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
2016-05-30姚翔飞
姚翔飞
摘 要: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保障。文章通过分析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现状,探索其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并提出了构建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校地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14-02
校地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补充教育的单一政府行为难以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重要途径。校地合作高校对接地方经济,多渠道交融互动,可以谋求高校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双赢。一方面,地方社会可以依赖高等教育提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快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提升的步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多种支持,减轻高校资源投资的压力,提高专业设置和建设的针对性,加强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近几年,校地合作办学的逐渐发展,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办学规模的扩大,随之出现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使教育质量的保障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高校外部不可能监控教学工作的所有要素和环节,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需要依靠学校内部的全体师生员工,依靠他们希望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愿望和行动,构建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内部监控体系得以实现。
一、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现状
前些年,教育部开展了对全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工作,但是这种从高校外部对其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把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高校摆到了被动监控的位置,高校要使教学质量监控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觉变为自觉,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其教学质量内部监控还没有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体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质量监控认识不到位
注重学院的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着急扩大招生的专业数量和学生规模,不能够重视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和教学投入,使办学的硬件建设达不到要求。单一注重外部评价结果,关心上级部门评价结果对学生招生和就业的影响,忽视教学过程的内部质量监控。
(二)质量监控队伍不健全
注重教学过程的常规检查,忽视质量监控的机构建设。往往把质量监控当作教务管理部门的一项兼职工作,只用日常的教学检查替代质量监控,缺乏自身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或已建立机构的人员也存在自身思想认识不明确、专业素养不健全和管理水平不科学的情况,再加之受学院客观条件的限制,组织机构人员的队伍稳定、专业构成、力量配备等各方面也不能够满足需要。
(三)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质量监控的主客体关系不顺,目标定位不准确,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收集不充足,运行机制不通畅,分析方法不科学。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大纲的执行、教学内容的处理、学生学习的反馈、教师教学的管理等全方位的动态监控,缺乏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制度,忽视了合作办学的实用型和特殊性。
二、构建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原则
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高等教育理论的要求和地方经济的实际,本着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构建目标明确、系统科学、规范可行、特色鲜明的质量监控体系。
(一)目标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的前提是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确定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并不断纠正偏差来实现质量控制。因此,在教学质量监控时,应紧紧围绕其全过程,建立灵活高效的目标机制,协调各类监控力量,合理选择质量监控体系,并对发现偏离目标的现象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纠偏措施,实现有效的目标监控。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理论要求实现教学质量监控最优化,即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质量监控对象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联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得以有效监控,确保监控体系之间紧密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全面、持续、动态的有机管理整体。
(三)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是指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以国家教育教学的法规法令条例为依据,通过建章立制,依法实施管理,克服工作过程的主观随意性,使教学质量监控的各项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从而实现对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有效控制。
(四)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是指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适合监控的目的和功能, 能被理论检验和证明;其次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具有明确的观测指标和评价标准,能被方便操作;再次在效果上具有可行性,监控能被为部门、教师和学生接受和认可,并能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监控的过程中来。
(五)“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应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适当地张扬个性,教师充分地表现才华,管理者大胆地创新方法,营造友好的教学氛围,让人积极而非消极、主动而非被动、灵活而非僵化地去参与教学和管理。
三、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
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原则,结合高校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在构建时应注意把本科教学较为抽象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标准具体化,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形成直接可以操作、考察和分析教学运行状态和质量标准的监控体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管理状态,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
(一)主体导向与决策
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应该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的指导下,由院长主持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同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和教务管理部门研究对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进行审议和咨询;确定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确定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确定工作的近期规划和远期目标,确定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规划监控的教学目标、内容、环节和制度,督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的管理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发展水平,制定和优化各种实施方案,解决决策目标和实际的差距,形成教学质量检查、督导、评价和反馈的长效机制。
(二)目标定位与观测
质量目标定位与观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在校地合作办学质量监控的目标设计时,应针对区域经济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结构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应用特色。建立包括教学输入质量、教学运行质量、教学输出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等在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教学工作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制定出科学的观测标准,以便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过程。比如:在教学输入质量方面,主要观测办学思想定位和教学中心地位、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教学资格水平、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等;在教学运行质量方面,主要观测备课、上课、辅导等“教”的环节,预习、上课、复习等“学”的环节,以及“考”的环节;在教学输出质量方面,主要观测毕业率与学位授予、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考研率和人才评价;在教学管理质量方面,主要观测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队伍结构、规章制度、目标任务、水平能力等。
(三)教学检查与督导
教学检查与督导是教学秩序正常的保障。教学管理和督导队伍通过教学前监控(青年教师培训、教学日历检查、教案讲义督查、教学设施巡查),教学过程监控(随机听课、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督导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学院信息反馈),教学后监控(学生评教、期末教学检查、考试环节管理、试卷及成绩分析),教学激励(讲课比赛、评优选先、教研教改立项)和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督导。
(四)信息采集与评价
信息采集与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信息采集包括各项教学检查、专家学者评教、学生评教、师生座谈会等。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汇集大量有关教师教学水平、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学习质量、教学教研活动、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真实信息,并及时整理、汇总、分析、评价,找出问题的原因及存在范围,反馈到组织领导部门以便及时进行调控指导和部署下一步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同时将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为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
综上所述,在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应积极寻求保障教学质量的路径和对策,构建科学的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其决策、观测、督导和评价的功能,保证校地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玲子,曲艺,李珠霖.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保
障体系研究[J].经济知识,2015,(1).
[2]周晓波.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探讨[J].求知导刊,2014,(6).
[3]张子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内部监
控[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4]孙泽文,叶敏,刘俊平.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内部监控
及其体系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