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1.5 MRI检查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2016-06-13张元波
张元波
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1.5 MRI检查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张元波
目的 对比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1.5 MRI检查在诊断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强直性骶髂关节炎患者57例,患者就诊后2周内均进行低剂量128层螺旋CT扫描与1.5 MRI检查,评价二者对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1)CT特点为关节腔狭窄,关节面粗糙,伴有骨质增生或硬化;MRI除具CT影像改变外,同时能显示骨髓腔、韧带水肿,脂肪沉积等异常信号。(2)MRI的诊断准确率(98.25%)较CT(80.70%)显著升高(P<0.05)。(3)MRI的Ⅰ级病变检出率(35.09%)显著高于CT(17.54%),0级病变检出率(0.00%)显著低于CT(15.79%)(P<0.05),但Ⅱ、Ⅲ、Ⅳ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 Ⅱ、Ⅲ、Ⅳ级检出率分别为35.09%、21.05%、8.77%,CT分别为36.84%、19.30%、10.53%。(4)在骶髂关节及其附属结构检出率方面,MRI的检查率(77.19%、84.21%、80.70%)显著高于CT(52.63%、64.91%、59.65%)(P<0.05);在骨质异常检出率方面,CT的检出率(85.96%、73.68%)显著高于MRI(70.18%、54.39%)(P<0.05)。结论 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炎诊断中,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1.5 MRI检查均有一定价值,但因MRI诊断准确率高,图像更加清晰,因而更具优势。
强直性骶髂关节炎;螺旋CT;MRI;诊断价值
强直性骶髂关节炎是一组以中轴关节炎性改变为主的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炎性疾病,常发病于青少年时期,以男性多见,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强直性骶髂关节重者会致全身瘫痪,但其早期病变及检查并无典型特征,故寻找一种准确、特异的诊断方法对本病的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2]。本文选取相关病例57例,均进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1.5 MRI检查,以评估两者对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省泰安市中医二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强直性骶髂关节炎患者57例,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患者表现为腰骶部及髂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其中男48例,女9例,年龄18~48岁,平均(23.12±3.63)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2.53±0.75)年。患者就诊后2周内均进行低剂量128层螺旋CT扫描与1.5 MRI检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HLA-B 27(人类白细胞抗原-B 27)检查呈阳性;(3)查体发现骶髂关节处有叩痛及压痛感,脊柱活动受限;(4)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愿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骨肿瘤、血液疾病患者;(2)对造影剂过敏者;(3)难以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1.5 MRI检查,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3.1 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 采用西门子128层螺旋CT仪进行低剂量扫描,根据患者扫描定位像的不同,对Care Dose 4 D模式下的mAs进行自动调整。患者仰卧,从骶髂关节上缘处开始连续向下,扫描整个骶髂关节。低剂量螺旋CT参数设置为:电压120 kV,电流220 mAs,螺距1.0,层厚0.6 mm,重建间隙3 mm,重建层厚3 mm。其中骨窗观察参数设置为:窗位400~500 Hu,窗宽1300~1500 Hu。
1.3.2 1.5 MRI检查 采用西门子1.5 TMRI机进行检查,线圈为体部线圈。患者仰卧,正中矢状位同床面长轴中线方向,行双侧骶髂关节斜冠状位扫描,MRI设置参数为:层距0.5~1.0 mm,层厚4 mm,SE T1WI中TR 500 ms,TE 15 ms;TSE T2WI中TR 4000 ms,TE 90 ms;Fast SPQR中TR 3000 ms,TE 40 ms。以快速自选回波序列进行扫描、采集阵距等,4次采集后观察图像变化。
CT及MRI阅片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进行,意见不一致时相互讨论,得出统一结果。
1.4 观察指标及病变分级标准 观察对比强直性骶髂关节炎患者CT、MRI的影像学特点,并统计诊断准确率、不同分级病变检出率及其他异常检出率等。其中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病变共分为5级:0级为正常;Ⅰ级为可疑,可有骨小梁变粗、紊乱,骨关节面变粗糙;Ⅱ级为轻度,可有关节增生及硬化,骨质破坏,但腔隙正常;Ⅲ级为中度,异常明显,呈进展性改变,腔隙变窄;Ⅳ级为关节融合强直,病变严重[3]。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统计学软件中处理,以例数(n)表示相关计数资料,数据对比选择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及MRI影像学特点及诊断准确率比较 CT主要变化特点为关节间隙不规则性变窄,并伴有骨质侵蚀、增生及破坏,关节面硬化、变粗糙,骨小梁紊乱、增粗。MRI主要变化特点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软骨及周围骨质被破坏;关节内出现异常信号,其中部分关节间隙异常,信号呈增强显示,并有虫蚀样侵蚀改变;部分关节间隙正常,其周围骨质信号呈增强显示,关节面软骨T1信号中等强度,不规则。但也有部分关节软骨可伴有骨髓腔、韧带水肿,并存在脂肪沉积,呈T1低信号。
