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患:我们本是一条心

2016-06-07成舒婷

人人健康 2016年11期
关键词:魏则西医德医患

成舒婷

最初接触中国式医患关系从《心术》开始。一部《心术》就好像是全国医患关系的缩影。老大刘晨曦,既是一名医术超群的医生,又是“医者父母心”的典型代表,为坚守职业道德,多次与能够救女儿的肾源失之交臂;老二霍思邈,理想主义者,追求公道的英雄主义色彩;老三郑艾平,诠释了当代青年医生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如愿以偿从名牌医科大学毕业,满腔热血地投身到救死扶伤的队伍中,却始终得不到患者家属信任。

虽说类似于《心术》《青年医生》等直击社会痛点的作品成为近年来各大卫视的黄金强档,然而事与愿违,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的频率不降反升,而且愈演愈烈。

毫无疑问,近期最搏人眼球的新闻莫过于“魏则西之死”,大学生魏则西因罹患滑膜肉瘤,辗转多家医院住院治疗,病情均不见好转,最后通过百度搜索到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受其“生物免疫疗法”“斯坦福技术”等鼓吹所骗,在花光了所有积蓄之后,仍不幸去世。由此引发了社会舆论对莆田系的拷问,对网络媒体的质疑,以及对涉事医生的抨击。令人费解的是,明知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机构,相关牌匾却堂而皇之地挂在医院门口最瞩目的地方;明知这是虚假的申报信息,它却出现在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上;明知你接过去的是一条仅有一次的生命,你却将它视为牟取暴利、积攒名誉的工具。一方面,新媒体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媒体人的不负责任、金钱至上的观念为以莆田系为首的非法机构打开了方便之门;另一方面,医德的丧失加速了事件向白热化方向发展,从一个救死扶伤的光辉职业到坑蒙拐骗的江湖勾当仅仅一念之差。能否坚持作为一名医生的初心,能否抵御物质世界的诱惑,决定着每一个医学工作者的工作寿命。这也就要求广大医护工作者在用自己专业知识扮演着上帝的同时,也要修炼心术,保证自己没有魔鬼之手。起码在当今社会,仁心应该走在仁术的前面。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有两把刀,一把用来拯救病人的生命,一把用来剖析自我的心灵。

在这个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人们呼唤良医,指责庸医,更痛斥那种医德尽失、只顾赚病人钱的黑心医生。但是,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医患关系不好,病人难道就没有需要改善自己行为的空间吗?

相比于“魏则西之死”所引发的社会舆论轰动,医生陈仲伟被砍事件的波及范围几乎小之又小,甚至仅停留在医学界。陈仲伟系广东人民医院口腔科原行政主任,凶手是其之前的患者,该患者因为25年前做的烤瓷牙发黄,找陈医生要求赔偿,无果后于5日下午尾随陈医生回家,对其连砍30多刀,事发后,砍人者跳楼自杀,而陈医生最终因抢救无效而身亡。近年来,袭医事件并不少,但此次事件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荒诞之举。在我们呼吁医德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重视患德呢?我们不能总把患者定义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说,为了挂到专家号,我们得通宵去排队,好不容易见到医生,却草草几句被打发走,明明觉得自己病得没那么严重,可医药费却花销一大笔。如果到这就算结束也还能理解,但就怕投入成本多,最终却落得人财两空。那么,我想问,你们有考虑过医生的感受吗?一整天的专家门诊,无数的病情案例,甚至抽不出时间去厕所,任何一个中间环节的纰漏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满足病人,为了不让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中苦等排号,即使再累,医生也会在诊室中迎接他无数个下一位患者的到来。由于我国医疗技术发展有限,大批药品依赖进口,不是医生觉得自己的钱包不够鼓,而是你们不知道进口药品过关时关税有多贵。如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保证对任意一种疾病的治愈率是百分之百,哪怕只是普通的流感。医生承受的不仅是手术风险,还有来自患者家属的暴力。屡次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其实并不仅仅是对亲属离世的悲痛,更是一种泄愤。其实,有医德的医生不会拒绝任何一名病人,不会因为你各方面条件有限而对你见死不救,即使他知道成功概率很小,但依然会奋不顾身。

