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2016-06-06王丽艳余成林
王丽艳 余成林
摘 要:贵州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内陆山区省份,本文集中介绍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概况,分析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11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情况以及苗族、布依族、侗族等6个少数民族的文字情况。
关键词:贵州 语言 方言 文字
一、贵州省少数民族概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内陆山区省份。少数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56个民族中除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外,贵州共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白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这17个民族是世代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
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壮族、水族、瑶族、毛南族、畲族、仡佬族等民族语言保留完好。回族、白族、蒙古族、仫佬族、土家族、满族、羌族等民族语言已失传或只有少数老年人能懂一些。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苗族、瑶族、畲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彝族、白族、土家族、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
二、贵州少数民族语言
1.苗族语言
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本民族不断迁徙等原因,苗语方言土语的划分及分布情况十分复杂。苗语分三大方言,即东部方言、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三大方言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鼻冠音声母的类型。西部方言内部的差别很明显,因而内部又分方言——次方言——土语三级;东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内部差异不像西部方言那么明显,所以只分方言——土语两级。
东部方言有两种土语:东部土语在贵州省境内没有分布;西部土语分布在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铜仁市的部分苗族村寨。
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与之邻近的地区,清镇、平坝、镇宁、关岭、兴仁、安龙、贞丰、望谟、册亨等县市的部分苗族村寨也有分布。中部方言有东、南、西、北、中五种土语。
西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遵义市、贵阳市等地的村寨。划分为七个次方言,即川黔滇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贵阳次方言、惠水次方言、麻山次方言、罗泊河次方言和重安江次方言。各次方言除滇东北次方言外又划分出许多土语。不同方言或不同次方言的人,语言互不相通,方言或次方言内部不同土语的人,通话也比较困难。苗语内部差别之大、复杂之极,可以说居国内各少数民族语言之首。
2.布依族语言
布依族除使用布依语外,还有一部分人使用莫话和锦话。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莫话和锦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在布依语内部,各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语音也有比较整齐的对应规律。根据语音差异和部分词汇的不同,可把布依语划分为三种土语,即第一土语、第二土语和第三土语(或按通行地区分别称为黔南土语、黔中土语和黔西土语)。
第一土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于贵州省的安龙、贞丰、兴义、册亨、望谟、罗甸、独山、荔波等县(市)全境和兴仁、关岭、镇宁、紫云、惠水、长顺、平塘等县的部分地区,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的桂边土语、桂北土语可以直接通话。云南省罗平县一带的布依族使用的语言也属于该土语。第二土语使用人口次之,通行于以贵阳市为中心的贵州中部地区,包括贵阳、贵定、龙里、安顺、平坝、清镇、织金、黔西等县(市)全境和惠水、长顺、都匀等县(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平塘县的小部分地区,与第一土语区可以直接通话,与广西北部的壮语方言也十分接近。第三土语使用人口最少,通行于贵州省西部,包括六盘水市、普安、晴隆等县(市)和镇宁、关岭两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紫云、兴仁等县的小部分地区,这种土语的语音有自己的独特之处。①
布依族除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布依语以外,绝大多数都通晓汉语。在汉语处于强势的汉-布依双语地区,汉语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大于本民族语;在已经放弃本民族语的布依族地区,汉语是唯一的交际用语。
