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内关怀

2016-06-04金民卿李张容

理论探索 2016年3期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

金民卿 李张容

〔摘要〕 党内关怀是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其成员以及不同成员之间,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战士作用、提高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实现党的目标和理想,在政治、工作、心理、情感、生活和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激励、关心和帮助。党内关怀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关怀的优良传统,又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新的创造。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内关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能够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有效克服懒政、惰政问题,有助于党风建设并有效引领社会风气的好转,能够有效回应对党的片面解读和恶意攻击。党内关怀是包括多方面内容的总体性构成系统,其中政治关怀是第一位的关怀,工作关怀是基本关怀,情感和心理关怀不容忽视,荣誉关怀具有特殊意义,必要的生活关怀不可或缺。党内关怀的对象既是全方位的又是分层次、有区别的,其中现任党员干部是党内关怀的首要对象,离退休干部和老党员是党内关怀的重要对象,普通党员是党内关怀的基本对象,流动党员是不能忽视的关怀对象。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党内关怀,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关怀,全面覆盖性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3-0036-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人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开拓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为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全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作为先进政治组织中的先锋战士,党员也是现实社会关系中活生生的人,他们在重大责任和任务面前,也承受着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的巨大压力,也渴望得到来自组织和同志之间的关心、关注、关爱、关怀,得到身份上的荣誉感、工作上的成就感、生活上的获得感、人格上的尊严感、价值上的实现感、情感上的理解感,以激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工作动力,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认真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内关怀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党内关怀的特殊规定性及其发生基础

党内关怀是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其成员以及不同成员之间,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战士作用、提高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为实现党的目标和理想,在政治、工作、心理、情感、生活和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激励、关心和帮助。

同一般的社会关怀、社会资助、慈善事业等相比,党内关怀既是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从实际运行过程讲,它是一种党组织对其成员以及不同层次成员之间所发生的多元复合性、双向互动性的过程,既不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也不是单向性的过程;从基本内容上讲,它是在突出强调政治性内涵的同时也充分顾及工作、思想、心理、情感、生活和社会评价等多方面内容的总体性关怀,既不是非政治性的,也不是单方面的生活关怀;从对象构成上看,它是发生在党组织内部、面向全体党员的多层次、有分类、有区别、有针对性的一种关怀行为,而不是形式主义的、平均主义的慈善性的制度设计;从目标追求来看,它是要在党组织与成员之间、党员相互之间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和关系,以激发党员和干部的工作热情,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共同为党的理想与目标而奋斗,其当前的直接目标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凝聚正能量,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是仅仅关注当下的、一般性的福利安排。党内关怀的这种特殊规定性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植于党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之中,具有深厚的基础。

党内关怀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对人的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逻辑和历史的起点,实现全人类最终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早在中学毕业之际,马克思就明确提出“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而获得的幸福,是“属于千百万人” 〔1 〕459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为此他提出要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这种为人类工作、对人类关怀的志向和胸怀成为其一生的理想支撑,同时也成为其理论创造的根本指向,贯穿在他一生的事业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立足于“社会化的人类”来“改造世界”,实现“人的解放”,实行彻底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推翻各种践踏人的尊严、限制人的解放、特别是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现象,实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 〕294,这就是对人类的最深厚的、最彻底的关怀。马克思主义政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义,把对人的关怀同党的事业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求全体党员都必须为全人类的解放而贡献自己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另一方面,也突出地强调了组织对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帮助,把党组织建成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和纯洁的、团结和谐的、充满温暖的政治组织,使广大党员在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中同时也得到关怀和激励,在个人幸福感、获得感、尊严感上得到不断的提升。

