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抱月壶”创作漫谈
2016-06-11张宇峰
张宇峰
摘 要 宜兴紫砂壶艺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造型何止万千,其设计灵感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将月元素融入紫砂创作,设计这款“三环抱月壶”,本文就此壶来谈谈它的创作过程。
关键词 创作动因;文化内涵
宜兴紫砂壶艺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造型何止万千,其设计灵感都来自现实生活,如“石瓢壶”、“竹节壶”、“南瓜壶”等都是仿生活中的实物而来。纵观历代紫砂造型,其创作来源不外乎两种。一是取材于自然形态的造型,有的直接取材于自然界中瓜果、树木、虫鱼、鸟兽的造型,如“柿子壶”、“佛手壶”;有的则仿照自然形态,加以抽象的变化,如“鱼化龙壶”、“托月壶”等。二是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器具,从中受到启发的造型,最典型的就是“石瓢壶”。将月亮元素融入紫砂创作,设计创作了“三环抱月壶”(见图1),现谈谈它的创作过程。
1 “三环抱月壶”的创作动因
月亮,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从传说到典籍记载,可以看到隐现其间博大精深的月文化。月是物质的,月又是精神的;月是时间的,月又是空间的;月是生命的,月还是文化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对月抒发的各种思绪,总会成为美的意蕴。
紫砂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一件紫砂艺术品百看不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然而制作一款世人认可的上乘之作尚且殊为不易,更遑论完美的艺术品。如能将月这一主题入壶,二者可相映成辉。
以月为题材入壶的作品有很多。如周桂珍的“追月壶”,整个壶身呈月型,下圆向上翘起,肩部两条充满生命力的弧线似弯弯的月牙。又如“却月壶”,基本上是大半圆形,底部呈弧形凹陷,形状更似却月。而朱丹的“心月壶”则更像一轮扁月,那圆溜的弯嘴、桥钮,圆把与壶身是那样的协调,圆浑、柔美中渗透出慢工出细活的痕迹。
作为一名紫砂艺人,在传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作品综合反映了自身的艺术素养、思想境界与技艺水平。如何将作品创作出自己的特色呢?
“三环抱月壶”以月入壶。壶身呈倒扣的碗形,半月状剖面,壶身饱满丰腴。一弯嘴和耳形壶把弯曲有度,与壶身对应,把端置一飞,便于端拿。壶盖微拱,盖线清晰,顶端为一小扁圆钮,经明接处理简洁不失灵秀。在壶下腹加三条均匀的线,凹凸分明,似水面的波纹,既提高了工艺难度,又增添了观赏性,如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
运用线条作为装饰的手法很常见。直线与曲线,这两种看似简单的线条可以勾勒出无穷无尽的变幻效果。线条的运用能反映陶艺人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三环抱月壶”采用凹凸线,位于下腹,宽度适宜。三根凸线宽约2.5mm,线间隔约1.5mm。将脂泥敷在壶把下端,半干时用线杠定型并清理干净。这样处理之后,线条就会细腻柔和,月亮的灵动呼之欲出。
2 “三环抱月壶”的文化内涵
“三环抱月壶”整体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因而观壶如望月,思念之情如江水般绵绵不尽。壶身三条线似水纹,水具备值得人类学习的特质,其中的恒顺、包容、调和等契合圆器造型。圆润的壶身如江水托月,更暗含高举心中明月之意:知进退,常自知。
一把小小的紫砂壺凝聚了艺人对生活的真实感悟,赋予了艺术的情感,饱含真情,弥足珍贵。有“三环抱月壶”陪伴,相信时时都会提醒自己,不要忘却心中的那一轮明月。
参 考 文 献
[1]许梅英.以简练塑完美形象的紫砂“半月壶”[J].江苏陶瓷.2013(03):28.
[2]吴伟华.追溯清代晚期紫泥古韵“周圆壶”的审美艺术[J].江苏陶瓷.2013(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