莫话是居住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自称?ai?ma:k?的布依族人所说的一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全姓莫,所以当地汉族称他们为“莫家”,主要分布在荔波甲良乡的阳凤村、方村乡的双江村和播尧乡的地莪村一带,与甲良交界的独山也有少数莫家人分布。目前,能说莫话的大约15000人,一部分莫家人已转用布依语,不说莫话。
锦话是居住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自称?ai??am?的布依族人所说的一种语言。汉名或因其自称而译作“锦”或“甲姆”,或据其多为吴姓称为“吴家”,主要分布在荔波播尧乡的太阳村、昔村一带。目前使用锦话的大约3000余人。虽然锦人人口较少,但由于其高度的聚居性,锦人村寨连片分布,在相当大程度上使锦人固有的语言文化得以维持。在锦人地区,锦话是锦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首要标志。由于周围是布依族、莫家、汉族村寨,在日常交往中,他们学会了其他民族的语言。因此,锦人不仅会说锦话和汉语,到了十几岁都会说布依语和莫话。
3.侗族语言
侗语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每个方言区各分三种土语。南北方言区的划分,以锦屏县南部的启蒙至靖州西部的滥泥冲为界。这一地带是侗族、苗族、汉族三个民族杂居的地方,其南部为南部方言区,北部为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的第一土语区包括榕江(车江)、通道(陇城)、龙胜(平等)、三江(程阳)、锦屏(启蒙)、黎平(洪州)等地,第二土语区包括黎平(水口)、榕江(寨蒿)、从江(贯洞)、三江(和里)等地,第三土语区包括融水(寨怀)、镇远(报京)等地。北部方言区的第一土语区包括天柱(石洞)、三穗(款场)、剑河(小广)等地,第二土语区包括天柱(注溪)、新晃(中寨)等地,第三土语区包括锦屏(大同)、靖州(滥泥冲)等地。
4.彝族语言
贵州的彝族至今还保留自己的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在我国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六种方言小片。贵州的彝语属于东部方言的黔西北次方言和盘县次方言。其中黔西北次方言主要分布在大方、毕节、威宁、赫章、黔西、织金、金沙、仁怀、清镇、关岭、六枝等县(市、特区)和水城、纳雍两县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总计40余万人;盘县次方言主要分布在盘县、普安、晴隆、兴仁、兴义和水城的部分地区,使用人数近20万。
5.水族语言
水语内部差别较小,各地水族群众一般都可以直接用水语通话。水语没有方言差异,内部分三个土语区,即三洞土语区、阳安土语区和潘洞土语区。三洞土语区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南村水语为代表,范围包括该自治县的三洞、水龙、中和、坝街、烂土、都江、恒丰、周覃、九阡和榕江县的水尾以及荔波县的瑶庆、佳荣等乡镇;阳安土语区以三都水族自治县阳安甲乃村水语为代表,范围包括该自治县的阳安、羊洛、林桥以及独山县的董渺等乡镇;潘洞土语区以都匀市潘洞乡和平村的水语为代表,范围包括都匀市的潘洞、基场、奉合和独山县的翁台等乡镇。
6.瑶族语言
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这一语族分苗语支和瑶语支。苗语支包括荔波瑶山土语、瑶麓土语、茂兰瑶埃土语;瑶语支包括榕江塔石瑶语、黎平滚董平茶瑶语、望谟油迈瑶语、麻江龙山河坝瑶语。
7.毛南族语言
贵州毛南族还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毛南族人一般兼通汉语,也有不少人懂布依语。贵州毛南语没有方言区别,只有土语差异,内部一致性很强。根据语音、语法和词汇差异,一般分为三个土语区:平塘县平塘河以东的卡蒲、河中、者密和独山县羊凤等地的毛南语为河东土语;平塘县平塘河以西的甲青、六硐、吉古、摆茹、马场、甘寨等地的毛南语为河西土语;惠水县赤土、姚哨、惠明等地的毛南语为姚哨土语。
8.仡佬族语言
根据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种方言:黔中方言、黔中北方言、黔西南方言、黔西方言。黔中方言主要分布在靠近贵阳市的安顺市,毕节市的织金县也有分布;黔中北方言集中在关岭、晴隆、镇宁、贞丰四县毗连的广大地区;黔西南方言在贵州境内主要分布于六盘水市的六枝和水城;黔西方言主要分布在大方县的普底,黔西县的沙井、滥泥沟,清镇市的新店区王庄和卫城区的麦巷、凤凰村。
9.仫佬族语言
仫佬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黔东南、黔南两州北部的麻江、黄平、凯里、福泉、都匀、瓮安等县(市)。仫佬语内部有方言差别,主要分为两种方言,一种分布在麻江县的下司、龙山等乡镇,以下司镇的龙里寨为代表,内部有细微差别;一种分布在凯里市的炉山、大风洞、平良及黄平县的重安江等地。②仫佬语作为交际工具已经完全退出了交际领域,失去了交际功能。③
10.畲族语言
贵州畲族至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据1982年贵州省民族识别办公室语言组对畲族语言的调查,畲族在其聚居的村寨,不论男女老幼都说畲语,只有散居的畲族人在社交活动中使用汉语。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11.壮族语言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贵州省从江县的壮族操壮语北部方言桂北土语,居民在村寨内部,大都说壮语,有的人还兼通侗语或苗语,对外交流使用汉语。
三、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字
1.苗族文字
