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的文本解读

2016-06-05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阅读数榜单公众

刘 琳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的文本解读

刘 琳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选取《中国青年报》全国普通高校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榜自推出以来全部32期榜单中前10位文章作为样本,从文本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贴近实际”的题材选择、“ 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 诉诸情感”的标题策划和“时尚清新”的话语风格是其获得高阅读数和点赞数的原因。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应在坚持特色创新、转变话语方式、增强互动意识等方面进一步着力,切实在传播大学文化内涵、引领主流思想舆论、凝聚师生情感共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微信;公众号;高校;传播;文本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主要基于手机应用的微信和微信公众号成为网民使用率增速最快的即时通信软件。在高校中,面对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庞大用户群,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其覆盖面宽、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等优势成为一所大学传递信息、凝聚情感、宣传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2014年7月,主要依托“新媒体指数”和“新媒体排行榜”两个平台提供的数据来源和技术支持,各领域的微信公众号排行榜应运而生。《中国青年报》全国普通高校微信排行榜和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榜凭借其报纸品牌在高校用户中的传统优势而广受关注。根据各类榜单的统计数据都来源于公众号推送文章的阅读数、点赞数以及计算合成的微信传播指数WCI(WCI是根据推送文章的传播度、覆盖度及公众号的成熟度、影响力来测算,反映公众号整体热度的数值。),其中并不含微信公众号服务应用功能等使用数据信息,因此,考察推送文章的文本特性、传播规律就成为分析榜单的首要之选。本文选取了《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自2014年11月9日至2015年7月4日每周统计发布的全部32期《全国普通高校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 榜TOP100》中的前10位文章共计318篇,从内容、表达、语言、修辞等角度解读其广受用户欢迎的文本策略,以期为提高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一、基本数据:全国普通高校微信公众号单周阅读量排行榜

(一)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榜TOP10最高、最低和平均阅读数、点赞数

2014年11月9日—2015年7月4日,榜单公布的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榜(TOP10)最高阅读数为100001(即通常所说的“10万+”),共15篇文章;最低阅读数为10111,平均阅读数为34582。最高点赞数为4506,最低点赞数为10,平均点赞数为352。

表1 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榜最高、最低和平均阅读数、点赞数

(二)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榜高校分布情况

考察分析的318篇文章中,共计94所高校榜上有名,登榜2次及以上的高校53所,占榜单中高校总数的56.4%,文章277篇,占比87.1%;登榜6次及以上的高校16所,文章160篇,即榜单中17%的高校发布了50%以上的文章。登榜次数最多的有18次。

(三)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榜公众号推送情况

受微信公众号推送条数和文章数的限制,认证订阅号每天1条群发消息,每条消息最多发布8篇文章。据统计,登榜的318篇文章中,以独条形式推送的文章为148篇,占比46.5%;每条2-3篇文章推送的条数为114篇,占比35.8%。头条发布286篇,占比89.9%,次条发布22篇,占比6.9%,最末为第五条发布。

二、文本分析:文章登榜的原因

基于微信的特点,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传播过程包括一次推送后阅读和多次朋友圈分享,既具有大众媒体“分众传播”、病毒式扩散等特点,又有着微信自媒体传播的私密性、点对点等优势,点面结合、精确传播。特定的订阅用户和用户的朋友圈决定了公众号文章的阅读对象和阅读数,对文章质量的认同决定了该篇文章的点赞数。在新媒体时代,根据E·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1]和鲍尔·洛基奇等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论”[2],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具有一种天然的“黏性”。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提出的“强弱关系理论”[3],主要通过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方式添加联系人的微信是基于强关系传播的私密化社交媒体,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现实生活中的具有一定情感关系的熟人在微信中关注和分享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只有找准微信公众号的定位,才能吸引兴趣相同的用户,集聚效应又使得分享的内容更易于迅速传播。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用户主要包括在校生、教职工、校友、学生家长等特定群体,通过阅读官微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获取资讯、了解校园,沟通情感、激发共鸣,极易对高校官微公众号推送的信息产生依赖。从微观层面对文本各层次的话语结构进行分析,考察32期榜单中前10位的318篇文章得以广泛传播的共性特点,思考榜单文章获得大量阅读数和点赞数的原因是本文的应有之义。