党内关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传统。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先锋队组织,其成员之间、成员与党组织之间是一种团结和谐、相互支持和激励的先进政治组织。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正义者同盟。它以“人人皆兄弟”为口号,是一个以情感为纽带的组织,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改造,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发展成为一个以主义和宗旨为纽带的政治性组织;这一改变既体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提升,也体现了组织成员之间兄弟般情谊的提升,使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关系提升到同志之间的政治思想和奋斗目标上的合作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员,作为解放全世界历史使命的承担者,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用联合创造战斗力,用关爱提升凝聚力,共同为世界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懈努力。这样一种体现在共产党组织内部,发生在党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党内关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缔造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在革命上、理想上、生活上的相互照顾、关心和帮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关怀的真实写照和典型体现。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关怀的优良传统,又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新的创造。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把新民学会这个社团组织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的过程中,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关怀的鲜明特征,这就是建立在共同主义、政治理想基础上的同志之间的激励支持和团结合作。1920年2月,他在给陶毅的信中,提出要把新民学会建设成为“一个高尚纯粹勇猛精进的同志团体”,这样的团体是一种“联军”“同盟军”式的团体,通过成员间“共同的研究”,“共同的准备,共同的破坏和共同的建设” 〔2 〕59-60,最终形成合力,达到胜利。1920年11月,在给罗章龙的信中,明确提出要把新民学会改造成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纽带团结奋进的政治组织:“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2 〕96-97。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正是党内的激励、关心和帮助,助力了党从幼小到壮大、从挫折到胜利、从革命到改革、从过去走向现在并走向未来。党内关怀已经从个别行动上升为集体行为的高度,从一般做法上升为规章制度的高度,从口号宣传上升到思想灵魂的高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解决党内矛盾方面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论;在干部政策方面提出要“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具体到爱护干部,毛泽东明确提出,要指导他们,提高他们,检查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还要照顾他们的困难,“干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项困难问题者,必须在可能限度内用心给以照顾” 〔3 〕526-528;在对党员的关爱方面,他提出:“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4 〕1005。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必须要正确处理物质利益与牺牲精神的关系,加强制度建设以保障党员和干部的权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突出强调补足“精神上的‘钙”,关怀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同时建立健全各种党内规范条例,并推出重大人才工程等为党员的工作发展提供条件,为党内关怀提供制度保障和有效载体。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内关怀的现实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拓前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为肩负起历史使命的重任感到无尚光荣、信心满满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正在进行的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党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 〔5 〕157-158。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以先锋战士的高度自觉勇敢承担起新的重大历史责任;另一方面,他们作为现实的人也需要关心、爱护和帮助。为此,认真研究和解决服务党员、关怀党员的问题,切实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内关怀工作,就成为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党内关怀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从严治党是这个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使命和经受考验的必然选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有一个靠什么来治理、靠什么来团结和组织党员的问题,一个如何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认同、把强制性约束转化为自觉性实践的问题。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对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通过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制性的政治纪律约束,构建一个良好的党内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政治生态,从而在政治上、组织上、理想信念上,形成了党组织对领导干部及广大党员的深度关怀。另一方面,党内关怀能够深入激发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内心深处的看齐意识和思想认同,确保党的宗旨、纪律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切实转化为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自觉意识,使外在的组织上的从严要求深化为每一个成员的自觉实践,从而真正把从严治党从集体性要求深化为每一个党员的个体性追求。因此,全面从严治党与党内关怀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而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互为推动的。

党内关怀能够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有效克服懒政、怠政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夺取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严峻的时代考验,需要广大党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热情,释放自己的积极能量。然而,与这些任务和考验相比,党的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较大问题,党员和干部的责任意识、能力水平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党内关怀正是一种从内部激励党员鼓足干劲、发挥才能、有所作为的重要手段:党的工作关怀能够提升党员的工作能力,情感和心理关怀能够解决党员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安慰,社会评价和社会荣誉关怀能够使党员感觉到有温暖感、荣誉感、成就感和尊严感。总之,党内关怀既能够密切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关系,为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使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又能够对无所作为、懒政、怠政等思想与行为构成强有力的有效监督和内在约束。

党内关怀有助于党风建设并有效引领社会风气的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建设,始终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党的作风好转。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群众路线的实践主体是作为先锋队员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党的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觉自律,而这种自觉自律在很大程度上又来自于他们自己是否得到了关怀、尊重和激励。党内关怀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党内关怀,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深切体会到了党组织对自己的关注、关爱和关心,体会到了同志之间的和谐互助和相互激励,从而发自内心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践行党的优良作风,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党的作风是社会风气的标杆和引领,加强党风政风建设能够有效地引导和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社会风气的养成与好转,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起决定作用的是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影响前者。党内关怀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起到榜样作用和引导力量,从而带动整个单位、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弘扬。

党内关怀能够有效回应对党的片面解读和恶意攻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对照“四个全面”的要求,离先进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党从来都敢于面对。然而,对于党的建设的问题和不足,一些人却别有用心地进行片面解读、无限放大,不仅对党的成就视而不见,而且对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恶意抹煞或歪曲,极大地损害党的社会形象,形成了一种危害极大的“负能量”,也给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造成极大的社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一方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光辉成就,树立党的正面形象,回应对党的片面解读,批判那些反动的恶意攻击;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党内关怀的力度,安抚那些受到攻击的优秀党员和干部的情绪,维护他们在党内和社会上的尊严,激励他们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把这种积极性延伸至党外,形成党内和社会的正能量合力,有效减弱乃至消除负能量的影响。

三、党内关怀的内容是一个多层次总体性的构成系统

关于党内关怀的内容,学界有诸多不同看法。从当前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诉求来看,党内关怀的内容,是一个包括政治、工作、情感、心理、生活、评价和荣誉等方面在内的一个多层次总体性的构成系统。

