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会展业四大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6-06-04张晓明张健康

理论探索 2016年3期
关键词:品牌化生态化会展业

张晓明 张健康

〔摘要〕 在当今世界会展格局中,德国是当之无愧的“展览王国”,是世界会展业的领头羊。德国会展业在多年发展中呈现出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生态化四大趋势。这一趋势性变化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启示是:要开拓“国际化”视野,以“大胆走出去”和“积极引进来”拓展国际市场;要强化“专业化”意识,提升“展会专业化”和“人员素养专业化”水准;要注重“品牌化”运营,大力加强“展会品牌化”和“公司品牌化”建设;要关注“生态化”主题,积极推动会展场馆、标准、技术和信息的“生态化”。

〔关键词〕 德国,会展业,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F7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3-0093-06

随着全球经济和世界会展业的发展,常有学者专题研究会展业的发展趋势。不同学者在研究上有共性,也存有不同见解。学者关于会展业发展趋势的探讨,对会展业更好地面对发展现实和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很有好处。德国是世界会展业的领头羊,而且在世界会展第一梯队中“一枝独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德国会展业在多年发展中主要呈现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和生态化四大趋势。经历30多年的发展,中国会展业也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在:各地会展场馆建设方兴未艾,进展迅猛;社会和政府对会展产业较重视,并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会展业已形成“三圈三带”的发展格局,各地会展产业初具区域和产业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一线会展城市继续领跑,二线城市的会展发展相对景气;会展产业链不断拓宽,相关产业的带动性较明显等。然而对照德国会展业,我国会展业还相对“稚嫩”,在产业规划、场馆优化、环境污染、材料选取、品牌塑造等方面与之有较大差距,需继续理清发展思路。研究德国会展业的发展动态、特点及趋势,对迅速成长中的中国会展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开拓“国际化”视野,以“大胆走出去”和“积极引进来”拓展国际市场

纵观全球,德国会展业历史悠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互动性越来越强,德国会展业走向国际化是必然的。

一方面,德国以“本土化”为基础进行国际化拓展。德国会展业的国际化是以本土化为基础的。德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欧洲第一会议国度”,它不仅在国内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对全欧洲的消费市场也有明显的辐射作用。近年来,德国不断挖掘本土化潜力,在拥有众多知名会展城市、品牌公司和品牌展会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手段吸引海外参展商到德国参展。德国的一些世界知名展会,如汉诺威信息与通信技术博览会、法兰克福春季消费品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法兰克福车展、科隆五金展等,对海外参展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德国头号展会品牌——汉诺威信息技术展(CEBIT)至今已举办了50多届。法兰克福车展是汽车极品世界的亮丽风景线,以“强大的魔力”吸引着世界会展人的目光。它们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是世界会展人发现产业发展机遇和探究新趋势的重要平台。国外参展商比例在德国会展活动中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在德国国际性展会上,每年大约有50%的参展商和20%~25%的观众来自国外,专业博览会中的国外比例更是高达30% 〔1 〕。2012年,在德国举办的160场展会中,国外参展商接近9.9万人次(国内为18万人次),同比增长4.2%(见表1) 〔2 〕。在科隆举行的国际游戏展GC2014吸引了47个国家的700多家游戏参展企业,观众达到了33.5万人,其中3.15万名专业观众的52%来自海外,58个国家的6000名专业媒体参与了展会现场报道,可见,德国会展业在国际性招商方面很有成效。而且,亚洲参展商的数量逐年增加。德国显然看到了中国会展业的前景和巨大商机,因而“中国元素”受到了德国会展业的特别青睐,目前中国已位列德国十大参展国之首。例如,中国向德国的出口玩具占德国总进口量的51%。

