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教材述评及其教学与实践的思考*

2016-06-13徐桦

歌海 2016年2期

●徐桦



民族声乐教材述评及其教学与实践的思考*

●徐桦

[摘要]民族声乐教材(曲谱类)是民族声乐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中技术进行和艺术训练的基础,其选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从纵向“历时之维”出发,以中国近十二年来(2004—2015)出版且应用广泛的民族声乐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材进行系统地综述和评价,从而梳理清楚近十二年来民族声乐教材的基本发展动态和流变脉络。从横向的“共时之阈”出发,对武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学中曲谱类教材的使用情况以及具体应用进行深入探究和剖析;并在总结出相关“个人经验”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关于民族声乐教材编写和应用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材;综合述评;教学与实践;历时与共时

*本文系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2015年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民族声乐教材述评及其教学实践的思考”(项目编号:XK2015Y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声乐教材是声乐教学的具象载体,是声乐教学进行技术训练的基础,其恰如其分的应用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近些年来,由于民族声乐教学的需要,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或声乐教师相应出版了大量特色各异的民族声乐曲谱教材。在提倡系统化整理和研究的当下,从特定时间脉络上对我国民族声乐曲谱教材进行脉络化的总结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所以,笔者首先从纵向“历时之维”出发,以我国近十二年来(2004—2015)出版且应用广泛的民族声乐曲谱类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材进行系统地综述和评价,从而了解近十二年来民族声乐教材的基本发展动态和流变脉络。与此同时,笔者作为一名扎根在民族声乐教学和实践“第一线”的教师,长期以来对本学校民族声乐曲谱教材的使用情况有详实的了解和教学体会。因此,笔者从横向的“共时之阈”出发,就目前本院民族声乐专业在教学曲目类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进而对具体教学与实践应用进行思考剖析;同时在总结出相关“个人经验”的前提下抛砖引玉地提出一些关于民族声乐教材编写和应用等方面的建设性的意见,望能引起同仁们对民族声乐教材建设和应用这一重要问题的集中关注和热烈探讨。

一、历时之维:近十二年来民族声乐教材述评(2004—201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校教材得到重视,仅教育部组织各高校联合编撰的声乐曲谱教材就有多卷,各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和出版部门编撰出版的声乐曲谱教材更是不胜枚举。而通过对这些琳琅满目的民族声乐教材进行仔细研读和归纳分析,笔者总结在2004年至2015年这十二年间出版的、在各大音乐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运用广泛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的民族声乐教材主要有①主要是按照出版时间的顺序,重版多次的则按照进入2004年至2015年这十二年维度的第一次时间为准。:

1.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编:《中国民族声乐教材》(分三册)②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编:《中国民族声乐教材》(分二册,附钢琴伴奏),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2000年版、2001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多次印刷。(1996、2000、2001、2004、2008、2011)。该教材是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成立的民族教材编选小组编撰,共三册,选入曲目以中国民歌和民族风格浓郁的创作歌曲为主,包括: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传统民歌、中国歌剧选曲及影视插曲等。此套教材在民族声乐曲谱教材中较为经典,书中虽然没有对男女声曲目进行明确区别划分,但是瑕不掩瑜,其整体来说仍不失为一套内容丰富的系统性民族声乐曲目集。

2.陈剑波、方琼、杨学进:《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民族唱法·男声卷、女生卷)①陈剑波:《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精编:民族唱法(教学指导版)》(男声卷),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方琼《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精编:民族唱法(教学指导版)》(女声卷),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杨学进:《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精编:民族唱法》(女声卷·卷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2005、2009)。这套系列丛书在总体上分为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其中又分为男声卷和女声卷。在民族唱法部分,加上2009年出版的《民族唱法》(女声卷)分册,共三本。其在编排上是按作品体裁分类排序,分为民歌及改编民歌、艺术歌曲及创作歌曲、戏曲改编及歌剧选曲。每册最后均收有编选者撰写的演唱技法提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从整体上来讲,这三册书目曲目容量大,在编排上较为细腻,而且男声与女声单列成册,兼具系统性,不过于其中占大多数比例的仍旧是女高音、男高音的民族声乐作品,比较缺少男中、低音等声部的曲目。

3.金铁霖主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共两集)②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第一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第二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出版。(2006、2013)。我国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主编出版的此套民族声乐曲谱教材规模宏大。从教材选曲来看主要编入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创作的广受大众喜爱的作品,包括各种声乐比赛推出的民族声乐新作品,如《飞天》《祝福三峡》等,比较注重教材教学与实践演出曲目的统一。

