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州方言“脚”的语义网络及其文化特征

2016-06-13陈淑环

惠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转喻文化特征隐喻

陈淑环

(惠州学院 中文系,广东 惠州 516007)



惠州方言“脚”的语义网络及其文化特征

陈淑环

(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惠州方言中的常用词“脚”是一个多义词,其各义项与“脚”族词中各“脚”的意义是成系统的,形成了一个语义网络。其语义网络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和隐喻机制,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和惠州地域文化的个性。

关键词:脚;隐喻;转喻;语义网络;文化特征

在惠州方言中,“脚”是一个基本词,也是一个多义词,《惠州方言》给它列了4个义项:(1)人或动物的腿或腿的下端;(2)物体的最下部相当于足的部分;(3)残渣、剩余物;(4)打牌时的人手[1]。不仅如此,“脚”这个基本词还以其能产性产生了许多新词。创造新词的首要方式是语义造词,通过词义的延伸创造新词,由此产生了人们所熟悉的“脚”族词。“脚”作为一个多义词,其各义项之间及其义项与“脚”族词中各“脚”的意义(语素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成系统的,即形成了一个语义网络。其语义网络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和隐喻机制。转喻和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通过用一个突显事物去替代另一事物。隐喻是通过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来了解另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隐喻强调的是相似性,而转喻强调的是相关性。在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经常交织在一起,且体现了人们的认知特点和文化特征。本文将探讨以“脚”为中心的语义网络和这个网络的形成机制及其文化特征。本文语料主要来自《惠州方言》。

一、“脚”的语义网络

“脚”是人体重要的部分,人们对它的认识是最容易最熟悉的,因此脚是一个理想的源领域。惠州方言里的“脚”通过隐喻和转喻分别实现了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和同一认知域中的投射,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语义网络。

(一)“脚”是具体的有生命之物的支撑实体:人或动物的腿或腿的下端

在惠州方言里“腿”“脚”不分,“脚”本义既指“人与动物的腿”,如:猪脚/脚长/踢脚;又指“腿的下端”,如:脚趾/脚底/踢到脚/局脚:(鞋小)使脚无法舒展,不舒服/脚: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的坐姿/夹脚:挤压脚。

(二)“脚”是具体的无生命之物的支撑实体:物体的最下部相当于足的部分

由于“脚”是常指人或动物腿的下端,其位置在下,接触地面支撑身体,是一个具体的典型的实体。而有形事物都有形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必然有“上”有“下”。“脚”的空间特征“下端”与事物的“下部”有相似性,在功能上也有相似性:支撑上部乃至整个物体。所以基于相似性的特征,“脚”可以隐喻出第二个词义“物体的最下部相当于足的部分”,实现从具体的人体和动物体概念域到其他物体的概念域的投射。如:

(1)番被单被脚都畀佢踢烂抛了。

(2)张台台脚不平。

(3)你有冇高脚酒杯?

(4)阴功嘞,牙脚都烂埋抛嘞,冇得补嘞。

(5)呢条裤裤脚窄过头。捉裤脚卷起啲来

(6)爱去执下发脚正得了,长过头嘞。

(7)起屋爱保证地脚牢实。

(8)你起屋起墙脚无曾?

例(1)“被脚”指被子盖脚部位的一端;例(2)“台脚”指桌子的腿的下端;例(3)“高脚”指高腿;例(4)“牙脚”指牙根;例(5)两个“裤脚”分别指裤腿和裤腿的下端;例(6)“发脚”指靠颈下的短头发;例(7)“地脚”和例(8)“墙脚”都指地基。在这8个例子里,“脚”由具体的人体或动物这些有生命的物体的腿或腿的下端转移到具体的无生命的物体的下部,这是隐喻的第一步。“下”是其隐喻的基础。

(三)“脚”是抽象的无生命之物的支撑:根基、地位

人的认知都是从认识自己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的,然后逐渐认识周围不熟知的、新生的或抽象的事物。“脚”从表示具体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支撑实体开始,逐渐向具有相似性的抽象的无生命的支撑延伸,符合人类认知隐喻思维模式。如:

(9)去到单位爱认真打稳地脚先。

(10)无好挖墙脚,爱多做补台欸事。

(11)企业之间互相挖墙脚系经常发生欸事。

(12)佢今阵欸老婆系挖墙脚挖来欸。

例(9)是例(7)的进一步隐喻。例(10)、(11)、(12)是例(8)的进一步隐喻。从认知来看,“脚”是支撑一个人身体之本,而要到一个地方站稳从而有所发展,首先得呆得下去,要有位置容纳,“脚”稳了,身就稳了。所以“地脚”从例(7)具体真实的地基进一步隐喻,表示基础、根基、地位。而例(10)、(11)和(12)有个共同点:“脚”很重要,只要把“脚”挖了,整个事情就办不成了,这与人的“脚”没了,就站不住了是一个道理。其隐喻的路径是从具体的人体域转移到抽象领域,表示其他各种活动领域的拆台,如上述三例的生活领域、事业领域和家庭领域,分别表示拆台、拉走他人手下的人才和夺人所爱。

(四)“脚”是具体事物的残渣、剩余物

从认知世界的方式看,在空间上都是“头”在上,“脚”在下,看人看东西的时候一般是从上到下扫视,而绝少从下到上地看,因此,在“上”的“头”最显著,往往最快最早看到;而在“下”的“脚”最不显著,是整体中是最后看到的,相对微小的,因此通常不是注视的焦点。基于“残渣”、“剩余物”和具体的真实的“脚”所具有的“最后”“微小”等认知特点的相似性,因此“脚”可以隐喻为其他具体事物的“残渣”、“剩余物”。

(13)食梅盖饭脚佢,无好嘥。

(14)街边卖欸货脚系贡欸啦。

(15)地欸尽啊剩倒啲地豆脚嘞。

(16)俗话说,当抛几年局长,冇食过一杯好茶,原因系敬领导欸都系第一杯茶,而实际上茶脚正系最浓欸。

(17)饿起来口水脚都无怕嘞。

(18)呢尼荔果系拣剩脚欸。

(19)一窦狗仔死剩脚,就剩呢只嘞。例(13)-(17)的“脚”都加在名词之后,分别指“剩饭”、“剩货或质量欠佳的次货”、“收成后地里未挖尽的花生”、“剩在壶底的茶”、“别人的剩饭菜”,例(18)和(19)的“脚”加在动词后,表示“剩下的东西”。其共同特征是“剩余”、“量小”,其所指称的事物都是具体的。

(五)“脚”是抽象事物的残渣、剩余物

由于“剩下”的东西往往给人感觉不是很好的东西,所以“脚”在义项(四)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成为抽象事物的剩余物。

(六)“脚”是人

在《惠州方言》中的“脚”词条第四个义项指出“脚”表示“打牌时的人手”。如:

(21)打麻雀少一只脚。

(22)佢打牌争一只人,喊我去凑脚。

(23)够脚嘞,无使去喊人嘞。

其实“脚”可以表示很多种类的人,而不限于打牌的人。如:

(24)佢重嫩脚,怕搞无掭。

(25)修车佢系老脚。

(26)呢只系叻脚来欸,好晓做生理。

(29)老师傅爱多帮帮新脚。

(30)佢系一只棋脚。

上述例子中的“脚”都不是专指“打牌的人手”,而泛指各类人。例(24)-(29)的“脚”分别指“缺乏经验的新人”、“阅历深、经验多的人”、“有本领、有能力的人”、“不受羁束,十分淘气的小孩”、“生手”、“新手”、“喜欢下棋或看人下棋入迷的人”。除此以外,还有“脚”、“担脚”,表示“挑夫,搬运工”。“脚”之所以有“人”义,是因为“脚”是人体相对重要的部分,以部分代替整体是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在这个义项上,“脚”和“手”是同义词,如有“新手”、“老手”、“好手”之说。

“脚”除了可以如上述例子一样,与其他语素构成偏正关系的词语表示某种类型的人以外,还可以与动词组合构成动宾关系表示人或人的身体。如:

(31)呢只细仔成日都贡黐脚欸。

(33)细佬哥过日缠手缠脚,奈呢都去无得。

(35)闪开啲,无好在呢笪阻手阻脚!

(36)细老哥欸行开一啲,无好在呢笪栅手栅脚!

