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的理论逻辑
2016-05-30李金早
李金早
摘要:基于文化哲学、艺术学、传播学、叙事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视角,充分运用文献资料法、影像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通贯于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行程之生活化的文化逻辑、乐舞化的主题逻辑和故事化的叙述逻辑等3大理论逻辑得以揭示;三者相互促进,互为依赖,构筑起稳定且充满张力的逻辑框架,于思想维度、娱乐维度和情节维度实现着当代奥运会开幕式所承载的价值功能、仪式功能和传播功能,为当代奥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之编导使命的完成提供了根本保证。
关键词: 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 G 804.8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3024006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e cultural logic to life,theme logic by musical dance and narrative logic by telling stories are three theoretical logics governing the choreography process of modern Olympic Games Opening Ceremony,which is unveiled from the theory perspectives of culture philosophy,art science,communication science,narratology and sports science on the base of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video observation,comparative analysis,induction and deduction.The three theoretical logics construct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mode in which they help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value,rite and communication ly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Opening Ceremony and provide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of ideology,entertainment and episode.
Keywords:modern Olympic Games Opening Ceremony;choreography;theoretical logic
置于全球化的当代语境,奥运会身为全球范围内竞技级别最高、参赛国家最为广泛的超大型运动会,其开幕式注定是典型的跨文化媒介事件。为实现跨文化的传播目的,成就名副其实的跨文化效应,在奥运会开幕式编导创意的提炼和展开之际,应该遵循怎样的理论逻辑?答案隐藏在由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并延续至今的当代奥运会运营模式的商业化行程之中。以此视角来参阅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方面的研究文献,大多停留在编导创意呈现结果的表层领域,要么关注具体某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内容结构和编导特质[13],要么着眼于奥运会开幕式结构内容的形态变迁及其功能意义[4],要么在归纳多届奥运会开幕式展演内容的基础上总体概括当代奥运会开幕式内容构成的艺术类型和特点[56],而很少涉及它们为何如此这般呈现的深层逻辑,专门研究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之理论逻辑的文献更有待丰富。所谓理论逻辑,是统摄奥运会开幕式编导实践过程的内在规律的概念化表述,决定了编导创意的产生性质及创意之间的勾连方式。它潜隐于奥运会开幕式具体的编导实践活动背后,同时又无时无刻地不通贯于开幕式编导的整个行程,对其进行抽象地提炼和把握,需要超越开幕式编导过程中相对形而下的物质技术层面,即声、光、电、色等影像技术的应用和舞美、道具、服装与人员的组织等,以辩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的理性力量去透视物质技术层面之上的炫目表象,运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7]。而展开此类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式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8]。