政治关怀是第一位的关怀。政治关怀,就是党组织对党员以及党员之间在政治上的激励、关心和帮助。它主要表现为确认和维护党员的政治身份,保障党员的基本政治权利,帮助和促进党员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鼓励和提高他们关心政治问题的热情,积极投入关心祖国和民族的行动。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政治关怀最能够体现党内关怀的本质。一般群众加入党组织成为党员,首先意味着获得了一个政治身份,对于党员来说,没有比这个政治身份更具有尊严感和荣誉感,因此党组织对党员政治身份的确认和维护是对党员最重要的关怀。为此,党组织必然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引领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确立明确的政治标准,时刻提醒和要求党员“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6 〕。在此基础上,党必须要建立健全各种党内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管理,形成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使广大党员能够充分享有党员的各项政治权利,获得健康合理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取得成绩时给予必要的政治鼓励,在遭受压力甚至蒙受冤屈时给予政治抚慰,确保党员充分体会到先锋战士的神圣荣誉、政治地位,以及先进政治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深度关怀。

工作关怀是基本关怀。工作关怀,就是党组织对党员以及党员之间在工作上的激励、关心和帮助。这主要体现在关注党员和干部的工作表现、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基本职责,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是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模范地履行好自己肩负的责任,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坚守的底线,同时也是全社会对党员的基本预期,为此党员必须要出色地完成自己承担的各项工作。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所承担的工作责任不断增加,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考验也越来越多,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组织和全社会对党员的监督和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此情况下,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难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工作阻力、压力和困难,甚至出现工作热情下降、动力不足的状况。为此,党组织就要加大工作关怀的力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工作动力,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与此同时,对那些踏实工作、表现优异的党员和干部,党组织要给予合适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对他们的工作成绩长期视而不见或搞平均主义,就会挫伤他们的工作激情。工作关怀同时也体现在党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方面,可以通过党员之间交流工作体会、传授工作经验、协助具体工作等方式,帮助党员更好地提升工作能力,创造更多的工作业绩。

情感和心理关怀不容忽视。情感和心理关怀,是指党组织对党员或者党员之间在情感上、心理上的激励、关心和帮助。这主要表现在时刻关注党员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安抚其情绪,注重情感和心理疏导。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7 〕27,这是对新形势下党内关怀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往往把情感和心理关怀的对象确定在有缺陷的弱势群体身上,忽视了先进分子的关怀诉求和现实必要性。作为先锋队组织的成员,共产党员担当的责任更大,承担的任务更多,遇到的困难也相应更复杂。虽然党员能够以其特殊的政治责任感和思想境界去承担好自己的责任,但是党员也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是现实中的具体的人,处于重大压力之下,也需要得到情感宣泄和心理安慰。尤其是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深入展开,党组织对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党内纪律和制度的约束更严,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我管理也不断加强,更希望严格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种来自自身和组织的内外约束无疑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当此之时,来自组织和同志之间的情感关怀就显得特别需要、特别温暖。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党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核心地位的不断加强,媒体和大众对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也不断加大,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往往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这就形成了更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这就需要党组织给予情感上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他们被误解或者被恶意围攻之时,为他们正名和辩诬。

荣誉关怀具有特殊意义。评价和荣誉关怀,是指党组织对党员或者党员之间在社会评价上、社会荣誉上的激励、关心和帮助。这主要表现在党组织对党员的贡献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认可和嘉奖,使他们获得必要的荣誉感。对于党员和干部个人而言,来自组织的评价和荣誉是对他们工作成绩的肯定,是一种超越个体自豪感和物质获得感的荣誉,是个人价值实现和政治先进性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极大地增强党员的工作成就感。为此,党组织应该进行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党内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这既可以体现组织对于党员的工作认可,又可以提升党员对于自身的肯定,特别是增强党员对于组织的深度忠诚。对于党组织的发展和完成党的任务来说,充分肯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党员,能够激发其他党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形成全党发展进步的合力,更好地担当起“两个先锋队”的神圣使命;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向全社会展示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必要的生活关怀不可或缺。生活关怀,是指党组织对党员以及党员之间在生活上的激励、关心和帮助。这主要体现在关心党员和干部的基本生活,满足其必要的物质利益,尤其是对于普通党员、困难党员、退休党员的日常生活加以关心和帮助。基本的生活需求是人最为基本的需求,对于党员和干部也不例外,因此党内关怀应该辐射到党员的生活层面。党员在不同时期对生活关怀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当党员患病、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及时的生活关怀就显得十分重要;不同对象对生活关怀的需求也不一样,退休与现任党员和干部相比就更加需要生活关怀;生活关怀也是多方面的,除了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之外,还可以通过特定形式的慰问、日常生活上的关心、对党员家庭成员的关怀等得以体现。