(一)“贴近实际”的题材选择

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着互联网充斥的海量信息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内容和选题仍然左右着绝大多数受众的选择,“内容为王”不失为一条经典良策。据分析,榜单中的文章几乎全部围绕师生校友关注的实际内容,按新闻热点事件、通知公告资讯、校园生活情感、校史校情宣介、校园美景分享进行分类统计,其中校园生活情感类文章最多,为92篇,占比28.9%;新闻热点事件68篇,占比21.4%;通知公告资讯65篇,占比20.4%;校园美景分享和校史校情宣介分别为52、41篇,占比16.4%、12.9%。

重大事件节庆日凝聚师生情感。分析显示,新闻热点事件和通知公告资讯占据了文章榜的42%,这类文章满足了多数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校园资讯的需求。校庆公告在仅登榜一次的高校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一经发出便获得高阅读数和点赞数。国家领导人、公众人物和影视明星的到访往往成为校园人气的聚焦点,李克强总理到访厦门大学的事件在同期榜单中有2篇文章进入前十,一篇还取得了10万+的高阅读量。社会热点新闻事件通过和校园生活相结合,备受关注,光棍节、情人节等在校师生关注度高的节庆日和校运动会、集体婚礼等热点话题也创造了众多高阅读量的文章。

找寻时间规律策划推送内容。单周文章阅读数排行榜(TOP10)表明,榜单的平均阅读数和点赞数整体看来是稳中有升,但不同时间段差异很大。32期榜单中,最高和最低阅读数的谷点都出现在2月22日-28日那一期,适逢春节假期,关注校园公众号的热情降低。进入6月,各大高校纷纷亮出“毕业”和“招生”两大王牌,既延续了在校生、校友的目光,也扩展了新的用户,阅读数和点赞数持续走高。6月7日-7月4日的4期榜单中,“招生·毕业”内容的文章数高达27篇,占据2/3强的数量。发布大学排行榜、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信息的公众号文章也因实效性强、数据全面等优势获取了高关注度和阅读量。

公众平台互动参与校园活动。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还附带投票、调查、参与等多项互动功能。据统计,318篇文章中和互动内容相关的有17篇,占比5.3%,如上海海事大学《第八届“师德标兵”暨“我心中的好老师”评选》,厦门大学《2015年本科生“十大优秀毕业生”评选活动》等。山西工商学院推出的《我为工商来点赞》更是以其独特的点赞内容赢取了全部榜单的最高点赞数。

(二)“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以视觉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所谓视觉文化,它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或者说形象或影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图像压倒了文字,转而成为一种文化的‘主因’”。[4]微信的流行正印证了视觉文化的到来。简单地编发几句文字,配上不超过9幅图片,通过智能手机的移动终端,就可在朋友圈中广泛传播,赢取众多评论和点赞。考察微信公众号文章的表达方式,纯粹仅是文字表述的文章是没有的,因为即便正文中没有图片,在推送的目录页中也是必须配发图片的,区别仅在于头条文章的图片要醒目些。

去除目录页中的图片,仅考察正文,将318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按文字、图片、视频、微刊(基于HTML5技术制作的卡片式多媒体杂志)等形式排列组合,纯文字的仅12篇,“文字+图片”272篇,“文字+视频”17篇,“文字+图片+视频”15篇,“文字+图片+微刊”仅2篇。统计表明,以图片、视频、微刊等形式推送的文章数占据了统计数的96.2%,纯文字表现的内容仅限于几条严肃的声明和公告。包含视频的微信文章主要为学校的招生/校庆宣传片(12篇)、校园文体生活(10篇)、全景视频(6篇)、毕业视频(4篇)等,其中的图片多为视频截图,可以满足先睹为快和非WIFI情况的浏览需要。“文字+图片”的形式涵盖了文章的全部题材内容,图片又包括摄影美景、漫画手绘、数据图表等多种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专门成立的新闻办公室凯旋工作坊,采用“一图读懂”形式绘制了大量介绍学校资讯的数据分析图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简洁大方的制图风格,丝毫不逊于主流媒体的制作水平。

