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宁平话师公戏音乐形态分析*
——以南宁平话歌剧团《土地赞》为例

2016-06-13王珏

歌海 2016年2期

●王珏



南宁平话师公戏音乐形态分析*
——以南宁平话歌剧团《土地赞》为例

●王珏

[摘要]南宁平话师公戏是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为主的地方戏曲。以南宁平话歌剧团的演出剧目《土地赞》为研究对象,现场采录相关音频资料,立足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对平话师公戏《土地赞》进行记谱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平话师公戏目前在传承上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师公戏团里并没有规范的谱例文本资料,而谱例又是平话师公戏在传承上重要的部分,对平话师公戏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平话师公戏;《土地赞》;音乐形态

*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15年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南宁平话师公戏研究——以南宁平话歌剧团为例”(项目编号:10607201514)阶段性研究成果。

平话师公戏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郊的一种戏曲,这个戏曲主要以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为主。平话师公戏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的传承演绎主要依靠南宁市郊的师公戏团体,但每个团体的演唱又不尽相同,所以搜集每个团体的音乐素材,再进行规范传承的任务迫在眉睫。南宁平话歌剧团作为一个新生团体,其表演生动形象,深受当地人们喜爱,是平话师公戏团体里具有代表性的团体之一,因此本文以南宁平话歌剧团为例,对南宁平话师公戏音乐乐谱进行研究。

一、南宁平话歌剧团的概貌

南宁平话歌剧团在以赖钟林和梁世华为首的各方共同努力下,于2011年正式成立。团内赖钟林为团长,莫若芬为副团长,梁世华为指导老师,有10-12人,主要演员9人,他们在南宁市西乡塘罗赖村生活居住。

(一)团内演员简介

姓名性别年龄学龄职业/工作职能/角色梁世华男 83 67 广西工商学院教师 打击乐赖钟林男 60 24 个体户 小生、丑角莫若珍女 45 11务农、算命 花旦莫若芬女 48 9 务农 花旦刘位生男 50 7 保安 老旦、打击乐

续表

(二)演出剧目

演出剧目主要有《庙祝》《架桥》《请圣》《土地》《打草》《观音娘》《花王圣母》《金银二女》《送花》《天姬送子》等。这些剧目由梁世华通过多年的田野考察,搜集多人演唱的唱词,综合整理出词本,并用于现在剧目演唱。

(三)戏团传承谱系

梁世华从小在平话师公戏的耳濡目染中成长,其间与别的团体探讨学习,近几年与赖钟林和莫若芬等平话师公戏的爱好者结识,不约而同想把平话师公戏这一地方性的戏曲传承下去,于是剧团在2011年正式成立。现在以梁世华、赖钟林和莫若芬为首的团体为南宁平话歌剧团的第一代成员。

(四)团内的教学

团体成立时间较为短暂,由梁世华创建,以赖钟林为主进行培训及安排演出,并没有传承谱系。团内主要由团长赖钟林和副团长莫若芬两个共同组织团里的成员一起学唱师公戏。由于没有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所以团里大部分的开销主要由团长承担,给团队的正常排练和演出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而平时排练学唱场合,则选在副团长莫若芬所居住的庭院中。但因演员平日都有自己的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学唱,所以当演员和团长双方同时有空,就集合在庭院进行学唱。赖钟林和莫若芬不仅要教唱师公戏剧目的唱腔,还要教演员表演时的手势和步伐,直至演员大致学会后,让他们回家后多反复练习并能熟悉背唱表演。在演出前,召集所有演出人员在副团长莫若芬家的庭院排练演唱,直至正常演出的时候,一般有10-12人不等。

(五)演出时间及酬劳

平话师公戏的演出时间比较固定,一般都是在重要的节日,在节日之前都会被附近村落邀请,根据邀请方的要求进行表演。每个村落还有自己特殊的节日,也会邀请师公戏团一起庆贺村里的节日。一般师公戏团的演出费用酬劳根据时长而定,一天大约人均200元,一天一夜酬劳翻倍,依次类推,最多为七天。

二、平话师公戏的音乐形态

平话师公戏的音乐形态多样,独具特色,其音乐独有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平话师公戏的基本形貌和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特点,故研究平话师公戏音乐的艺术形态对平话师公戏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对南宁平话歌剧团的《土地赞》选段进行分析。

(一)结构形式

1.词体结构

乐曲的词体结构为规整的七言句式,加上固定的衬词和插入句(在两句歌词中)后,每个乐段完整的句式为“7+6+7”,词曲由20段句式组成。其第一段的歌词为:

忽闻锣鼓闹才才,

(招财到,进宝来,)

