:社会学概述;社会与社会运行;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社会网络、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家庭与婚姻;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与城市化;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当前中国社会问题;越轨与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社会建设。专题教学以专题内容制作视频教学案例,充分利用好现代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兼容性、实时性的特点,将时事热点、社会焦点、学科前沿等融合到专题教学中。在专题讨论中,学生要将理论学习、专题讨论与社会现状有效结合,突出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特点。

同时,在讲课过程中我们还随时向学生介绍当代社会学的新动态,包括最新的学术观点、理论和专著等,使学生的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还聘请校外专家给学生作学术报告,提高学生了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社会学》信息化课程教学以混合学习为基础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试验,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精心开发的在线课程、生动的教师面授、同学之间的经验分享、丰富详实的资料积累等,把课程资源尽可能多地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建立“一站式”学习,形成强大的学科知识管理中心,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体系化、体系知识数字化、数字知识内在化。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2]既有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的教师讲授,还有学生基于问题的探讨式学习、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学习、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将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无缝对接,让学习过程浑然一体。

《社会学》信息化课程专题教学模式中,每个教学专题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理论学习+现象分析+综合探讨,授课及学习方式采用课堂教学+网络课程形式,即“平台→课堂→平台”循环模式,我们称之为“三部曲”。第一部曲,课程平台学习,要求教师课前根据课程设计,利用新技术录制专题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视频,录制的内容以讲解为主,并将专题学习的相关资料如视频资料、PPT资料、案例等上传平台;要求学生登陆课程学习平台,根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学习专题相关知识,并思考专题作业,较好完成课程作业。第二部曲,课堂学习环节。此环节,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新闻快报、教师解疑答惑、专题研究前言讲解、学生学习成果呈现、课程讨论等。学生新闻快报要求时间简短,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简洁,为大家喜闻乐见又与时事紧密相连,主要锻炼学生的社会现象分析能力。第三部曲,学生学习回归平台,主要是做好学习成果提交、交流互动、教学效果反馈等,最重要的是做好下一个专题的学习工作,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过程。

信息化课程改革下的《社会学》“三部曲”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社会学》信息化课程教学突出信息化的特色。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突出信息化课程的特色,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优势。

《社会学》课程教学中,突破了以往单纯依赖课堂学习的模式,既注重学生传统课内的学习,也注重广义大课堂的以网络课程为依托的网络化学习、自主与协作学习。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倡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教学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对教学设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也要求学习方法的改变。如在“社会角色”专题中,要求学生积极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展以“你的生旦净末丑——角色扮演活动”的微视频拍摄活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特定角色的不同需要、动机、价值观和态度、个性和意志力等情况,以及这些因素形成的角色冲突,进而模拟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协调好各种角色变化,有效解决矛盾。合作式学习方法还广泛应用在课堂讨论、辩论等环节,如在“婚姻与家庭”专题中,围绕“先成家还是先立业”、“爱情比事业更重要/事业比爱情更重要”等论题,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辩论赛;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专题”,开展“结合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对人民日报提出的‘穷是穷的原因,富是富的原因’进行评论”为主题的讨论,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总结、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课前学生通过对网络平台上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初步掌握了基本概念和理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有的放矢,较好地参与其中。

(五)教学手段的改革

《社会学》信息化课程教学要充分发挥新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信息平台,发挥微信、QQ等现代互联网沟通方式,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依托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完善课程网络资源;以专题学习内容为选题,尝试制作视频教学案例,鼓励学生搜集、自制学习内容的视频资料并上传课程学习资料库;对学生提交的作业成果进行评价,遴选优秀成果给予表扬,通过评优评先树立典型,以评促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教学效果的改革

《社会学》信息化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要充分利用课程网络平台,构建对《社会学》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评估机制。在网络课程建设中,进一步完善“专题学习反馈”的栏目设置,鼓励学生对专题学习效果进行积极、及时的反馈。反馈既包括对教师设置的教学专题内容、网络表现形式、资料、问题设置等的评价反馈,也包括对技能培养方面的效果的评价反馈,还包括学生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效果反馈,以及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效果的反馈。

《社会学》课程需要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并不断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温逸娴,任爱英.网络时代下学习方式的变革[J].科技咨询,2007,(14).

[2]混合培训:让e时代的学习翼起来-互联网数据-2011-12-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c428760100y3jp.html.

[责任编辑:董士忠]

[收稿日期]2015-12-01

[作者简介]席丹丹(1982-),女,河南灵宝人,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1-0140-04

猜你喜欢

社会学课程改革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