(三)“诉诸情感”的标题策划

主要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的微信,其公众号文章的阅读过程有着不同于其他网络新媒体的特点。用户在阅读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时,首先是在订阅号文件夹中查看到公众号名称和最新一期头条文章标题(仅显示1行共15个汉字),点击进入后,完整一期的推送条目将列表呈现,头条占据空间较大,图片明显,标题文字突出,其余文章标题依次排列,每期微信公众号推送图文信息(含头条在内)最多不超过8条。再次点击标题后进入正文阅读,真正的阅读数才据此出现。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榜(TOP10)推送情况清晰地表明了高阅读量文章中近90%的登榜文章是经由头条发布的。因此,头条文章的标题和内容质量是微信公众号获得高阅读数的关键。

受标题字数(64个字节)和不能自主分行显示的限制,微信文章标题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除了诉诸情感、直击内心的文字外,微信文章的标题中标点符号出现较多。在318篇登榜文章中,问号“?”叹号“!”等语气标点和方头括号“【】”竖线“∣”等特殊符号,分别出现32、66、60、34次。问号“?”用于表示疑问、反问、设问等语气,从用户的角度设境,体现“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如《武大毕业生平均薪酬有多少?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您解密》等。叹号“!”表示一种惊讶、感叹的语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报告!海大已被樱花占领!》等。在标题中还出现了叹号叠用和问号后加叹号的特殊用法,如《华侨大学!!!九冠王!!!》将华侨大学九连冠后的喜悦溢于言表;《如此理工,你见过吗?!》表示疑问之后的惊喜之情。方头括号“【】”常用于工具书的条目说明,颜色较重,在手机页面中比较醒目,常用来表示文章的分类信息,如【特稿】【招聘信息】等;也有用来表示评价或内容引入,起到引题的效果,如【最温馨的毕业致辞】【喜大普奔】等。竖线“∣”并非现代汉语标点符号①现代汉语标点符号中的分隔号为“/”,又称正斜线号。,在微信文章标题中通常用来表示文章的分类信息,如“媒体∣”“分享∣”“文苑菁华∣”等。

(四)“时尚清新”的话语风格

时尚流行的话语。网络文化的流行对传统语言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特别是对高校微信的主要用户群“90后”青年来说,网络流行语可以直观反映并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他们的生活。轻松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选材内容,再加上时尚流行的话语,比较容易让微信文章在青年学生中传播开来。分析榜单上的文章,很多文本语言都是时尚语录的变体,如:《南农何以体》《大工惊现多份‘休学申请’,世界那么大……》《中国理工类大学哪家强》,“Duang”“舌尖上的师大”“女神、男神”“任性”“且歌且留下”“我们”等无不是时尚流行语与校园文化结合的产物。

清新诗意的文风。清新唯美的校园景致配以浪漫典雅的诗意话语,在校生看到了别样的校园之美,校友们更能从心底品味曾经的美好记忆。榜单中设置校园美景图片的文章几乎都配以诗意的语言,让人在阅图之余领略文字之美好。《清华园·春天的颜色》给每幅校园美景图配上一句典雅的古诗文,读者们在“绿池芳草满晴波”“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意境中品味校园的诗意之美。各式各样的“三行情书”在高校流行,《140字微童话——如果你也在厦大》等,不仅展示了学校、专业的特点,还用精练优美的文字书写着对学校的眷恋之情。

形式多样的修辞。微信文章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最为突出的就是拟人和反语。拟人是把不具备人类动作和感情的事物进行人格化的一种修辞手法,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部分公众号不仅以极具学校特色的人名自称,甚至连头像都是量身定制的卡通形象,再加上拟人化的沟通交流,特别符合95后大学生的心理,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华小科”、重庆大学的“渝小薇”等;“简历体”“传记体”高校介绍,让学校化身成周围和蔼可亲的同学、朋友,甚至是希望获取青睐的“求职者”。反语就是“说反话”,即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语言来表达此意。反话正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而正话反说则是一种“欲扬先抑”“欲褒先贬”的表现手法。《对不起,**大学,我只能给你打95分》《嘘,千万别来渤大看风景》等文章,实际上是对学校浓浓的爱,诙谐幽默的语言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三、深入解读:榜单背后的文本缺失

两年多的时间,从第一所高校认证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线到微信综合传播指数达1200以上,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取得了不错的影响力。然而,通过对数据和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章在文本传播等方面存在不足。