另一方面,德国以“全球办展”为基调进行国际化拓展。德国赴国外办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眼下,德国会展延续这一办展风格,并呈现“全球办展”态势,积极营造“展会,德国制造”的鲜明形象。目前,德国在海外办展的数量逐年稳步上升,不少知名会展公司20%的收益来自于国外办展。近年来德国每年在海外举办展会大约250场左右 〔3 〕。2011年,德国的海外展会数量达到266场(2009年、2010年出国办展的数量分别为211场、226场)。据AUMA统计,该协会会员出国办展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0%。德国主要会展公司对海外办展有较高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能够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专项的政府补贴),另外还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海外专业客户。由于欧美展览业相对发达、欧洲市场相对饱和,德国会展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时较偏重新兴的有较强经济潜力和消费潜力的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 〔4 〕。德国全球办展的重点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市场,中国已成为德国海外办展最多、市场最大的国家 〔5 〕。在早期,汉诺威、慕尼黑、科隆三家公司分别将中国、新加坡和土耳其作为海外发展的主要国家,但随着中国会展业发展,都将中国作为海外扩张的主战场 〔6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SNIEC)是德国汉诺威、杜塞尔多夫、慕尼黑三家品牌公司进军中国的重要见证。至今,德国会展公司在国外建立了至少420多个办事处。以细腻服务著称的杜塞尔多夫展会公司的66个办事机构分布在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还建立了13 家子公司或合资公司。法兰克福展览公司迄今在世界上分布有28家附属公司、5个办事处和52个全球销售伙伴。在这方面,德国知名会展公司都频频出击,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力。会展品牌的移植是德国海外办展的一大特点。如汉诺威展览公司对上海某地面装饰展览会的收购、慕尼黑国际展览集团将电子元器件博览会成功移植至上海、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将国际消费品展览会成功移植至亚洲。

相比德国而言,在眼下,我国会展企业频频赴海外参展,境外企业也大举进攻中国市场,国际化势头相对明显,经济效益也比较可观。但是,我国会展国际化还远不够显著,规模和层次都较为落后,因而要从“大胆走出去”和“积极引进来”两个层面继续拓展国际性业务。

一方面,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更积极地赴海外办展。我国要进一步加大海外办展力度,力争在国际竞争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近些年我国会展业也有在海外成功办展的例子,例如,自2001年开始,广东贸促会在柬埔寨金边、越南胡志明、印度孟买等城市举办了两届中国广东商品博览会、七届中国广东产品(越南)博览会、十届中国商品印度孟买博览会。其中,印度展时间最久,知名度很高。但是这类成功的案例还很少 〔7 〕9。虽然中国企业赴南非参展的企业数从14个(2008年)增长到55个(2013年),即便出国参展项目数和参展面积都明显增长,但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远远不够。在境外参展数量和规模上升的总体态势下,我们要改变仅仅是产品展示与销售、考察国外会展市场等相对简单的参展目的,参展类别也要从轻工服装、化工机械、农产品等方面拓展到更多的展会空间。在办展中,展览公司也经常暴露出展示理念、展品质量、参展水平等方面与会展强国的较大差距,知识产权问题也较突出。从举办国际性展会角度看,我国在展览公司与展会的品牌上还需作更多努力。

另一方面,要抓住国外知名会展公司进军中国的机会,加强学习,提高办展水平。近些年,国外会展公司进军我国市场的势头很迅猛,如英国励展进军郑州、斯图加特进军南京。一直以来,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市场是德国会展业关注的重点,中国是德国国际化拓展的必争之地。〔5 〕 知名会展公司大举进军中国,是我们提升经营理念和创新经营方式的好机会,也必将对我国会展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在国外公司开展品牌移植的状况下,我国会展业要积极进行产业链改造,在酒店、运输、旅游等方面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

