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芮城方言“着”的虚化用法

2016-06-06吕佳

现代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助词用法方言

摘 要:山西芮城方言中的“着”除了能用作动态助词外,还可用来表示时间,相当于普通话“……的时候”,并进一步虚化为假设语气助词和话题标记。本文主要对芮城方言时间词“着”及其虚化用法进行介绍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着”的虚化机制和成因。

关键词:芮城方言 着 语法化

一、引言

芮城县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北靠中条山,南抵黄河,东接平陆,地处晋陕豫三省的交界地带。芮城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

“着”在芮城方言中的用法比较丰富,除了广泛存在的动词和动态助词用法外,“着”还可用来表示时间,相当于普通话“……的时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虚化为假设语气助词和话题标记。

很多学者曾关注动态助词“着”的来源和发展,但对时间词“着”及其虚化用法的研究很少。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除了《洪洞方言“着”的共时研究》(乔全生,1989)对时间词“着”进行过系统的描写外,其他文章还停留在简单的介绍或提及。关于时间词“着”的来源,《宁夏中宁方言的虚词“着”》(李倩,1997)一文作了简要描述,但未进行详细的理论论证和推演。关于假设语气助词“着”的研究,大多限于简单的提及,仅冯春田(2004)对聊斋俚曲中的假设助词“着”及来源作过详细的研究。未见有关于话题标记“着”的报道。本文首先对芮城方言表时间的“着”及其虚化用法进行描写,进而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着”的虚化机制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芮城方言“着”的虚化用法

芮城方言的“着”有很丰富的用法:可以用作谓语动词(如“着火啦”“点着啦”)、补语(如“睡着啦”“气着啦”)、动态助词(如“吃着哩”“听着哩”)、先行助词(如“交了钱着”“出去着”)等,这些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不再赘述。

(一)“着”表示“……的时候”

芮城方言中的“着”可以跟在谓词性和体词性成分后,组成“X着”结构,表示“X的时候”。“着”表时间多用于过去,但也可表示现在、将来的时间。

1.动词性词语+着

(1)夜过昨天我来着,还好好的。

(2)他走着都不早啦了2,到屋天肯定就黑啦。

(3)醒着你不说,睡着啦又叫唤。

(4)兀当会儿你爷在在世着,他们都可听话哩呢,下同。

(5)你大学毕业(唠)着爸再给你买。

(6)咱多会儿上街去咧?——吃毕完饭着。

(7)我上学着还没有手机哩。

(8)写作业着就好好写,嫑一会儿弄这一会儿弄兀。

(9)我兀当会儿那会儿,下同做生意着,你还穿破裆裤哩。

(10)我兀当会儿没钱着,索什么,下同都舍不得买。

2.形容词性词语+着

(11)闲着不好好写作业,该快开学啦又胡写。

(12)这桃红唠着可还吃哩。

(13)等天晴唠着咱就走。

(14)我妈小着还没有电视哩。

(15)先着就不兴流行见面,都是嫁唠了2,下同才见哩。

3.时间名词+着

(16)早起早上着天还晴晴的,这会儿可下开啦下雨了。

(17)夜过昨天着还美美的,今过今天一下可不行啦。

(18)多会儿着,我来过一回,不记得啦。

4.数量词+着

(19)你五岁着叫被狗咬过。

(20)我十二着,跟我爸坐过一回火车。

(21)你七十着,也给你过一个生儿生日。

从上例可以看出,X为动词时,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但多为状态动词(如“醒”“在”)或动态动词(如“走”“写”),X为静态动词(如“躺”“坐”)时,“X着”表状态,“着”作动态助词。X为形容词时,“着”表时间的用法很少;一般情况下,“形容词+着”多用来表示状态,“着”作动态助词。X为时间词时,多是表示过去时间的词语(如“夜过昨天”“早起早上”),X为表示将来的时间词时,“X着”可以作双重分析,既可以理解为“X的时候”,表示时间,也可以理解为“等X再说”,表示先行(如“明儿过明天着”),这涉及到先行助词“着”的来源问题,本文不再赘述。X为数量词时,可以是数词(如“十二”),也可以是数量短语(如“五岁”),但只限于表年岁的用法,表示“在被陈述者X岁的时候”。