4.孟锦慧、石林、杨霖希:《中国声乐曲选》(共四册)③孟锦慧、杨霖希编:《中国声乐曲选》(第一册、第二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石林、杨霖希编:《中国声乐曲选》(第三册)(附C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石林、杨霖希编:《中国声乐曲选》(第四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2009、2010、2012)。该教材分四册,每册的重点有所不同。这一系列最大特色在于将曲目伴奏编配者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在著作上就是声乐家孟锦慧、石林与艺术指导杨霖希④杨霖希系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据悉,四册丛书中百余首钢琴编配均为她一人完成。资料来源:http://www.5sing.com/13411905/defau1t. htm1#/13411905/info.htm1.联合署名。此外,丛书中收录了在其它民族声乐教材中较少出现的民族声乐男、女声重唱作品,书中近十首重唱曲目像《一杯美酒》《我爱歌唱》的展现较为精彩,而且通过对这些重唱曲目的编配,为当代民族声乐重唱作品领域拓展了空间。

5.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中国民族声乐教程》⑤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中国民族声乐教程》(上、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2010年)。这是一本“厚积厚发”的民族声乐曲谱教材库,近500首民族声乐作品分为两册:上册——“必唱曲目”264首,是民族声乐学习者大学四年必修教材,而且女、男声分别按年级由浅入深顺序的编排,使得在曲目上逻辑清晰,由浅入深。下册——“自选曲目”220首,是民族声乐演唱者发展艺术个性和歌唱能力的补充教材,女、男声分别按“初、中级”和“中、高级”分类编排。索引中又以歌名汉语拼音顺序排序,使之在教学上也比较方便。书中内容也详实具体、丰富多元,例如每一首曲目上都会标记其出处,这样于一首首独立曲目中加入了“上下文”语境(context)从而让它们有了曲目来源的时空坐标感。

6.霍立、金城、霍平主编:《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共15集)⑥霍立、金城、霍平主编:《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共15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1996—2013)。此套教材规模庞大,截止到2013年先后出版共15集,时间跨度长达16年以上,选编声乐作品接近千余首。此套丛书较为明显的特色便是编著者着重关注我国声乐界的新动向,特别是新作品的出炉,因此收录了较多近些年来金钟奖、青歌赛等比赛中广受好评的优秀作品。这类作品往往一经推出,便有大批的声乐学习者迫切寻求钢琴伴奏谱,但市面上的声乐教材内容基本上以选编经典歌曲为主,较少选编目前的新作品,所以书中对于新作品的收录贴近了时代潮流,也为民族声乐的演唱与教学提供了新的可选取的演唱材料。

当然,由于篇幅限制,其中还有一些综合性教材以及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几经修改的优秀教材未能收入其中,如《声乐教学曲库》之《中国歌剧曲选》(共3卷)①储声虹、徐朗、余笃刚主编:《声乐教学曲库》,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其结构庞大,按作品体裁分类分卷为中国作品:《中国民间歌曲选》(上、下册),《中国歌剧曲选》(上、中、下册),《中国古代歌曲、戏曲、曲艺唱腔选》(上、中、下册),《中国艺术歌曲选》(共5卷);外国作品6卷。其中郑景宣编著:《声乐教学曲库:中国歌剧曲选》(上、中、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选编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歌剧选曲100首,囊括了近40部歌剧,其中包含歌剧类型:民族风格的歌剧、基本上用美声唱法演唱的歌剧、音乐剧类型的歌剧。、《中国声乐作品选》(共两册)②徐朗、颜蕙先:《中国声乐作品选》(共两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第一册)、2006年版(第二册),此书中选用较多的是1984年以后创作的优秀作品,有的是全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获奖作品如《啊!中国的土地》《祖国,永在我心中》《七月的草原》等;还有部分“五四”以来的优秀艺术歌曲、少量歌剧选曲如《一抹夕阳》《小重山》等)以及经过改编的民间歌曲。,也有很多时间上早于2004年的民族声乐教材如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撰的《民族声乐独唱歌曲选》(1999年)等未能纳入其中。总体来说,从笔者在对上述多部大型套曲形式的民族声乐教材进行综合述评后发现,截止到2015年底出版的具有代表性声乐曲谱教材,其综合性特点来说是体系庞大、特色各异,在一定侧面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也体现了我国民族声乐曲谱教材逐步走向系统化、完善化、全面化、深入化的特点。当然,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在民族声乐曲谱教材与教学实践缺乏一致性等问题,至于这些相应的困惑和值得再进一步探讨的方面,笔者将于文章的第二、第三部分进行集中性探讨和引申。