(37)外出旅游,我无带呢只佗脚锤去。

(38)生贡多细佬哥做乜惹,佗手佗脚!

人的手和脚是主要活动的身体部位,如果手脚被束缚,那人的身体基本是不可能移动或动弹了。手脚和人具有临近性的关系,所以用手脚指代人或人的整个身体是很自然的。如上文的例(31)-(39)中的“脚”都是指代身体的。之所以说小孩粘人、缠着大人是“黐脚”、“黐手黐脚”、“缠手缠脚”、“手脚”、“阻手阻脚”、“栅手栅脚”、“佗手佗脚”,称粘人的小孩是“佗脚锤”、“脚锤”是因为小孩个头小,能阻碍大人干活或行动的方式主要就是抱其大腿,只要抱住了大腿,大人就不能走动了,因此总是用“脚”来指代“人”。

人在一个地方是否有足够容纳自己的位置,主要的标志是看“脚”是否有地方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否有“立足之地”。因此“脚”可以指代“人”。如:

(40)火车徛满人,踩脚无落。

(41)今晚在奈尼落脚好哩?

例(40)“踩脚无落”是指由于地方又脏又乱或者人多东西多而导致没有下脚的地方,脚没地方放自然身体也没有空间能容纳,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放脚,而是放身体,所以“脚”就是“身体”、“人”。而例(41)“落脚”则指“休息”、“安顿”、“住宿”等,人休息的主要特征是脚停下,所以把“脚”找地方“落”了,人就可以休息了。

人疲劳的典型表现是身体疲劳,主要是通过四肢来表现。所以手脚累可指代人累。如:

(42)呢几日感冒,手俫脚脱。

(七)“脚”是手段、能力、门路

找关系找门路我们称“跑关系”、“跑动”,显然要靠腿去跑,跑得勤快自然路就多了,惠州方言“腿”“脚”不分,“腿”的工作由“脚”承担。“脚”越多越长,就表示能力越大。类似普通话说的“手可通天”。如:

(八)“脚”是短处、把柄

脚是人体或动物最重要的负重器官,如果脚被捉住或捆绑了,那么人或动物就会摔跤或无法动弹,相应地会很容易被制服。所以在人的认知世界里,认为只要捉住了人或动物的“脚”,就可以轻松牵制他人。如杀鸡的首要步骤是捉住鸡的双脚,以免鸡跑或挣扎。因此“脚”很重要,表示不能让人触碰的“短处和把柄”,否则将会受制于对手。如:

(45)衰就衰在畀人揸鸡脚。

(46)过日捉人烂脚做惹?

(47)佢最晓捉我痛脚欸啦。

(48)无好成日冇事冇头安头造脚。

例(45)-(47)的“鸡脚”、“烂脚”、“痛脚”都是短处、把柄、毛病的意思,(48)“安头造脚”指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扣人一顶短处的帽子。“脚”与“短处”、“把柄”之间有“不能轻易被捉”的相似性,所以可以发生隐喻。

“脚”被捉或被牵绊,将会使事情进展缓慢或停滞不前,如:

(49)你无好拖后脚好无?

(50)佢次次都掹我后脚!

人只有左右脚之分,而没有前后脚之别。但动物有,抓住了后腿,前腿就只能空扑腾了,人的“后脚”通常指人或人的意志,所以“后脚”既转喻为人,又隐喻为意志上的短处。

(九)“脚”是行动

1.“脚”是行走

“脚”最大的功能是行走,人要发生位移,脚一定会首先发生位移。人要行走,脚一定会动,人要停下来,脚首先要停。走和停都与“脚”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脚”可以转喻为“行走”。如:

(51)你重冇起脚啊?几时曾起脚啊?

(52)今晚在奈尼落脚好哩?