(二)“着”虚化为假设语气助词

“着”还可置于分句末尾(有的表现为紧缩句),表示已然、正然、将然的假设,相当于普通话的“的话”。

(22)你兀当时(要是)好好念唠着,这会儿不是都考上大学啦。

(23)早早叫把票买唠着,这会儿不是就不紧张啦。

(24)(要是)我唠着,我就不去。

(25)爱吃唠着就多吃些。

(26)我今过今天没时间,要不(唠)着,我明过明天跟你去。

(27)不行(唠)着再说。

(28)在外前外面停不住(唠)着,你就回来。

芮城方言“着”表假设多和“唠”共现,构成“唠着”结构。“唠”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一般用于完成体,在当地方言中也可表示假设,以上例句中的“着”都可省略,假设语义不变。“着”也可单独表示假设,如例(26)、(27)、(28)中的“唠”都可以省略,假设语义不变(有些例句“唠”不可省,是因为“唠”在这些句子中还有体标记的作用)。以上例句,以“唠着”连用为常,语气更为舒缓。此外,在汾河片的其他方言中,“着”和“唠”都可单独表示假设(洪洞、绛县、临猗等地区)。这说明,芮城方言中“唠着”连用是一种同义叠置现象。

在芮城方言中,“着”还可与“要(是)”共现,组成“要(是)……着”结构,增强假设语气,如例(22)、(24)。

这种假设连词和假设语气词共现的现象,古代汉语也有,如近代汉语中表假设的“时”“呵”和假设连词“若”“倘若”“倘或”的连用。这种连用,一方面可以加强假设语气,另一方面,据余志鸿(1999)考察,“呵”“时”可能来源于阿尔泰语系,前置连词和后置语气词的连用是基于汉语基本句法结构(VO型)而面对阿尔泰语言(OV型)强烈渗透产生的一种自我调整。

此外,“着”也可跟在表示某种后果的句子的后面,表示“假如出现某种情况的话该如何(怎么办/怎么样)”,用于警告、劝诫。“该如何(怎么办/怎么样)”的语义一般隐含于句中,省略不说,也可补出,在芮城方言中用“做“怎么”的合音弄”表示,如例(31)、(32)。

(29)看你不穿袄感冒唠着!

(30)再浪淘气招呼你爸躁生气唠着!

(31)看碰住你唠着(做“怎么”的合音,下同弄)!

(32)我妈不叫让我去唠着(做弄)!

例(29)表示“你不穿衣服如果感冒的话怎么办”,例(32)表示“我妈不让我去的话怎么办”。

(三)“着”扩展为话题标记

表假设语气的“着”还可扩展为话题标记,附于名词性成分后面,表示让步意味的提顿。作为话题标记,“着”没有普通话“的话”自由和广泛,表明“着”向话题标记的扩展还处在初步阶段。

(33)红的唠着也能行,就怕莉莉不愿意。

(34)我唠着到没索什么,就看人家咧。

(35)端午(唠)着也能行,不敢太晚唠。

芮城方言“着”作话题标记以“唠着”连用为常,这应当和它的来源有关。“着”表假设语气多为“唠着”结构,扩展为话题标记后,自然也会保留这种结构。

(四)其他方言“着”的虚化用法及比较

“着”表时间、表假设的用法并不是芮城方言独有的,还可见于山西(汾河片大部分地区)、陕西(神木)、河北(兴隆、涿鹿、容城、唐山等)、宁夏(中宁)、山东(临沂)等方言中。不同地区“着”的具体用法有所不同,反映出一定的语法化差异。

“X着”表“……的时候”的意义时,在神木、中宁、临沂等方言中,X只能是谓词性成分,而在芮城及其周边方言(如洪洞、临猗)中,X还可以是时间词、数量词。X由谓词性成分扩展至体词性成分,说明“着”表时间更为成熟自由,虚化程度更深。

(36)你上大学着花了家里少钱?(神木)

(37)饱着给一斗,不如饿了给一口。(中宁)

(38)这几个苹果精孬孬很差,你拿着去里间里屋拿好的。(临沂)

(39)他欺负我着你在哪儿?(临猗)

(40)这柿子等不到黄着就全摘了。(洪洞)

此外,并不是所有地区的时间词“着”都进一步虚化为假设语气助词、话题标记。上述地区中,笔者仅发现山西(洪洞、临猗)、河北(容城、唐山、定州)、山东(临沂)方言有关于“着”表假设的研究。未见有关于“着”作话题标记的研究。

(41)搁了我着,早不干了。(临沂)

(42)这房子按5000块1个平方算着,得50万呢。(唐山)

(43)一家去一个人着,有上两辆车就能坐下。(容城)

(44)隔壁老勤谨着,早过的富唡(洪洞)