二、 强化“专业化”意识,提升“展会专业化”和“人员素养专业化”水准

众所周知,德国会展具有多样性,但同时其专业性趋势却很明显。专业性展览是世界会展业发展的主流,在德国体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德国会展业的专业化体现在展会的专业化。德国会展产业按照行业及产品特点举办各类展览会(几乎覆盖所有领域和行业),从多个层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相对于综合性展会,专业性展会的针对性更强、观众质量更高、参展效果更好、市场功能更强,更能反映行业整体状况。德国的综合性展览被不断细分,“大而全”逐渐转向“小而专”或“大而专”。例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是一个综合博览会,却包含有若干个专业展,其中包括灯具展、仪器仪表展、机器人展和铸件展等。杜塞尔多夫的国际印刷展、纽伦堡的国际玩具展等都已具有超强的行业专业性水准,受到了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欢迎。在会展界,对原展览做出调整或出现新展览在所难免,但很容易重复。尽管德国展会数量不少,但是展会重复却不明显,这和德国贸易展览业协会(AUMA)有很大关系。AUMA为此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使各展会不仅不重复,且各展会的目的性更明确。如果出现了时间和内容有所冲突的展会项目,AUMA将进行干预。因而,从内容上看,德国会展业的特色很鲜明。

其次,德国会展业的专业化体现在会展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尽管会展业是一个高度复合的行业,却也在各层面需要会展专业人士。在世界会展领域,会展公司运作的专业化已对人员素质的专业化提出挑战,而德国专业公司、会展组织与服务机构中的人员精干程度和业务素养已占上风。这缘于德国多所高校开设会展课程,研究方向主要关注会展的策划与功能,完整的会展业人才培养体系,成熟的会展经理人市场等。无论是参展商还是专业观众,在德国都接受了组织者优质和专业化的服务。海外参展商在展会结束较长时间后仍能接收到展会的统计资料,也是德国会展业工作专业和严谨的体现。公司的专业化和人员的专业化,促成了德国会展服务的专业化与标准化。例如,慕尼黑展览公司在营销手段、会议安排、市场调研等多个环节都已建立了相应标准。在社会人员培训方面,德国会展业卓有成效。

相对于德国会展业的“专业化”,我国会展业发展要更多关注展会内容与人员素养方面的专业化问题。

第一,要在展会内容的专业化方面下工夫。在目前看来,尽管我国会展规模和经济效益都有所增长,但展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具体体现为:类似商品买卖会之类的展会不少,综合性展会相对偏多,展会特色不鲜明,行业细分很不理想。这势必导致展会主题与内容不够明确,也将影响参展商与观众的参展积极性。还有,同一城市在相近时间展会主题雷同现象不时出现,会展形式与标记等内容常有被抄袭和高度模仿的痕迹。这对培育会展公司和展会品牌都没有好处,何况还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这类问题的出现和我国会展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关。国内还缺乏德国政府积极支持会展公司有效经营展会的机制,也缺少像AUMA(德国贸易展览行业协会)之类的专业协会及像FKM(德国会展数据自愿审计认证组织)这样的权威审计机构。因此,我国会展业可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大力规范展会内容,严格审批展会内容与主题,尽可能避免相近时期的展会雷同问题;2.加强展会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对随意的会展侵权行为给予严厉的整治,对恶意侵权的给予类似于“永久出局”的处理;3.进行更为科学的行业细分,多办优质展会,尽可能避免简单的买卖会或展销类展会。

第二,要提高会展专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我国会展业的知名展会不多,多数会展公司规模偏小,这些一定程度上都和人员素养相关联,具体表现为会展专业人员不够专业,业务素质不高,服务内容和方式都与专业化相去甚远。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在行业中相对紧缺,这和国内的会展办学状况及会展培训体系密切相关。除了多所高校开设会展专业外,社会上对于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还远没成体系,多处于散兵游勇状态,或是偶尔象征性地开展培训,培训师资参差不齐,效果很难保证。高校对会展人才的培养形势较好,但还有必要结合各高校办学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一旦从业人员更为专业化,对于高质量专业观众的组织工作也会更有效,从而为展会的成功举办奠定基础。当然,会展专业化与会展标准的关联度很大。我国会展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反映了我国会展业标准建设不够到位。尽管商务部于2012年颁布了包括“专业组展企业资质评估标准”等六个会展行业标准,但这只是会展标准的起步,所以我国会展业的行业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会展业还有必要做好以下工作:1.高校会展人才培养在注重理论体系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有效提升其策划与执行能力;2.社会上要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与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的补充;3.建立会展人才的行业准入机制与职业标准,整顿行业人员参差不齐的现状。