为实现“充分地占有材料”之目的,本文尽可能地通过国内外的学术及图书出版网站搜罗与奥运会开幕式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下载了自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到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所有的开幕式视频,包含中国CCTV、英国BBC、中国香港TVB、美国NBC等多种版本;在认真阅读文献和赏鉴影像资料的基础上,进而积极运用归纳演绎法、文献法、视频影像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鉴文化哲学、艺术学、传播学、叙事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理论观点,提炼和离析出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为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编导使命,贯穿于当代奥运会开幕式具体的编导实践过程,并为其提供根本支撑的3大理论逻辑,即生活化的文化逻辑、乐舞化的主题逻辑和故事化的叙述逻辑。三者相依相恃,构筑起坚固、稳定且充满张力的逻辑框架。其中,生活化的文化逻辑处于理论基石的位置,它为大型广场表演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编导奠定了生存论的根基,深植于当代全球观众鲜活的集体生存境遇,保障了开幕式艺术生命的活力源泉,在思想性的维度上实现着开幕式编导的价值功能;乐舞化的主题逻辑,立足于各个主办国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撷取适于奥运会开幕式主题之现场演绎需要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形式,在达到全球观众集体狂欢和赏心悦目等观效的基础上,在娱乐性的维度上实现着开幕式编导的仪式功能;与其相对应的,故事化的叙述逻辑,则侧重于情节性的维度,通过来源于又超越于当下的现实生活的故事情节之虚构,以有效激发全球观众关乎未来生活图景的想象力和回应现实生活遭遇的集体困境为依归,来归置和组织娱乐性的民族乐舞素材,进而展开奥运会开幕式主题的具体演绎,实现开幕式编导的传播功能。
1 生活化的文化逻辑
1.1 生活化的文化逻辑:为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价值功能而奠基
与其他物种相比,人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即“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9]。这意味着,人无法单独仰仗大自然的恩赐来存活,而是以此为前提,返身诉诸于己才能实现类的整体存活,也才能够展开种属的再生产、物质活动的再生产及社会交往关系的再生产等生活实践活动,并不断使之向更高级的阶段迈进。所诉诸之“己”,当然不是人的类或者个体意义的生理体能,只能是作为“类存在物”的人所独创的文化。文化,是一套价值意义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规定着社会个体的行为、情感、欲求的内容、方向和相应的结果。一经产生,便成为了人理解外部自然、与自然展开互动行为的介质之网,唯有通过它,才能在与自然进行有效互动之基础上展开社会生活的种种实践活动。可见,生活本身,是文化的依归所在。因为文化,在产生上是迫于人的生存和生活之压力,在功能上,直接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之展开与改善;所以,“我们总体上是不完备或不完善的动物,借助于文化,不是通过普通的文化,而是文化的极特殊形态来使自己完备或完善”[10]。为使社会个体或者类趋向更完善与更完备,坚持生活化的文化逻辑,以生活为依归,是进行一切文化创造实践活动的基本准则和评判标准,同样,也是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这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创造实践活动所必需坚守的首要原则和根本逻辑。
当代奥运会开幕式,虽身在大众文化之列,更是集合雅俗为一体的大型广场表演艺术。而艺术,是人类审视美、创造美、表达美和体现美的独有之文化实践形式,它不是“作为类似客观精神的独立存在,作为一种自律之物,艺术的发展并不会受到社会及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左右,而是有一套内在的、来自其自身内部的规律;因此,艺术是作为艺术而存在的”[11]。这是在近代西方哲学之理性先验的语境下对“美”进行精神实体化处置后关于艺术本质的基本判断。正如近代美学之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想象力通过一个给定的表象,无意识地和知性协和一致,并且由此唤醒愉快的情绪……一个这样的判断是一个关于客体的合目的性的审美判断,这一判断不基于对象的现存的任何概念,并且它也不供应任何一个概念。当对象的形式,在单纯对它反思的行为里,被判定为在对它的表象中的愉快的根据时,这愉快也将被判定为和它的表象必然地结合在一起……这对象因而唤作美。”[12]此中,涉及想象力、知性和表象3个要素:想象力是—种属意义上人的直观能力,起到唤起知性的作用;知性,来自康德所谓的先验理性,虽然是理性的,却是感性的美得以形成的根据;表象,即通过想象力形成的关于对象纯粹外在形式的感性的富有情感指向的形象。想象力何以能够唤起知性,同时还能够形成感性的情感化的表象?囿于近代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哲学视域,康德无法给出明确的解释,最后只能诉诸于无所不能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先验理性”。据此逻辑何谓美?“美是主体自由的情感形象”[13],于是美就成为了精神性的实体。其实,自康德始,直至黑格尔整个近代西方都是在理性形而上学的哲学进路上,来探讨美的实体性存在及艺术的本质,共同的不足是缺乏生存论的根基。不过,当抽取先验理性的存在论根基,对之进行生存论方面的语境置换,康德关于美的界定就为把握艺术的本质提供了天才的洞见,即“想象力”和“情感”构成了艺术的核心要素;所以,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14]。那么,艺术受众的想象如何有效地激发,想象力得以驰骋所依傍的原型和意象来自何方?由想象所唤起的情感,其赖以生发和动人心魄的动因何处找寻?神秘的“先验理性”对此无能为力,而现实的生活世界则是它们的存在源泉。
