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

2016-05-30卢文芸

关键词:资助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卢文芸

摘    要:伴随高校资助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高校也着力于将学生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文章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点出发,提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助育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84-02

大学时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和价值追求。如何合理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关系到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式发展的走向与定位,更关系到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实效[1]。故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符合高校立德树人、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目标,促使大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学习、信仰、传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以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三所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作为研究样本,采取调查问卷和随机采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助育人工作融合的现状,并就两者融合的方向和路径进行初步探究。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点

大学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环境都会对其价值观造成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最特殊的群体之一,针对这一群体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应该结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开展。笔者基于三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17份,其中有效问卷470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初步分析高校资助育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及难点。

(一)主要依附“两课”,教育方式单一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来看,94.3%的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有所了解,但83.6%的学生主要通过高校思政类课程(例如“形势与政策”)接触到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从学校资助政策和公益实践活动中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仅占20.5%。这说明目前部分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形式不甚丰富,主要依附于学校传统的“两课”教育模式。近2/3的学生认为“教育的过程比较枯燥”,要求高校针对困难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丰富教育形式,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效果不明显,理论认同与现实脱节

从目前看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不明显,学生接受程度差异较大。尽管所调研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在助学金的发放、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等方面制定了相关制度,一些高校还成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提升能力,但调研显示,尽管94.3%的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表述熟悉,只有26.9%的受访者能够把民主、公正、平等和法治等精神与国家、学校对自身的资助相联系。在随机访谈中,能够将参加慈善公益活动与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公民品格相联系的学生也仅有少数。说明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价值引导上,距离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三)缺乏个性化教育,学生认同感较弱

如今高校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资助的同时,围绕诚信、感恩、自强等主题开展励志教育,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关怀力度。然而,这类教育基本采用大众化的方式进行,学生的个性、社会需求以及个人生涯规划等都未能得到较多的关注。本次调研中,59.5%的学生表示“学校要求参加活动、讲座并非自己都需要”,78.3%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组织的活动能够更加贴近自己的需求”,说明尊重家庭困难生个体差异,开展多角度的个性化教育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启发他们的思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契合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指明了高校困难生资助培养工作的推进方向,在更大程度上引导、鼓励困难生群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运用于实践,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从本质上分析有以下三个方向相契合。

(一)目标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为主导,体现对人的主体需要的契合与满足,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必然贯穿“融入全过程”的始终[2]。这与资助育人工作归根结底是要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才在目标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

(二)内容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简明扼要,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角度,分别阐明了价值的追求内容。高校更应该积极探索教育新方法,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3]。面对高校困难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深入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这些教育内容与资助育人工作所追求的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爱岗敬业、知感恩、守诚信等目标都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三)方法的契合

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高校困难生群体的实际利益,不仅仅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更重视他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传播工作,注重人的价值和发展,因此在教育的方法上需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最终往往脱离实际,忽略学生切实需求,缺乏人文关怀。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困难生群体的学习生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价值信仰等方面,才能将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指导困难生群体的成长成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选择

近几年,各大高校在资助育人的工作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但整体并未获得理想效果。笔者认为,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切实有效的开展,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外部环境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由于筛选信息的能力有限,往往会对价值观形成构成影响,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难度。故资助育人工作要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例如传统的资助工作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诚信、感恩、责任、法制教育作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高校应首先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优化大学生的学习氛围,净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形成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的主导力量。

(二)搭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实践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主要在于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因而,必须借助一定的实践平台,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困难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变化,自觉把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责任。如东华大学理学院每年开展的春运小甜橙,就是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受公益精神、践行责任意识的一个实践育人平台,有利于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立足“个性化”发展,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教育乃至社会转型等诸多问题的方方面面,绝非一日可就[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的工作不仅仅要依靠教育宣传、学生活动组织这一方面,更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工作的制度设计、实施等深入环节。在资助育人的制度架构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角度,符合学生健康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帮助学生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深刻转变。

(四)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应该培养个体的核心价值观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才能正确指导行为实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2007年新资助政策建立后,资助工作逐步实现由单线向双线资助的模式转变,强调资助育人,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资助育人与思想教育这两者在实际运行时联系不强,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资助,必须要求资助工作要做实教育,发挥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积极践行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2]金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

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

[3]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4]刘明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J].航海教育研究,2008,(1).

[5]左晓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全过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