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核心基础

2016-06-12吴颖民

教师·上 2016年5期

吴颖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整个国家更加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科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但是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我们的教育走向了死胡同,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越走越远。中小学生的知识是越来越多了,但是道德水平和体质健康是不是也同步提升了呢?特别是面对新的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我们的教育能否适应新的产业革命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大家如果关注产业革命方面的变化的话,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概念,叫工业4.0,工业4.0是什么概念?也就是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电力的应用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到了工业3.0,就是自动化时代,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工业4.0时代就是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正在改变过去的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是更加个性化、特色化、私人定制化的新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更需要的人才是更有想象力、更有创造性、更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能够很好执行命令的熟练员工,这种变化对我们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有更好的创新意识,最根本是要有很好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思维、想象力、创造力这样能力的新型人才?

21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反思,我们为什么不能培养创新人才?我们的教育在基本理论上出了什么问题?在指导思想上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这就是我们思考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的核心基础是什么?

我们都是中小学的校长、老师,我们都很熟悉这些概念,我们经常讲,要让孩子们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什么是良好的基础呢?这里有不同的理解,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比较公认的是两个说法:一个是德智体美劳的说法,从这几个方面去探讨我们基础教育的功能;另一个说法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中小学校要为学生这“四个学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拓展,比如说我们讲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沟通等。这些都是我们把四个支柱、四个学会拓展和具体化的表现。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包括三大组成部分:核心知识、核心素养、核心能力。

1. 基础教育核心基础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基础教育功能的关键内涵是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为今后发展留有空间,不提前、不推后,把握好敏感期、关键期。我们讲的奠定基础,只需要奠定核心的基础,关键的基础,而不是所有的什么样的基础都要。特别是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知识量的增长加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基础知识内容的筛选更要用新的价值取向来重新审视。一定是为未来学习发展作必要的准备,而不是说所有事情都要在中小学来解决。现在的问题,把中小学的功能无限地扩大,以至于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学得过多过杂,做了很多事倍功半的事情,得不偿失。

核心基础的逻辑终点是什么?我们认为要把培养能够为社会(这里包括为个人、为他人、为组织)解决问题的人作为一个价值取向。简单地说就是“成就自己、奉献社会”,成就自己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奉献社会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从小学算起那就是12年,从幼儿园算起那就是15年,在这期间孩子们在长身体、长知识、学做人,形成对社会的认知,这样的特定阶段时间是有限的,有限的时间孩子该做什么事,我们必须很好地去把握。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基础教育的任务,知道我们该做什么。

我们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强调不加速、不跨越,尤其不要用“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来误导我们基础教育的方向。我们特别要强调,人生一定是一场马拉松,一定不是一场百米短跑。尤其不能用天才儿童这样的标准来看待、评价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的孩子,尤其不能以精英的标准来评价每个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重视的是必要的基础、必备的品格,不要把后续学习提升的东西放在了中小学的阶段。当然,我们不能错过最佳期、敏感期,我们一定要精心去甄别、筛选必学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核心基础我们强调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基础、一个是核心。这个核心基础包括什么?我们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述:一是核心知识,二是核心素养,三是核心能力。

展开来说,核心基础包括核心知识、核心素养、核心能力,什么才称得上真正的基础?我们提出了四个度的评判标准,一是高关联度,今天所学的东西跟以后的学习、生活、成长,走入社会能否健康生活、幸福生活有巨大的关联,比如说“字、词、句”这些基本的东西没有掌握,那你怎么写文章?怎么谋篇布局?那就没有办法。比如说你1、2、3、4、加减乘除都不懂,那你在数学上不能继续学习。你ABC字母不懂的话,那你没法学习英语,这就是高关联度。

二是高持久度,今天学的东西是会一辈子产生作用的,不是短期内失效的。一个人养成一个卫生的习惯,是终生受用的,学习的习惯、思维的习惯、良好锻炼的习惯、尊重人的习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是高持久度的,一辈子都有用的,不是今天有用,中小学结束后就没有用了,而是持久地发生作用,持久地产生效益。

三是高被依存度,这种知识、这种能力,是后续发展的基础,以后都会有用,就是高被依存的素质。你有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跟你小时候有没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从小养成洗澡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一辈子都会有作用的。他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是依赖于小时候所奠定的基础。