故此,艺术方面的文化创造实践,包括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都需要守持生活化的文化逻辑,扎根于全球观众当下集体的生活世界。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世界,更要对之进行超越,不能停留于真实地响应观众所遭遇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生存困境和诉求,而是要对它们进行提炼,明确提出能够积极传送昂扬生活意义与生命正能量的价值理念,以引领观众对生存困境的伦理反思,满足他们为改善生活境遇所内生的现实伦理需求,这“实际上是对现实伦理体系中所需要的道德的一种引导和补偿……显然意识到现代人的精神生态、社会生态,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尴尬境地等诸多问题……一以贯之地对当下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予了深切的伦理关怀和深层的伦理思考”[15]。同样,秉持生活化的文化逻辑,在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实践中,要明确地形构和彰显一定的价值理念,然后以之为意旨精当地提炼出整场开幕式的主题,继而围绕着主题的演绎所需,来确定主办国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素材及对之进行组织与归置开幕式文本的叙述逻辑。
1.2 生活化的文化逻辑于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实践的例证分析
在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实践中,生活化的文化逻辑居于支撑整个编导行程的理论逻辑框架的基石位置,其对奥运会开幕式编导的统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给全球观众带来强烈感官刺激的声、光、电、色等炫动效果的制造上,更要求穿越感官体验的浅表层次,直抵观众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观念得到净化,进而精神实现升华。唯有如此,某届奥运会开幕式于编导效果上,才能取得相对持久的传播力;因此,坚守和运用生活化的文化逻辑,首要的任务是明确、精准地形构富有深刻内涵和思想深度的价值理念,然后以之为基础,提炼蕴含此种价值理念的开幕式整场编导的主题。
纵览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演进流变的行程,自第24届汉城奥运会开始,尤其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来,新世纪举办的几届奥运会,都会成功提炼出风格鲜明、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开幕式主题,比如: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的“深海之梦”、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爱琴海的浪漫”、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美丽的奥林匹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奇迹之岛”。就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本身而言,且不论它们在语词表达的民族形式上存在多么大的差异,以及不同民族形式的语词承载的内容能否激发起与体育或者奥林匹克运动的直接联系,潜隐于这些主题语词形式之下的是更为深刻、含蓄、隽永的价值理念。作为自觉秉持和恰当运用生活化的文化逻辑之产物,某届奥运会开幕式主题内蕴的价值理念,无须一定要与体育或者奥林匹克运动发生直接的勾连;但是其得以成功的形构,则需要深植于当下全球化时代的现实生活世界,在深刻洞悉和切实把握其时国际风云际会之下全球观众共处的集体生存境遇和主办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之中民众的社会意识诉求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艺术化地、综合式地再现和抽象,使之契合社会生活趋向安康、祥和、富足和幸福的历史方向及人类共同福祉长足、稳定发展的美好愿望,最终实现价值理念于全球性和地方性尺度上的有机融合。如此这般之价值理念,也符合“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相互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宗旨。
以国人最为熟悉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例,以“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16]为精神内涵的“文明、和谐”价值理念,是对当代民众共处的全球性与地方性维度有机融合、互为一体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绝妙摹画和诗意抽象,构成了串联起开幕式篇章内容的主线。在具体内容上,“文明、和谐”之价值理念,一方面是对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区域、民族国家互为依赖、相依相生,且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之人类生活场景的直接呈现,同时,也形象地刻画了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形成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关系格局,另一方面,明确表达了世界要和平、社会要发展、生活要幸福的时代呼声,更是借奥运会开幕式的平台向世人表明,中国人愿意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襄人类文明进步与繁盛之伟业的梦想、意愿、决心和意志。