例(51)“起脚”字面意思是让脚起,脚一起必然会发生位移,“起脚”隐喻为“启程、动身”;例(52)“落脚”字面意思是让脚落,脚一落地必然脚步停止,“落脚”隐喻为“安顿、住宿、休息”。两例的“脚”都由人的腿或腿的下端隐喻为“行走”,前者为“让行走开始”,后者为“让行走停止”。

行走方向与脚的方向一致,叫“顺脚”,行走方向与脚的方向不一致,叫“逆脚”。如:

(53)我去学校再去你屋逆脚,所以上次

冇去你屋。

“逆脚”就是路与脚的方向相反,“让行走相反”,意为不顺路。

2.“脚”是做某事的动作

做事离不开手脚,与做事相关的“手”和“脚”可以转喻做事情的动作。如:

(54)我做工计件,快手快脚就揾多啲。(55)呢件工作靠齐家捋手捋脚来做正做欸好。

(56)佢嫌仔女做饭无好食,凡煮饭菜都系自己落手落脚去做。

(57)佢重手重脚,无好喊佢去抬贵重闲惹。

(59)佢做闲惹轻手轻脚,好细致。

(60)一日到黑尽啊揽梅手脚,乜惹都无肯做。

做事情动作又快有慢,有轻有重,有独做有合作,有做有不做,都体现在重要的参与部位——手和脚上,由此产生了麻利地“快手快脚”;干活不细心粗鲁的“重手重脚”、“粗手重脚”;干活细致的“轻手轻脚”;切实动手去做的“捋手捋脚”;一点儿不干的“揽梅手脚”。

(十)“脚”是人的品行

人的品质好坏主要看人的行为好坏,行为好坏判断的依据通常是人通过手和脚所做出来的事情好坏。所以“手脚”可以转喻指代人的品行。如:

(61)手脚无干净。

(62)有尼人无好手脚//手脚无好。

(63)正系无头折脚,捉人家盖幅画撕烂抛。

例(61)和(62)“手脚”直接指代人的品行。例(63)“无头折脚”原义是没头没脚,不完整,“手脚”先转喻为行为,“无头”和“折脚”都是人长相不完整不端正的表现,后隐喻为行为不端正,基于“不端正”这一相似性。

(十一)“脚”是人的情绪

人的身体运动可以传达某种情绪,身体运动的最大体现者就是手和脚。如普通话“手舞足蹈”表示高兴到极点;“手足无措”表示心里慌乱无法应付;“手忙脚乱”表示惊慌失措;“手疾眼快”表示机警敏捷。在惠州方言里“脚”同样能通过与表示肢体动作的动词相搭配,表示人的某种情绪。如:

(64)佢仔女都有抛工作,可以掞脚嘞。

(65)佢好似滚水熝脚贡欸,一下就走抛。

(67)做事无好鸡手鸭脚欸。

例(64)、(65)和(66)中的“脚”表面上看是指实在的人的腿的下端,但事实上是通过转喻代指人的情绪。如人要是高兴、得意的话,会自觉不自觉间将双腿上下、左右抖动,非常的惬意和舒适,所以“掞脚”可以表示人舒坦,这时“掞脚”就实现转喻,代指人的愉快心情了。人被“滚水熝脚”、“火脚”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跳脚,快速离开滚水倒下来的地方和有火烫着的地方,这与人着急走有相关性,因此转喻为人来去匆匆,不愿久留,代指火急火燎的着急的情绪。例(67)“鸡手鸭脚”本意是鸡手和鸭脚不协调的意思,与人干活毛手毛脚、笨手笨脚有相似性,隐喻为不会干活,不会干活就会着急慌乱,再转喻着急慌乱的情绪。

上文讨论了“脚”及“脚”族词的语义及其演变的路径和演变的机制,其关系和过程可以用以下语义网络图来展现。

图1 惠州方言“脚”的语义网络

二、“脚”隐喻和转喻的文化特征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2],隐喻是“通过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来了解另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是源始域向目标域的投射”[3]。投射的基本条件是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两个范畴必然有着相似性。赵艳芳指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借助隐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4]。“脚”是人类最早认识和熟悉并了解身体器官之一,所以这一具体的容易理解的已知的概念可以被投射到抽象的不易于直接感受的和未知的概念里,如从“有生命的肢体域”到“无生命的事物域”再到“无形的抽象域”,从而实现从“人的腿的下端”到“事物的残渣、人的行动、短处、根基”等词义的扩展,实现一词多义。

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转喻都与说话者的民族文化、宗教和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惠州方言的“脚”族语义网络与普通话、英语和其他方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体现了人类共同的认知经验,不同点体现了惠州方言区人民特有的认知基础,文化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它们在语言里打下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一)“脚”语义网络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

