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2016-06-0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14期
关键词: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侯 荣

(河北省尚义县医院,河北 尚义 076750)



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侯荣

(河北省尚义县医院,河北 尚义 07675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与中药汤剂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72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6例,入院后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对照组予以甲钴胺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穴位敷贴与自拟补气养阴通络方联合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0 d后评估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血糖、β-内啡肽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MDNS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β-内啡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治疗后FBG、2hPG以及HbA1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补气通脉的中药穴位敷贴与补气养阴通络方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优于西药甲钴胺,并且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穴位敷贴;甲钴胺;补气养阴通络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发生率极高的慢性糖尿病并发症,在60岁以上糖尿病人群中,其并发率可达到98%左右,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如灼热感、针刺感等)、局部肌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其中常见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属于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范畴,占DPN的10%~32%[1],其临床特点是疼痛剧烈,大多数患者无法忍受,西医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效方法,一般只采取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B族、神经生长因子等治疗[2],但疗效不确切。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采取中药穴位敷贴与补气养阴通络方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上述期间内收治的172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入组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9年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辨证论治要求辨证为气阴两虚、络脉痹阻;②肢体存在感觉以及运动障碍,如肢体麻木感,针刺样疼痛,或有灼热感,以及钝痛或闪痛,肢体肌肉出现局部萎缩,相关神经反射如腱反射和膝反射减退或消失;③肌电图检测提示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存在障碍[3],其中上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分别低于50 m/s和49 m/s;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则分别低于45 m/s和40 m/s;④在入组治疗前所有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其中空腹血糖(FBG)不超过8.0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不超过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超过9%[4]。其他可能引起神经功能损伤的疾病,如各种下肢血管炎、精神疾病、胃肠道系统功能紊乱等;无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障碍疾病等。将入组的17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86例,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40~68(51.4±3.6)岁;体质量指数(BMI)(26.4±2.9)kg/m2;糖尿病病程4~16(8.7±3.8)年。观察组86例,其中男48例,女38例;年龄41~66(50.8±4.1)岁;BMI(26.8±2.7)kg/m2;糖尿病病程5~16(8.6±4.0)年。2组基线研究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在入院以后均给予降糖治疗、营养神经治疗,并加强膳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同时严格监控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的指标值。在上述基础之上,对照组应用甲钴胺(商品名:弥可保,日本卫材公司,)1 500 μ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持续治疗30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应用中药穴位敷贴与补气养阴通络方联合治疗,中药穴位敷贴方组成:黄芪20 g,玄参20 g,怀牛膝15 g,当归15 g,延胡索15 g,川芎15 g,丹参15 g,赤芍、红花、细辛、冰片各10 g,采用水、乙醇提取挥发油,加入羊毛脂研匀,加入凡士林,研匀即得,取双侧涌泉穴、足三里、三阴交每天贴敷1剂,连续治疗30 d为1个疗程。补气养阴通络方组方:丹参30 g,黄芪20 g,天花粉15 g,当归15 g,川芎15 g,桃仁12 g,赤芍15 g,红花12 g,延胡索10 g,地龙10 g,川牛膝10 g。辨证加减:肺热津伤型加沙二冬,脾虚湿盛者加苍术、苡仁,伴有水肿者加猪苓、泽泻,如下肢灼热明显加黄连、黄柏,肝肾亏虚型加熟地、怀药、桑寄生,瘀阻重者加水蛭。每天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30 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MDNS)评估均根据我国《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的分期辨证与疗效评价标准》。②神经传导速度(NCV):采用肌电仪(型号为DISA1500)分别测量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其中又分别包含MNCV、SNCV。③实验室相关指标:于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者早上空腹的静脉血,检测FBG、2hPG、HbA1c,β-内啡肽采用日本日立生化株式会社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④肝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进行肝肾功能检测,并记录相关不良反应,评估用药的安全性。

1.4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体征等基本消失,神经传导速度均恢复到下常;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体征等均得到显著的改善,MDNS评分下降在70%以上,神经传导速度上升程度超过10%;有效: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体征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MDNS评分下降30%~70%,神经传导速度上升5%~10%;无效:均未达到上述标准。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2=3.957,P<0.05。

2.2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及MDNS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MDN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MDN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MDN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MDNS评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2组治疗前后NCV值比较2组治疗后正中神经的MNCV、SNCV以及腓总神经的MNCV、SNCV值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正中神经的MNCV、SNCV以及腓总神经的MNCV、SNCV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2.4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值比较2组治疗后FBG、2hPG以及HbA1c值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均<0.05),β-内啡肽水平值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β-内啡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治疗后FBG、2hPG以及HbA1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2.52组药物安全性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用药期间也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3 2组治疗前后NCV值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值比较±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一般病程越长,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越高,其发生机制至今未明确,但现今已经可以明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不是由单一因素而致。大部分研究认为[5-7],其发病与人体微血管病变、内分泌代谢紊乱、多种神经生长因子浓度有关。人体的微小血管病变引发机体局部微循环体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神经内膜营养供应缺乏,尤其是氧气供应的减少,使得多元醇通路代偿性激活,神经细胞纤维功能障碍,自由基浓度异常导致相关神经因子缺乏;代谢紊乱导致营养供应紊乱,供养路径不通顺,其显微镜下主要的病理变化即为神经纤维出现阶段性髓鞘脱失,导致神经轴索再生障碍[8],若病情继续迁延,则会出现微血管出现透明变性、增生、血管壁内的脂肪颗粒与糖蛋白沉积于血管内壁,致使血管管腔变窄,神经营养缺乏[9]。患者临床症状即可出现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