三、 注重“品牌化”运营,大力加强“展会品牌化”和“公司品牌化”建设

品牌化经营与运作是德国会展业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拥有稳定客源的关键,也是德国抢占会展制高点的一大法宝。由上可知,世界顶级的各类博览会是世界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优质沟通平台,而世界重要展会的2/3在德国举办,德国展会的品牌化与公司品牌化趋势十分明显。

其一,德国展会的品牌化优势比较明显。在政府的积极扶持与有效规划下,德国会展业已形成诸多世界知名的国际品牌展会。例如,汉诺威信息技术展(CEBIT)、杜塞尔多夫国际服装展(CPD)、法兰克福国际书展(BF)和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 (IAA)、科隆国际游戏展(GC)、科隆国际家用电器展(Domotechnica)、柏林消费电子产品展(IFA)等。这些在世界会展业久负盛名的品牌展会正引领着会展行业的发展潮流,在全球会展界发挥着重要作用。创办于2002年的莱比锡电玩展(GC,Games Convention)是欧洲地区规模最大最权威的游戏博览会,是全球游戏玩家和参展商关注的重要场所。在后E3时代,其地位越发显著。2009年,由于莱比锡电玩展移师科隆,发展为现在的科隆国际游戏展。现在GC和北美的E3、日本东京电玩展(TGS,Tokyo Game Show)并称全球三大互动娱乐展会。尤其是GC2013,吸引了88个国家的34.1万名观众,61个国家6000名媒体工作人员,创造了GC举办以来的一个奇迹(见表2)。2014年,GC的参展规模更是达到了47个国家的700家厂商。在2014年世界商展100大排行榜中,德国知名展会在前十位占有6席,在前20位中占有15席,足以说明德国展会品牌塑造的成效。

其二,德国具有很多的品牌化会展公司。世界顶级的行业博览会也是会展企业塑造品牌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它们可发布新产品,可清晰地了解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相比之下,德国企业更善于从多角度实施品牌化战略,包括主题设计、场馆规划、展会布置、展会组织等。德国在多年发展中涌现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会展公司,如法兰克福、汉诺威、杜塞尔多夫、科隆、慕尼黑、柏林、斯图加特、埃森、莱比锡、德马吉等。全球展览界首屈一指的展览会主办单位是法兰克福公司,其业务已覆盖全球150个国家。该公司2011年的营业额高达4.5亿欧元,其组织运营的国际时尚消费品展(Ambiente)、国际美容美发世界展览会(Beautyworld)、国际纺织品专业处理展览会(Texcare)、国际圣诞礼品世界展览会(Christmasworld)等作为旗舰展会在全球专业市场中具有足够的优势。目前,法兰克福公司已在大中华地区的纺织品类、消费品类、汽车零配件类、通讯休闲类等展会中有明显优势。

显然,在世界会展业,中国若没有一定的品牌公司和品牌展会,那几乎无竞争力与影响力可言。在品牌化运营角度,我国会展业则主要应在“公司品牌化”与“展会品牌化”方面有更多改善。具体如下:

第一, 加强市场细分,大力促进展会的品牌化建设。由于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展会内容难免有很多的趋同现象。但这样的状况只能出现在产业发展初期。倘若发展了很多年,展会之间总是时不时地出现重复或者类似的内容在某城市此起彼伏,只能说是产业发展的失败。展会是需要培育的,产业的发展不能只是考虑简单的盈利性质。从国家及其区域的角度,展会的品牌化建设需要更有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有节奏地层层推进。在展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及其行业协会等要注重宏观调控,对展会进行一些必要的分层分等,加强市场细分,对展览内容进行积极引导和有序规范。对于那些特别有发展潜力的展会要加大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加以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扶持,争取多出精品和好的展会。