本方土地到坛来。

2.曲体结构

这首乐曲曲调的基本结构由引子、起句和落句三部分组成,载负两句歌词和一句衬句,每段的衬句词曲相同。总体结构而言,与歌词相对应,每段歌词的旋律基本相同。

3.词曲结构

引子——由2小节构成,音区在c1—a1间,一个衬字领唱持续两小节,乐句在徵音c上两拍以下滑音结束。

起句——由4小节构成,前两小节载负七字歌词,前三拍为每拍两个唱词,第四拍为一个唱词。后两个小节为多人齐唱,第一拍四音对应两对“一实词加一衬词”共四字,第二拍为一实词,第三拍、第四拍的结构和第一拍、第二拍完全相同。

落句——由3小节构成,由一人领唱,前两拍全为实词,旋律与歌词对应模式,和起句前两拍一模一样,第三小节以两个衬字结束。

总规律:①在词曲结合关系应用上,这个乐曲的运用既有相对应,又有呈不对应关系的运用;②歌词中引子载负一个衬字,起句载负上句和插入句,落句载负下句和两个衬词;③节奏较为规整,节奏越密集衬词越频繁出现。

(二)调式音列

1.音列

这首乐曲是F调,其唱腔音列是:5 6 1 2 3。

2.调式色彩

由谱例看出其实际音高为:“c1、d1、f1、g1、a1”,音域为六度。其中f1和a1构成大三度宫角定位,c1的出现次数较多且都在重要位置,可见它处于音高的核心地位,可知此曲为五声性五声徵调式。宫音f1处于整个音列的中间位置,在旋律中起到支柱作用,各音均向它靠拢,整首乐曲每个乐句趋向于徵音c1结束。

(三)旋律特征

1.基本旋法

音程 同度大二 纯五总计次数 7 18 2 45使用率15.56% 0%  4.44% 100%大三8 17.78%纯四10 22.22%

由图表可看,这是一段带有引子的二段体乐曲,其旋法以大二度为主,纯四度、大三度、同度、纯五为辅的进行手段。以波浪式延绵起伏为主,旋律在狭窄的音域间流动。

2.特征音调

这些特征音调主要出现在每句的句末,节奏型相似,落音音高为徵音,具有一定的收束感。

3.旋律走势

4.发展手法

5.演唱方式

这首乐曲是一首领、和结合的歌曲。唱腔部分由领唱开始演唱四小节,随之和唱两个小节,最后三小节以领唱方式结束。此曲音域为c1-a1,整个音区跨度较小,音高较低,演唱起来较为简单,旋律朗朗上口,易于观众产生共鸣。此曲需要三人以上,一人领唱、多人应和相结合,和唱的旋律旋律性较强,一字一音,朗朗上口,观众多听几次,就能与演唱者一起哼唱。

6.装饰润腔

本乐曲的装饰润腔主要为滑音,滑音是以短时值装饰主音,使旋律更富有韵味。乐曲主要表现为第2、10小节,如、。

三、平话师公戏的谱例传承

平话师公戏在近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南宁平话歌剧团在传承上主要为口传心授,这样乐曲在教唱过程中容易变样。若有准确的谱例和音像的记录呈现,那么在传承上更能还原它的原貌。

(一)曲谱整理

在实地调查中所获取的视频、音响资料转化为书面乐谱资料。笔者发现同一个剧目,不同区域的团体因语言不统一而存在一定的差别,同一地区的团体因传承支系不同导致演唱旋律也有所差异。故对于现实的音乐音响资料进行记谱使之成为乐曲文本非常有必要,同时这也是民族音乐研究的重要环节。曲调的整理分为两种形式:1.将所收集到的音乐记录成五线谱,五线谱为世界通用的记谱法,便于对平话师公戏感兴趣的人士进行了解与研究;2.乐谱可以用简谱形式记谱,这种形式有利于团内简单学习音高后,进行学唱,对于传承和发展更有积极的意义。

(二)音像归整

若要完全呈现平话师公戏现存的面貌特征,离不开录像和录音。笔者曾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一书中收集到几首平话师公戏的歌曲,但随后对陈东傩文化艺术团和南宁平话歌剧团进行现场录像与录音发现,现场演唱的曲调与书上所记录的曲调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之前没有音像资料的保存,导致对书上歌曲的准确性无从考证。所以我们现在对民间音乐的文字和曲谱整理的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音响归整。此方法不仅可以保存当时演唱的原貌,同时为以后的研究留下宝贵资料。

谱例的真实记载,都是通过现场采录,然后多次反复听录像或录音完成。谱例的呈现不仅可以让爱好者对其进行研究,还能在传承中多次反复准确的教唱与学唱,这样不仅提高教唱的效率,还提高学唱的正确性。

四、结语

平话师公戏作为地方戏曲,它的存在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与标志,代代相传至今,可见其魅力非同寻常。通过对南宁平话歌剧团的演出剧目《土地赞》的整理发现,平话师公戏的旋律以五声调式为主,节奏较为规整,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平话师公戏在传承上都是口传心授,这样会使旋律产生变异性,若有规范的谱例,可以加强传唱的准确性。因此,规范准确的谱例更能促进平话师公戏的传承。

作者简介:王珏,女,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