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匠的舞步

2016-06-13郑慧慧

上海艺术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代舞玛莎芭蕾

郑慧慧

玛莎·格雷姆是除伊莎多拉·邓肯外,最为中国人知晓的美国现代舞大师。她的“收缩—伸展”技巧在中国也几乎等同于现代舞技巧地被广为传播。但遗憾的是,除1983年美籍华人王晓蓝女士介绍格雷姆的真传弟子鲁斯·帕克斯为当时中国舞蹈的一代骄子华超、刘敏、王玫等舞者举办过短期学习班外,广大中国舞者和大众没有亲眼见过她的作品。这次国际艺术节,具有90年历史的美国玛莎·格雷姆舞团为中国观众带来了格雷姆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大师虽已仙逝,但见舞如见人,大师作品的原貌呈现,使我们既目睹了舞蹈巨匠的风采,又不断被拨动着心弦……

舞出时代情感和生命的经验

低沉、压抑、激昂、坚毅的音乐声中,舞者用强劲、顿挫的律动,粗粝而棱角分明的动作线条和舞姿,顿挫坚实的步伐和强烈爆发性的跳跃,展开了《深沉的乐曲》和《编年史》的表演。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古典芭蕾的优雅,也没有现今舞蹈的流畅和丰满,但这就是玛莎·格雷姆,这就是玛莎·格雷姆在上世纪30年代用她独特的舞蹈语汇向人们表达出的时代情感和内心的灵魂风景!格雷姆认为舞蹈的本质是表达人的灵魂的景观,表达人类的情感,她曾说:“舞蹈既然是生命的经验,这种经验就必须随着时过境迁而变化”。1 20世纪初以来,西方由于经济大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社会的动荡和旧次序被瓦解。在这个体的价值和尊严被尖锐的社会矛盾所碾压时,格雷姆毅然与她的老师丹尼斯的东方情调和唯美风格决裂,她要用舞蹈表达个人对社会的看法,反映时代投射于艺术家心头的苦闷和冲突。在《深沉的乐曲》和《编年史》这两部直面美国社会问题,并一定程度指涉西班牙内战的作品中,舞者身着长裙围绕一条白色长板凳而舞,通过舞者与板凳之间各种动态和造型的意象,象征而又真切地表现了战争带给人们桎梏般压抑的痛苦回忆;又通过“1914的幽灵”、“街上的脚步”和“行动前奏”三个片段,在由12名舞者警戒、坚毅地舞动所营造的沉重的空间感中,展示了西班牙内战所带来的困扰着欧洲民众的社会问题。而通过屏幕让观众所看到的格雷姆亲自表演的《悲悼》,则透过被包裹在巨大黑色尼龙布中的舞者身体的种种扭动和在蜷缩与伸撑之间的挣扎,抽象而集中地表达了人类在束缚中的种种悲情。这些舞蹈看起来有些艰涩和强硬,远没有芭蕾那样令人赏心悦目,但它却是当时代真实的情感和现代人生命的体验。

此前,除了原始社会视舞蹈极其神圣外,舞蹈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就是愉悦的代名词和美丽形体的展示。西方芭蕾在十九世纪末又已将神奇的童话和浪漫的爱情故事演绎到无比精美和技艺非凡的经典阶段。然而,当新世纪来临之际,邓肯以自然自由的舞蹈冲破了芭蕾几百年来精心编织起来的技艺罗网,找回了舞蹈表现人的心灵的真谛,丹尼斯借助东方舞蹈寻找精神的寺庙。而玛莎·格雷姆则把舞蹈的视角投向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一位美国的作家用以下的诗句描绘格雷姆的舞蹈形象:在沙漠上,一个生灵,赤身裸体,野兽一样,他蹲在那里双手捧着自己的心,张口品尝。诗人问“朋友,味道怎样?”“苦……苦”他说,“但我喜欢它,因为它味苦,因为它是我的心。”玛莎·格雷姆开创的正是这种似“拿着鞭子抽打这个社会”式的,与芭蕾艺术完全不同的舞蹈来表现时代的情感和生命的状态。“让身体和谐地承载了生死与爱的所有素质”,2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舞蹈观念,改变了舞蹈的社会地位,使“舞蹈对这个世界所以有着这样恒久的魔力。”3由此可见,格雷姆树立起的是现代舞的一种精神,一种值得传承的,对社会现实生活反映和揭示出人类灵魂深处景象的舞蹈追求。

开拓表现现实生活和具有个性特征的舞蹈技术

玛莎·格雷姆的作品不仅题材和内容完全有别于古典芭蕾,而且动作和形式也完全与古典芭蕾相左。因为她说:“20世纪人类思想变化的结果,必然地产生了新的或者与其更相关的动作。假如我们完全脱离古典芭蕾舞蹈的形式,并不表明古典舞蹈训练本身有何错误,只是明显地发现它的不完善,已不能适应人类思想和身体都变迁了的时代。”4

因此,在《深沉的乐曲》和《编年史》这两个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格雷姆如自己所言“舞蹈家决定抛弃美丽、优雅、浪漫。并通过他们的形体动作向世界宣告,我们属于20世纪,我们要以当代的行为模式揭示生活。”5她力求动作简洁,但充满激情和力量。其中尤其给人影响深刻的是“步伐”。 格雷姆的舞蹈步伐与芭蕾脚尖上的漂浮感相反,重拍往下,强健有力,时而顿促、时而急速;时而后退、时而迂回,极富表现力。美籍华裔舞蹈家王晓蓝特别欣赏的《编年史》中“街上的脚步”片段,她认为这段舞蹈“单纯,但情感氛围浓厚,其中的灵感和激情是那个时代从未出现过的。”正是对格雷姆舞蹈步伐独特表达的赞美。