(五)古代汉语中“着”的虚化用法

“着”表时间、表假设的用法可见于近代汉语语料中,以下是笔者检索和搜集到的相关语料。

1.“着”表时间的用法

下面几个例句的“着”都可作“……的时候”的理解,特别是在例(49)和“来”对举的句子中,“着”表时间的意味更明显。(以下例句均检索自CCL语料库)

(45)无闻浆水之名,累月经年,受饥羸之苦。遥见清凉冷水,近着变作脓河。纵得美食香餐,便即化为猛火。(敦煌变文集新书)

(46)阿娘几度与君婚,说着人皆不欲闻;才始安排交仕宦,等闲早被使头嗔。(同上)

(47)如来将刀斫不恨恨,涂药着不该该,拾得物不欢喜,失却物不悲啼。(同上)

(48)心知是朕亲生女,丑差都来不似人,争那就中容貌差,交奴耻见国朝臣。我缘一国帝王身,眷属由来宿业因,说着上由(尚犹)皆惊怕,如何祝娉向他门。(同上)

(49)熊只记得咏鼓词云:“江南鼓,梭肚两头栾。钉着不知侵骨髓,打来只是没心肝。空腹被人漫。”(太平广记)

(50)程子曰:『動靜無端。』蓋此亦是且自那動處說起。若論着動以前又有靜,靜以前又有動,如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這『繼』字便是動之端。(朱子语类)

(51)先生戲引禪語云:「一僧與人讀碑,云:『賢讀著,總是字;某讀着,總是禪。』溈山作一書戒僧家整齊。(朱子语类)

2.“着”表假设的用法

据刘公望(1988),《老乞大谚解》中的“着”可用于条件句或句与句之间的过渡词语之后,表示假设关系。如:

(52)那般着,我打水去,你将马来。

(53)那般着,咱们去来。

(54)你自依我,咱们留一个看房子。那般着,咱们留谁看房子。

据冯春田(2004),聊斋俚曲助词“着”有表假设的一类,同样的语法位置,现代汉语共同语里用“……的话”。如:

(55)姐姐你说,我这二年若是嫁了着,你待上那里找我的?(《翻魇殃》,9回)

(56)江老爷差官往来常走,得罪著他着,叫俺有死无活。(《增补幸云曲》,3回)

(57)何大娘说:“我儿,你待家去着,我也不肯留你。”(《姑妇曲》,2段)

三、“着”的虚化轨迹

(一)“着”表示“……的时候”用法的成因

李倩(1997)认为,时间词“着”来源于动态助词“着”:在复谓结构中,“着”本来表示状态的持续,后来用于指称状态持续的那段时间。这种解释,单从语义上讲,似乎很有道理,但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又存在一些问题。“着”表时间的用法,在性质上相当于时间名词“时候”,而动态助词“着”的意义更虚,“着”由意义较虚的助词引申为意义较实的名词,似乎不太符合词汇演变的一般规律。

那么,动态助词“着”是否是由时间词“着”语法化而来呢?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学界基本认同动态助词“着”的“附着义”来源,并在此期间经历了或是结果补语或是介词的阶段,但均未提及“着”表时间的演变阶段。蒋绍愚(2006)虽然提出“‘着会因隐喻而从空间向时间投射,“着1”由空间的持续而变为时间的延续,逐渐演变为持续貌助词”,但并未对“时间的持续”这一部分做出说明,我们也没有见到与此相关的语料。

所以,“着”表“状态的持续”和表“时间”究竟孰前孰后,两者是否为同一来源的两种演变路径,目前还难有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状态的持续”和“时间”两种用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芮城方言中,有很多可以双重分析的句子,如:

(58)醒着你不说,睡着啦你又给我弄醒来。

(59)吃饭着人家可就来啦。

例(58)既可以理解为“醒的时候”,也可以理解为“在醒的状态下”。例(59)可以理解为“吃饭的时候”或者“在吃饭的状态下”。这种情况可能和“着”原始的“附着”义有关:“附着”可以引申出持续义,持续既是一种状态,也需要占据时间。当说话人关注事物本身的状况时,“着”表状态的持续;当说话人关注事物在此状态期间其他事物的情况时,该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参照性,“着”表时间。

前面提到,“着”表时间还可后附于时间词,如:早起着、夜过着。这种句子中的“着”只能理解为“……的时候”,不存在双重分析的问题,这应当是时间词“着”用法扩展的结果,标志着时间词“着”的成熟。

