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梭罗与陶渊明的自然观对比分析

2016-05-30马阳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自然观梭罗亨利

马阳

摘 要:亨利·梭罗和陶渊明都以“隐者”形象著称,他们都强调自然对人的净化作用。虽然他们自然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本文将把自然观结合简朴哲学、自然观的元问题,各自自我文化内涵,来分别分析梭罗和陶渊明的自然观。

关键词:亨利·梭罗;陶渊明;自然观;简朴哲学;自然元的问题;自我文化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2

一、引言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呈现了全新视角看待去看待自然,他如一位独行却不孤独的隐士,在和大自然接触中,逐渐获得精神力量而变得完美。这一点和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有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虽然陶渊明隐退多了一点无奈,但他是品德高尚的隐士。他怡情于自然,自得其乐,并且能够固守本心。我将从“简朴哲学”、“自然观的元问题”和“自然观的自我文化”三个方面,对比评析梭罗和陶渊明的自然观,更加清楚的认识两者自然观的异同以及其思想内涵。

二、自然观之简朴哲学

朴素生活是梭罗和陶渊明自然观中重要一部分,他们都以身作则,简单地生活,从物质中、欲望中解脱出来,获得精神的力量。简朴哲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摆脱对物质的贪欲;二是追求丰富精神生活 [1](p114) 。梭罗和陶渊明都生活的极其简单。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呼吁人們要过“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2](p112)。梭罗带着一把斧头走进丛林,筑起木屋,自耕自食,与禽兽为邻,与日月清风为伴,过着一种原始简朴而又诗意盎然的生活[2](p91)。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章里,他把生活必需品归为“食物、住所、衣物和燃料”。他认为衣物只要保暖就行,燃料只要是够做饭就行,对食物也极其简单,房子也可以是自己搭建的。他认为“大部分的奢侈品,还有所谓生活上的享受,不仅不是不可少的,而是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人类进步” [2](p114)。他提倡人们打破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提升。“简朴哲学”是梭罗核心思想的核心,代表不被外物所动的极简生活原则。在面对美国物欲膨胀的社会,梭罗主张简化生活中的物质因素,在大自然中回归自我,寻找人生真谛,不断提升自己。陶渊明也有“简朴哲学”的思想,他也崇尚“一箪食,一瓢饮”的极简生活。他在《归园田居》中“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p143)。他以羁鸟、池鱼自比,把世俗比作尘网,表现出他不受束缚,喜欢自由的本性,可以看出他返朴归真的简朴哲学。陶渊明的返朴归真的哲学受道家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怡淡简朴观的影响。在老庄的思想中,人民对物质的强烈欲望会引发各种问题,只有返朴归真才能抵制外界物质的诱惑,保持宁静的生活。固守自己的本心和回归自我。经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梭罗,还是陶渊明的简朴哲学,都是一种去物质的简朴,存精神的富有。

尽管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有细微差别,梭罗作为美国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简朴的自然观有许多宗教色彩。清教徒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是虔诚、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4](p212-220)。梭罗保留了清教主义禁欲思想,把它转化成更加被人普遍接受的“简朴哲学”,使受挑战的清教思想重新注入活力,使其更广泛地被接受。而陶渊明的思想,虽受中国道教的影响,但它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宗教性。他的“简朴哲学”只是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的黑暗所选择的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他崇高的生活态度,陶渊明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和品德修养。他虽然成为我们当今“独善其身”隐者的代表和精神力量,但他当时并没有想教导他人。只是后人把陶渊明当作榜样,学习陶渊明独善其身的品德。

三、自然观之元问题

自然观元问题是人与自热关系的问题,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提出,关于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观点有3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超自然的,即超越宇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神的创造的一部分。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他机体一样。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模式,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的了解的出发点[5] (p277)。梭罗和陶渊明都主张“自然模式”,人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梭罗把上帝称为人类的父亲,把大自然称为人类的母亲,在《河上一周》中他写道:“有时一个凡在自己身上你感觉到大自然的,不是他父亲,而是他母亲在他内心躁动,而他随着她的永存而获得永生”[6](p351) 。他把人类比喻成“自然之子”,接受大自然母亲慷慨的恩惠。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通。陶渊明则深受中国的道教影响,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类融为一体。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境界。