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过程中,“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贯穿于“美丽的奥林匹克”主题现场演绎的整个过程,“灿烂文明”与“辉煌时代”上下2篇章节内容的相关创意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文明、和谐”这一基调进行的。“美丽的奥林匹克”现场演绎的内容,分为上下2篇:上篇的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等章节内容以民族区域的地方特色为主,在展现中国上下5 000年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同时,也向世人积极地传递了中华民族“尚和贵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下篇的星光、自然、蓝色星球、梦想等章节内容则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对中国当代文明之建设成就、国人健康开放的生活态度、时尚而又不失传统的生活方式等的艺术呈现,是对全球化时代以合作、公正、和谐、和睦为主流的国际和平环境能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世人带来和美生活之现实的表达,在中国的地方性和世界的全球性二维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 乐舞化的主题逻辑
2.1 乐舞化的主题逻辑:为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功能而奠基
所谓奥运会开幕式,就是围绕着奥运会的开幕而举办的仪式,它是“奥运会最重要的仪式,也是受众面最为广泛、传播最为有效的手段”[17]。仪式的举行,都是为了昭彰、宣扬和强化某种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升华的价值或者精神,只不过当代奥运会开幕式所需传播的是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与之相兼容的价值理念。为了完成神圣严肃的价值使命,需要遴选可以有效承载价值使命,宜于诠释和演绎内涵价值理念的开幕式主题的艺术形式,这类艺术形式就是音乐和舞蹈,合称乐舞。此种选择为传统社会的仪式行为实践所证明,同时,当代包括奥运会开幕式在内的大型广场表演艺术的编导实践也佐证了乐舞形式运用的合理性。乐舞,不仅曾经广泛地应用在传统社会有关神灵信仰、祖先祭祀和生殖收获等庄严肃穆的仪式上,且一直到今天,仍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和进行政治教化的有力工具。同时,它本身所携载的制造集体狂欢和纵情娱乐的功能,也契合了当今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生产逻辑,有利于奥运会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
作为当今时代最大规模的综合体育运动会,奥运会开幕式在本质上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的仪式,因为它在叙述的结构内容上同前现代的传统仪式一样,是“一种操演性的话语表现形式,‘说、唱、势、舞,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其中每一部分都具有很强的模式化的操演特征,即每一部分都具有实践的可感性,又具有超越这一层面的象征意义……可以形成祝福、发誓、许愿、诅咒等话语内容与对偶、排比、反复等特殊话语形式,来区分日常生活活动,强化仪式的参与性,制造记忆共同体”[18]。只不过同传统仪式相比,在叙述文本所表达的内蕴一定价值理念的主题上,传统仪式侧重于宗教信仰、祖先祭祀、图腾崇拜等神圣虔敬之议题,而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主义运动的狂飙突进,加上资本与市场力量的双重推进,特别是当代全球化和消费主义思潮的推波助澜,奥运会开幕式所要张扬的内蕴价值理念,日益走向去魅化、去宗教化的娱乐化、世俗化之途,其往往是特定历史场景下民族主义、普世观念和民众诉求的混合式表达。这一点,也为奥运会开幕式内容的形态结构的演进历史所证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宗教仪式基本上不再出现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基于同样的理由,因为民众认知水平和接受心理的巨大差异,在前现代的传统社会,往往是帝、神、鬼、巫等超人力的神秘力量主导着仪式的叙述逻辑,而当下,则是民族主义、消费主义、全球化、商品化成为了当代奥运会开幕式叙述逻辑的主宰力量。
且不论现代和当代主宰仪式之叙述逻辑的力量存在多么大的差异,为了成功地表达奥运会开幕式所承载的价值理念及其具体表达之主题,必须找寻最适宜诠释和演绎仪式主题的艺术形式,以之作为按照一定叙述逻辑进行组织编演的素材质料,这种艺术形式就是乐舞。这一点为仪式历史的人类学考察所证明。乐舞,不仅适用于传统和现代社会的人类仪式活动,同样更是被包括当代奥运会开幕式在内的所有大型广场表演艺术的编导频繁广泛地采用。音乐和舞蹈,合称为乐舞。乐舞是统称,涵盖多种类型的表现形态,特别是在不同时代的科技条件下,表现形态会因之出现不同的创新形式,比如造型表演艺术在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中的应用。在传统的仪式上,乐舞之兴是为了在神秘和肃穆的庄严氛围中,达到通神之境,以期实现神灵、祖先庇佑的目的,即“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19]86,“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19]342。另一方面,仪式中的乐舞之用,时至今日,是因其携载着强大的政治教化功能,“乐者,通伦理者也”[20],其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21]10。通过乐舞,让人们接受以维护统治秩序为宗旨的社会制度体系,按照符合此种社会制度体系要求的道德伦理规范来修身养性,最终达到稳定、有序的国家治理状态。
