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结“吊瓶森林”

2016-06-07常晓

人人健康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吊瓶输液门诊

常晓

“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提出的用药原则。不过,在我国,受于各种因素影响,过度输液、吊瓶森林是常见的现象。很多病人甚至到医院看病时直接就要求输液治疗,觉得可以“速战速决”。事实上,合理的输液确实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但一次差错也可能让一个生命消逝。正因如此,长久以来输液安全问题一直深受关注。

近段时间,浙江、湖北、内蒙古等全国多地纷纷叫停门诊输液,意在减少甚至杜绝过度输液。江苏省卫计委更是要求,2016年年底前,江苏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外)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也就是说,门诊不允许开输液药品、输液,今后患者输液只能去急诊或者住院。一时间,“门诊不输液”的话题成为社会热点。那么,在我国现行阶段,医院门诊取消静脉输液,初衷何在?其能否为医改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输液之惑

输液,医学上称之为静滴、静脉输液、静脉注射,老百姓则称之为“打点滴”“吊针”等。在国外,门诊基本是不允许输液的。在国内,最先吃这个螃蟹的,要数杭州邵逸夫医院。这家医院坐落在杭州市中心,由香港知名实业家邵逸夫爵士捐资建成,开院最初5年就引入了来自美国罗马琳达大学派出的世界一流医学专家和管理精英的全面加盟,当时就没有设门诊输液室。

事实上,“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是世卫组织很早就提出的用药原则。一般来说,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在我国,由中国各大药科大学编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学专业指定教材——《药剂学》第四版对静脉注射也有很明晰的诠释:该药效最快,常作简单急救、补充体液和供营养之用。

以此,我们先来长长知识。这里提到的“简单急救”,一般指患者出现瞳孔散大、心跳骤停等危急情况时所采取的救护措施。而“补充体液和供营养”,则指人体在短时间内失去大量体液,如失血过多、剧烈呕吐、腹泻致脱水等情况下采取的迅速补充人体体液容量,又或当身体虚弱,不能通过食物吸收身体所需适量营养物质采取的措施。对照这个解释,再回想一下,就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有太多输液是不正确的。

不过,长期以来,就是由于输液治疗能给医院和医生增加收入,加上不少患者治病求“速好”的心理等因素,导致输液治疗被普遍滥用。在山西太原一家三甲医院输液室,带着7岁儿子打点滴的李女士向记者介绍,她小的时候感冒发烧,到医院门诊看病,医生开的处方大多是屁股针,打完之后再开一些消炎、退烧药带回家服用即可。如今,带儿子来医院看病,随处都是抱着孩子打点滴的家长,所以她也就“入乡随俗”。“孩子一旦生病一家人都心疼,来医院挂水主要是为了能够尽快缓解症状。而对于挂水的副作用则没有那么在意。”

过度之害

如此看来,时下输液见效快的观念在不少人的脑海里已根深蒂固。一家医院急诊科医生告诉记者,他们经常能碰到特别迷信吊瓶挂水的患者。如果医生诊断后认为不需要输液,患者反而会埋怨医生不负责任。

确实,多年的“以药养医”也养成了诊疗上的一些坏习惯。病不问轻重,进了医院的门,首选的治疗就是输液。甚至没事也去挂几瓶的人也不少,希望以此来“补补身子、活活血脉”,还有患者因医生不给输液而大打出手。这些都说明,当前输液的确太多太频繁,国际上每年每人2.5到3.3瓶的平均水准,到了我国就变成了8瓶,以至于我国都成了“吊瓶大国”。这个毛病不改,浪费钱还算小事,患者身体反受伤害、细菌产生耐药性等方面的问题更突出。

专家就表示,在这些“过度输液”的背后,隐藏着触目惊心的医疗风险。例如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严重的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等问题,长期使用静脉抗生素,还会诱发细菌耐药、二重感染等。以在各类抗生素中毒副作用最小的青霉素为例,尽管其对人体基本没有药理毒性,但大剂量的青霉素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中毒。青霉素的副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青霉素的提纯不足,其中的杂质容易通过输液进入到人体而引起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因程度轻重而表现不同: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据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数据显示,近年来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剂占到77.6%,过敏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病例中,85%以上为静脉给药。

终结之利

其实,滥用抗生素,过度输液,老百姓也有怨言。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液,专家也早有说法。但就是由于长期形成的追求“立竿见影”的用药习惯,输液手段获得的便利,以及部分医生滥用抗菌素背后的利益链条,靠管理层监管和医患双方“自觉”来降低抗菌素滥用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以及国家一系列“限抗”政策的推进,国内多地陆续开始重视门诊输液所带来的问题,并开始尝试取消门诊输液。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一看就明。他们认为,和以往较为温和的方式相比如使用抗生素奖惩制度,此举更显强硬,目的在于从医生处方权上减少不必要的输液,从而降低不良反应,进而改变部分医患认为“输液好得快”“输液能降低血液黏度”“把输液当保健”等错误的医疗观念,还能进一步推进分级治疗。

正因静脉输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却又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所以“叫停医院门诊输液”这项硬性规定的试水,无疑是在“吊针大国”越来越臃肿的状态下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也是医改之路的一项新尝试。其在维护患者健康、优化医疗资源、推进分级诊疗、预防药品不良反应、降低抗生素危害等诸方面,或许都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积极影响。但就当前而言,固有诊疗习惯产生的阻力也不能忽视,医疗系统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一方面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用通俗的语言和浅显的道理来争取更多患者理解这一举措的善意;另一方面,要保持改革定力,不能因阻力大而改变初衷,或者为了减少冲突,让这一改革的步伐有所迟疑甚至停滞。

终结“吊瓶森林”的目的本不在于束缚医生处方权,当大多数患者提高了对输液风险的意识,大多数医生、护士及科室的收入不再与药品挂钩时,我们相信这项举措也就形同虚设,提出这项举措的初衷也已达到。

猜你喜欢

吊瓶输液门诊
门诊支付之变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易移动吊瓶支架
易移动吊瓶支架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