与邓肯以自然即兴的舞蹈冲破芭蕾的罗网不同,格雷姆是西方现代舞中最早建立起新的舞蹈技术体系的大师。因为她认为“舞蹈是一种艺术,舞蹈需要技术,舞蹈家需要接受训练。”6但她所要创建的是具有个性特征的舞蹈技术,即符合她对舞蹈表现的理解和服务于她的表达内容的舞蹈技术。由此,她认为第一阶段是身体能力和动作技巧的训练,使身体得到开发和塑造,第二阶段是自我本质的开拓。即对有个性特点的舞蹈技巧的开拓。进而,她又表明:自我本质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培养对事物的好奇与关怀态度。主要的关键在于:你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你是唯一的,你只有一个,这个自我如果不能完成,你即失去一样极重要的东西。光有野心还不够,你必须充分承认开发自我本体的重要。7

在这次展演中,我们见识了格雷姆的“地面技巧”是怎样形成的,就如她在创作手记里写道:“舞蹈的形式——不论是旋转、匍匐、蜷缩或是从空中跌落,都是人们在战争中的切身体会”。她正是根据这些切身体会而提炼出跌落在地后翻滚的“地面技巧”,开创了舞台地面空间运用的先河。在《春之祭》中,我们也见识了格雷姆著名的“收缩—伸展”技巧,这是一种为了揭示人的最隐匿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最原始的本能的身体技巧。它以体现生命脉动的呼吸为原动力,以腹部为发力点,通过对被其视为人体的生命之树的脊椎动作的开发,发掘出了从未被人们所重视的躯干的表现力。在近乎痉挛般的紧张收腹弯曲脊椎,以及随之而来的脊椎有力的伸展之中,传达出内心强烈的冲突与撞击,而脊椎带动身体的螺旋式旋拧则又蕴含着多种心理情态的外显。真是“唯有通过自我本质的开发,个人精神之旅当中的悲哀、愁苦和甜美才能再被观照”。8我们且不提格雷姆后期作品是如何运用“收缩—伸展”技巧,透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的潜意识的本能,揭示隐匿在人性之后的秘密,进而真实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就本次展演的《春之祭》而言,就能看到格雷姆运用“收缩—伸展”技巧对这一世界名作作出了自己独特的阐释。她没有局限在表现原来由斯特拉文斯基和尼金斯基所表现的“西伯利亚凶悍暴烈的春天”和“斯拉夫蛮族的祭祀仪式”,而是创造出一种出于20世纪发达工业时代的残酷。由以“收缩—伸展”技巧表现出来的身体的扭曲和窒息感制造了极致的恐怖,表述了在一个对他人苦难普遍冷漠的环境里,当命运的随意拨弄、无理性的荒诞和野蛮成为生活中不能幸免的部分时,个人如何恐俱地“活着”,死亡如何残酷地到来的过程。这种完全由象征性的身体动作技巧的表达,使在展现人的悲痛、绝望与恐惧中,格雷姆的舞蹈语言无疑成了能与毕加索用扭曲变形的绘画形象,斯特拉文斯基强劲蛮横的音乐节奏语言具有同等独特价值的艺术呈现。总之,“玛莎·格雷姆反对自我表现和即兴的舞动,亦避免了那种所谓完全的内模仿和非理性,没有成为纯粹的酒神的发泄,而是用相应的技术来表达她的内在需要。”9

在这次上海国际艺术节引进的众多的外国舞蹈作品中,既有经典的芭蕾名作和世界顶级舞者的表演,又有前卫的当代舞和精彩的现代芭蕾。而玛莎·格雷姆舞团所带来的早期现代舞大师的作品有它独特的意义。笔者认为它不但让我们百闻不如一见,更能启示我们思考现代舞的精神和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现代舞的反叛是为了使舞蹈跟上时代的步伐,承担起反映社会的责任,而现代舞的技术和形式所昭示的是为了表现相关内容和展现个性的创造。

1.【美】玛莎·格雷姆:《血的记忆》,台湾刁筱华译,时报文化 1993年出版。

2.【美】玛莎·格雷姆:《血的记忆》,台湾刁筱华译,时报文化 1993年版。

3.【美】“格雷姆论文摘要”,出自欧建平编译《现代舞》,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4.【美】Marta Graham: A Modern Dancers Primer for Action in Dance 转引自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5.【美】多丽丝·韩芙莉《舞蹈创作艺术》,郭明达、江东译,中国舞蹈出版社,1990年出版。

6.【美】Marta Graham: A Modern Dancers Primer for Action in Dance 转引自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7.【美】玛莎·格雷姆:《血的记忆》,台湾刁筱华译,时报文化 1993年出版。

8.【美】玛莎·格雷姆:《血的记忆》,台湾刁筱华译,时报文化 1993年出版。

9.【美】约翰·马丁著,欧建平译《舞蹈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7月。

猜你喜欢

现代舞玛莎芭蕾
海滩芭蕾
春天的芭蕾
历史尘埃:回溯中国现代舞的早期发展
不论何处,芭蕾跳起来
现代舞创编性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寄往伦敦的爱情
展望西方现代舞在中国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