四、党内关怀的对象既是全方位的、又是分层次有区别的

党内关怀的对象包括了所有的党员,这体现了党内关怀的全方位性。另一方面,党员也是“社会人”,有着不同的职业、身份、经历、教育程度和专业,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担任不同的岗位,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与使命,这就决定了党内关怀的对象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对象对于党内关怀的诉求也是有区别的。

现任党员干部是党内关怀的首要对象。在人们的观念中,现任党员干部往往是“强势”群体,思想更先进,能力更强,地位更高,社会资源更丰富,应该是关爱的主体而不是对象,党员干部也往往自觉地把自己排除在关爱对象之外;在实际工作上,党内关怀也基本上是偏重于对普通党员、离退休领导干部和老党员的关怀,而忽略了现任干部和党员的关怀需求。但是,这种认识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误区的,其实现任党员干部更需要党内关怀。首先,他们的政治责任最大。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便是决定性因素,他们在政治上是否坚定,方向上是否正确,能力上是否适应新的发展需要,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地方工作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关系到一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未来。责任越大,压力自然也就越大,因此他们特别需要党组织认真地组织、培养、使用,在思想上、政治上、制度上加以引领、保护、关爱,同志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和帮助。其次,他们的工作任务和生活压力最重。他们是党组织的顶梁柱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既要承担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也要处理好各种突发性事件和社会矛盾,经常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难以保证正常的休息时间、身体调整和培训提高;而且,他们在家庭中也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压力大的时期,特殊的社会责任和身份地位,又使他们不易于和不愿意显露其脆弱的一面,往往把压力、郁闷、难过和紧张压在心底,难以释放和缓解,因此特别需要得到心理上、情感上的关爱和疏导,也需要得到温暖、收获快乐和获得放松。再次,他们的社会监督最集中。现任领导干部和党员处于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发挥着党同一般党员、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更高,对他们的评价尺度更严,往往是社会舆论关注和监督的焦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他们也是某些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是某些丑恶现象冲击的重点,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另外一重的压力和紧张,需要党组织给予保护,需要社会给予理解。

离退休干部和老党员是党内关怀的重要对象。做好退休干部和老党员的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场合强调要做好老干部工作,2016年初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截至2014年底,党员中有1621.6万名离退休人员,占党员总数的18.5%。广大的离退休领导干部和老党员都曾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为党和国家做出或大或小的贡献,党组织不应该忘记他们,对他们进行关怀体现党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赞赏,使他们获得荣誉感。特别是一些干部和党员从在职到退休,难免存在心理上的落差、生理上的衰老、精神上的孤独,甚至还有生活上的困难,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来自党内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使他们获得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关怀。大多数的离退休干部和老党员都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他们一直关注着党和国家的事业,渴望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党组织和现任党员经常同他们保持联系,邀请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鼓励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发挥特定的社会影响,既送去了党的温暖,也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得经验。

普通党员是党内关怀的基本对象。普通党员人数多、比例大。截至2014年底,职业为工人、农牧渔民、学生和其他职业的党员共为4263.1万名,几乎占到全体党员的一半(48.6%)。〔8 〕他们虽然是普通党员,但却是整个党组织和国家事业的坚实基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其实并不平凡的工作,发挥着或大或小的不同作用。绝大部分党员都在基层工作,直接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责任大、任务重、待遇低,特别需要来自上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关注和关怀。一线岗位的普通党员,因为其身份普通,往往被一些领导干部甚至基层组织所忽视,自己也经常会缺乏自我认同和肯定,这就特别需要党组织和上级领导给予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的关怀,让他们始终感觉到自己是党的人,党组织需要他们。有一些普通党员,可能会面临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弱势”社会成员,需要党组织给予一定的生活关怀和资助。

流动党员是不能忽视的关怀对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类人员的行业转换和地区流动变得日益频繁。其中,有一部分便是党员,他们较长时间无法正常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的活动,因而被称之为流动党员。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的管理和关怀: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这就告诉我们,流动党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党组织对他们的管理和关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流动党员尽管长期处于工作变动状态,分布极为分散,流动速度极快,非常难以集中,导致常规性的党组织生活无法进行,但是他们始终珍惜自己的党员身份,渴望同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参加党的活动,了解党的政策。这就需要党组织创造条件,使之融入新的工作地点或居住地方的党组织,解决“流动不流失”“流动不掉队”的问题。一部分流动党员之所以处于流动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经常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同样也需要党组织在工作上、生活上、心理上加以关怀,使他们对于党组织有一个家的感觉,享受家庭般的温暖,舒缓家庭矛盾和社会压力,增加对党的认同和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6〕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N〕.人民日报,2014-06-11.

〔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8〕2014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N〕.光明日报,2015-06-30.

责任编辑 陈 鹃

猜你喜欢

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怎样清除政治生态中的“雾霾”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