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2016-06-03刘运平王慧娟冯社军李军涛
曹 妍 刘运平 赵 现 王慧娟 刘 冰 冯社军 薛 靖 李军涛
河北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 邯郸 056001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曹妍刘运平赵现王慧娟刘冰冯社军薛靖 李军涛
河北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邯郸056001
【摘要】目的总结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脑血管病患者210例(观察组),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6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AI)患者72例,腔隙性梗死 (LI)患者70例,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病患者200例(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各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斑块类型及斑块部位,并进行比较。结果TIA、LI、AI患者单发及多发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LI、AI患者软斑块、硬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扁平斑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多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结论TIA、A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及时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预测脑血管疾病分型。
【关键词】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操作方便等特点,临床广泛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1]。本研究总结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特点,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01—2011-12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脑血管病患者210例(观察组),男94例,女116例;年龄45~87(62.25±9.74)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6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atherothrombotic infarction,AI)72例,腔隙性梗死 (lacunar infarction,LI)70例;合并糖尿病67例,高血压116例,高脂血症96例,有吸烟史91例。TIA、LI、AI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2],并经颅脑CT及MRI检查证实。同期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非脑血管患者200例(对照组),男92例,女108例;年龄43~84(60.37±8.61)岁;上呼吸道感染129例,肺炎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5例;合并糖尿病32例,高血压11例,高脂血症9例,有吸烟史者45例。2组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应用Siemens公司ACUSON$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 MHz。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控制在60°内,依次检查胸锁乳突肌内侧颈总动脉、窦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起始部,观察颈动脉壁结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和部位,测量斑块大小,于近膨大处及膨大处颈总动脉后壁测量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如存在动脉狭窄则测量管腔内径,并计算面积狭窄百分比;常规测量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diastolic minimum flow rate,DMFR)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动脉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及阻力指数,设法获取狭窄段的最大流速[3]。比较各组颈总动脉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斑块类型及斑块部位。
1.3判定标准颈动脉IMT 1.0~1.2 mm判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IMT>1.5 mm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4]。根据超声检测结果将斑块分为4型:扁平斑块呈均匀低回声;硬斑块呈表面光滑的强回声;软斑块呈粗糙不平的低回声;同时有硬斑块和软斑块征象的为混合斑块[5]。
2结果
2.1各组斑块数目及颈动脉IMT比较TIA、LI、AI患者单发及多发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各组斑块数目及颈动脉IMT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各组斑块类型比较TIA、LI、AI患者软斑块、硬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扁平斑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TIA、LI、AI组软斑块、硬斑块、扁平斑块、混合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斑块类型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各组斑块部位分布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斑块多见于颈动脉分叉处,与颈动脉起始段、颈总动脉主干出现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斑块部位分布情况比较 [n(%)]
3讨论
脑血管病是目前临床致死、致残率较高的一类高危性疾病,在发病的初期以及急性期阶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发病机制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以及腔隙性梗死的发病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和发展有关系,因此对其发生发展过程的观察和判断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观察颈动脉血运以及血管壁构造的一种常用检查手段,可以对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壁二维成像,医生通过成像可以非常直观地探查患者血管内壁是否存在斑块以及斑块的发展情况等,且检查要求的环境和操作过程简单,可重复性高,对部分无法确诊的疑似病例可以通过多次检查确诊。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以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阳性检出率远超过对照组,颈动脉IMT测量发现,TIA、LI、AI 3组患者明显大于对照组,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敏感型强,可以作为脑血管病患者确诊的检查。另外,超声多斑块的形态、大小、性质等都有所体现,尤其是根据斑块性质的不同,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混合斑4种类型。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以硬斑和软斑较常见,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各种斑块性质的组间比较中,除混合斑外,均有较大差异。硬斑结构一般发生纤维化或钙化,较稳定不易脱落;而其他斑块性质主要由脂质核心和纤维帽构成,纤维帽越薄,越易脱落。脑血管病中根据疾病性质不同,斑块组成也略存在差异。本研究还发现,斑块的形成部位上也有一定的规律,以颈动脉分叉部位发生斑块的频率最高,约占总数的50%,远高于颈动脉起始端和颈动脉的主干,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颈动脉分叉部血运缓慢,血管狭窄且较长,这一区域血运过程易形成涡流,脂质积聚,最终形成斑块。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检出率高,判断准确,且无创无痛、重复性强,适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多次重复检查,能够准确报告斑块的形态、大小、性质以及部位,对脑梗死等高危疾病能够提前预警。
4参考文献
[1]袁志红,范俊平,杨艳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2):112-113.
[2]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3]成红学,李彩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1):96-97.
[4]徐春影,陈简庆.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8):1 352-1 353.
[5]Paterson DL,Bonomo RA.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 a clinical update[J].Clin Microbiol Rev,2005,18(4):657-686.
(收稿 2015-06-04)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8-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