除了肩负着上诉宏大的意识形态的使命之外,乐舞之所以广受欢迎,在于它的娱乐功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1]6。乐舞能够汇聚人群,让人放情自娱,形成集体狂欢的热闹场面。此种乐舞契合人们的生活之需,带有“全社会的文化行为性质……交际特点便引人注目”[22],能够起到促进人际顺畅沟通的功效;所以,能够带来集体狂欢场面效果的乐舞,加之“其情绪表达的共通性与谐和的乐声,往往可以越过区域文化、民族风俗、语言形态、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23]。因为乐舞可以扩大奥运会开幕式的目标人群和跨文化的传播能力,所以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广泛使用。
在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实践中,乐舞的各种表现形态虽然有“廊庙雅乐”和“郑卫之音”的相对区分;但是,它们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判,不同表现形态选取的比例、规模、风格、基调等视内涵某种价值理念的开幕式主题演绎的需要而定。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消费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了表达和演绎日趋娱乐化、世俗化的开幕式主题的客观需要,更加时尚、流行、通俗、感官刺激强烈的乐舞表现形态渐渐成为了奥运会开幕式编导所用素材质料的主体:“入场式音乐从进行曲变成了轻松欢快的乐曲。会歌在表现形式上也由侧重于西方古典音乐甚至宗教音乐等转而采用了更易为大众所接受的流行音乐等……规模宏大的团体操表演逐步让位于多媒体的、富于民族、文化和艺术特色的造型表演,文艺表演已经以势不可挡之势成为开幕式的重要组成部分”[4]。
2.2 乐舞化的主题逻辑于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实践的例证分析
能够调动全球观众强烈情感的乐舞艺术形式,的确是实现当代奥运会开幕式之仪式功能的理想介质资料;但是,具体到某一届奥运会,作为编导组件的乐舞艺术形式,应该如何进行取材?是面向全球范围,还是立足主办国独特的文化资源?答案当然是后者。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本土化建设的努力与全球化扩张的潮流趋势并不矛盾,二者之间是“‘相反相成与互动发展的关系与过程”[24],唯有不同区域民族文化之成效显著的本土化建设,才能有力地推动文化的全球化传播,促进其他区域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反过来,重新借助全球化传播的力量为异域民族文化带来新鲜的血液,形成本土化和全球化进程的良性互动。自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伊始,主办国从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宝库中撷取富有地域风情的乐舞艺术形式用于开幕式的编导,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经验事实,也确证了“本土化与全球化”有机融合思路的合宜性。
就开幕式主题的自觉意识而言,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在编导上并不十分明确;但是,在财政压力之下上演的“好莱坞式歌舞大片”式的开幕式文艺表演,却暗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生产商业化、消费主义等力量开始肆行的时代潮流,开创了当代娱乐化叙述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模式之先河。随着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过程主题意识的日益自觉化和明朗化,在奥运会开幕式的结构内容的权重上,以乐舞为主体的文艺表演相对于纯粹的体育仪式,日趋走向前者超越后者的稳定格局。以时间为例,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约为1 h,而此后的每一届奥运会开幕式用于文化表演的时间总体上都远不止于此。就组成开幕式文艺表演的乐舞艺术形式而言,在题材范围上,也“不再是单纯的体操、队形变换、杂技、民族传统体育等表演,其表演题材的来源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体育表演、文艺表演、烟火及高科技表演……并有明显加大比重的趋势,像各种舞蹈表演(民族舞、现代舞)、现场歌曲演唱表演(独唱、重唱、组唱、大合唱)、乐器演奏等”[5]。
