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现象分析
2016-06-06张瑶于善志
张瑶 于善志
摘 要: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是近年来备受热议和研究的话题之一。该理论使“领主属宾句”和“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这两种句式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但该理论的完善度和科学性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其中的“领主属宾句”为例,通过分析它的句法结构,进一步分析该理论的不完善之处。
关键词:领有名词 提升移位 领主属宾句
一、引言
徐杰(1999)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提出了关于“领主属宾句”和“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这两种句式研究的新理论,即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该理论对这两种保留宾语句式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该理论以汉语中的两个句子为例进行了探讨。例如:
(1)张三掉了两颗牙齿。
(2)李四被偷了一个钱包。
它们的D-structure分别为:
(3)*掉了张三的两颗牙齿。
(4)*被偷了李四的一个钱包。
该理论认为这两个句子表面看似不同,却存在许多相似性,另从D-structure变换至S-structure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动词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整体前移,另一种是名词性成分中的部分进行前移。例句中动词前后的NP1和NP2之间都存在着一种领有与隶属的关系。在其中一种变换方式中(领有成分)是与NP2(隶属成分)分离且移位到动词之前形成S-structure的。该理论主张这两种句式有相同的句法演变模式,且各自经两种变换方式得到的句子拥有相同的D-structure。以“领主属宾句”为例,它的两种变换方式如下图a、b所示:
由上图可以发现,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在立论基础和论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换言之,该理论还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之处。
二、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之辩
我们以“领主属宾句”为例分析这种句式的句法结构,以探讨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在完善度和科学性方面存在的争议。
(一)两种变换方式所得句子D-structure的差异问题
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主张“领主属宾句”经历两种变换而得的句子拥有相同的D-structure,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具体的讨论。我们来对比讨论例(3)经变换而来的两个句子。
(3)*掉了张三的两颗牙齿。
这是领主属宾句的汉语例子“张三的两颗牙齿掉了”的D-structure。根据Burzi(1986)的“非宾格理论”(Unaccusative hypothesis),“掉”类动词属于不及物动词中的夺格动词(另一类是普通不及物动词),夺格动词无法给VP内部论元指派格位。例句中夺格动词的表层主语“张三”在D-structure中占据的是宾语位置,为了通过格鉴别式,“张三的两颗牙齿”必须进行移位。经两种变换方式之后得到的句子为
(5)张三的两颗牙齿掉了。
(6)张三掉了两颗牙齿。
我们从逆向的角度来分析例(5)、(6)这两个句子。例(5)的核心义是“牙齿掉了”,其中的“张三”和“两颗”均是用来修饰“牙齿”的词,“张三”是一个作为限定语的领有名词。在D-structure中,“张三的两颗牙齿”作为一个整体宾语无法从“掉”处获得宾格,所以移动至动词之前获取主格,以通过格鉴别式。而例(6)的核心义则是“张三”经历了“两颗牙齿掉了”这件事情。“张三”是“两颗牙齿掉了”这一事件的经历者,作主语,是轻动词给了它经历者的题元角色,其原本就处于主语位(Huang,1997)。
如上图所示,“张三”与“两颗牙齿”之间存在一个轻动词v',该轻动词为一个隐性的二元动词(朱行帆,2005)。在例(6)中,v'选择了“张三”作为标志语并指派经历者的题元角色。同时,作为v'补语的“掉”给它的标志语“两颗牙齿”指派了受事的题元角色。之后v'把“掉”从原位吸引过来并合并,最终形成合格的S-structure。故例(6)中“张三”并非是作为动词后名词性成分中的领有部分,与隶属部分分离后,前移至动词之前而形成S-structure的。
由上分析可知,例(5)与例(6)中的D-structure并不相同,变换至S-structure的过程也不同,并不能将其一概而论。单“领主属宾句”句子本身就不完全符合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的基本内容,更不必说“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和“领主属宾句”之间存在的差异了。故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的立论基础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二)领有名词移位过程中隶属名词的双重题元角色问题
Chomsky曾对领属性成分进行过形式化描写,他指出表示领属关系的成分(possessive element)是作为中心语D的存在,其余的成分则是由该中心语D投射出来的(Chomsky,1995)。简而言之,存在领属关系的名词性短语实则是该名词短语中表示领属关系成分的最大投射。以“Who's book”为例,可进行如下图d的描写,汉语“张三的两颗牙齿”与英语相对应的描写如下图e所示:
其中“的”为表示领属关系的中心语D,“张三”与“两颗牙齿”是“的”的最大投射。“张三”位于标志语的位置,“两颗牙齿”位于补足语的位置。那么在该NP结构内部,“的”指派给了“张三”领有的题元角色,“两颗牙齿”自然而然地获得了隶属的题元角色。
但是从例(3)整个结构来看,“两颗牙齿”还拥有另一种题元角色,也就是句子中的题元角色。上文提到,“张三”与“两颗牙齿”之间存在一个隐性轻动词v',动词“掉”作为v'的补足语在被v'合并前赋予了“两颗牙齿”受事的题元角色。按照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的解释,“张三”作为领有成分可以单独上移,“两颗牙齿”作为隶属成分因特殊格“部分格”得以留在原位不发生变动,那么赋予给“两颗牙齿”的隶属题元角色和受事的题元角色也得以保留。这样一来,纵观(3)的整个句法结构,“两颗牙齿”拥有双重题元角色。而根据“管辖与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简称GB Theory)里题元准则的基本思想,“每一个论元只能充当一种题元角色,而每一个题元角色也只能指派给一个论元”(Chomsky,1981)。“两颗牙齿”的双重题元角色显然违背了题元准则的这一基本精神。故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在展开具体的讨论时,对于句中论元题元角色的处理还有待推敲。
三、结语
本文从立论基础和论证过程的角度入手,探讨了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的不完善之处,其科学性还需深入分析。该理论并未仔细区分“领主属宾句”和“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本身不同句法变换之间的差异,以及两种句式之间的差异。该理论在论证过程中有违背题元准则基本精神之处,说明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的完善度还不够,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和分析“领主属宾句”与“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Burzio,Luigi.Italian Syntax:A Government-Binding
Approach[M].Dordrecht:Reidel,1986.
[2]Chomsky,N.Lecture on the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Dordrecht:Foils,1981.
[3]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IT
Press,1995.
[4]Huang,C.T.J.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J].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3): 45-89,1997.
[5]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
1999,(1):16-29.
[6]朱行帆.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现代外语,
2005,(3):28.
(张瑶 于善志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