(一)内容同质化问题突出,原创性缺乏

2015年5月26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官微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二外少女不可欺》登上了该期榜单的第4名,内容是二外针对其之前推送的文章《二外四年,我不需要男朋友》被多所学校抄袭后发表的声明。精心策划并制作的图文被他人不加修改地变为自己的文章,让人惊呼“尊重原创 靠自律也靠制度”“新媒体唯有自强才可取信”[5]。综观整个榜单,类似的事情屡见发生:从标题到文字,从图片内容到顺序,很多都是简单地替换,如风靡榜单的高校简历体自传,还有类似《**大学,究竟是哪所大学》等,无不是按照既定模板的顺序将不同学校的情况堆积上去;写给学院的三行情诗,内容也多有雷同之处;更不用说频现榜单的“何以体”“微博体”“凡客体”了。精选的TOP10榜单尚且如此,全国每天生产的数量众多的公众号文章就更难想象了。

(二)图片、视频占比较大,娱乐性偏重

受视觉文化和手机阅读特点等影响,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几乎都是配图发布的,图片、视频占比较大,一度成为曾风靡校园BBS贴图版的翻版。综观登榜的文章和图片内容,普遍围绕学校介绍、学生生活和文体活动,富于教育意义的文章很少。标题和图片侧重于吸引眼球,“颜值”“女神”“告白”等字眼频现标题,乃至一些文章竟有“标题党”嫌疑。另外,微信公众号对语音、音乐等功能的使用较少,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语法不规范、修辞过度现象常有发生

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一些不规范的语法行为在微信文本中常有发生。《标点符号用法》指明:“文章标题的末尾通常不用标点符号,但有时根据需要可用问号、叹号或省略号”[6]。据前文统计,问号、叹号、逗号的使用比例较高,省略号“……”破折号“——”的使用存在不规范现象。正文中出现的文法错误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表意不明等更是常有发生。部分文章为了引人关注,从标题到正文都体现出一种夸大制奇、言不符实的语言传播现象。

(四)互动交流形式受限,深度挖掘不够

受榜单中统计文章的限制,5.3%的互动比例较于校园热火朝天的活动来说应该是比较低的,并且这17篇文章主要集中于投票的形式,内容也多与校园文艺体育活动相关,如最美照片、最美引导员、十佳歌手决赛人气奖票选等,微信公众账号开发的其他互动功能,如评论、调查、打赏等罕见使用,互动交流的内容形式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不止阅读:微信公号的突围之道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移动互联时代校园信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校园生活的生动反映,还肩负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崇高使命,在内容和文本的传播方面应体现一定的高度和独特性,立足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文化引领、舆论引导、互动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校微信公众号要坚持原创,以特色创新求内涵发展

在经历规模化、普及化的发展阶段之后,高等教育正向着提高质量的内涵化发展迈进。内涵发展的首要之意就是特色发展,在大学校风校训高频字显现、高校争向综合型发展的今天,彰显办学特色和内涵成为当务之急。微信公众号作为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示,其特色创新的程度直接反映着学校的特色创新发展内涵。

坚持特色创新,重在文本和内容,其根本又在于对大学生活、学术动态、校园特色、学校发展的深入挖掘。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指导教师和社团学生要深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重点挖掘具有学校特色的人和事,讲好校园故事,传播好校园声音,依托微信媒体的强关系特征增进大学认同、文化认同,以文化凝聚师生校友情感,以软实力成就高校特色发展。

坚持特色创新,需强化自律和监督。诚信乃为人之本,求真务实的精神应体现在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高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更应该在细节上着力,于细微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不能以追求新、奇、特,吸引眼球、提高阅读数为目标,更不能违背道德肆意抄袭,而要在鼓励原创的同时提高质量。学校还要加强对原创文章的保护,提高版权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二)高校微信公众号要转变话语方式,引领主流思想舆论

长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为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权威、系统、严谨的形象示众,往往给大众带来一种严肃呆板、无关实际的刻板印象,久而久之使受众对其产生了游离和疏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7],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不应仅沦为新闻的发布渠道或快捷服务的智能终端,而应该代表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发声,主动占领微信平台的互联网阵地。美国传播学者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通过对1968年美国总统竞选运动中大众媒介传递信息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大众媒介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大众传媒迫使受众关注某些特定的问题,他们树立政治人物的形象,他们不断地向大众建议他们所思、所知、所感的内容应该是什么。”[8]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应充分发挥其在引领校园文化思潮、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把关人”的作用,发挥议题设置的功能,关注师生的思想情感、实际现状,通过生活化、通俗化、情感化的话语表达,采用图表、照片、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同校园的热点事件、新闻话题相结合,使之既在范围上广为传播又在深度上探索思考,构建传播者和微信用户之间共同的话语体系,激发情感共鸣,增强主流思想舆论传播的效果。调查显示,限于微信认证订阅号“一天只能更新一条”的规定,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更新时间多为一天一次,少数为隔天一次或几天一次,给信息、文章的充分筛选、撰写提供了充足时间。同时,围绕某一热点事件或话题,通过制作专题、专栏等形式进行推送,连续传播的方式更易于话题设置功能的发挥。