以娱乐化叙述为基调,围绕着开幕式主题的演绎和诠释的需要,构成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章节内容的乐舞艺术形式,呈现出主办国民族文化的鲜明印记,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于是,“反映地方特色、民族性格的文化形式在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愈加张扬。各承办国均利用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以民族手笔来谱写奥运开幕式的华章”[6]。纵观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都是扎根于本国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乐舞艺术具体形式的选择。比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的假面舞、草圈舞、龙鼓舞;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上反映美国南部风俗的民族舞;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古老的土著舞蹈及现代的踢踏舞等。当然,不同的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于乐舞的具体表现形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创意的生成上受到主办国的民族文化和高科技辅助手段等因素的影响。以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例,两者在编导上都充分借鉴了舞台剧的表现手法,但是,在乐舞的具体表现形态上风格之差异则十分显明。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乐舞直接取材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现当代为世人所熟知的音乐、文学、电影、社会政治事件等英伦文化资源,用浅白再现的方式汇聚起品类繁多的经典人物形象、流行劲爆的音乐、通俗时尚的舞蹈,以近现代历史演进的时间为叙述之纬,串联起产生“众声喧哗、毫无害处、使人愉悦、收获美梦”之“奇迹之岛”现场编导效果的超大型歌舞狂欢会。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乐舞的取材则侧重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以带来强烈震撼的感官刺激的艺术手法呈现全球感知度较高的传统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内蕴“尚和贵中”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辉煌成就。总体上,这2届奥运会开幕式在文艺表演上,“伦敦表演中道具背景的表意性强,整台演出的叙事逻辑或因果关联明晰……表演中满眼的直喻符号让演出缺乏视觉上的想象空间……北京开幕式演出……加强了演出的视觉形式,将民族主义叙事内容用‘超视觉的形式呈现。开幕式以一种‘视觉震惊般的后现代性的视觉奇观来展示经济前进、财力雄厚中的中国国家形象”[25]。
3 故事化的叙述逻辑
3.1 故事化的叙述逻辑:为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传播功能而奠基
从现实的生活世界汲取开幕式编导的精神资源,摄取和提炼出的内蕴一定价值理念的主题,借助怎样的载体工具来进行诠释和演绎,使当代奥运会开幕式所承载的价值功能得以呈现?同样,采用怎样的叙述系统来对富有主办国民族文化风情的乐舞艺术进行归置和组织,使之内聚的调动全球观众强烈情感的潜在功能得以彰显?这就是故事化的叙述系统。根据康德先验理性哲学的美学理论,想象力作为人的一种直观机能,能够唤起内隐的知性,据此形成富有情感倾向的关于审美对象的表象。而故事则具有表征和制造想象、联想或者幻想的特性,主要是通过情节的虚构来设置令人愉悦的想象空间,以满足受众想象这一生物直观机能施展的内在需求,振奋他们的心灵深处的情感反应,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聆听关于自身、他者和事物的故事,亦随时随地在创造关于自身、他人和我们共享的世界的故事。我们通过故事了解自我与事物、与他者、与自身的关系。正是在故事的讲述和读解行为中,作为社会和历史性存在的人认识到自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6]。可以说,故事构成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人之为人的文化基质所在。故事借助情节的虚构,既可以给人类带来愉悦的感官享受,也可以为人类生活的改善送去良多助益。故事情节内容的精奇巧妙,以及情节展开之悬念叙事、冲突叙事、多线叙事、空间叙事和影像叙事等多种叙事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让受众收获多重的惊喜和感官愉悦;作为对现实生活世界中民众集体生存困境的艺术化回应,故事所虚构的关于未来的美好生活图景,既可以安抚民众的心灵,为心灵的安顿提供暂时的虚拟空间,也可以为他们的生活和生命注入美好积极的梦想;借助故事中典型人物形象所彰显的伦理、道德、信仰和理念等价值方面的人文关怀,可以让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压抑已久的潜在观念得到尽情的释放,点燃他们蕴藏于体内的进取激情,进而为人生和事业注入积极的生活意义和强大的生命能量:所以,精彩的故事,以想象力来攫取人类生活记忆中的灵感,在情节的妙思巧构中,模糊化现实和虚构的边界,在让人心旷神怡的虚真世界中不着说教痕迹地传递着充满正向意义的价值理念。