记得《圣经》里说过,这世界上有3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信,望,爱。而我能看到的对这3个字诠释最好的地方,就是医院。我的爷爷两年前因突发脑梗被送进医院。在山西省汾阳医院心内科急救室,医护人员集体上阵,插管,按压,输液,每个步骤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字已经达到一种可怕的程度,仪器上的嘀嘀声变得密集而又杂乱,似乎一切都在预示着时间已经不多了。这时,不断有会诊专家匆匆赶来,胸部按压和电击,医生们轮番上阵,这一个大汗淋漓,马上会有下一个来接替,直到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爷爷被推出急诊室,医生们才松口气,擦去头上汗珠转而又开始探讨接下来的治疗方案。那时的我站在角落里,仿佛目睹了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作为患者家属,面对至亲挣扎在生死边缘,我多么希望能以我的能力去救他一命,但像大多数患者家属一样,我能做的只有等待。与其说等待,不如说是煎熬,看着亲人痛苦挣扎,我却手足无措。而那天诊室所有医护人员的行为都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作为亲人,我们爱莫能助,而他们接过生命的接力棒,没有犹豫,没有怠慢,帮我们完成了最关键的冲刺。从汾阳医院这座百年老院的医护工作者身上,我感受到一种传承与积淀,它让患者体会到能够托付生命的安全与踏实。医院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是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大夫们,我到了重症监护室看见那些濒临死亡的人躺在床上,浑身插着管子,你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些人对生命的坚持,那种不放弃。

很少有人知道,立志成为一名医生是一条多么艰难的道路。医生是一个很主观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成就英雄的行业。医学院的5年生涯,他们要背诵无数病理,对人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有所涉猎。要在最快时间内作出最正确的决定,否则,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有可能因此逝去。选择了医生这个行业,意味着你要放弃所有公休日,夜以继日算是正常,因为经你手的是生命,而不是一些冷冰冰的公文数字。医生的压力可想而知,可我们还要再强加给他们那些不必要的人为压力,于情于理都欠妥当。

令人悲哀的是,近年来由于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报考医学院的人越来越少,长期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病人只会多而不会少,医生却在不断减少,运用简单的市场规律原则便可知道供不应求会导致的后果。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国家医学事业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那一天吧?

然而,值得讽刺的是,群众对陈仲伟被砍事件的关注远不及魏则西之死。每有伤医事件发生,谴责愤怒成为医务工作者唯一能做的事,而此次陈仲伟事件更是让医生的愤怒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顶点,甚至自发组织了黑丝带行动,试图博得公众对医生的理解。殊不知换来的却是旁观与冷漠,甚至是恶言恶语。我们总是把过多时间花费在对医生的指责上,难道改善医患关系只是医生单方面可以解决的吗?或许是因为魏则西是我们千万患者的一个缩影吧,我们在过度重视自己权利的同时,从来没有想过但凡我们做得好一点点,那么伤人害己的事就可能不会发生。

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就像医德和患德是一种对立统一的产物,但究竟哪个在先呢?如果只有医德没有患德,或者只有患德没有医德,该怎么办?当它成为一个问题时,可能是其中任何一方出了差错,当它尖锐到矛盾激化时,我看医患这对孪生兄弟谁也脱不了干系。

做一名好患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要的是一种宽以待人的感恩情怀。

当一名好医生,医者仁心,兼济天下,需要的是一种敬天爱人的崇高担当。

敬请医患们勉力为之。

(作者就读于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魏则西医德医患
魏则西之死
魏则西事件:科室承包监管再规范
网络舆情传播的层级演化——以魏则西事件为例
陕西魏则西事件震撼全国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