57例患者合计114个骶髂关节,低剂量螺旋CT扫描显示关节正常22个(11例),关节异常92个(46例),其中包括误诊7例,漏诊4例,诊断准确率为80.70%;MRI扫描显示关节全部异常,但有1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98.2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4,P<0.05)。
2.2 CT及MRI不同分级病变检出率比较 MRI的Ⅰ级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CT,0级病变检出率显著低于CT(P<0.05),但Ⅱ、Ⅲ、Ⅳ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CT及MRI不同分级病变检出率比较[n(%)]
2.3 CT及MRI关节结构及骨质异常检出率比较 在骶髂关节及其附属结构检出率方面,MRI的检查率显著高于CT(P<0.05);在骨质异常检出率方面,CT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RI(P<0.05)。见表2。
表2 CT及MRI关节结构及骨质异常检出率比较[n(%)]
3 讨论
骶髂关节病变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标志性改变,表现为腰骶部及髂关节疼痛、僵硬,伴有肢体麻木及活动受限等。随着病情的进展,关节腔面会因水肿、增生等而致关节强直,降低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断强直性骶髂关节炎对于保障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4]。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MRI等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炎诊断中发挥巨大优势[5]。多层螺旋CT具较高分辨率及准确性,可进行多方位重建及各项同性扫描,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病变中,能较清晰的显示关节间隙及其周围骨质的变化,且对伴有骨质破坏的骶髂病变检出率仍较高[6]。此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低剂量螺旋CT在不影响显像的前提下,X线辐射量较低,对组织或器官的损伤小,患者的接受度较高,临床普及较广。本研究中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为80.70%,骨质硬化及侵蚀异常检查率为85.96%、73.68%。虽然螺旋CT在诊断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中优势明显,但也只能显示骨性结构的静态变化,对于骨髓、软骨、脂肪等异常变化无法精确而准确的显示。
MRI为当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炎诊断方面,MRI不仅能显示早期关节变化,同时也能反映软骨及骨髓内非骨性改变,如水肿、滑膜炎、脂肪沉积等,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7]。本研究结果显示,MRI诊断准确率为98.25%,明显高于CT(P<0.05),这可能与MRI定位准确,关节密度及软组织改变检测敏感有关。同时,MRI对骶髂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病变也具有较高检出率,提示MRI能检出CT难以发现的骨髓水肿及脂肪沉积等异常现象。在病变分级方面,MRI的Ⅰ级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0级病变检出率显著低于CT(P<0.05),但Ⅱ、Ⅲ、Ⅳ级检出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T、MRI两种检测方法诊断效果相当,但又因0级为正常状态,故MRI诊断的病变检出优势更高。在骨质异常检出率方面,CT强于MRI,分析原因为CT空间分辨率更佳,能更明显、清晰的显示关节间隙内的异常变化,即骨质硬化及侵蚀,与杨国华、李坚[8]研究结果相符合。
综上所述,低剂量螺旋CT及1.5 MRI在诊断强直性骶髂关节炎方面均具有一定价值,CT可反映病变的结构及密度变化,空间分辨率高,MRI能判定病情变化,显示骨髓及脂肪等异常变化。但为了更早、更准确的确诊强直性骶髂关节炎,MRI应为首选。
[1] 董晓强,杨勇,张凌志,等.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MRI检查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6): 812-813.
[2] 董晓强,张凌志,杨勇,等.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MRI检查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4):2718-2720.
[3] 杨久波,赵会.多排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3):212-213.
[4] 雷扬.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应用MRI与CT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4):111-113.
[5] 俞咏梅,徐亮,张锡龙,等.X线CT和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3,32(5):404-407.
[6] 张凌志,杨勇,董晓强,等.MRI与螺旋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比较[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6):793-795.
[7] 聂建.CT与X线、MRI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作用的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4,20(3):53-54.
[8] 杨国华,李坚.MRI和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83-8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7.035
山东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二院放射科 (张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