故事因想象力的施用能够虚化“幻想和现实”的边界,调动起受众内心强烈的情感,实乃是成就涵盖当代奥运会开幕式在内的大型广场表演艺术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工具。在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实践中,鉴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运作的需要,故事化的叙述系统逐渐成为扩大开幕式传播效力的惯常模式:“将故事引入开幕式表演,最早始于1988年的汉城……汉城的故事只是一个片段,将故事相对完整讲完的是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而第一次有主题鲜明的开幕式则是2000年的悉尼,开幕式对主题演绎越来越重视”[27]。借用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有机发展观点,即他“给悲剧作了成分上的分解。这些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辞、情绪、装饰和音乐。它们决定了悲剧的实质,推动着悲剧向前发展,使悲剧像有机体一样从粗糙的形式发展为精致的形式,或者用亚氏的术语说发展为完美的形式”[28]。如若以此进行类推,把主题、乐舞素材、情节设计及起辅助作用的舞美技术手段等视为当代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组成成分,那么,如何实现诸上成分的有机统一,进而打造出形式上至臻完美的大型广场表演艺术?故事化的叙述系统乃是达成上述成分有机统一的可行之途,这一点也为包括奥运会开幕式在内的当代大型广场表演艺术的编导实践经验所佐证。在故事化的叙述系统之内,内蕴一定价值理念的开幕式主题构成穿越其中的思想主线,围绕着这根思想主线来虚构不同类型的情节和设计情节展延的关联顺序,以不同情节之内容铺排的需要对乐舞素材进行恰当的组织和归置,借此形成构思新颖巧妙、叙述逻辑清晰、内容结构完整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
3.2 故事化的叙述逻辑于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实践的例证分析
在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实践中,故事化的叙述逻辑,“往往是从国家的‘诞生开始,继而是‘时代的到来,直至‘成熟……正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关系,以时间为序列,线型展示了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总体构架……故事型是情节的形式分类,它表明情节发展的轨迹,显示情节的组织关系”[25]。在全球性和地方性相依相生、互为驱动的当代语境下,奥运会开幕式成为了主办国传播和展现民族文化、提升和塑造国家形象的绝佳平台,于是,在奥运会开幕式这块最适应“民族叙事的沃土”[29]上,不仅要洒下基于普世性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内涵特定价值理念的主题光辉,也要聚集民族文化色彩浓郁的乐舞艺术素材,搭建主办国印记深镌其上的故事化的叙述大厦。
虽说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首次引入了故事的叙述,但是,故事化的叙述逻辑在开幕式文艺表演编导上的自觉运用则始于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因为本届奥运会开幕式艺术导演曼努埃尔为了搜罗与巴塞罗那历史文化相关联的故事创意,甚是煞费苦心,为此,“开幕式导演曼努埃尔专门找了一位研究地中海神学的专家……这个神学家翻了很多资料后找出了一个故事,将奥林匹克运动、希腊和巴塞罗那联系在一起,故事主线索是希腊的天神赫拉克里斯带领船队穿越地中海,船队在行进中和许多海怪做斗争,最终第九艘船到达了巴塞罗那海滩,赫拉克里斯创建了这个城市。传说中,他同时也是马拉松运动的第一个赛跑者”[27]。由于这个从故纸堆里考古出来的神话故事,过于冷僻,让很多观众如坠云雾,不知所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幕式文艺表演的全球传播效果。与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相对晦涩难懂的民族神话故事不同,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则选取了世人感知度较高的全球性故事,以时间为纬,讲述了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不断追求进步、共创美好未来的发展历程,在展示希腊辉煌的历史文化、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和令人振奋的现代生活魅力的过程中,也成功地“向全世界展示象征意义上最本质的人类冲动及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描绘从始至终人类永不磨灭的爱”[1]。缺憾之处在于取材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先贤圣哲、奥林匹克历史的以“冷抽象”造型艺术设计的极富文化意象力的雕塑,因其过于丰厚的文化意蕴,加之象征式表现手法为主的主题演绎思路,对古希腊文化了解不多的观众,可能就难以领略到开幕式文艺表演内在的历史文化价值。
与巴塞罗那、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不同的是,悉尼、北京和伦敦这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在编导思路上,立足于全球普遍性和地方特殊性有机结合的民族文化乐舞素材的运用,同时也注重演绎故事易为观众理解,如此,在故事情节和形构故事情节的乐舞素材2个方面保障了传播的顺畅性,从而为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目标的实现夯实了基础。
4 结束语