二、共时之阈:对武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材之教学与实践情况分析

声乐曲谱教材十多年的历时发展呈现出姹紫嫣红之态势,而笔者作为一名扎根在民族声乐教学和实践“第一线”的教师,对当下自己学院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曲谱教材的使用情况有较为详实的了解和教学体会。所以,笔者在民族声乐教材十年发展的宏观语境来看“共时之阈”,就本院目前民族声乐教材的使用情况和教学应用实践进行一番微观探究,总结出相关特点、提出相关困惑。目的是希望抛砖引玉,从而让更多的同仁们对民族声乐教材建设和应用这一问题进行密切关注和思考……

(一)“定性不定形”

总体而言,武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在演唱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没有硬性规定统一使用哪一本教材,在曲目方面都是结合学生自身的嗓音条件和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自由挑选;但是对题材或体裁(性质)有特定的要求。像从本院2014年招收攻读民族音乐表演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初试科目表中(见表1)就看出民族声乐招生考试过程中需要演唱歌曲7首,其中没有指定曲目参考书目,而是对题材和体裁做出了固定规定即传统民歌或根据传统民歌改编的歌曲不少于2首;说唱、戏曲唱段或根据其改编的歌曲或古曲不少于2首;(民族)歌剧唱段和创作歌曲不少于1首。而在民族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音乐会的曲目要求上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其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传统民歌或根据传统民歌改编的歌曲;2.古曲或戏曲或根据古曲、戏曲改编的歌曲;3.歌剧;4.创作歌曲。这与招生简章相互呼应,而教师于平日教学过程中在选择具体民族声乐教材和曲目上,也会把以上几个方面的题材内容考虑进去。所以,总结本院民族声乐专业于演唱和教学上对教材要求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定性不定形”。

表1 武汉音乐学院2015年招收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要求表(截选)③表格来自武汉音乐学院官网“招生信息”一栏,网址:http://zsks.whcm.edu.cn/info/1005/1051.htm。

于笔者个人经验来说,因为教学教材上“定性不定形”的特点,使得笔者在曲目上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所以更能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声音特质和条件来选择适合他们演唱的曲目,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民族声乐教材有第一部分提及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编写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编写的《中国民族声乐教程》以及霍立、金城、霍平主编的《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10—15集)等,因为这些民族声乐教材在曲目性质上做了较为细致的划分且内容丰富。同时,笔者在教材选择上比较注重其综合性和细腻程度,比如一套教材中分别单列民族声乐男声和女声分卷,再于其中加入文献索引、乐曲简介、创作来源等导向性信息则更佳。这样能更好的指引学生有特定目标计划去学习,突出演唱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了解相关曲目风格和背景信息,帮助学生课后更好的自己学习和深入思考。

(二)对民族风格和地方性特色的重视

中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民族音乐遗产。而在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曲目选择上,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性特色的作品往往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一特点从本院声乐系2004年—2013年的本科招生计划表(见表2)和教学课程改革表(见表3)①两个表格均截取自龚叶:《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发展状况探究》,载《黄钟》2013年第4期,第55-56页。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表2 2004年—2013年声乐系本科招生计划表

表3 2004年—2013年声乐系本科教学课程改革表

从表2“2004—2013年招生计划”中可知,自2009年开始,民族声乐演唱者在复试阶段从演唱2首歌曲增加到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5首,其中特别强调应包含1首传统民歌或根据传统民歌改编的歌曲或戏曲、说唱风格的歌曲。这不仅体现了对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更多曲目量,也是在考验考生掌握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同时,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武汉音乐学院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也越来越注重曲目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的体现。例如早在2007年开始便加入了民族歌剧排演课程且不定期的上演“民族歌剧片段”专场音乐会;2009年特意加入了戏曲身段课,聘请了湖北省京剧院李春芳老师、2012年聘请湖北省艺校徐海玉、2013年聘请了湖北省京剧院一级演员工花旦李兰萍老师等当地戏曲曲艺界名家来教习戏曲身段课。同时,本院教师余惠承于2012年率先编写了极具湖北地方特色的教材《湖北民族声乐教学曲选》①余惠承、金泉瑗编著:《湖北民族声乐教学曲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在武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运用广泛。上述实例均说明在近些年本院的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已经意识到调整和扩大民族声乐的曲目类型并广泛从各类民歌、戏曲、说唱等音乐形式中汲取丰厚养料的必要性。

