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治疗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06-13袁俊华

当代医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髂内瘤体栓塞

袁俊华

介入治疗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袁俊华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接受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治疗组则采取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2.00%,对照组为36.00%,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3.02±0.13)h、住院时间(8.10±5.32)d、术中出血量(490.28±185.25)mL、术后ICU护理时间(2.31±1.12)d、术后地下活动时间(2.37±1.14)d、术后正常饮食时间(2.08±1.05)d,对照组手术时间(5.92±0.29)h、住院时间(13.58±6.48)d、术中出血量(1200.20±352.20)mL、术后ICU护理时间(4.82±2.10)d、术后地下活动时间(5.39±3.05)d、术后正常饮食时间(7.26±2.39)d,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钾离子(3.94±0.53)mmol/L、白细胞(8.40±0.43)×109/L、谷丙转氨酶(30.20±0.65)U/L、血小板(234.28±96.07)×109/L、尿氮素(3.15±0.72)mmol/L,对照组钾离子(3.81±0.58)mmol/L、白细胞(8.46±0.47)×109/L、谷丙转氨酶(30.25±0.69)U/L、血小板(230.42±95.38)×109/L、尿氮素(3.17±0.59)mmol/L,2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中采取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以及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健康,值得推广。

介入治疗;腹主动脉瘤;髂内动脉瘤;临床效果

腹主动脉瘤在临床上是主动脉瘤中常见的并发部位,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发育不良、脉中层囊性变性、结缔组织等,主要表现为疼痛、破裂等症状,一定程度下还会诱发下肢动脉栓塞等严重症状[1-2]。髂内动脉瘤常与腹主动脉瘤并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为此,本研究采取了安全、正确、有效的治疗方式,如介入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CT检查后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随后采取随机的形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50.25±5.98)岁;病程5个月~2年,平均病程(1.20±0.52)年;瘤体大小15~83 mm,平均大小(65.32±10.90)mm。治疗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50.31±5.93)岁;病程6个月~2.5年,平均病程(1.23±0.61)年;瘤体大小

15~84 mm,平均大小(65.30±10.95)mm。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瘤体大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具体操作为:为患者实行全身麻醉,于其腹部正中位置作为切口,暴露腹主动脉瘤,并阻断动脉瘤近、远端的颈部血管。待切除瘤体后,在其腰动脉处进行缝扎,放置PTEE人造血管和重建肠系膜下动脉,以及关闭腹部切口和后腹膜。

(2)治疗组予以介入治疗,具体操作为:首先严格处理伴有合并症的患者,待其病情处在稳定状态后再进行手术。手术之前对患者实行常规检查,如心脏B超、CTA、CT等检查,以便明确瘤体范围,若确定患者腹主动脉瘤在双侧肾动脉下,且符合手术指征的方可实施手术治疗,同时观察其腹主动脉瘤与双肾动脉开口的距离。然后,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取平卧位,双侧动脉入路的建立包括经皮穿刺股动脉或者切除双侧股动脉,明确具体瘤体形态之后,使用弹簧圈给予栓塞处理。最后对腹主动脉瘤进行造影,以此确定髂内动脉是否栓塞成功。将导管推出后,从一侧置入超硬导丝,并建立支架输送通道,顺着导丝置入分叉覆膜支架主体,而后从对侧置入支架支,待其与主体支架重叠1至2节支架后,便释放髂支。使用顺应性球囊,对支架主体、支架远端和各接口等依次扩张,使得动脉壁贴与支架形成牢固状态。术后,再次对患者采取造影检查,以便明确支架位置是否存在内漏现象。如果发生Ⅰ型、Ⅲ型内漏,则选择植入或扩张近端延长支架解决。及时回收输送外鞘,对于进行股东脉切开的患者,对其血管切口予以常规缝合;对于穿刺股动脉的患者,采用血管缝合器缝合血管后加压包扎。手术完成后,对患者增强CT检查,以便明确栓塞侧髂内动脉栓有无形成、主动脉瘤是否发生内漏以及弹簧圈是否移位和支架的位置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等。

1.3 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应激性溃疡、肺扩张不全、失血过多、下身麻痹、病毒感染等并发症。同时,通过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ICU护理时间、术后正常饮食时间等指标来评定治疗效果,以及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钾离子、谷丙转氨酶、血小板、尿氮素等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SPSS 13.0软件对数据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经统计得出,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36.0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经过2组比较得出,治疗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ICU护理时间、术后正常饮食时间等指标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x±s)

2.3 比较2组患者相关检验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组在白细胞、钾离子、谷丙转氨酶、血小板、尿氮素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x±s)

3 讨论

主动脉瘤指的是主动脉壁局部或者弥漫性异常扩张而引起的,其中瘤体动脉壁破裂是其危险因素,常见发生部位存在胸部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弓与腹主动脉[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粥样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患病率的升高,导致脉主动脉的发病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髂内动脉是臀部和盆腔脏器中必不可少的供血动脉,当瘤体累及髂内动脉时,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处理,便会诱发结肠缺血、性功能障碍、急性盆腔缺血、会阴部皮肤溃疡等严重并发症[4-5]。当前,临床上针对髂内动脉瘤行腔内修复的方式包括带髂内分支支架的腔内隔绝术、烟囱技术应用以及开创型覆膜支架系统应用等3种方式。第一种为常用方式,其对纵向压力承受能力有增强作用,能够封堵髂内动脉瘤并且保留髂内动脉,但在实际运用中,该类方式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在髂内动脉主干扭曲严重患者中手术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6-7]。因此,给予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患者正确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采用了介入治疗,其根据患者髂内动脉瘤不同的病变情况,所采取的栓塞方法主要是局限型瘤体突出。对于瘤颈狭窄的患者,该类方式可以选择性的经导管插入瘤体并进行栓塞,以此能够保留髂内动脉的通畅;而对于瘤颈较宽的患者,该类方式可以选择瘤体远端狭窄处实行弹簧栓塞,以及在溜体内增加适量弹簧牢固栓塞,同时加上瘤体近端栓塞,进一步稳固和保留侧髂内动脉。另外,如果双侧髂内动脉瘤严重的患者,则必须结合瘤体的实际情况选择栓塞一侧髂内动脉及保留另一侧前内动脉,在栓塞侧髂内支循环建立后,可以对侧髂内动脉予以栓塞,并以此确保臀部和盆腔脏器的正常供血,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事件的发生[8]。

结合本次研究,治疗组实行了介入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ICU护理时间、术后正常饮食时间等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介入治疗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中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产生,进而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该类手术方式医学使用价值颇高,是一项安全、可靠、高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1] 张建勇,孟德凯,时然然,等.腔内修复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2):1562-1567.

[2] 曾庆龙,杨根欢,刘昌伟,等.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36(6):624-628.

[3] 杜占奎,史亚娜,邓捷,等.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5):878-881.

[4] 王颖,杨鑫,李正茂.分析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近期疗效[J].安徽医药,2015,19(8):1573-1574.

[5] 余艳平,徐崇娟,苏亚丽.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177-178.

[6] 张晓龙,曹江慧,周军,等.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4):600-602.

[7] 庄晖,郭平凡,张金池,等.腔内修复术治疗破裂型腹主动脉瘤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4,18(6):416-420.

[8] 田锦林,李春雷,郭跃辉,等.右髂内动脉瘤介入治疗1例[J].罕少疾病杂志,2014,21(1):52-5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7.014

河南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袁俊华)

猜你喜欢

髂内瘤体栓塞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髂内动脉的供血评估及保留策略
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累及双侧髂内动脉1例*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髂内动脉的疏与堵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