(二)“着”表假设语气和话题标记的成因

1.“着”的假设语气是由表未然的“……时候”虚化而来

江蓝生(2002)在分析时间词“时”的语法化时指出,由时间范畴进入假设范畴是汉语跟别的一些语言共有的语用认知规律。除了中古汉语的“时”,方言中也存在一些表假设意义的时间词,如晋方言中的“时价”“动”“嗓”等。芮城方言“着”也符合这种演变机制,假设语气助词“着”是由表未然的时候义语法化而来。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时间关系往往蕴含着条件关系,时间的先后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逻辑的条件性。在“着”表时间的主从复句中,当说话人强调从句中的“X”时,句子的条件性突出,“着”的时间性减弱,由从句的中心语变为从句后缀。当“着”表示未然、将然的时间,特别是说话人对X是否发生并不确定时,这种未然的条件关系就表现为假设,“着”虚化为假设助词。

芮城方言中的一些句子,“着”可以作表时间或表假设的双重分析,印证了时间范畴和假设范畴之间的紧密联系。如“饿唠着你吃一些”,可以理解为“饿了的时候”,也可以理解为“饿了的话”。

如果“着”表未然的假设还含有时间意味的话,那么,在表示正然、已然的句中,“着”的时间意义已经完全消失,语法化假设语气助词。如例(24)(要是)我唠着,我就不去;例(25)爱吃唠着就多吃些。“着”由表示未然的假设扩展为表示已然、正然的假设,可以看作假设语气助词“着”成熟的标志。

2.话题标记是假设语气助词“着”功能扩展的结果

假设范畴和话题范畴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徐烈炯、刘丹青、江蓝生都对此作过详细论述。根据徐烈炯、刘丹青(1998),上海话可以用提顿词(如“末”)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根据形式标记、句法位置以及语义和功能等方面的特点,有足够的依据把带提顿词的条件句看作话题,这充分显示了假设句和名词性话题的高度一致性。江蓝生(2004)在解释“的话”由话题句扩展到假设句的用法时指出:话题标记和假设助词具有通用性和一致性,是“的话”扩展的根本原因。话题是预设的说明对象,假设是以一个虚拟的条件为话题,二者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

此外,在古代汉语和方言中,也可以看到假设助词和话题标记一致的现象。如古代汉语中的“时”“呵”,晋方言中的“嗓”“时价”,都在表示假设语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话题标记。芮城方言“着”也属于此类,这进一步证明了假设范畴与话题范畴的同质性。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除了广泛存在的动态助词“着”外,在芮城方言中,“着”还可以作时间词、假设语气助词和话题标记,这些用法还可见于其他方言和古代汉语中。就“着”的虚化机制来看,“着”表时间的用法和其表状态的用法关系密切,但两者孰前孰后、源流关系如何目前还没有定论;假设语气助词“着”由表未然的“……时候”虚化而来,基于假设范畴与话题范畴的同质性,又进一步扩展为话题标记。此外,芮城方言“着”的虚化机制也同样符合“时间义——假设义——话题标记”这一具有共性意义的语义演变路径。

参考文献:

[1]曹国安.“时”可表假设[J].古汉语研究,1996,(1).

[2]冯春田 聊斋俚曲里的假设助词“着”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

文,2004,(3).

[3]蒋绍愚.动态助词“着”的形成过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1).

[4]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后”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

(4).

[5]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

2004,(5).

[6]李倩.宁夏中宁方言的虚词“着”[J].语文研究,1997,(4).

[7]李小平.河北方言中的语气助词“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学版),2014,(5).

[8]刘悦.临沂方言“着”字用法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2.

[9]刘公望.《老乞大》里的“着”[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88,(2).

[10]刘宁生.论“着”及其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J].语言研究,

1985,(2).

[11]龙富国,叶桂郴.中古易经中的假设语气助词“时”[J].古汉

语研究,2005,(1).

[12]邱闯仙.平遥方言的助词“动”和“嗓”[J].语文研究,

2012,(2).

[13]乔全生.洪洞方言“着”的共时研究[J].语文研究,1989,

(1).

[14]邢向东.神木话的助词“着”[J].语文研究,1996,(3).

[15]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愿望类虚拟语气词的表达手段[J].

语文研究,2005,(2).

[16]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8.

[17]余志鸿.元代汉语假设句的后置标记[J].语文研究,1999,

(1).

(吕佳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

猜你喜欢

助词用法方言
格助词“に”と“で”的使用区分
贵州方言先行体助词的语法功能及地理分布研究
“how many和how much”的用法知多少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湖北天门方言“的”的用法探析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特殊用法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