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通用的文字。但在局部地区、在部分人群中创制和使用过苗文。
清代,湖南省花垣县苗族秀才石板塘曾利用汉字创造了湘西方块苗文;抗日战争时期,苗族学者石启贵为湘西苗族创造了一种文字;民国时期,澳大利亚牧师胡托在贵州凯里地区利用汉字创造了苗文。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伯格理到贵州威宁一带传教,出于传教的需要,他和苗族教徒杨雅各等为滇东北方言区的苗族创造了苗文。这种苗文影响较大,目前还在使用,俗称老苗文。其他几种苗文现在早已销声匿迹。所以,1956年以前除滇东北地区以外,苗族广大地区都没有自己的文字。
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调查,为苗族群众创制了三种苗文,即黔东方言苗文、川黔滇方言苗文、湘西方言苗文。改革了滇东北方言苗文。1957年,苗族四种文字方案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后试验推行。
(1)湘西苗文适用于苗语东部方言地区,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吉卫乡苗语为标准音。有48个声母、35个韵母和8个声调。
(2)黔东苗文适用于苗语中部方言地区,以贵州省凯里市挂丁养蒿寨苗语为标准音。有32个声母、26个韵母和8个声调。
(3)川黔滇苗文适用于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川黔滇土语地区,以贵州省毕节市燕子口镇大南山寨苗语为标准音。有56个声母、28个韵母和8个声调。
(4)滇东北苗文适用于苗语西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地区,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坎苗语为标准音。有57个声母、21个韵母和8个声调。
2.布依族文字
(1)布依族古文字
布依族古文字已在布依族中流传了上千年,至今仍在贵州省荔波县及周边地区的布依傩书先生中流传使用。它的字形大多为方块字,和汉字有很深的渊源,属借源文字。布依族古文字自被布依傩书先生最先使用后,代代传承,大约在一千年前的唐、宋时期完全脱离汉字的发展轨迹,在音、形、义上自成一格,和汉字有明显区别。其字形在汉语字典中从未收录,字音只能用布依族语音朗读,字义也只有布依傩书先生能解读,其他民族无法识别。布依族古文字被用来记录巫经、古歌和戏文,至今保存下来的布依文古籍十分丰富。它和新创的布依族拼音文字一样,在民间都被称为。从造字方法来看,布依族古文字大致有四种类型:a.直接借用汉字,借其音,但不借义。这种方块布依字占绝大多数;b.直接借用汉字,借其义,但不借音;c.直接借用汉字,音义同借。多为早期汉语借词;d.以汉字为基础按传统的“六书”造字法来创造新的布依族文字。
由于布依族古文字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最终未能统一、通行,因此长期以来布依族古文字未被世人认定为民族文字。2009年6月14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务院批准并颁布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97家收藏单位的珍贵古籍在“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与公众见面,布依族文字古籍跻身其间。布依族从此成为被国家确认的、有自己文字的18个少数民族之一。
(2)新创布依族文字
1956年,国家为布依族人民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经过两次修订,方案趋于完备。《布依文方案》(修订案)明确规定:布依文以第一土语为基础,以规范的望谟县复兴镇布依话为标准音;现代汉语借词原则上按望谟话拼写,并标上调号。
布依文共有32个声母、87个韵母和12个声调(包括固有词8个声调、现代汉语借词4个声调)。
3.侗族文字
长期以来,侗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到了清代,侗族人民学习了汉文化以后,开始用汉字记录款词(习惯法规)、祭祀词、侗戏和侗歌唱本。这种记录方法主要有:直接借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来记录;采用汉字字义记录侗语;用类似汉字反切的方法记录侗语;在用汉字记侗音的基础上补以土俗字。但这种文字使用的范围并不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侗族人民创制了侗文,采用拉丁字母,侗语和汉语相同的语音,在侗文中用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的字母表示。标准语以侗语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贵州省榕江县章鲁话的语音为标准音。侗文有32个声母和64个韵母。音节中凡用元音字母或辅音字母n、ng、r收尾的词均无调号,皆为现代汉语借词;其他凡在辅音m、n、ng、b、d、g后或在元音后的辅音l、p、c、s、t、x、v、k、h,均为前一音节的调号。
4.彝族文字
彝文古称“爨文”或“爨字”,还有称“韪书”“罗罗文”“罗文”的。彝文属表意文字,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代民族文字之一。
国家为彝文古籍的收集、整理、研究、传承培养了一批人才,中央民族学院曾开设过彝文古籍班,贵州民族学院设置了彝语文专业,毕节师范学校于1993年至1999年开办过“彝汉双语班”,一些地方小学在低年级开设了彝汉双语教学班和彝文培训班。
彝文有自己的结构系统。彝文的结构系统包括笔画系统、偏旁系统和部位系统。彝文的字体,除极少数字是圆形或其它形体外,绝大多数字都属方块形体,所以彝文属于方块字类型。彝文由于内部差异较大,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规范。目前已规范的现代彝文分为:云南规范彝文、贵州规范彝文、凉山规范彝文三种。