其实,这也适应民族声乐发展趋势所向,早在笔者于2011年参加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的时候,很多与会者同仁在会议中就热烈讨论并提及建议《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比赛章程》除规定的类型性作品之外,还应当根据中国民族声乐在戏曲、说唱音乐以及各地特色型民歌的艺术特点出发,对于具有特色的自选型作品给予高度重视。而如果就这特色而言,孟锦慧、杨霖希等人所编写的《中国声乐曲选》(共四册)对于中国传统经典戏曲片段的改编则较为出彩。笔者自己在这些年的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也会教导学生真正的贴近民间、走入乡土生活、尝试挖掘出自己家乡一些原汁原味的、十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原生态民歌和戏曲等曲目,再经过筛选整合、加入艺术化的改编最终用于自己的音乐会。比如笔者2011级研究生张小琳在毕业演唱会中,就选取了两首自己家乡——河南驻马店的汉族民歌:遂平县的《胡八扯》、新蔡县的《织锦绸》。《胡八扯》描写的是一些诙谐且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曲目中切分和小倚音的密切使用、节拍的多处转变等形态特点都体现出此曲幽默、随意和奔放的情感基调。而《织锦绸》则体现当地妇女在一起劳作织布绸巾的场景,其又是另一种祥和安静的音乐风格。这名学生经过对这两首驻马店小调类民歌的挑选并加入艺术化处理、扩充和改编,最终于自己的毕业音乐会生动贴切地演唱了这两首独具地方韵味的民歌作品,让观众耳目一新,不但产生了良好听觉感受,还丰富了音乐会曲目的内容,在创新的同时也串联起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是武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于笔者“个人经验”而言,如若编者在一本民族声乐曲谱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明确所编教材适用的层次和立足点,从技术、艺术、教学等多方面有计划、有步骤的编撰,并在难易程度上进行初级、中级、高级的划分,这样的民族声乐教材就比较能把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起来,也将更受各大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师的欢迎和喜爱。在这点上,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所编写的《中国民族声乐教程》就是一本不错的选择,该教材包含了从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本科至研究生阶段教学与实践的适用范围,其不但收入了我国西南、东南以及东北等边疆少数民族的各类传统音乐形式的改编曲目,书中还分列出初、中、高的教学层次以及男女声种教学与实践作品,使之在内容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完整而详实。

三、“个人经验”之上的综合性探讨

虽然近十年来,民族声乐教材的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发展,但是其建设中的规范性、实践性、创新性等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比如,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声音类型、声部划分②从学术层面来看,作为歌剧艺术重要支撑体系的“声部划分体系”在国外声乐学术界早已成为成熟的学术体系,而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而言其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受我国传统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的旋律音调及演唱审美思维长期以来单线条横向发展习惯的影响,男、女声高声部作为民族声乐的主流文化多年来一直独领风骚,而民族声乐中、低音声部的发展则相对失衡。不相适宜。民族声乐教材中曲目基本为男、女声高声部作品,适宜中、低音声部演唱的民族声乐作品却明显匮乏,至于专门为各声部定位编写的中、低音声部的声乐教材则更是难觅踪迹。其次,声乐曲谱教材的广泛性、全面性不够,很多曲目都是已经出版的民族声乐曲谱教材中已有曲目的重叠。当然,这其中也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引作用。因为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同时也应大量接触、了解我国现有的声乐曲谱教材,并了解其编撰特点、内容结构以及编排的针对性,才能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和特性选择正确的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音乐感受力、音乐素养等各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在教材选曲上教师也应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避免一概而论。

总之,民族声乐的教材建设以及其教学和时间应用具有长远的重要性,此次兼具“历时之维共时之阈”的综合性梳理,无论是对于民族声乐教学者抑或学习者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至于对其未来的展望和希冀,则正如笔者在参加第五届民族声乐论坛时众多同仁提出的那样:“民族声乐教材的建设从歌曲的选择、伴奏的创作、教学经验的研讨与归纳、教学演唱提示的撰写等,都需要有更加权威、精致、规范、有针对性、有多样性、可推广的优秀教材,这也是我们未来要努力的方向。”①廖昌永:《关于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载《天籁》2011年第4期,第15页。

作者简介:徐桦,女,武汉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