第二,在会展业发展过程中要善于抓大放小,积极塑造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公司。在发展初期,多数会展公司规模较小,公司本身和公司人员都相对“年轻”。随着会展业的发展,产业对公司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规模和品牌方面也有了新的挑战。毕竟,过小的公司其发展会受到较多限制,工作精度和社会影响力比较有限。尽管中国会展业市场很大,也被世界会展业寄予厚望,然而真正具有竞争力特别是世界竞争力的会展企业凤毛麟角。“一年办一展,一展吃一年”的会展企业也不在少数,多数企业无明确的发展战略,经营停留在初期水平或基本的成本控制,谈不上企业创新、系统管理或可持续性发展。

第三, 要注意品牌公司与品牌展会的互动性。品牌的内涵将会在展会和公司多个层面发生作用。由于知名会展公司较少,各地的知名展会也很有限。虽然浙江商务厅也于2008年~2013年连续6年组织了浙江出口商品(大阪)交易会,成为国内至2013年为止单个省份自主办展较有成就与影响的出国展品牌,但类似的品牌展会屈指可数。到2013年底,我国北上广三大城市的UFI中国会员仅有84个,经UFI认证的境外认证展会只有3个(境内66个),这和我国会展业发展很不匹配。从一定意义上说,品牌展会在品牌公司的运营下,相对效果更好。即便是知名度不高的展会,一般而言在品牌公司的运作下会更有社会影响,久而久之则成为品牌展会。所以在眼下,积极推进公司与展会的品牌化建设,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公司与展会,应成为我国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的共识。因而,在这方面,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加大对区域性影响较大的展会与公司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行业品牌展会,积极推进我国知名展会品牌的国际化移植,努力提高品牌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四、 关注“生态化”主题,积极推动会展场馆、标准、技术和信息的“生态化”

近年来德国会展业越来越关注节能与环保,呈现出“生态化”趋势,以“绿色、健康、环保、节能”的发展主题,满足了参展商与观众的需求,引领着会展业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一,德国会展场馆规划与展厅设计体现了特有的生态化意识。尽管德国会展城市众多,知名展会品牌和公司也不少,但该国展会的主题等却几乎没有“撞车”现象。这是充分优化规划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化”。德国会展生态化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其场馆规划与设计也处处折射出生态化气息。德国展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较强,会展的主活动与其他活动之间的衔接性很好,场馆设计中水、光线、绿化、太阳能等因素都考虑得很周到,饱含环境责任感。例如慕尼黑新展览中心,场馆总面积的17%为绿地所覆盖,场馆10%的能源由展厅的屋顶太阳能装置(世界上最大)提供。汉诺威26号馆在设计时明确提出“使用利于保护能源、可再生的原材料”,体现了强烈的“产业生态化”意识。

第二,德国会展业积极制定会展标准和生态化会展产业评价体系。会展业在展会内容上提倡“绿色、健康、节能、环保”,也就需要有会展标准和产业评价体系与其相配套。目前,德国会展标准和产业评价体系等都较多地体现了这方面内容。因而,环保与健康产品往往是各大展会的亮点,搭建商都会自觉运用环保材料。一些知名的博览会,如科隆公司举办的“世界碳博览会”、“亚洲清洁能源展览会”、“国际再循环利用展览会”、“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等系列展会都为标准的实施树立了榜样。

第三,德国会展业在技术革新和展现生态科技魅力上成绩显著。如果仅有生态化理念而缺乏生态化技术,会展生态化是没法落实的。德国会展产业的生态化,是以该国相对高端和发达的科技水平为依托的。如慕尼黑新展览中心,在垃圾分类处理、噪音控制、光线污染等方面都运用了较多高科技产品,体现了德国会展业先进的科技水准和独特的科技魅力。