常用的神经营养剂甲钴胺属于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差别在于一个甲基基团物质的甲基交换,药理作用在于甲钴胺可以直接进入神经细胞内部,促进神经细胞卵磷脂的合成,诱导轴浆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修复相应受损区域,使得神经细胞的自我修复速度加快,并且使得神经轴突传导速度加速,利于神经髓鞘的快速合成,使得神经细胞最终修复[10]。但在临床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对于DPN的临床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患者长期服用后肢体的麻木疼痛等感觉虽然有所减轻,但依旧明显。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运用甲钴胺治疗1个月的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

祖国医学一般将糖尿病神经病变归于“消渴病”“痹证”等范畴,病程迁延,容易导致“久病必虚”,主要病机在于消渴病日久,元气日衰,气阴两虚,属本虚标实,以正虚为主,病机的关键则是气虚脉阻,所以临床治法当以补气养阴、疏通脉络为主[11]。两方中黄芪大补元气,玄参养阴生津,怀牛活血逐瘀除痹,当归补血活血,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川芎、丹参、赤芍、红花活血祛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之功。在用法上,予以中医外治法穴位贴敷这一给药途径,利用腧穴具有的低电压、大电容、高电位等特点和中药药物有独特的亲和力,与脏腑关系密切,所以可作为内病外治的首选;汤剂内服作用于全身,诸药联合调理全身气血阴阳。现代药理学也证实,黄芪含有的黄芪多糖类物质可以增强糖尿病患者体内耐缺氧及应激能力,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血脂,改善神经传导,促进神经细胞修复[12];玄参、牛膝以及当归可以改善血流变学,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胰岛素抵抗;川芎、赤芍、红花、丹参等可以抑制氧自由基合成释放,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营养神经;此外红花、延胡索可抵制醛糖还原酶,修复神经正常传导功能[13]。而涌泉穴、三阴交与足三里更有补脾肾、助运化、调气血的作用,利用中药方剂进行穴位贴敷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微循环以及抗炎镇痛意义重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以及MDN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中β-内啡肽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2组在血糖指标改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补气通络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改善患者血液高凝、低纤溶状态,纠正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减少过度的氧化应激对患者的伤害,利于患者周围神经血液供应的恢复,并且可以改善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增强靶细胞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患者垂体-内啡肽的合成,但未对患者产生直接的血糖影响。

综上所述,补气通脉的中药穴位敷贴与补气养阴通络方加减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其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甲钴胺,并且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万芳,付达金,李文斌,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360-5361

[2]王国凤,徐宁,杨涛. 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7):608-611

[3]Aszmann O,Tassler PL,Dellon AL. Chang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iabetic neuropatlhy:incidence of ulcer/amputation in the control ateral limb of patients with a unilateral nerve decompression procedure[J]. Ann Plast Surge,2004,53(6):517-522

[4]Shindo H,Tawata M,Inoue M,et al. The effect of prostaglandin E1 alpha CD on vibratory threshold determined with the SMV-5 vibrometer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uropathy[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1994,24(3):173-180

[5]An JY,Park MS,Kin JS,et al. Comparison of diabetic neuropathy symptom score and medial plantar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in diabetic patients showing normal routine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J]. Intern Med,2008,47(15):1395-1398

[6]Lemaster JW,Mueller MJ,Reiber GE,et al. Effect of weigh-t bearing activity on foot ulcer incidence in people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feet firs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Phys Ther,2008,88(11):1385-1398

[7]Bos MJ,Van Goor ML,Koudstand PJ,et al. Plasma homocysteineis a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t vascular events in young patients withan ischaemic stroke or TIA[J]. J Neurol,2009,252(3):332-337

[8]Kurono M,Fujii A,Murata M,et al. Stereospecific recognition of spirosuccinimide type aldose reductase inhibitor(AS-3201)by plasma proteins:a significant role of specific binding by serum albumin in the improved potency and stability[J]. Biochem Pharmacol,2006,71(3):338-353

[9]陈晓文,马红英,陈勇伟,等.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病变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12):1057-1059

[10] 宗海军,唐梅. 甲钴胺联合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比较[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3):210-212

[11] 吕树泉,张淑芳,苏秀海,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近况[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4):447-448

[12] 苏建平,许筠,翟晓丽,等. 活血通络方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的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14,8(33):53-55

[13] 王焕从,赵军强. 当归四逆汤加减联合a-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3):2575-2577

[收稿日期]2015-11-1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14-1518-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4.012

猜你喜欢

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黄芪泡服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观察
甲钴胺在乳腺癌多西紫杉醇化疗所致外周神经毒性中的防治效果分析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震动感觉阈值的影响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5例临床疗效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
甲钴胺与维生素B1联合维生素B12治疗视神经炎的疗效比较
红外线照射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患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