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演进研究
2016-06-11亢燕
亢燕
摘 要: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中介”能力的大小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之下,互联网企业不断挑战商业银行“信息中介”的地位。商业银行只要做好顶层设计,实施平台战略,着力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将其打造成商业银行“线上+线下”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并发展成为接触客户、感知客户的重要渠道,以及实现网点转型、主动服务客户的重要途径,就能形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互联网金融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演進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孕育与爆发,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并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同样面临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与自身业务、产品乃至运营模式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等技术已经向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信用中介等业务领域渗透,获得了初步的应用,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替代作用逐步凸显,并且快速发展、成长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业务。总体来看,目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冲击着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对其业务产生了极大的改造与重塑;另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向着更加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诸多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的改造升级。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这一概念,由谢平、鄒传伟等人最先提出, 他们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网络支付、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 云计算三大支柱的支撑下,将使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及风险分担上的成本变得非常低,中介机构将因为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消失。这种依靠互联网摆脱了金融中介机构的金融新模式,就是互联网金融。黄旭、兰秋颖等人提出,国内外学术界之前并没有出现“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内容多以“电子金融”(Electronic Finance, E- Fi-nance)作为关键词,用以描述20世纪 90年代前后开始的第一轮互联网革新。“互联网金融”可以理解为“电子金融”的升级版。霍学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融入金融领域的产物,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引入了新颖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类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加速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和定价能力、促进监管自动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提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可见,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学术界的理解与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深入的过程。本文所说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金融业务。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造成冲击的原因
(一) 互联网金融具有更强的创新力
总体来说,互联网金融进行创新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需求推动、技术推动、制度变革、转嫁风险、降低成本、规避管制。其中,需求推动、技术拉动是最主要的动因。借助于互联网的先天技术优势,互联网金融比传统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通过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显著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简化交易流程,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
客观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并没有解决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即理财产品品种少、小微企业贷款难度高等。但是,P2P 网贷平台、众筹模式、阿里小贷等一批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部分缺陷。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互联网理财产品,如余额宝、理财通等,使得我国居民的资金出现了明显的转移,商业银行被迫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并结合互联网特色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力求在互联网金融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金融业务创新,保持自身的市场份额。
(二) 互联网金融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来说,由于投资者和储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而在进行交易时,信息充分的一方往往会采取对其有利的策略,进而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信用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的基础,金融中介成为扩张信用、规避道德风险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利用其规模经济的优势,通过搜集相关数据形成自身的数据库,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有效监督,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优势,金融交易双方进行有效的交流,及时、有效地交换双方信息,进而能够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另外,借助互联网可以进行消息的组织、排序,进而能够帮助交易双方找到所需信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靠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获得的客户交易和行为相关数据,具体分析、预测客户的实际需求,并能够以此作为客户信用评级的依据,进而有效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 互联网金融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运营模式不同,互联网金融借助于互联网“平等、开放、分享”的先天优势,使得其业务办理具有客户参与度高、具体操作更便捷、中间成本更低、部门协作性好等诸多传统商业银行不具有的优势。通过采用虚拟的运作方式,互联网金融可以不依赖于实体网点,而是借助网络终端设备和网络,借贷双方就可以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中进行交易,节省了大量的实体运营费用。另外,借助于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客户信用评级可以根据历史信息直接完成,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费用和时间,而且更加准确,对客户的约束力更强。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
(一) 全力推进产品及服务创新
传统的服务态度、水平成为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重要依据。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必须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只有基于此理念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商业银行竞争中保证自身的客户粘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以产品或银行为中心的创新方式,必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机制。综合运用多种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变化,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二) 提升商业银行内部机制效率
互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等优势,为商业银行推进运营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商业银行应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及相关技术,建立全方位的数据体系,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明确自身客户的消费规律和未来需求,较为精确地预测未来,进而提前进行布局,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同时提高客户的用户体验水平。另外,借助互联网能够有效的整合商业银行的内部数据,探索相关政策、决策效果;利用大数据挖掘海量数据背后规律,取代人工控制的主观影响因素,承担经营管理职责。商业银行管理层不需依赖业务部门的人为建议,可以依据大数据决策系统进行决策,分析事物发展的实时进展和内在规律,提升决策水平。
(三) 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对待互联网金融采取了积极的态度,2015 年 7 月发布的《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是最好的体现,其中提及到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如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银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等。因此,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时,应借势发力,首先利用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平台、资源等,開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开设新渠道,搭建新平台,开展新业务,融入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势中,再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引导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动向。
四、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之下,互联网企业不断挑战商业银行“信息中介”的地位。商业银行只要做好顶层设计,发展平臺战略,着力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将其打造成商业银行 “线上+线下”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并发展成为接触客户、感知客户的重要渠道以及实现网点转型、主动服务客户的重要途径,就能形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互联网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学文. 发展互联网金融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J]. 互联网金融,2013, 1: 8-15.
[2] 曾国安, 胡斌.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J]. 经济纵横,2014, 12:64-70.
[3] 王曙光,张春霞.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 长白学刊,2014, 1: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