第四,德国会展业在会展信息管理方面呈现生态化趋势。在会展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应用方面,德国会展业的科技信息化水平已处在全球前列。目前德国贸易展览行业协会(AUMA)的网络体系相当完整,会展服务与营销行为可通过网上业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很方便地进行。且该国于HM2011(工业设备展会)上提出了“工业4.0”概念,并进一步提高关键技术——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水平,通过大数据开展多业务系统的联动。随着“互联工厂”的进一步落实,德国会展业的“智慧化”将大幅度提高,会展业也将创造更多的价值。

从生态化角度看,我国会展业的形势较为严峻。为了有效改善我国会展业生态化现状,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积极主动地推行“会展规划生态化”。眼下,人们对于会展场馆建设热情高涨,但其空置率很高,体现了会展规划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其实,这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会展生态的一种混乱。事实证明,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发展会展,不是适合会展的城市就一定能成功。就如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它拥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适合的比例。如果各地一窝蜂地建设,自然将造成系统的紊乱,这是国内会展业需要努力避免的。

2.严格制定会展生态化标准体系。在现实会展场馆中,不符合生态的展览现象不断出现,会展场馆建设与运营的生态化标准相对缺乏。〔8 〕 9。例如,我国展览工程行业80%以上采用了一次性木材料(不可回收),看起来一次性投入成本很低,但资源浪费和装修污染十分严重,明显影响参展商和观众的健康。再者,还存在垃圾处理问题特别突出,展会的协同作用还不够明显和有效,环保材料的生产不够普遍,技术应用和环保材料的推广仍很有限等问题。这样的产业标准严重缺乏的状况将会对产业发展造成很大限制。这是目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软肋,亟待在今后若干年有明显改变。

3.发展环保技术,为会展业提供更多的环保展具。总体而言,中国会展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生态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2014年11月20日在南昌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博览会”,主要开设了低碳生态主题展、低碳生态产业展和绿色食品展。2014年9月举办的“第十届环境与发展论坛及2014中国国际生态环境技术与装备博览会(简称EETECH2014)”,主要展示的是有关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处理、空气净化、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与新产品。EETECH2015将继续以环境监测、水环境、固废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空气净化、生态修复等六大主题为背景进行设计。这样的展会内容对于我国会展产业生态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总量上看,我国的环保技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还显得落后,目前还远远不能在会展产业有效推广会展环保展具。其中,还存在很多关于成本的思考与更深层次的意识问题。

4.大力推动“生态会展”的发展,积极生产“生态产品”。依据目前的现状,结合今后的发展趋势,生态会展与生态产品将大行其道。历史终将证明,消费者将更为青睐那些富有生态性质的展会及其主要产品。“环保、低碳、节能” 型会展活动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因而,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国会展业尽管历史短,起步晚,发展中还有不少问题,但异军突起,前景光明。中国会展业是世界会展业的一股新兴力量,有望成为继欧洲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会展中心,因而世界会展业正把更多目光投向中国,中国正成为世界会展业的亮点。学习德国等会展强国会展业的成功经验,以其发展趋势对照中国会展业现状,中国会展业可少走弯路并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国会展业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转型升级,继续实施“国家化”“专业化”“品牌化”“生态化”战略,才能在世界会展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和更强的全球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魏爱苗.德国会展业何以长盛不衰〔N〕.经济日报,2011-03-02.

〔2〕郑 芮,田晓霞.德国会展业发展对新疆发展会展业的启示〔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2).

〔3〕傅立钢.德国会展业带动商旅业快速发展〔N〕.中国贸易报,2013-07-23.

〔4〕李智玲.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9(5).

〔5〕宗 文.向德国取经,中国会展业可学到些什么?〔N〕.青岛日报,2013-10-24.

〔6〕黄玉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问题与策略——基于德国会展业之借鉴〔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5).

〔7〕郭 牧,赵 闯.2013年中国会展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3.

〔8〕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于晓媛

猜你喜欢

品牌化生态化会展业
高中历史生态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大兴路径”
全面透析欧洲会展业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分析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