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娜”救赎舞剧艺术

2016-06-13黄惠民

上海艺术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舞剧安娜冲突

黄惠民

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的《安娜·卡列尼娜》2005年3月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大剧院首演,2015年11月献演于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其舞剧经久不衰、深受欢迎的原因在于经典性。

结构凝聚原著精髓

虽说舞剧是根据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创编而成,但编导鲍里斯·艾夫曼则以戏剧冲突为结构,即在悲剧中有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冲突。原著文字的描绘十分细腻,故事的情节展开及处理皆缓慢且精巧,而舞剧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情节铺展则紧紧围绕一个“情”字。如原著中的安娜与沃伦斯基第一次相遇就看到一个卧轨自尽的女人,而舞剧的开场是以安娜夫妇亲子之情的家庭氛围呈现……又如,文学作品中有安娜、伯爵沃伦斯基、丈夫卡列宁等7人的复杂关系,而舞剧中主要以安娜、伯爵沃伦斯基、丈夫卡列宁三人的冲突贯穿全剧,尤其是内在冲突,如:在安娜与沃伦斯基、与卡列宁之间的冲突中更有安娜自己的情绪冲突和思想冲突,而这种内在的冲突正是这出悲剧的精华之处,它让你清楚看到托尔斯泰和艾夫曼所塑造的安娜,其爱情悲剧是“自然之情”与“人为之情”的博弈而生。舞剧中安娜在家里与孩子的“母爱之情”、在上流社会与伯爵沃伦斯基的“一见钟情”、在赛马场上“坠入爱河之情”等,皆为“自然之情”;而安娜与丈夫的“老夫少妻之情”、“离婚之情”,以及与沃伦斯基在的“爱情破裂之情”等,皆为“人为之情”。正是这两种情感的单纯交织与冲突不仅使舞剧的结构简洁精炼,而且使得作品的主题清晰明朗。不像有些舞剧,有舞没剧,即没有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冲突,更没有内在的冲突,即人的关系与心灵关系的冲突。

经典音乐烘托舞蹈情境

众所周知,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前期作品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后期则倾向于悲剧性。从舞剧《安娜·卡列尼娜》中所选的音乐来看,艾夫曼是熟知“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的,即舞剧中人物的心灵世界是依托乐曲中的主题音乐来呈现的。如:C大调弦乐小乐曲,作品48(第一乐章:小奏鸣曲式的小品),其旋律起伏较大且流畅而委婉,旋律色彩沉郁且哀怨。又如,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作品74,流露出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悲观之情。此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天鹅之歌”,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的经典,诉说着人类共同具有的情感,其基调完全与舞剧《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内心世界吻合。不像国内有些舞剧的音乐为了所谓的“奇葩”,以京剧或昆曲来哗众取宠,甚至以少数民族的乐曲张冠李戴地套用在其他历史时期的汉族人物上。

肢体语言表达人物灵魂

艾夫曼是一个用身体语言来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大师,剧中双人舞让人惊叹,扎实的古典芭蕾基础融入现代舞蹈的元素,动作编排也不局限于人体动律的“十二方位”、运动的“四大要素”和动作的“八大元素”, 其创意性且丰富的舞蹈语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如:安娜夜奔与沃伦斯基约会跳的那段双人舞:冲、滑、飘逸、大起大合,似一组组流动雕塑的舞蹈造型,“相见恨晚之情”如决堤洪水汹涌而出……又如,安娜与卡列宁的双人舞:压、拧、忽离忽合,似一幅幅木刻画,将纠葛、压抑不甘之冤情嵌入心坎。这种既有力度、支点、流动、路径和把位,又有双人韵律、空间及造型的双人舞进一步推进、转化和描述了剧中的人物关系。反观有些舞剧中的双人舞,都是千篇一律的“如漆似胶”、“缠绵不断”;没有身份、性格及年龄关系的区分,而且竞相模仿“一招鲜”,误认为克隆、拷贝就是原创。

当下许多的舞剧创作皆充分利用舞台剧场制作的所有元素,目的是想创造出绚丽多姿、具有立体感的戏剧效果。可结果是其服装、道具、灯光、布景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皆让人感觉整个舞台上金钱在闪烁。《安娜·卡列尼娜》的舞台美术简洁精致,无论是服装,还是道具皆是人物、剧情与意境的烘托与陪衬,是画龙点睛,而不是喧宾夺主。

艾夫曼说:“舞蹈对我来说并不是身体上的拓展,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安娜·卡列尼娜》对迷茫于舞剧创作方向的人来说充满了救赎的力量。

猜你喜欢

舞剧安娜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安娜作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与圆有关的中考压轴题
冯双白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
做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