微信公众号对突发事件、舆情的及时发声起到了澄清事实、引导舆论的作用。如复旦大学在踩踏事件发生并确认一名学生不治身亡后,第一时间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发布《复旦一学生在外滩踩踏事件中伤重不治,忘媒体尊重逝者隐私》的声明;还有《关于对媒体报道“大连理工大学西门美食城爆炸”情况的说明》《宁诺被头条|昨晚都谁参加了毕业舞会》等,在舆情突发后及时准确地发声,利用微信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迅速地将高校从舆论的漩涡中解脱出来,可以作为高校新媒体化解舆情的实践案例。

(三)高校微信公众号要注重提高策划能力,增强互动意识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其极具亲和力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众多在校师生、校友和家长等用户订阅,与传统校园媒体(校报、电视、广播等)自上而下的“只宣传不吸纳”“一元独白”所不同,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衍生物,微信公众号在主办方与用户的交流、互动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基于精准定位进行点到点的推送,用户通过平台直接向推送方发表意见和评论,从简便易行的“点赞”到种类繁多的投票、调查、平台回复等功能,让用户的“声音”直达平台的“耳朵”,经过反馈后再直抵用户的“内心”。

在高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方式开展互动交流活动也是微信获得高阅读数和点赞数的一大法宝,无论是各类评奖、选秀,还是问卷调查等,微信总能给你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另外还有活动预告、报名、抢票等,让“线下活动线上热,线上热后线下火”。厦门大学在预计《直击现场|李克强总理到访厦大》必将获取高阅读数的前提下,于文末提出“与李克强总理见面是怎样一种体验?欢迎大家与小夏互动分享”建议,后又综合了同学们分享的文字、截图等内容,整理成《与李克强总理握手是怎样一番体验》的文章,双双登陆当期榜单前4名,这就是线上线下的互动效应,在吸引众多眼球的同时传递了校园主流声音。

增强微媒体的互动交流需要提高微信运营的主动策划能力。在大力倡导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当下,组建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新的传播业态,信得过、用得上的校园媒体人才队伍,是高校校园媒体转型升级的关键。校园宣传思想工作者应主动学习不同渠道的传播方式,具有“全媒体思考”“一专多能”的创新、运用能力,根据话题的内容选择最适合的传播渠道,掌握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叙述表达方式,并且善于从校园中寻找话题,甚至是主动策划活动话题。校园微信工作团队还要善于倾听用户的反馈,在不断的否定与自我否定中提高官方微信的运营效果和影响力。

[1]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纲要(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53-154.

[2]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绪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35-46.

[3] 马克·格拉诺维特.弱连带的优势[M]//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6-81.

[4]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29-35.

[5]北二外微信维权——尊重原创 靠自律也靠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5-07-06(12).

[6]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三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82.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19(1).

[8]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M]//李良荣译.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410.

Text Interpretation in the Spread of Official WeChat Public Platforms for Universities

Liu Lin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his paper selects all top 10 articles on 32 lists as samples which come from the university’s reading lists in “China Youth Daily” per wee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 realist themes, illustrated expressions, emotional titles and fashionable discourses are the reasons for high reading and “likes” numbers. Through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mples, official WeChat public platforms for universities need to focus in the following areas: adher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ivities, changing the discourse style and promoting interactions. Then they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preading of university cultures, promoting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combining teacher-student emotional consensus.

WeChat; Public Platform; Universities; Spread; Text

G646

A

1006-1789(2016)05-0033-07

责任编辑 曾燕波

2016-01-0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嬗变与重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教育信仰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YJC880023。

刘琳,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阅读数榜单公众
科技政务微信传播方式与效果研究
——以某省科技微信公众号为例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榜单
榜单
榜单
榜单
编读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