从表象上看,当代奥运会开幕式因顺应大众文化的工业化生产逻辑之需,日益娱乐化和商业化,为追求观众在光、电、声、色等方面最大化的感官刺激,须在灯光、舞美、音响、道具、人员、服装、场景、画面、影像、技术等方面极尽奢华、时尚、新奇、震撼之能事,如此理解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实乃停留于物质技术层面。当代奥运会开幕式,同其他大型广场表演艺术一样,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如欲使之名副其实,成就艺术之美,创制直抵观众心底的感染力,形成相对持久、强大的跨文化传播效应,应自觉地省思、把握和坚守相对深刻的理论逻辑,即生活化的文化逻辑、乐舞化的主题逻辑和故事化的叙述逻辑。坚守生活化的文化逻辑,根植于全球观众的现实生活世界,并对之进行超越式地萃取和抽象,提炼出能够引领观众生活态度并倾注积极正向能量的价值理念,进而概括出内蕴此种价值理念的主题,以思想的深刻之美,实现奥运会开幕式的价值功能;坚守乐舞化的主题逻辑,合理选择和成功驾驭极具主办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乐舞艺术素材,力求在充分调动观众的强烈情感、表现集体狂欢场面的娱乐化氛围中,实现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功能;坚守故事化的叙述逻辑,通过富有联想力的情节虚构,把民族文化色彩鲜明的乐舞艺术素材归置到情节的多种叙事进路之中,以情节内容的现实性、通感性、价值性、时尚性、新奇性和感染性,来打造集合思想之美、欢娱之乐、情节之妙为一体的奥运会开幕式,最终实现开幕式跨文化的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岳良.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文化特点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6,47(5):33.
[2]陆小华.一个创意十足的跨文化影像传播事件: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对中国电视大型活动传播的启示[J].新闻记者,2012,355(9):46.
[3]向阳.仪式·景观·狂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文化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0,350(2):156.
[4]牛静,马法超.论现代奥运会开幕式从仪式到展演的历史流变[J].体育与科学,2012,33(1):60.
[5]李敏,张大超.夏季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艺术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3):138.
[6]吴欣,黄宽柔.奥运会开幕式文体表演艺术特点与问题评述:兼论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设计[J].体育与科学,2010,31(4):40.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10]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7.
[11]王鲲.当“艺术的终结”成为传统:关于德迪福和《杜尚之后的康德》[J].画刊,2014,403(7):45.
[12]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829.
[13]王德峰.从康德的“想象力难题”看近代美学的根本困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75.
[14]邵天逸.科学技术史绘画艺术发展的双刃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421(B1).
[15]朱振武.丹·布朗何以畅销十载[N].文化读书周报,20140718(3).
[16]张旭光.同一世界 同一梦想[N].中国体育报,20050627(1).
[17]王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回顾与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1.
[18]于德山.媒介奇观与商业神话:当代体育文化传播的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7,27(3):22.
[19]周易:宋祚胤注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0]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81.
[2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2]吴功正.隋唐乐舞美学概貌[J].艺术百家,2003,71(1):84.
[23]石磊.从《礼记》看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礼乐关系[J].浙江社会科学,2010,168(8):82.
[24]曹海峰.球土化、体验经济与文化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2,296(6):127.
[25]汤筠冰.视觉在场:伦敦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觉传播比较研究[J].现代传播,2012,195(10):86.
[26]姜小卫.人无时无刻不在故事之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516(B1).
[27]王恺,杨璐,吴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猜想(3):用007模式组装的开幕大片[J].三联生活周刊,2007,440(26):42.
[28]范景中.艺术形式与艺术欣赏[J].书城,2014,100(9):14.
[29]DANFORTH L M.Is the“world game”an“ethnic game”or an“Aussie game”Narrating the nation in Australian soccer[J].American Ethnologist,2001,28(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