虽然梭罗和陶渊明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因为两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当时中国是小农经济,人与自然还是处于基本和谐的关系,陶渊明仅仅是怡情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修身养性。陶渊明的自然观是回归自然,顺应自然。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用八个“自然”,说他热爱自然,顺应自然,做人自然,作文也自然,把融入自然看作生命的最高理想,把违背自然看成人生的最大痛苦[7](p6)。而梭罗处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尖锐。梭罗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转化为一种环境保护的思想,面对人类对大自然的破环,梭罗十分愤怒,在《瓦尔登湖》中他写道:“当我初次泛舟瓦尔登湖上时,它的四周完全让浓密而高耸的松树和橡树林环绕着……但自从我离开那些湖岸以来,砍伐木材的人把湖岸进一步蹂躏了。如今,要有很多年不能在林木葱葱的小道上散步了,也无法从林中偶然窥见湖光水色了,我的缪斯今后要是沉默无言,她是情有可原的。鸣禽的林木已遭砍伐,你怎能期待它们唱歌呢? [2](p538-539)。他愤怒谴责伐木的农夫,面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他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思想。他通过对过去美好自然环境和现在的自然状况做对比,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做出深刻的反思,鼓励人们保护环境。梭罗除了提出“生态保护,生态文明”的观点,他还提出一种新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共生。他认为人不光要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还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获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梭罗的元问题的自然观更加深刻,更具有指导意义。陶渊明的自然观则由于历史的限制,仅停留在“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层面,并没有提出“人与自然”具体的关系。

四、自然观之“自我文化” [1](p115)

自然观的“自我文化”是指呈现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自然,通过自然呈现自我意识,达到自我提升,梭罗和陶渊明都强调自然对人的净化作用,两者都从关注人的角度来分析自然的作用。只有在自然中,人才能实现“自我文化”的构建。梭罗通过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大自然精神交流,达到自身的修炼与升华。陶渊明也在自然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自然中怡然自得,在自然中净化内心,以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气魄屹立于尘世之中,如一朵“秋菊”在幽静的“南山”上开放。陶渊明从大自然中获得精神慰藉,固守本心。陶渊明笔下的大自然是宁静的、恬淡的,陶渊明从大自然中获得精神的力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尚的品格,完善“自我”的構筑。

虽然陶渊明在自然的净化作用与梭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仍有区别。陶渊明视宇宙自然与个体人生为一体,追求修身养性,天人合一。超越小我,完成大我,将个体融入大自然中,体验生命的无限价值,追求“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陶渊明注重天道自然观,注重自我净化,成就健全人格。而梭罗不仅强调大自然的净化作用,还强调大自然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梭罗把自然万物看成是有感情的,人可以通过与自然交流,达到自我提升,梭罗作为美国超验主义代表,把自然看成是精神的象征,把大自然披上一层神学的外衣。梭罗在自然中发掘教化和象征意义,来教育人民,增强内心的力量。与陶渊明相比,梭罗的“自我文化”披上一层“超验主义神学”的色彩,陶渊明的“自我文化”只是通过大自然进行自我教育,仅仅约束自我行为。和陶渊明的自我文化相比,梭罗的自我文化的自然观更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和指引作用。

五、结语

梭罗和陶渊明的自然观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都选择“诗意的栖居”提倡人与自然共生,并从自然获得心灵的慰藉,在与自然接触中获得心灵的净化,他们实现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们对自然充满热爱,对人性充满关怀,执著于个人信仰,回归自然,追求更大的人生价值与人生真谛。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给我们很好的指引,回归本心,不至于迷失自我。他们对自然观的深刻思考和人文主义的关怀,对当今社会仍有深远影响。尤其是梭罗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生态批评理论,激发了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激励人们投入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对比评析梭罗与陶渊明的自然观,更加清晰地认清两者的思想内涵,对我们今后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玢诗,《瓦尔登湖》中梭罗的自然观[J]. 黑龙江教育学报,2013。

[2]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3]陶潜,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柴惠庭,《英国清教》[M].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王诺,《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亨利·梭罗,《河上一周》[M].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

[7]梁启超,《陶渊明》[M].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32。

猜你喜欢

自然观梭罗亨利
我们一直是要好的朋友
找找看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大公鸡亨利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园林艺术
找找看