四是高迁移度,这种知识、这种能力会迁移,这种素养会迁移,使他在其他的领域都能够产生很好的发展。我们叫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这样的东西叫做高迁移度。

2. 核心基础的内在逻辑

第一,核心知识。这里涉及我们对知识的分类,我们知识的分类通常是这么来分的,一个是陈述性的知识,或事实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这类的知识需要吗?当然要。但是如果我们大脑让这一类的知识占据了太多的内存,我们花太多的时间去记忆、储存陈述性的知识,今天看来没有太大的必要。老实说,现在成年人已经很习惯不懂的东西就去百度、谷歌,现在机器已经储存了人类海量的知识。储存这样的知识应该不是我们大脑最重要的功能。还有一类叫做策略性知识,是回答如何正确做事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策略性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日益引起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关注。

我们把知识作为一个简要的分类之后,来看一下在这样的浩瀚的知识的大海里面,孩子们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什么地方?是让他通过我们的课堂、学校活动更好地掌握策略性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把时间大量地用在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上。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实际上让孩子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记忆大量的陈述性知识方面,以至于学生没有很好地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些核心知识就是具有较强迁移性的、建构性的基础知识。

第二,核心能力。我们特别强调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大家知道还可以做很多的细分,思维里面有发散、集中、推理、批判、想象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学科教学里面要很好培养的。还有是问题解决能力,它是一个综合能力,人类要靠迎接挑战解决问题求生存。

第三,核心素养。大家知道核心素养的概念最近是一个热词,因为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来做这样的重大课题——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研制,现在研究报告已经出来了,正在征求意见和进行修订。根据我们自己的研究分类,跟课题组提出的三大领域九大指标有对应也有交叉。

在核心素养方面,我们提出了五大素养,一是学习素养。中小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群体,学习素养包括兴趣爱好、态度、习惯、方法、策略、意志、毅力等。学习首先有态度问题,是否认真、踏实、专注,通常小学强调踏实,但我更看重兴趣、求知欲望的培养,这才是终生受用的素养。关于学习素养方面,我们老师、校长是比较熟悉的。

二是关系素养。什么是关系素养?人一活下来就有非常复杂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同事、朋友等。但是归结起来关系素养可以分为这么几个类型:①人和自己,如何处理你自己的内心和你的愿望之间这样的关系,如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如何促进自身的发展。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③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体的关系。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我们如何去处理好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关系素养教人学会如何做人,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如何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融入这个群体,如何去对待自然环境,去敬畏保护自然。这是中小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素养,是人生成功幸福的关键,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关系素养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生命素养。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关于生命素养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是非常缺乏的,比如说人怎么来的,人来到社会、来到世间,有发生、有发展,也有消亡,我们如何去认识生命的发展规律,如何去认识生命的价值,如何让生命更健康成长,如何彰显生命价值,如何去保护、爱护每个生命。中小学校一定要加强生命素养的培养,包括性别理解、性别尊重。

四是文化素养。大量的课程是文化课,既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社会科学,学校所开设课程的学习,培养的就是文化素养。

五是情意素养。这是人情感、性别、心理等方面的素养。现在看来情意素养越来越重要,我们这些年大家关注的情商,实际上就是情意素养,现在我们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里面我们讲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意素养就是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领域的事情。知识、能力和素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简单回答,知识就是要学什么的问题,讲核心知识就必须对要学的东西进行必要的筛选、必要的净化,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应该成为中小学生们都要学的东西。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必要的净化,这一部分必备知识我们叫做核心知识,

素养是什么?素养是学习的结果,是学习了知识之后在人个体沉淀下来的内在的一种意识和能力,是隐蔽的潜在的能力。素养就是你学习的知识忘掉之后所剩下的那个东西。也许你学过的知识忘掉了,但在特定的情境里面,表现出合理的行为这就是素养,它是学习过程的中间结果,相对是静态的,是一种能力的潜在形式,也就是说能力是外在的,是一种行为表现,但是能力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素养,它对能力有预测功能。能力一定是在具体情景里面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一定是看得见的,可以观察的;但是素养通常是观察不到的,或者说不容易观察到的。

二、如何回到核心基础?