钱进认为汉语“脚”系列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于“落后的农业文明和畸形的小脚文化”[5]。林荫分析了汉语普通话和英语的“脚”的隐喻和转喻,指出“脚”可以通过转喻代指“人”、“情绪”和“动作功能”,可以通过“空间”、“动作”发生隐喻,“从人体这一概念域投射到物体、活动、空间、时间、性质等各个不同的概念域,表示较低的部位”,“从人体的动作域投射到性质等概念域,引申出不同的含义”[6]。从上文对惠州方言“脚”的语义分析可以得知,对表身体部位词语的隐喻和转喻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和物质体验。脚对于人类而言是最为熟悉的,可以转喻为“人”,因此普通话“脚”和“足”表示人的词有“高足”、“赤绳系足”、“小脚色”、“挑脚”、“光脚”、“手足”和“足下”等,英语用“the patter of tiny feet”代指婴儿。此外脚对于人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人支撑身体的重要部位,所以是立身之本,是根基,由此语素义构成“立足”、“站稳脚跟”等词语。脚的空间位置也决定了可以引申为物体最下部分,故有“山脚”、“墙脚”等词。人内在的情绪除了放在脸面,往往还可以通过肢体来表达,尤其是手和脚发出的信号和具体行动,因此在普通话、英语和惠州方言里“脚”都可以表示情绪,如“手舞足蹈”、“ten feet tall”、“掞脚”等。这些共同的语义演变都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

(二)“脚”语义网络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个性

惠州方言“脚”的语义演变也表现了惠州方言区人民特有的认知基础,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同样运用身体部位转喻为对于某类人的称呼,在普通话中除了古汉语遗留下来的带“足”的词和表示用脚工作的人(如“挑脚”)以外,其余多数时候用“X手”表示某类人,如“生手”、“老手”、“新手”等,而惠州方言多用“脚”,如“嫩脚”、“老脚”、“棋脚”、“生脚”、“叻脚”、“牌脚”等。究其根由,应是普通话中重视人与动物的差别,认为解放双手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强调“手”的重要性,因此多用“手”转喻“人”。而惠州方言区人们多数看到人与动物的区别是直立行走,强调直立方可解放双手为高等动物,重视“脚”的重要性,因此多用“脚”来转喻“人”。

普通话的“脚”在表示“人和动物的腿的下端”和“物体的最下部”之后,语义不再引申,而惠州方言“脚”除了上述两个义项,还可以表示“残渣、剩余物”,如“水脚”、“菜脚”、“口水脚”等。“残渣、剩余物”的义项是出于人对“脚”的地位的主观认识而产生的。脚由于处于肢体下端,能见度不及头和手,且终日着于肮脏的地面,所以容易让人从空间产生联想,做出地位低下,剩余,无价值的主观评价,由此隐喻出“残渣”、“品行不端正”、“把柄”、“短处”等义项。此外在“脚”的众多义项中,含贬义的“脚”占了多数,这正是惠州方言使用者对脚的主观评价在构词和词义中的反映,体现了惠州地域文化的个性。

参考文献:

[1]祝基棠.惠州方言[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218.

[2]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6):11.

[3]邵健.身体词的隐喻研究——以汉语“手”类词为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5):456.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6.

[5]钱进.说“脚”构词语系列反其义化内涵[J].语文学刊,1996(4):35.

[6]林荫.脚的转喻和隐喻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22 - 123.

【责任编辑:赵佳丽】

Semantic Network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Jiao”in Huizou Dialect

CHEN Shu-huan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Literature,HuizhouUniversity,Huizhou516007,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e commonly used word“Jiao”in Huizhou dialect is a polysemous word whose various meanings and the word family of“Jiao”is a system. The formation,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semantic network is based on metonymy and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embodies the commonness of human cognition and the individuality of Huizhou’s regional culture.

Key words:“Jiao”;metaphor;metonymy;lexical network;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5934(2016)02 - 0028 - 05

收稿日期:2016 - 03 - 07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育苗工程)项目(2013WYM_0080)

作者简介:陈淑环(1978 -),女,广东惠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现代汉语。

猜你喜欢

转喻文化特征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