5.水书
水族的水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字符号。水书,在水语里称为“勒睢”或“泐睢”(le??sui??),义为“水书或水族文字”。现存的水书约有400个单字,其字形大多像汉字早期的甲骨文,以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居多,还有一部分是图画文字。
从水族古文字的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三类:一类表示天干、地支和数目;另一类是象形字;第三类是类似汉字的假借字。水族古文字多用于巫术或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只在水书师中流传,一般水族群众都不认识。
6.壮族文字
1956年,应广大壮族同胞的要求,国家为壮族人民创制了统一的壮族拼音文字。这种文字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得到逐步推行,在贵州的壮族地区还未得到普及。但是,在民间贵州壮族地区一直使用着一种没有统一、规范的壮文方块字,一般称为土俗字,多用于记录歌谣、故事、传说、剧本、家谱、契约、经文、巫术等。壮文方块字的内容包括:(1)连同音义借用汉字,如“中国”“碗”“炮”“飞机”等;(2)用汉字译音,如“久”(头)、“哪”(脸)、“拉打”(河边)、“江挽”(村上)等;(3)汉字读壮音,如“啃娄”(喝酒)、“拓斯”(读书)、“丕”(去)、“麻”(来)等;(4)仿照汉字的六书造字法自创方块壮字。
壮文方块字虽然是壮族群众自发创造的,从未进行统一和规范,但由于它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了群众对文字的需求,所以一向被壮族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新创壮族拼音文字逐步推行的今天,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仡佬族、仫佬族、畬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本文为贵州省民委重大招标课题“贵州省志·民族志”(第二轮)的相关成果。)
注释:
①周国炎:《布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14-15页。
②薄文泽《木佬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2月,第17页。
③薄文泽《木佬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2月,第15页。
参考文献:
[1]薄文泽著.木佬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薄文泽著.佯僙语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3]陈士林,边仕明,李秀清编著.彝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
社,1985.
[4]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编.贵州民族语文工作手册[Z].
黔内资准字第205号,2008.
[5]贺嘉善编著.仡佬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6]纪嘉发等著.彝语方言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孔祥卿著.彝文的源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8]李方桂著.莫话纪略·水话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9]梁敏编著.侗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10]梁敏编著.毛南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11]龙海燕,罗兴贵,吴定川著.贵州民族语文工作六十年[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12]龙耀宏著.侗语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13]毛宗武,蒙朝吉,郑宗泽编著.瑶族语言简志[M].北京:民族
出版社,1982.
[14]王辅世主编.苗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15]王均,郑国乔编著.仫佬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16]杨通银著.莫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17]喻翠容编著.布依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18]张济民著.仡佬语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19]张均如编著.水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20]周国炎主编.布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M].北京:中央民
族大学出版社,2009.
(王丽艳 北京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 100710;余成林 贵州都匀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 5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