如何才能把核心基础落到实处,如何使偏离的列车重新回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以下几个关键是不可缺少的。

1. 基于素养的课程整合

其一,课程整合,这里涉及学什么的问题。我们中小学都有自己的课程、有自己的学科、有自己的教材。我们过去希望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深一点,以至于让学习知识这样的压力占据了孩子们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涯。今天,我们来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功能,我们不能让知识的存储任务占据了孩子们太多的内存,一定要不断地去选取最有价值、有高迁移功能的知识作为中小学最重要的学习素材,必须对课程重新进行整合。首先要对知识进行净化,哪些是必不可少的、非学不可的,才放到中小学的教材里面来,才成为中小学的课程标准,而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成为中小学的学习内容。我们如何把现在学科进一步整合,让孩子们生活的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新的东西。我们过去批评教师本位、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今天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为中心、学生本位,更好地去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体验为基础来组织教学,必须有个整合。

其二,拓展,尤其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除了要掌握的规定知识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的领域,应该有拓展,应该有选择,应该有差异化的学习方向。净化的问题我们有这么一些想法,怎么样让现在过多、过杂、过于陈旧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净化?今天我们国家有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理念叫做绿色。绿色的理念很好,是更加遵循规律的,更加注重生态的,而且是更好地遵循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这里面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究竟该学什么?哪些是最有价值的?而价值的判断是有标准的,尤其是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四个度的标准,怎么样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材料如何让孩子们保持浓厚的兴趣,这是很重要的。

其三,要明确知识是手段还是目的。现在我们常常把掌握知识看作目的本身,因为大家很熟悉的一句口号“知识就是力量”。中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是针对迷信愚昧的反科学的舆论充斥整个世界发出的声音,对科学的进步和普及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更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已经不是知识本身,更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今天的价值取向已经不同了,学知识本身是为我们更会思考问题,而不是掌握知识本身。所以这个是需要去明确的。

其四,怎么样让孩子们真正减轻负担。时间是一个常数,你在这个时间里面做什么事,决定孩子们怎么发展。还有,我们如何把握学习的度,因为基础教育是一个奠基的工程,不是学习的全过程。现实中这个度往往把握得不好,很容易无限延伸,不断地加深、加快、提前以至于最重要的任务没有在这个阶段完成。

关于知识净化的问题,要改变早学、多学、快学,太多、太快、太难的局面,减少数量,降低难度,放慢速度。

2. 发展的学生评价

如果按照我们核心基础的分类,也就是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按照分类来实施评价,这里面有一个评价体系的重构问题,不能只是关注他的知识掌握,更要关注他的素养形成。这个素养尤其是思维能力,如何去关注评价他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有了更多、更好的方法。过去我们学生的评价比较多的是用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占据了学生评价里面最大的分量。我们的家庭报告书,最重要的是成绩,比如有平时、有中段、有期末的考试,好一点的学校还有参加课外活动的表现,或者参加小课题的表现,还有一些参加社团的表现。如果我们要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他的学习素养,包括态度、习惯、积极性等,如果说我们有一个统计的数据的话,可以有一个更好的观察、更好的评价。我曾参加过一个教学观摩活动,学生每人有个平板电脑,老师会通过这个平板电脑来发布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抢答,抢答可以记录你的抢答时间,可以了解你的参与热情和反应速度,可以知道你的答案。等到一个周期结束了之后去评价孩子们的成绩高低,这个过程完全可以参考。现在利用大数据可以很好地来解决全面评价问题。再一个是核心能力,在不同的场景,我们让孩子们去参与活动、做课题,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行为方式完全可以看得到他的核心能力是怎样的。纸笔考试能反映的孩子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要摆脱纸笔考试的束缚,才能更好地发展孩子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与方式再造

课堂是学生校园生活、教育生活里面最主要的载体,如果课堂不改变,学校教育还是老的传统的方式。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从课堂引发革命。每堂课40~45分钟,如果每堂课把目标指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日积月累,学生的这种素养是完全不同的。这里面一定要从课堂的组织形式到策略方法、手段进行改变,像今天我们大家很熟悉的,特别是在中学里面比较多的选课制、走班制,让孩子们学习的内容上、进度问题上、学习的风格难度问题上有所选择,然后因人而异来组织教学。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转化。高级思维是倡导分析、综合、创造。现在,脑科学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很多新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关于大脑神经细胞发育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的神经细胞只有建立更多更密集的连接才有更高效的思维。为什么我们主张孩子们学习要用多种感官,有视觉的应用、听觉的应用、皮肤四肢触觉的应用,多种器官同时参与感知,有利于大脑神经细胞建立更多的联系。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减负增效的关键。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从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转变。低级思维是德国学者赫尔巴特提出来的,了解、理解、应用这样的路子,就是低级思维,也是传统的、大家比较熟悉的做法。高级思维是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情景的设计,情景设计给一些暗示,一定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创造一个情景;再抛出问题;然后学习者就这个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确定了假设之后进行推理,进行实验,进行各种各样的论证;最后进行检验,来证明你的假设是否正确,不断循环,由低到高,这样的思维训练我们叫高级思维。它更多的是分析、综合、创造、想象,而不是简单的理解应用。

学习金字塔理论大家一定并不陌生,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会有不同的学习成效。如果你只是看,只是听,可能知识遗忘会比较快;如果又看又听又记,可能你会更深刻一些。最有效的学习是你自己通过看、听、做,最后你把你懂的东西讲给人家听,你做小老师,做传送者,就能最好地掌握。自己明白,跟讲给人家明白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很多的情景里面,孩子们做小先生,让孩子把自己懂的东西讲给别人听,让人家懂,这才是一种最好的学习,这是学习金字塔理论。一定要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分享,不仅仅是听,不仅仅是看,不仅仅是动笔做,更重要的是包括讨论、分享,大家更好地来激发各自的思维。我们要用这样新的理论推动我们的课堂改革,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4.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要实现思维课堂,要注重思维品质,教师自身的发展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知识的来源非常丰富,孩子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获得知识信息。学习过程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学习的材料主要来源于老师,现在课堂的单一渠道正在改变。在这种新的环境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激发者,着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老师需要转变角色。

我们认为,老师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这个核心技术是提问的技术和激发提问的技术。我建议老师们可以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回看,你就会知道你有哪些问题,你提的问题有多少是好问题,有多少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请你做一个筛选统计。常常因为老师的问题本身含金量不高,没有很好把学生的问题挖出来。一些老师的问题是“哪个答案最有想象力”,同学们都指向了虚拟化的答案,这个问题就到此为止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提的话,会更丰富。今天那么多的答案,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那又因为什么?还有补充的吗?你喜欢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同样喜欢这一个答案,理由也可以不同的,完全用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问题,思维的活跃程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要让每个课堂充满探究,真正成为思维课堂。让探究成为一种常态,而不只在探究课里才有。美国的课堂学习内容比我们少很多,他们难度也比我们低很多,课堂压力没有那么大,习惯于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从整个的教育结果来看,中国孩子学了很多的东西,但是创造性、创造能力不高不强。我们看美国大片,对其想象力我是非常佩服的,怎么想得到这样的情景?我们的影片通常缺少悬念,而且很多东西模式化。我们要反思我们学那么多东西,赶着进度学那么多的东西,究竟是否值得,是否应该?这是我们整个基础教育要反思的问题。

三、如何应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

教育部正在验收课题,完善和修订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以这个指标体系来指导中小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我们借鉴国外的核心素养,例如,苏格兰卓越课程目标:第一是让孩子们成为成功的学习者,第二是成为自信的个体,第三是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第四是成为社会的积极贡献者。

我们国家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可分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部分。核心素养的制订有三个指导思想或者三条原则:第一要有时代性;第二,体现民族性;第三,是科学性以及国际接轨的问题。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核心素养分为九大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是到目前征求意见之后形成的九类,这九类的核心素养就跟学科没有直接挂钩,没有语文、数学这些字眼了,变成了最新的这么一个核心素养的九大指标。

我们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要核心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再细化的话,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有四条:一是逻辑思维;二是批判思维;三是想象力;四是创造力。核心能力一定要聚焦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我做个简单小结。根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我们如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最终指向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要重新审视我们对基础的理解。什么是基础?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基础?怎么样才能奠定核心的基础?是要做筛选的,把我们最有价值、最有关联的前沿知识选进来,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用新的评价考查的方式方法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尤其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孩子们的核心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根据作者在教育部“名校长领航班”周大战工作室授牌仪式暨校长专业成长研讨会上的报告录音整理,有删减。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